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實用問答 淨宗法師著

念佛實用問答 淨宗法師著

[日期:2012-08-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宗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念佛實用問答》

【第一部分 有關現世利益】

1問:求往生,念阿彌陀佛;求平安免難、消災延壽等現世利益,分別念有關佛、菩薩、經、咒。這種觀念正確嗎?

答:不正確。一般初機學佛的人,信仰還比較淺,往往會抱有這種觀念,但隨著信仰的深入,他就會明白:一個願生淨土的人,不論是為往生,還是求世間利益,都應當專念阿彌陀佛,而不必改念其他。理由有兩點:

一、 經中說: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中的王,阿彌陀佛名號包含一切佛、菩薩、經、咒功德,專念阿彌陀佛一佛,等於總念一切佛菩薩經咒。凡是念諸佛菩薩經咒能夠得到 的利益,念阿彌陀佛都能得到;反過來,念阿彌陀佛能夠得到的利益,念其他佛菩薩、誦其他經咒則未必都能得到。好像百官大臣能為老百姓辦的事,國王當然都能 辦到;而國王能做到的事,百官大臣未必能做到。

二、專念阿彌陀佛,既能決定往生,也能得到種種世間利益,可說雙豐收。雜念諸佛菩薩經咒等,往生不定,世間利益也輕微。

2問:念阿彌陀佛不是只管往生、不管現世種種利益嗎?

答:不 是的。念阿彌陀佛,是現世利益、來生利益都包含在內的,這在淨土宗稱為「現當二益」。「當」是當來,當來的利益,就是往生成佛;「現」是現世,現世的利 益,比如:消災免難、增福增慧、祛病延年、平安順遂、上度祖先、下佑子孫等等,無不包含在內。《念佛感應錄》第三集收有專念阿彌陀佛得種種現世利益的例 子,就是實證。

3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雖修念佛,危急之時欲求免難,必須念觀世音菩薩,對嗎?

答:觀世音菩薩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在危急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立即觀其音聲前來搭救,這是一點也不會錯的。但平常念佛的人不必改念觀世音菩薩。《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67頁「佛光來照 免遭水溺」,及〈念佛免難〉之各篇記載的都是念阿彌陀佛消災免難的實例。

從道理來說有三:

一、 阿彌陀佛尋聲救苦的本領更大。觀世音菩薩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上首大弟子,他的慈悲、本領都是跟老師阿彌陀佛學來的。阿彌陀佛在還沒成佛、修菩 薩道時,就發願修行,以名號度眾生。只要有人念祂的名號,不管是張口念出聲,還是默念不出聲;不管是危急的時候念,還是平常的時候念;也不管是專門集中精 力念,還是比較隨便雜散念;甚至也不管念的人信佛不信佛,只要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立即感應到,立即放光照耀並現身保護。感應之速,比電燈開關打開、 光明立即照亮還要快。念佛的人因受佛光保護,立即轉危為安,化難呈祥。就是平時不常念佛,遇事偶爾念佛的人,感應也是如此。如果是平時經常念佛的人,阿彌 陀佛的光明就日夜照耀,保護他,不再離開他,讓他一生平安,直到臨終的時候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比一般人理解的菩薩尋聲救苦更加安全、保險、全面而徹底 了,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自然不必臨時改念其他佛菩薩了。

二、 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請自來。觀世音菩薩非常敬重、感恩祂的老師阿彌陀佛,時時把阿彌陀佛頂戴在頭上,我們看到的觀世音菩薩頭上有一尊站立的化佛,那 就是阿彌陀佛。而且觀世音菩薩也隨時跟隨阿彌陀佛,凡是阿彌陀佛到哪裏,觀世音和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必定相隨左右,寸步不離。所以平常念阿彌陀佛的人,阿 彌陀佛既然放光現身前來保護,觀世音、大勢至還有很多大菩薩也就一同前來保護。如《觀經》中說,專念阿彌陀佛的人,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如影隨形常隨 其後,保護這個念佛的人,並且主動做他的好朋友,慈悲相助於一切。所以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即使沒有專門再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自然前來保護。 其他佛菩薩也是一樣。當然就沒有改念其他佛菩薩的必要了。

三、平常念阿彌陀佛的人,因為常在佛光保護當中,一些可能的災難自然潛消於無形,也就不存在臨時危急要求菩薩的情況了。即使宿業難免,小有災障,對一個真正信仰深入、念佛有素的人來說,也會自然念阿彌陀佛,不會想著改念這尊菩薩那尊佛。心思搖擺不定,說明心不專一。

所以,不論是念哪尊佛菩薩,效果都比不上專念阿彌陀佛。

4問:世有送子觀音。雖修念佛,求子則必須念觀世音菩薩,對嗎?

答:不必!念阿彌陀佛同樣求子得子。《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91頁「求子得子 轉女成男」就是證明。

5問: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雖修念佛,求智慧增長、考學順利必須念文殊菩薩,對嗎?

答:不必!文殊表智,在菩薩眾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但畢竟與佛不能相比。如經中說,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連十方諸佛都不能及,何況菩薩弟子,更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求智慧也專念阿彌陀佛。《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93頁「念佛開慧 求考如意」即是實證。

6問:地藏菩薩有滅定業真言。雖修念佛,欲求消業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 對!念阿彌陀佛同樣消業。《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消業〉之各篇皆為實證。佛菩薩名號皆有功德,有功德所以能消罪業。地藏菩薩功德實是不可思議,但較之 阿彌陀佛,仍不可為比千萬億倍。《群疑論》說:「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功德無上,光明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 及。念阿彌陀佛消業,如日光消暗;念地藏等其他佛菩薩消業,如月光消暗。

7問: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專救幽冥界眾生。雖修念佛,為超度亡靈、救拔地獄眾生,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免難〉、〈三塗超生〉中有很多例證,如第391頁「清明念佛 普度冤親」等,皆可證明念阿彌陀佛能普利幽冥界眾生。今以地藏菩薩較之阿彌陀佛,略舉有七不可比。

一、功德缺滿,不可相比。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修行功德尚未圓滿,其願還未實現;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修行功德已經圓滿,其願已經實現而成佛,所以兩者不能相比。

二、地位高低,不可相比。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阿彌陀佛為諸佛之王,不可相比。

三、為主為從,不可相比。如《群疑論》說:「佛是法王,菩薩是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故積念者,功德最多。」只要念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自然隨從阿彌陀佛來救度地獄眾生,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73頁「母親念佛 兒免地獄」即是實證。

四、名聲遠近,不可相比。阿彌陀佛名號為十方諸佛所景仰讚歎,所以不可比。

五、光明大小,不可相比。

六、滅罪多少,不可相比。

七、救度利益,不可相比。念地藏菩薩,多從三惡道救至人天善道;念阿彌陀佛,可從三惡道直超淨土成佛。《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403頁「蟒蛇亦願 念佛成佛」、第386頁「出地獄河 生極樂土」即是實證。

8問:人之臨終往往業障現前,怨家債主競來牽逼。必須先念《地藏經》、地藏菩薩名號消除業障,再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對嗎?

答:不 對!臨終是人升沉最關鍵的時刻,這時念任何別的佛菩薩及經咒都緩不濟急,只有急念阿彌陀佛,最具有拔濟的功效,消業、往生同時達成。《觀經》說:聞大乘十 二部經,只滅罪一千劫,遠遠不足以達成往生;稱阿彌陀佛一口,即滅罪五十億劫,直接超生淨土。算起來,念一聲阿彌陀佛,超過念數千萬部《地藏經》、《金剛 經》等大乘經典。

9問:韋馱菩薩專職護法。雖修念佛,欲求修行得護助、少障緣,必須供念韋馱菩薩,對嗎?

答:不 必!專供專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的人,如《觀經》、《阿彌陀經》、《十往生經》等說: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觀音、勢至如影隨形,恆沙諸佛共來護念。又有二十 五位大菩薩攜諸大菩薩,一切時處,前來擁護。復有無數化佛、化觀音勢至菩薩,百重千重圍繞,晝夜不離。所有天神地祇,也都恭敬愛念。一切惡鬼惡神不得其 便,一切厄難災障自然消散。韋馱菩薩亦必隨諸菩薩,不請自來,前來護持。《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07頁「現代女鬼 真實故事」,及〈佛名具德〉、〈念佛退鬼〉中各篇相關內容,都是事證。

10問:諸佛菩薩神咒,有大神力。雖修念佛,欲求去邪鎮魔,必須持念神咒,對嗎?

答:不必!一句彌陀,咒中之王,一切神咒可以達到的功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能得到。專修念佛之人,蒙彌陀、諸佛、觀音、勢至、諸大菩薩直接護念,雖不持咒,一切外邪魔難自然不侵。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1頁「六字佛牌 放光退鬼」、第15頁「六字佛牌 退附體貓」以及〈念佛退鬼〉各篇,都是實證。

11問:藥師佛發願救療種種病苦。雖修彌陀淨土法門,欲求癒病健康,必須念藥師佛,對嗎?

答:不必。專念阿彌陀佛,同樣能夠癒病。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癒病〉各篇都是例證。

12問:藥師佛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雖修彌陀淨土法門,欲求消災延壽,必須念藥師佛,對嗎?

答:不必!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專念阿彌陀佛同樣消災延壽。如《觀念法門》說:「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念佛感應錄》第三集254頁「哈爾濱某女往生記」就是實證。

【第二部分 有關念佛往生】

13問:殺生造多罪業的人,雖念佛恐怕不能往生吧?

答:人 都是有罪的,阿彌陀佛正是可憐我們造罪受苦才要救我們。所以雖然造了罪,如能夠迴心念佛,沒有不往生的。《觀經》下品明明記載一生造了十惡、破戒、五逆重 罪的人,臨終才念佛也都往生。《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58頁丁德華之父、第175頁趙秋中、第382頁張蓮娣一生殺豬,臨終迴心念佛;第311頁許桔清養 蝦為業,年輕時還打過蛇,晚年迴心念佛;又有第238頁江蘇王某年輕浪蕩、臨死地獄相現,跟隨助念之人念佛;第332頁新加坡販毒犯臨行念佛,火化得舍利 子等,這些人最後都念佛往生,即是現證。

14問:那麼念佛人就不用斷惡修善了?

答:這又不然!佛法中絕不可能找到一種叫人不要斷惡修善的法門。念佛人更應當隨份隨力斷惡修善。斷惡修善而念佛,於自於他功德利益更大。

一、造罪受多苦,行善多安樂。

二、造罪難得好死,行善易得善終。

三、造罪之人,眾生不喜,即使念佛,不受人信;善人念佛,眾生歡喜而信。

四、造罪則社會混亂,佛法隱沒;修善即道德昌明,佛教興盛。

五、造罪不順佛教,諸佛不喜;斷惡修善,順諸佛教,諸佛歡喜。

所以應當斷惡修善而念佛。

15問:惡難斷,善難修,怎麼辦?

答:人非聖賢,只要心中常存一個斷惡修善的念頭,隨緣盡份,勉為其力,常懷慚愧,多多念佛就好了。這樣,惡雖難斷乾淨,但絕不至於造大罪;善雖難行圓滿,總不失一念善心。阿彌陀佛也必加持。

16問:未吃素,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83頁張玉枝、第382頁張蓮娣、第321頁黃錫勳等,都還沒有吃素,也都念佛往生。

不過視情形,能吃素最好。素食好處很多,順佛慈悲心,施眾生無畏,有利自身健康,有利節能環保,臨終減少業障。

17問:未皈依,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72頁許培枝、第215頁胡老漢、275頁池貞子、第342頁黃英夫等,都還沒有皈依,也都念佛往生。

如條件允許,還是皈依的好。因為皈依是定信仰、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豈有想念佛、想往生的人不願皈依的呢?

18問:沒發菩提心,念佛能往生嗎?

答:真 正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很難的,如果要求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敢說當今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往生。阿彌陀佛要救度一切眾生,所以並不要求一定發得 起菩提心才能往生。《觀經》上三品往生雖有發菩提心,中下六品往生就都沒有發菩提心。《念佛感應錄》第三集所記往生事例,大部分連菩提心的名字都沒聽過, 更不要說發菩提心了。雖然不知菩提心,但只要念佛、願生,通通往生。一旦往生,自然成佛度眾生,這正是淨土念佛法門的妙處。

淨土法門貴在發願生心,願生心就是淨土法門的菩提心,這是人人都能發得起的。

19問:如果不能清淨持戒,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35頁瑩珂法師即是其證。《觀經》中品下生以下都是無戒、破戒、造罪的人臨終念佛而往生的。

一 般法門修持都要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其中戒律是基礎,不能清淨持戒,連人天善果都得不到,更不要說解脫成佛了。但是這畢竟是太難了,能修戒定 慧、滅貪瞋癡的人少而又少,不能達到的人多而又多,所以佛才說了念佛這個特別法門。念佛法門是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只與念不 念佛相關,與有沒有戒定慧無關。比如乘船渡河,靠的是船力,與乘客識不識水性毫不相關,只要乘船,都可以渡河。念佛也一樣,只要念佛,都可以乘上了阿彌陀 佛的願力,有沒有戒定慧通通往生,所以稱為大慈大悲、特別法門。

20問:那麼念佛人就不用持戒了?

答:戒 律雖然與往生沒有關係,但念佛人還是應當各隨自己的根機、能力,能持多少戒就持多少戒。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利益。比如一個人的身體是殘疾還是健康,雖然與往 生一點關係沒有,但我們還是希望健康,而不願受殘疾之苦,不因為與往生無關,就不注意保護自己,讓身體受殘受損。同理,持戒有持戒的安樂,不能持戒就要受 不能持戒的苦果。只是說要持好戒不容易,所以才心懷慚愧,一向念佛,並不是說念佛人就不要持戒。《觀經》九品,上中六品都是持戒行善的人念佛往生,下三品 是破戒造惡的人念佛往生。

21問:雖念佛,心不清淨,雜念紛飛,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所記往生各例,都是普普通通的念佛人,也都不免多多少少雜念,但都往生。

其 實心清淨不清淨、念佛有沒有雜念,與能不能往生是絲毫也不相關的。專修念佛,真願往生,即使是一天到晚雜念紛飛也一點點都不會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一點點 都不會影響往生的。好比身體已經坐上了大船,就是心裏動念想東想西,只要安心在船上而不下船,船仍然會拉著我們到彼岸,而絲毫不受影響。歸命阿彌陀佛,把 我們的解脫成佛的性命交給阿彌陀佛,而一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安心讓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心就已經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與阿彌陀佛成為一體了;即使第六 意識想東想西,不過是「前塵影事」、「虛妄想像」,本身就是生滅無常、沒有體性的,能妨礙阿彌陀佛的救度嗎?能阻擋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嗎?一點點都不會!阿 彌陀佛的無礙光,會很輕鬆、毫不費力地把我們救到西方。

只是說一個人的妄想雜念多,內心就不容易安定,心裏也多一些煩惱,所以念佛的人還是希望雜念少一些。那也有方法,就是儘量看淡世事,多念佛,久而久之,自然雜念就會少一些。印光大師的「十念記數法」也是攝心念佛的好方法。

22問:為什麼我不念佛的時候反而覺得清淨沒什麼妄念,一念佛反而妄念很多呢?

答:不念佛,整個人隨著煩惱習氣在走,與妄念是同一方向,也就不覺得有妄念;念佛與妄念是逆反的方向,所以一念佛就覺得妄念特別多。

比如在火車站隨著人流通過檢票口往裏湧,即使人再多,也不怎麼覺得,因為方向一致;如果反過來,人流都往裏湧,只有自己一個往外出,立即就會覺得人太多了,簡直人山人海。其實人還是那麼多。

念佛,逆生死流,生極樂國,正是如此。初念佛的人,發覺妄念多,那是很正常的,不僅不必擔擾,反而值得恭喜呢。

23問: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是不是念佛不得力呢?

答:妄 念這麼多、這麼洶湧,還能念出佛來,也能覺察到妄念,這正是得了佛的力量。如同在檢票口,萬人皆往裏湧,自己一人想往外出,那是不可能出來的。但是如果有 一個大力的人、有威勢的人,比如國王,他要出站,則萬人都要讓路迴避,我們也就可以跟在後面,順勢出來了。一句阿彌陀佛,就如同國王一樣,阿彌陀佛來解救 我們,是把我們從直奔三塗的業力妄念之流中解救出來,與無始劫來的妄念方向完全相反。我們只要跟在佛號後面就能順利安然地出來。心中佛號一舉,一切妄念自 然迴避,也是一樣。至於我們覺得妄念很多,那是方向逆反的緣故,實際上它既沒有變得更多,也不能阻礙阿彌陀佛的救度。

24問:不識字、不會誦經、沒智慧,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59頁王桂英、第227頁姚春林、第293頁王乙招、第299頁蔣妙信等都不識字而念佛往生。識不識字、會不會誦經、有沒有智慧,與能不能往生也是風馬牛扯不上一點關係的。

25問:每天念佛數量不多,能往生嗎?

答:念佛數量沒有一定的標準,各盡其力,真願往生,雖然念佛數少,也必定往生!《念佛感應錄》第三集所記念佛人,多則每日數萬,少則每日數千、數百,也都往生,即是其證。

26問:那麼就不必精進多念了?

答:各隨所能,應當精進。有空就念佛,不是特別用心用腦的事皆可念佛,養成念佛習慣。因為人不念佛,必念妄想雜念,念妄想雜念即與業障感應,增加業障,不如念佛與佛感應,消業增福。

27問:我年齡已大,念佛時間短,能往生嗎?

答:能!《觀經》下品命終前只念十聲、一聲都往生,還有誰念佛比這時間更短呢?《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78頁王淑珍念佛七天、第215頁胡老漢念佛六天、第297頁羅婆婆念佛四天、第330頁周廣大念佛三天,命終通通往生,都可以證明。

28問:那麼平時不念佛、等到臨終再念佛,可以嗎?

答:不 可以!這種想法是很僥倖、很危險的。比如有人身上綁了炸彈,隨時都會爆炸,但卻不知道具體在什麼時間爆炸,那麼一旦知道了就要立即拆除,而不是等到快要爆 炸的時候才來拆除。所謂等待臨終也是一樣,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臨終時刻讓我們去等。既然臨終不定,現在的每分每秒都有可能是臨終,臨 終念佛也就是現在念佛,現在念佛也就是臨終念佛了。何況人都是活在當下的,除了現在,沒有臨終。當然就要現在念佛了。

再 說,現在遇到念佛法門卻不念佛,而要等一個不確定的臨終,說明不知道念佛的好處,不是真想念佛。如真想發財的人,財寶現前,現在就想得到;真想治病的人, 知有妙藥,立即就想服用;身犯死罪的人,聽說有免死牌,立即就想拿到手,因為如果不事先把免死牌帶在身上、保管好,說不定哪天半夜就會被拉出去砍頭,到時 候就來不及了。

臨終果然能念佛,當然一樣往生。但是人到將死,身體四大分離,心則萬般憂惱,再加上眷屬哭爹喊娘,怨家前來索命,一點也不能自己做主;平時有佛不念,這個時候「佛」之一字早就不知拋向哪裏了,哪裏還能念佛呢?

再說死緣不定,有空難、海難、車難、礦難種種難死,火災、風災、水災、地震、海嘯、樓塌、橋斷等死,又有刀劍加身、槍彈穿腦、毒藥毒氣等死,又有中風失語、昏迷不清、喉啞舌縮等死,無量無邊,猝不及防,隨便沾上一種,都不能念佛了。

29問:看來現在就要開始念佛了?

答:對!早念佛,早平安、早免難、早消業、早增福,早日往生決定。

【第三部分 有關臨終助念】

30問:臨終口念不出佛、心裏默念,能不能往生?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81頁楊福印、第291頁李玉輝母、第206頁李傳柏、第212頁李啟忠等,即是其證。

31問:臨終一句一句默念佛號也有困難,只有一念願生的心,能不能往生?

答:能!《觀經》下品中生就是如此。

32問:臨終自己意念也有困難,只能跟著人家隨口稱念,能不能往生?

答:能!《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就是這樣,自己一點心力都沒有,不能意業思惟,只能跟著善知識隨口稱念,也得到殊勝往生。比如自己不會寫字,讓會寫字的人把著手寫出來的同樣也是字。臨終人自己的心已不能念佛,跟著善知識一聲一聲口中念佛,也同樣是念佛,同樣往生。

33問:平時念佛願生,臨終昏迷沒有念佛,能不能往生?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99頁蔣妙信就是這樣。

34問:為什麼平時念佛、臨終沒念佛,也能往生?

答:往生並不是必須要到臨終才能決定的,平時專修念佛、真願往生,則其往生平時就已經定了,臨終雖沒能念出佛,也必往生。這在淨土宗叫做「平生業成」。

好像一棵大樹,長的時候就向西傾斜,鋸斷的時候雖不再加力,也自然往西而倒。又好比早就安坐船上的人,即使船離碼頭的時候睡著而不知,也絲毫不影響安達彼岸。善導大師說念佛是往生正定之業,正是如此。

35問:既然念佛是正定業,任何人念佛都能往生,那為什麼還有臨終助念一說呢?

答:如 印光大師說:「此(臨終助念)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可知臨終助念主要是針對平日不念佛的人。因為平日既不念 佛,臨終再不念佛就要墮落輪迴了,所以這時就需要善友來開導幫助,帶領他一道念佛。他這時能隨著念佛,同樣往生。臨終助念都能往生,平時念佛的人就更能往 生了。這也正說明念佛是往生正定業,萬修萬人去啊!

36問:念地藏菩薩、《地藏經》、《金剛經》,念咒等,算不算助念?

答:通 通不算!只有念阿彌陀佛名號才是助念。所謂「助念」,是助人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而不是助他念經、念咒、念其他佛菩薩等。臨終之時,情況萬分危急, 不管平時學什麼法門,這個時候通通都要放下,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再雜七雜八念別的,來不及了。說得嚴重一點,這是擾亂助念,破壞往生。因愚癡無知而造罪, 沒有超過臨終擾亂專念阿彌陀佛的。

37問:念經、念咒、念所有佛菩薩,不是都有功德嗎?怎麼能說是破壞呢?

答:確實都有功德,能保證臨終人不墮於三惡道,但不能保證必然往生。本來臨終助念是要達成往生淨土成佛的,結果念別的經咒、佛菩薩等,只得人天善果,再下一輩子說不定難遇佛法而墮入三惡道,豈不是破壞了成佛的大事!

38問:助念者最要把握的根本是什麼?

答:排除一切障緣,專念一句阿彌陀佛!

39問:助念時,開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先說明輪迴是苦、極樂是樂,勸他應當發願往生。

再勸他放下世間一切執著,因為身命將終,再執著也無用,而且妨礙往生。

最後勸他隨著一道念佛,見佛來迎,即隨佛去。

40問:怎樣做最簡單的臨終開示?

答:「某某人,死後輪迴很苦,請跟我一起念阿彌陀佛,隨佛接引去極樂世界吧。」

41問:為什麼有的人經過很長時間的開示助念,還是斷不了氣?

答:要 麼是他的壽辰還未到,要麼是他心事未了。若是壽辰未到,前來助念的人就不要急,可以放緩一緩,以免增加臨終人的負擔。若是心事未了,就要瞭解是何事,幫他 儘快了卻。如有帳務未了,就可以讓他的眷屬說:「所有帳務,我們都清楚,自會了結的,您就放心走吧。」如有兒女牽掛,放捨不了,就說:「我們一定會好好扶 養他,幫助他,請你放心。」如有怨恨難平,就說:「某某現在也很後悔,您就要去淨土成佛了,就原諒他吧。」如能切中他的心事,立即就會有明顯的效果。

42問:助念、開示,最要注意避免的是什麼?

答:一是避免雜。除了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一切皆免。

二 是避免增加病亡者的心理負擔。比如說:「某某人,你一輩子念佛修行,求的就是往生,現在是關鍵時刻,你一定要努力把握正念,如果這時候不能把握,一輩子修 行就會前功盡棄。」這樣的話都有負面信息在當中,勢必增加臨終人的壓力,因為人在這個時候不是自己勉強就能做主的,最需要助念的人善巧安慰,讓他的心平安 和順。應當說:「某某人,你一輩子念佛修行,願意往生,阿彌陀佛早都看到、知道,功不唐捐!阿彌陀佛救你是救定了!現在雖然還沒看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是 因為你的壽辰還沒到,但你早已是阿彌陀佛的人了,阿彌陀佛自然會不早不晚來接你的,所以請你不用著急,能跟我們念佛就跟我們一道念佛,如果力有不及,我們 念佛你聽著也是一樣,你就安心地躺在這裏,等待阿彌陀佛來迎吧。」

43問:助念者應該抱什麼的心態?

答:一、設身處地地站在臨終人的立場,想到:我就是那個躺在病床上的人,我現在最希望的是什麼呢?能這樣想,所作所為就能符合臨終人的心了。

二、完全信任、仰賴阿彌陀佛,不必擔心助念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會不會來等等。助念的人只管專心念佛,阿彌陀佛自會來救度臨終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很容易的。過多的擔心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會影響念佛的氣氛。

44問:臨終助念,開示與念佛以何為主?

答:念佛為主。開示是引導念佛的方便。

45問:助念時,沒有人開示、只念佛行不行?

答:平生未聞佛法、不求往生的人,最好能有簡單開示,勸他願生。實在沒有人開示,只要大眾同聲念佛,自然滿屋光明,也有不可思議的效應。

46問:助念時,唱念、稱念,六字、四字,何者為勝?

答:以臨終人喜愛為準。一般而言,稱念比唱念省心、省氣、省力,病重、臨終之人氣息不足,心力衰弱,唱念難以跟進,宜用稱念。六字比四字完整,四字比六字急促;正命終前後稱念四字,因形勢急促,不必求佛號完整;其餘時間情勢緩和,即稱念六字,較為圓滿。

47問:助念的蓮友是不是越多越好?

答:不一定。分班助念,一班有六、七、八個人足矣。人少往往統一,人多每每雜亂。助念的現場要求精神專注,佛號整齊,不要有閒話雜語,也不要人來人往地走動,電風扇等機器搖動、聲響等都儘量避免。

48問:念佛機能否代替蓮友助念?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代替?

答:人的心力感應大,念佛機可做助緣,但不能完全代替人。特別正當命終前後,更要眾人同心齊聲稱念,萬不可人不念、只用念佛機念。

下面五種情形可用念佛機暫代:

一、無人助念。

二、助念人過於困乏,難以持續;病者尚平穩,不甚危急。

三、臨終者自己有把握,不必人助念。

四、亡者助念至少八小時之後。

五、亡者確已往生。

49問:有修行的人助念,效果是不是比一般人好?

答:準確地說:越是專修念佛、虔誠專注的人,助念效果越好。

50問:家人為他念佛,利益是否超過一般助念者?

答:一般來說是這樣,因家人之間緣分親,念佛心誠,易於感通。但如果只是敷衍,反而不如外來助念人虔誠專注,則其利益效果也差。如有蓮友來助念,家人竭誠參加,相互感動,輾轉增上,效果最好。

51問:一生信願專修念佛的人,臨終遇家人哭泣、搬動等,也會影響往生嗎?

答:果真一生信願專修,早入彌陀攝取光中,臨終不論遇到何緣都不會受到影響,決定往生。但一個人的內心,外人難知,況且既然來助念,總是要排除一切可能的障緣,以為萬全之策,所以不論臨終人信願如何,助念都要排除家人的哭泣、搬動等。

52問:家人哭泣、搬動病亡人等,會不會影響助念的效果?

答:會!因為這樣會增加病亡者的痛苦,如果不是平時信願堅定、念佛有素的人,容易起貪愛、瞋恨等心念,從而墮落三塗。

53問:如其家人反對,可否在心中默默為其開示助念?這樣效果一樣嗎?

答:可以!雖心中默念不出聲,周身自然也有佛光,如能虔誠專注,默默開示,佛力感通,效果也不可思議。

54問: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人時,是自己來還是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隨行?

答:如《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攜同觀音、勢至及諸聖眾同來迎接。但隨人因緣不同,所見有種種不同:有人只見佛不見菩薩,有人只見菩薩不見佛,有人見少聖眾,有人見多聖眾,有人只見蓮花、光明。

55問:聽說:見到阿彌陀佛接引要「衝上去」。見到阿彌陀佛後,要怎樣「衝上去」?

答:「衝 上去」,沒見經上說,可能是有人想像出來的吧。其實只要有願生心就可以了,如同戀人相見,即使沒有人教,也會相互接近。念佛人見到佛來迎接,很自然就會向 佛而去,如冷者趨暖、暗者希光,都是自然傾向。何況有阿彌陀佛的神力攝取,這時願生人就像一小片草葉遇到巨大漩渦一樣,自然隨佛而去。如《觀經》九品往 生,皆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放光授手接迎,念佛人自然升坐蓮台,隨從佛後,直入蓮池。我們只管念佛,如何坐上蓮台、如何往生西方蓮池,都是阿彌陀佛的事,不 必我們擔心。

56問:臨終時會有魔來變作阿彌陀佛嗎?

答:不會!因為臨終非招魔之時,況且念佛人臨終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光明神力加護,一切外魔不得靠近。如正當午日之下,不可能存有陰影。

57問:臨終昏迷,為其助念能不能往生?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黃英夫,昏迷四十三天,如同植物人,為他開示念佛,仍然殊勝往生,即是明證。

58問:昏迷同死,不動不語,無見無聞,為什麼為他開示念佛也能往生?

答:外相雖迷,神識不迷,如果為他開示念佛,他依然明瞭。若他隨著念佛、願生淨土,也必往生。

59問:萬一臨終昏迷,佛來接而不知,如何往生?

答:這是不可能有的事,絲毫不必擔心。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99頁蔣妙信,腦血管破裂,昏迷一天一夜,醒來突然說:「佛來接我,我要往生了!」即是證明。說明肉體雖昏迷,神識不昏迷,佛來迎接,歷歷明見,隨佛往生。

60問:臨終或亡者沒有見過阿彌陀佛、不認識怎麼辦?

答:一 見佛時,自然而知。如草木不知春,春天到時,自然勃發。人在死苦,佛來接引,則如草木向陽、冷者趨暖一樣,自然傾向於佛。眾生都有佛性,不愁不認識佛。如 木有火性,放入烈火自然燃燒;冰是水性,放入沸水自然融化。哪裏還愁木不識火、冰不知水呢?何況佛有神力加持,豈不能令凡夫識佛!

61問:生前不曾念佛,死後助念能往生嗎?

答:能!肉體雖壞,神識不死,比平時更靈敏,只要隨開示念佛、願意往生,無不往生。《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346頁張王免、第348頁沈松亮、第366頁朱必發等,皆是其證。

62問:遭橫難橫死的人,助念也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361頁高宏博墜樓、第366頁朱必發車禍、第349頁陳偉國他殺、第352頁尚漢勝猝死,皆由助念往生,都是證明。

63問:自殺的人助念能往生嗎?

答:能!《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356頁吳紹貞即是其證。

64問:死後多日的人,助念還能往生嗎?

答:雖死多日,若神識尚未投胎,則為其助念,仍能往生。《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338頁冠瑛之父,死後十八日助念得生,即是其證。

65問:既然死後多日也可通過助念往生,那時間上應該怎樣安排對死者的助念?是否念四十九天更好?

答:助念、超度應以離亡者死時越近越好,不可拖延、擇日子等;時間長短,當據實情,總以越長越好。

66問:不在死者身邊,在別處為他念佛,能助其往生嗎?

答:能!因為人心超距離,感應不思議。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338頁冠瑛在臺灣、其父亡在大陸,相距數千里,為之念佛,得以往生,即是證明。

67問:這麼說來,不論何人,只要助念,都能往生淨土,是嗎?

答:有 人助念的話,往生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也不能保證個個都能往生。所謂助念,是助他本人念佛,這樣才能往生。雖有他人助念,如其本人善根淺、業障深,不願往 生、不念佛,也不能往生。不過,即使沒能往生,但臨命終時,一句佛號一歷耳根,至少保證不至墮落三惡道。所以其功德利益也是難思的。

68問:哪些人必須助念才能往生或才有把握往生?

答:一、沒有學佛的人。二、不念佛的人。三、不求往生的人。

這三種人必須助念。

四、願生心不真的人。五、雜行人。六、疑心重的人。

這三種人也須助念,往生才有把握。

69問:什麼樣的人不須助念決定往生?

答:平時真信彌陀救度、真願往生、專念佛號的人,不論臨終有無助念,決定往生。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155頁青島張氏、第318頁台南某老太等。

70問:為什麼有人一生念佛、真願往生,也要人臨終助念?

答:此並非往生不定、要人助念,而是往生已定、請蓮友臨終相送而已。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35頁瑩珂法師、第147頁胡松年、第151頁董子明、第153頁鄭錫賓等。

71問:念佛人有何徵相,證明決定往生?

答:一、走時坐臥自在。
二、預先準確知道何時往生淨土。
三、正念佛而終。
四、臨終自說極樂聖境現前,佛、菩薩、蓮花來迎。
五、臨終助念人見極樂佛、菩薩、蓮花來迎。
六、親友夢中、定中或念佛中,親見其人現往生淨土相,清晰確鑿。
七、死後全身冷透,頭頂溫熱。以上七種,隨具其一,皆可明斷決定往生。

其他如念佛人命終之後面含微笑、身體柔軟、天樂妙香等,亦基本可視為往生淨土之徵相

72問:如果沒有上面這些瑞相,是不是就沒有往生淨土?

答:不是這樣!只要平時念佛、信願具足,雖然沒有特別的瑞相,也決定往生。這就只有佛與往生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了。從根本來說,往生決定在佛願不虛,和瑞相無關。然而一般初學的人,對於佛語、佛願難以直接起信,所以暫借眼前瑞相以啟發他們的信心。

73問:什麼樣的人會走時自在?

答:往往地位低下、愚鈍無智、心地善軟、老實念佛、不事張揚的人,會走得好。略說有六:

一、精進不懈的人,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51頁董子明、第153頁鄭錫賓等。

二、守愚樸實的人,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36頁修無法師、第138頁鍋漏匠師父等。

三、沉厚潛修的人,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55頁青島張氏。

四、慈柔善軟的人,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72頁泉陽馬氏、第318頁台南某老太。

五、厭離心切的人,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135頁瑩珂法師。

六、宿有善根的人,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15頁潛江胡老漢。

74問:什麼樣的人走時較不自在?

答:一、雜行人。二、懈怠人。三、疑心人。四、貢高我慢人。五、好求名利人。六、性格剛強人。七、造多惡業人。

此七種人除非宿世有大善根,否則要想走時自在就難了。

75問:什麼樣的念佛人能預知時至?怎樣預知時至?

答:有兩種人:一、念佛功積。二、宿善深厚。

則於定中、夢中、正念佛中,蒙佛菩薩告示而知;或不由他告,至時自己自然而知者。外人覺得神奇,對他只是平常,如見眼前之物。

76問:平日雖念佛,但恐不能往生,預先邀約蓮友至時來為助念,可以嗎?

答:可以預先邀約蓮友助念,但不要認為:平時念佛往生不定,必須助念才能往生。應當深信:「不論有無助念,念佛決定往生!」

但 凡夫常情所限,臨終之時難免孤寂,如果家眷沒有信佛念佛,按世俗方式處置,不能體諒念佛人的心情,違背念佛人的心願,總是很遺憾的事;而這時如果有蓮友來 一起念佛,就會倍覺安慰與溫暖。畢竟同一信仰,現在念同一佛名,當來生同一淨土,親上又親,臨終相送,是令彼此很快慰的。

溫情而莊嚴的念佛,不僅對臨終人是安慰,實際上更能免除家眷離別的悲傷,增長他們的佛法善根及信心,引導他們也嚮往淨土、念佛往生。有不少人就是因為有蓮友來為他們的家人念佛,受到佛法利益的感動而信佛念佛的。

對於來參加助念的蓮友來說,也是一次奉獻愛心、體驗無常、現場觀摩阿彌陀佛大慈救度、感受佛恩的好機會。

77問:平日念佛與臨終助念之間,應如何用心取捨?

答:應當想到:我是念佛人,臨終之時,即使沒有一個人在場,阿彌陀佛也決定會率領清淨大海眾菩薩來迎!

但報謝娑婆之時,如果有蓮友念佛相送,既少俗緣,又相慶慰,也是很殊勝的事。

又,如果為了自己,則應當致力於「專修念佛,乘佛願力,決定往生」,不可將往生押在臨終助念之上。如果為了別人,則臨終時儘量前去助念安慰。

【第四部分 有關日常心行】

78問:為什麼我不念佛心裏還好受些,一念佛反而心煩難受而不想念呢?是不是我的根機不適宜念佛?

答:這 正是你得到念佛的好處、適宜念佛的證明啊。比如有人喜歡打麻將,有人喜歡看球賽,有人喜歡上網玩遊戲,一泡就是一整晚,他也不覺得累,反而很精神,這是因 為放縱妄念的緣故;但是念一會兒佛,不是這裏不舒服,就是那裏煩心,這是因為佛號將妄念收攝的緣故,如野馬初上韁繩,牠當然不自由,想反抗。我們心中的妄 念也像野馬一樣,除了佛號,沒有任何力量能收服它。所以要念佛,久而久之,妄念自然馴服,如同野馬成為良駒一樣。如不念佛,順著妄念的野馬奔跑,它就會把 我們直接載到地獄。

79問:為什麼我不念佛很精神,一念佛就容易打瞌睡呢?

答:這 是因為常人的心總是被妄念佔據,被妄念主宰,也就跟著以妄為真、認他為自。不念佛的時候,妄念很活躍、很興奮,他也就覺得自己很精神;一旦念佛,由於佛號 的威力,妄念被抑服,不再處於興奮狀態,他也就跟著昏昏欲睡起來。比如人聲鼎沸的場所,德高威嚴的王者一出現,馬上噤若寒蟬。念佛而欲睡,也是得著念佛的 好處,比上面念佛而心煩難受尚要好一層,不過畢竟還沒有完全隨著佛走,這時如能識破妄念,不隨妄念走,以佛為親,就會越念越清明。

80問:為什麼我開車、走路的時候念佛覺得順暢、可以念得久,一坐下來想靜靜念佛反而覺得不順暢、念不久呢?

答:性情過於活潑、思惟過於活躍的人容易如此。不過不必介意,按你習慣的方式念佛就好,往生是一樣的。

81問: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答:念佛人對於妄想雜念,一是不要急,二是不用怕,三應該歡喜,四要會轉念。

一、不要急。急著想一下除掉它,那是不現實的。因為多生多劫以來我們太習慣於妄想雜念了,想除掉它,比戒煙、戒酒、戒毒還要困難不知多少倍。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念佛,靠佛的願力往生。靠我們自己心地清淨除掉雜念,永遠也不能超升。

二、 不用怕。有妄想雜念是我們的本來狀態,任何凡夫都是妄想紛飛的,阿彌陀佛救的正是這號人。阿彌陀佛既然已經保證我們只要念祂的名號就能往生,那麼即使有妄 想雜念又能如何呢?這樣不怕它,它也就翻不起大浪,老實平息下來;若是怕它,它反而會興風作浪起來,讓你覺得它很厲害。

三、 應歡喜。為什麼有妄想雜念反而要歡喜呢?因為自覺有妄想雜念難以克服,就知道我是戒定慧修不圓滿、只能念佛的人,阿彌陀佛要救的正是我。比如醫生要醫的是 病人,健康人不是醫生的對象。我有妄想雜念,豈不正是阿彌陀佛要救的對象嗎?如果是聖人,沒有妄想雜念,阿彌陀佛也不必為他操心了。這麼一想,我正符合阿 彌陀佛救度,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豈不歡喜!再來,念佛知道自己妄想雜念多,說明我被阿彌陀佛救到了。為什麼呢?原來不念佛,還不知道自己雜念多,可是一 念佛,立即覺得雜念紛飛。這正像沒有月亮就看不到樹的陰影,月光越亮樹影就越黑一樣。因為我念佛,佛光照到我的心裏,我才會看到自己的妄想雜念,豈不是表 示我已經被佛救到了?

四、 會轉念。一旦覺察到妄想雜念,就把它放下,不理會它,轉而念阿彌陀佛。比如月光下的樹影,你越是盯住它看,便越覺得黑暗;把眼睛轉過來,看皓皓空中明月, 賞習習迎面清風,心地就一下開闊起來。經中說「一向專念」,正是這個意思。妄想雜念,隨它去,不和它糾纏,只管向著阿彌陀佛,念佛就好,妄念自然自生還自 滅,又何必硬讓它滅呢?

說 到底,還是我們不能安守凡夫的本份來老實念佛。如果知道身為凡夫就是有妄想雜念,就像是人就有眼睛、鼻子一樣自然,也就不會視其為身外之物、必欲除之而後 快,則不至於因妄增妄了。正應了一句古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也可說「念佛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念佛,阿彌陀佛那邊是什麼事也沒有,什麼條件 限制也沒有,只是我們自立科條,自我設限,擾亂了自己。

82問:聽到淨土法門,但道心不強,時念時不念,這樣能否往生?

答:道心有兩種:

一、願生心。

二、精進心。

如果願生心若有若無,往生也可、不往生也可,時念佛時不念佛,那麼往生就不定了。不定者,進則往生,退則不生。

如果因根機懈怠軟弱,念佛不精進勇猛,時念時不念,然真願往生之心不容更改,那麼仍能往生。又,真願往生,念佛自必漸漸增進。

83問:我每天念佛之外,還喜歡打打麻將,這樣能否往生?

答:這要看你的心。如果以念佛往生為人生第一要事,但因為習氣,喜歡打麻將,那還是會往生。不過打完之後,自己也會覺得是浪費時間,不如念佛的好。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少打、不打了。如果念佛只是裝點,打麻將正為所好,這樣主次輕重顛倒,往生就有困難了。

84問:有人認為念佛不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念,能夠安心地看電視、打麻將,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瀟灑自在,這樣才是真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對不對?

答:這 種認識是偏頗的。應當不擔心自己往生,同時又想多念佛。至於各人念多念少,則又隨人不同,但願意多念的心是沒有不同的。一般在家人看看電視、打打麻將或許 是難免的,如果真願念佛往生,固然沒有妨礙,但總不如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多念佛的好。若說瀟灑自在,還是念佛瀟灑自在。

凡夫的心本來就流於放逸,才一入念佛,就會覺得束縛,刻意提醒尚且經常走失,任其自由會是什麼結局呢?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一開始也可能心裏確實認為自己是在倚靠阿彌陀佛,也會念佛;但時間一長,就連這種心也會淡,不知不覺就會埋在電視、麻將當中,漸漸地「靠佛」、「念佛」純粹成為一種觀念,成為為自己尋找開脫的藉口,而很少念佛,甚至不念佛了,所以這是很危險的。

85問:死後器官捐獻無疑是菩薩行,但身為凡夫,難免執著,是否會影響往生?

答:這要看個人發心。如果忍力不夠、願力不堅,定受影響。往生事大,當保全大事,以求決定往生,證無生法忍,然後倒返娑婆,如釋尊餵鷹飼虎尚且不難,何況其他?

86問:我發願要上品上生,可否?

答:不如發願任憑阿彌陀佛救度。歷代淨土祖師未聞如此發願者。印光大師說:「只要能往生,下品下生足矣!」這也是完全放下自己,一味隨順阿彌陀佛的意思。

87問:我發願要身無病苦、端坐往生、如入禪定、異香滿室、天樂鳴空,以啟發大眾的信心,可否?

答:真 有此願,也無不可,那就要拿出實行來,密密做去,不讓人知。如果真有功行,雖不發此願,也必有此景。倘若沒有實行,而大話早已說出,弄得滿城風雨,人人皆 知,那就不是真為往生,而是人前做樣子、裝好看了,到時候反而會自生障礙,影響往生。總之,念佛往生一如做人,要實在,不越份,自己是幾斤幾兩,就說幾斤 幾兩。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往生,不僅死時令人起信,實則生時更令人起信。

88問:我發願要絕症得癒、健康長壽,以此來表法,可否?

答:一切無常,表什麼法!這是內心既不想往生,又想說漂亮話往自己臉上貼金。真想往生的人,活一百二十歲也好,今晚就死去也好,壽夭長短,一切不慮。越是重病,越想往生。

89問:我發願既要得到往生利益,又要健康長壽、大富大貴,魚與熊掌兼得,可否?

答:只發往生願就好。貧富壽夭,一任前命;生死窮通,全憑彌陀。

今 生報身為前世業果,其果已現,縱然念佛能有所改變,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如果其人福力不足以承受大富大貴,則雖念佛也不能必令其大富大貴,因不堪承受 故。比如茅舍已成,要想改善,只能在一定範圍內加固、翻新,讓住的人更舒適一些,但不可能讓簡陋的茅屋變成豪華的別墅,除非拆了重建。所以阿彌陀佛才發願 讓我們往生淨土,以徹底富貴、壽命永遠。

90問:我為什麼達不到「聞病重則喜」的境界?

答:願生心切、豁達無累的人,聞病重則知死期不遠,往生已近,正是我所盼,所以歡喜。一般人常情所限,貪生怕死,留戀世間,聞病重難免心中憂戚,但願生之心不變,這樣仍能往生。

不過「死」之一字,原是假名,生命依然存在,不過改形易道,稱之為死,實際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死。何況念佛之人,臨終有佛來迎,命謝即神登淨土,實在沒有必要怕死。

91問:如果認為:不要僅僅滿足於往生,還要考慮往生後快速成佛,所以現生要發菩提心,廣讀大乘經典,提高自己的心性,可否?

答:能 發菩提心當然好,發了菩提心現世就是菩薩,此世多一個菩薩還不好嗎?只是一般人把發菩提心看得太容易了。如能老實專修念佛,行有餘力,讀一些大乘經典,擴 展心量,更喜念佛,也是好的。至於說為往生後快速成佛預做準備,無異於癡人夢話。比如在黑夜之中,十支燭光固然比一支燭光亮,但要說多備一些燭光有助於太 陽出來更亮些,豈不是笑話!要知道此世愚者、智者,充其量不過如黑夜燭光明暗之差,極樂是佛日大光明境界,一旦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如善導大師 說:「心性明於百千日,悲智雙行法爾常」,「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以阿彌陀佛本誓願力,通通速疾成佛,還有什麼人為的力量可以加速阿彌陀佛 的誓願呢?

92問:不因自己的往生決定而滿足,每天做經咒超度佛事,以作為發菩提心、莊嚴自身的實際行動,可否?

答:不必如此。念佛的人,自利利他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如果有人請做功德佛事,也是為他念佛。

果然不因自己的往生而滿足,那就要努力用心把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門弘揚出去,讓更多的人念佛成佛,這才是最好的發菩提心、無上的功德莊嚴。不懂這個道理,熱衷於經咒佛事,最後往生恐成畫餅。

93問:我看到拿念珠勇猛念佛的人就認為他是自力執著,這樣對不對?

答:這種知見不正確!並非勇猛念佛就是自力、懈怠不念反而是他力。心中仰靠彌陀誓願,雖然一天數萬聲佛號,也是佛力。見他勇猛,自當效仿;效仿不來,當懷慚愧。

94問:念佛要專修、不要雜修,五欲之樂算不算夾雜?可是凡夫要做到完全沒有五欲之樂又不大可能,無奈的墮落和作意的墮落似乎沒有界限,怎樣把握?

答:五欲乃人生之現象,談不上雜。天有勝妙五欲,人有粗陋五欲,乃至畜生惡道亦有少分欲樂。生而為人,可以有合理的欲樂,以不違法律、不背人倫為則。本是五欲眾生,懷此身份,一向念佛,即是專修。

95問:雖願往生,但一時還不能信入專修念佛,有什麼辦法幫助起信嗎?

答:專 修念佛,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是佛法當中最高超的法門。「只要念佛,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成佛」,這在一般善根不夠的人是很難相信的。《無量壽經》稱之為「明 信佛智」,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觀經》則是通過很長篇幅先說定善、散善的修法做為鋪墊,最後才付囑持名一法。《阿彌陀經》直接稱為「難信之法」, 而由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所以一時不能信入專修念佛,可以說是很自然的。那麼可以通過解、行兩方面來努力。
「解」就是理解。那就要多看有關講述專修念佛的教理著作、有關記載專修念佛的往生實錄,還有一些因果報應方面的書,從中感受彌陀慈悲願力的偉大、名號具足萬德,以及自己的下劣無能。

「行」 就是行持。要懷真實心、謙下心老老實實去修行。真實修行的人,越是修行,越是發現自己是一個不會修行的人。比如真的以嚴持淨戒的標準來衡量,才發現自己做 不到;真的要求自己做一個孝子,才發現是那麼的不容易;真的想行佈施,才知道自己心裏總有捨不得,總有自他人我的分別。這樣,隨著善行的積累,一方面善根 更加累積深厚,一方面心地就更加慈軟起來,加上聞熏有關教理、感應的作用,所謂「解行並進」,漸漸就能信入專修念佛了。

看書要有選擇,行持要出於真誠。如果是看聖道門修行方面的書,因為理念不一樣,就會比較不相應。雖然也在行善修行,如果夾雜虛偽名利心,又很驕慢,就會認為自己很會修行、很有德行。學佛時間越長,「我」也越大,這樣也不相應。

《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觀經》說必須「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修持淨業三福,正是這個意思。

96問:專修念佛之前與專修念佛之後的,同樣行善,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嗎?

答:那 自然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儀仗侍衛人員,單獨出行和隨從國王出行,那是完全不同的。侍衛人員雖然張三、李四姓名不同,但隨從國王之後,就失去了個人的身 份,而統一於國王的旗下,百姓敬之,犯者論罪;雖然還是原班人馬,如果自己糾合在一起,即使每一個人本領再大,也不過是百姓之一,並沒有特別的尊貴。

念 佛如同國王,諸善如同百姓。專修念佛之人雖行眾善,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在行眾善,而完全歸功於念佛;如果一定要論說他們自己的善行,那一定是很覺得慚愧甚至 無地自容。如同國王的儀衛完全承用國王的威德,他個人是不會認為自己有任何威德可言的。沒有專修念佛的人,雖行眾善,如同百姓沒有國王的領導,形同烏合之 眾,只能論說個人能力的大小,但再如何的有能力,和國王的威德那是不能相比的。

善導大師把沒有信入專修念佛所行的諸善稱之為「隨緣雜善」,說靠這種善的力量想往生彌陀的報土,那是不夠的;而將歸命彌陀心中(《觀經》所說至誠等三心)所行的善,即使再小、再少也都一一稱為「真實業」,迴向必得往生。

所以就行善來說,專修念佛人所行的善,即使看上去再微不足道,也是上上等的善,因隨附於念佛之後,與念佛成為一體,不執為自己的功德,善體法爾具有空性無我的性質。而雜行諸善,即使再多也不是真實之業,因為行人沒有達到空性無我。

又比如成語所說點鐵成金,鐵和金是沒法相比的,但本來是鐵,經靈丹一點,鐵就成了金。凡夫所修人天諸善,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本不足言,但一旦納入專修念佛,經過名號靈丹一點,原來的雜善就成了真實之業,現生的凡夫進入不退位。這真是不可思議。

有人認為專修念佛的人不行諸善,那是錯誤的;不過雖行諸善,但一點點也不自認為自己有善功,而全歸功於念佛罷了。

97問:專修念佛,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答:佛堂佈置既是表達我們內心的信仰,也是規範我們內心的信仰,輔助我們的修持。基本的原則是:必須與修持的法門相應,專而不雜,簡而不繁,清淨莊嚴。

專修念佛的人,根據善導大師五正行的要求,須是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專門供養讚歎阿彌陀佛。佛堂只專供一尊阿彌陀佛就好;一尊佛、一盞燈、一支香、一碗淨水,一個專唱阿彌陀佛的念佛機。對境專一,心也就專一。

不要用化學的香料,最好用上好的檀香。家裏佛堂小,就點一支,不必點三支。

供設佛堂:

一、有助於念佛,觸境逢緣,能提起我們的正念。

二、 有利孩子身心教育、健康成長。佛堂等於是特殊的教室,阿彌陀佛是無言的老師,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任何教育都代替不了的。設有佛堂的家庭,小孩子 從小拜佛念佛,聽聞佛號,培植善根,增長福慧,相信因果,長大了自然循規蹈矩,不會為非作歹,而能成為賢良正直的有用人才。

三、佛堂的光明能夠護佑一家人平安吉祥。家裏有人在外打工、上學,我們牽掛他們,我們家裏供的佛就知道,就會保佑他。

沒有條件供設佛堂,就在心裏供,把我們的心做成一個亮堂堂的佛堂,裏邊就專供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經常念這一句佛號,就等於經常在燃阿彌陀佛的功德香,也是一樣,阿彌陀佛都知道。

不是阿彌陀佛要我們供祂、拜祂,而是我們自己供佛念佛,自己能得到利益。

一 個人信仰的深淺、修行的專雜、能不能往生,看他的佛堂可以知其大概。凡是佛堂佈置很雜的,就知道他的信仰還很淺,只是泛泛的信仰,沒有中心,心中也沒有主 人,即使他信佛時間再長,都還只是結緣性質,是佛門初機,修行當然還沒有上路,往生也就不一定了;只要為了往生,佛堂專門供一尊阿彌陀佛、自己也專念阿彌 陀佛的,就知道他的信仰很深入、很專一、很純粹,可以預斷一定往生的,因為他符合五正行,修的是正定業。

98問:我原來請了很多佛像,現在我想專供阿彌陀佛,原來的佛像怎麼辦?

答:原 來請的佛菩薩像,可以擦洗得乾乾淨淨,香熏一熏,送給有緣人。他非常傾向地藏王菩薩,還沒有請,剛好你有,就送給他,不管是多少貴重,多麼有紀念意義,都 要捨得。因為佛緣不是世間的錢財可以衡量的。你送給他,地藏菩薩就分身、起了作用了;放在你這裏,等於把佛菩薩閒置了。你請的佛像,送給有緣人供,他供 佛、拜佛的福份,自然也有你的一份。

【第五部分 綜合疑難解答】

99問:為什麼念佛簡單容易,是往生正定業,決定往生;其他艱難高深的修行反而不是正定業,往生不定?

答:阿 彌陀佛在未成佛前曾經發願說:如果有人念祂的名號而不能往生的話,祂就誓不成佛。現在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說明祂的誓願實現了,我們念佛當然一定能往 生了。也就是說,念佛往生以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保證。其他修行雖然艱難高深,但因為沒有阿彌陀佛願力的保證,只靠修行人自己的力量,當然往生不一定了。比 如乘船渡海,因為靠船力,所以既簡單容易,又決定能渡;假如要靠個人泅水,那就很艱難,即使有很高的技巧能力,也不一定都能渡過的。

100問:怎樣是念佛信願具足,怎樣是信願不具足?

答:信「阿彌陀佛誓願不虛假,我只要念祂的名號一定能往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條件。」即是信具足;「此生非往生極樂不可」,即是願具足。

反之為信願不具足。

101問:我念佛,但不知自己是不是信願具足,能往生嗎?

答:真願往生,決定往生。

102問:為什麼念佛除了決定往生之外,還具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等種種現世利益?

答:阿彌陀佛名號之所以能令凡夫往生成佛,祂並不是空洞無物,而是具足圓滿無上功德。因為具有無量無邊功德,所以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業障消除了,自然癒病延年、免災避難;福慧增長了,自然諸緣湊合、心想事成、有願皆滿。即使不知不求,也是自然、必然。

103問:為什麼專念阿彌陀佛,比雜念諸佛菩薩,所得世間利益超勝?

答:一、專念勝過雜念。二、彌陀勝過諸佛。

人的心力有限,凡有所求,必須集中心力,才有好的效果。俗話說:熟能生巧,心誠則靈。專念既誠又熟,所求無不遂應;雜念不誠不熟,所求難以相應。何況彌陀特別發願以名號利益眾生,稱為諸佛之王,所以專念阿彌陀佛勝過雜念諸佛菩薩。

104問:為什麼人們一提到阿彌陀佛總是聯想到往生,而不太會想到現世利益?

: 這正說明了阿彌陀佛的偉大。因為現世的利益,一般的佛菩薩都可以滿願的,而往生極樂成佛這種最重大、最根本的利益,必須要專門仰靠阿彌陀佛才有百分之百的 把握,所以一提到阿彌陀佛就想到往生,一提到往生就想到阿彌陀佛,也就成了自然了。但這並不是說念阿彌陀佛只管往生、不能得到現世利益。從道理來說,念阿 彌陀佛連往生成佛的大利益都可以得到,何況現世的種種小利益呢?比如大臣有權改善囚犯的環境,但不能免除囚犯的死罪;國王可以免除囚犯的死罪,當然更可以 改善囚犯的環境了。

105問:既然念阿彌陀佛有這麼多的好處,從現世利樂到往生成佛都已全包全辦,那麼佛只說念佛一個法門就好了,又何必還要說那麼多的佛菩薩名號、經咒叫人來念呢?

答:這 是因為眾生的根機各有不同,念阿彌陀佛雖然是最根本、最高超的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但如果單單講說這一個法門,有些眾生一下難以契入。為了照顧各種根 機的人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利益,同時也能方便引導他們最後都能念阿彌陀佛,所以有必要講說種種經教法門,介紹不同的佛菩薩。這就好像樓閣太高,一步難登, 必須要有臺階一樣。不懂得這個道理,只能按種種法門修持,最後走到念佛,但已是繞了一個大彎;如果已經念佛,又知道這個道理,就只須專念阿彌陀佛就好了。 所以善導大師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106問:為什麼同樣念佛,所得現世利益大小各有不同?

答:眾生根機不等,過去宿善、今世心行也都不一樣。比如同一太陽所照,樹木各有高矮。

107問:為什麼只求往生、不求現世利益,所得現世利益反而超勝呢?

答:世 間無常,無常故苦。只求往生、不求世間一切,其心完全歸投於佛,佛心最為歡喜,與佛心的感應也就最為通暢,蒙獲阿彌陀佛的加持也就最強,業障也就消除得最 快。業障既消,即雖不知不求世間種種利益,自然能得種種殊勝利益。如果只是求現世利益、不求往生,甚至怕往生,心便與佛相隔,業障消除得就慢,所得現世利 益反而微劣。比如在黑暗的房間,一心嚮往外面的陽光,一心想出去,因而把門窗都全部打開,這樣即使暫時有事,還待在房間沒有出去,但屋子裏也更加明亮起 來;如果只想待在房間,不想出去,門窗半開半不開,甚至怕光太強,而用窗簾擋一擋,屋子裏自然也就不夠明亮了。

108問:為什麼同樣生病而念佛,有的病好起死回生,有的病不好照樣死去?念佛治病到底是靈還是不靈?

答:眾生業感各不相同,念佛的心也不一樣,哪能要求結果一樣呢?

從業感來說,假如一個人壽命不當終,即使在醫學上認定為必死之病,經過念佛消業,也能起死回生;假如一個人壽命已到,雖然念佛,也不能保證他不死啊。

從用心來說,如果兩人都是命不當終,那麼一心放下、只求往生的人,往往能夠沉疴速癒;而心中多牽掛,只想病好、怕死不想往生的人,效果就要差了。

念佛原來不是專門為了治療色身之病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治病靈不靈的問題。不過因為念佛能消業,業消有些病自然轉癒,因而時有治病之效。

佛說生老病死是苦,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發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獲得光壽無量的自在身心,永免生老病死苦。念佛不必定治此世色身之病,但能醫治無量劫生死輪迴的大病卻是一定的。

我 們現世的色身是自己的業報之果,有人才念幾句佛,便想讓阿彌陀佛保證他身體健康、智慧超群、一切如意,不然就怪佛不靈,這是不合情理的。比如自己生產的汽 車,材料全是破銅爛鐵,即使經過世界上最高級的維修站保養也不可能保證它上路不出故障;出了故障就怪維修站不靈,那就沒有道理了。阿彌陀佛說:「你的色身 我雖能幫助維護,但不能負全責;若念我名號,我替你換一個金剛不壞身,我就可以負全責,保證不病、不老、不死。」

109問:生病了,怎麼知道自己命當終還是不當終呢?假如知道命當終,也就死心念佛求往生了;假如命數還沒有到,不是也可以請阿彌陀佛讓我病好嗎?

答:雖 然不知道,但你念佛阿彌陀佛知道啊。所以不論大病、小病,都作必死想,念佛,一切交給阿彌陀佛。甚至平時無病,也做決定臨終想,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常 觀」。如同駕車到維修站,專業維修人員一看就知道,如果車還有使用價值,就給予維修;如果沒有價值,就會建議另換新車,而不再維修了。我們念佛,色身只管 交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知道是繼續保養維修,還是要徹底更換。

110問:本來生病將死,又有人教以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這樣會不會本來能好的病也好不了,死得更快?

答:不會!以必死的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萬念俱灰,完全專注於念佛,往往有不可思議的奇效:如果命不當終,就會業障速消,病苦速癒;如果命數已到,則雖然有病也沒有大的苦受,會安然順利往生佛國。不論病好不好,都有利益,這才是大幸事啊!

111問:塵世事多,兒女放不下,念佛先求病好、不求往生,可以嗎?

答:可 以向阿彌陀佛說:「我現在兒女還小,還需要我照顧,請佛為我做主,看我及兒女們的前後因緣,如果有必要留下來照顧他們,就讓我早日病癒;如果沒有必要,我 就隨佛往生,兒女就拜託給阿彌陀佛,我也就放下了。」念佛人,不論何事,還是一切任憑阿彌陀佛的安排最穩妥,因為佛有五眼六通,能知過去、未來,清楚每一 個人的業報因緣,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做最好的安排。我們自己的想法未必是最好的,也許是不好的,所以可以向佛表達,但不必一定要如何如何。如果一定 要執著自己固定的想法,反而會障礙阿彌陀佛的加持。

112問:如果阿彌陀佛能把病治好、再接引往生不是更好嗎?不然讓人覺得多少有點缺憾。

答:這 些都是以凡情測佛智。說來說去,都是我們太看重這個色身、以此為真的緣故。佛說生老病死苦,人生本來就是缺憾的。病治好了就沒有缺憾了?病好了還想能長 壽,長壽了還要能富貴,富貴了還想子孫都發達……何時是盡頭呢?到哪一步才算沒有缺憾呢?在這裏,整個世界都是缺憾的,所以阿彌陀佛才讓我們往生成佛,那 才是真正圓滿、沒有缺憾哪!至於各人何時往生、在何種因緣下往生,都有切合每個人最恰當的安排。

113問:為什麼有人念佛求財得財,有人求財不得財,甚至反而虧本?其他所求也一樣,或有滿願,或不滿願。

答:求財得財有二:

一、此人福厚,如厚板可承重物,若有其財、有福消受,於自於他,皆有其益。佛智鑒知,而滿其願。

二、此人心性軟弱,過去善根,適於順度。若不滿其願,即便意志消沉,離佛越來越遠,善根不能成熟;若滿其願,能使信心增長,漸漸成熟,方便引入佛門。佛智鑒知,而滿其願。

求財或虧有三:

一、此人本當大虧,以念佛故,暗改小虧。此人不知,以為念佛仍虧。

二、此人福薄,如薄板不堪承重,若有其財,無福消受,或遭奇災,官司、綁架、斷命等,於自於他,皆無其益。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不得財。

三、此人心性剛強驕慢,過去善根,適於逆度。若滿其願,反而增長慢心,於世俗越陷越深,迷不回頭;若挫其驕慢,則能漸漸回頭,信向佛法。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反虧。其他所求,可以例知。

總之,佛智不可思議,各具誠心而求,所得各如其份,不多不少。如大地生長萬物,高矮大小,各各相稱,不多不少。

114問:我虔誠念佛,為什麼病痛不能減輕?而《念佛感應錄》裏那麼多人都奇蹟般地康復了?

答:一、過去業力難思,本來會有更大的病痛,因念佛的緣故,暗中化去不再受,只受目前病痛。

二、只求病好、不求往生,其心躁妄,難與佛心感通,效果便差。一心念佛消宿業,各得其利莫懷疑。

115問:很多人汽車洋房地生活得很快樂,顯然是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者。勸他們厭離娑婆,豈不是不合邏輯?是不是阿彌陀佛偏重於社會底層的人?

答:合乎邏輯。因為人生無常,人生是苦!豬貪草食之樂,遂遭殺戮之苦;人貪五欲之樂,而招輪迴之報。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厭離。從人來看,有所謂社會高層、低層。彌陀來看,都是一層——苦惱造罪凡夫。佛心平等,不加揀擇,任何人都可以認為「彌陀最偏愛於我!」

富貴人當想:我貪樂富貴,極樂淨土純樂無苦,彌陀豈非為我!

窮苦人當想:我窮苦難堪,最望救拔。彌陀慈悲,拔苦與樂,極樂豈非為我!

116問:為什麼平日不念佛的人,臨終或死後助念,也能隨著念佛而得往生?

答:平日不念佛,是因為有三種障礙:

一是沒有遇到善友給他說念佛,當然不可能念。

二是雖然遇到有人說念佛,但是不相信,所以也不念。

三是雖然也相信念佛,但被俗事纏身,總是拖延,所以也沒念。

現在臨死或已死,有人前來開示念佛,即除第一障;自己臨終陰境現前,或親歷死後不滅,便信佛語不虛、報應實有,即除第二障;平時拖累的妻子兒女、錢財事業等,此時放不下也要放下,經由善友開導,便能猛然醒悟,即除第三障。由此三障全消,所以能念佛,念佛即生。

117問:為什麼平日念佛求生的人,臨終有突然不念佛不求生的?

答:這就是所謂的顛倒,但並非突然。說明他平日念佛求生並非從真心發出,只是說在嘴上。及至臨死,動真的了,又是怕死,又是捨不得妻子兒女等,便只想活命、不想往生。真願往生的人,越靠近死,越想往生,絕不至於顛倒,不想往生。所以念佛求往生要由內心發起,不要說在表面。

118問:我遇到一個老修,得佛護佑,癌症手術後健康快樂,因此法喜充滿,逢人便勸信佛,還總是自謙說「我修得不好,離往生的條件相差很遠」,可是他到臨終的時候卻要吃葷腥,助念無效,為什麼?

答:這就是業障現前而顛倒了。這件事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和啟發,念佛往生本來沒有條件,他卻自己定出條件,認為差得很遠;這樣不順彌陀誓願,自立往生條件,臨終時是敵不過業障的。如果一心歸投於佛,老實念佛靠佛,放下自力執著,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說念佛千穩萬當,就是如此。

119問:為什麼有人佛來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來接兩三次才走?

答:願 生心切的人,一見佛來,滿心歡喜,立即隨佛往生。願生心不切、掛念塵世的人,雖見佛來,心中猶豫:去還是不去?佛智鑒知,此人猶豫不決,即慈悲持蓮台等 待;等此人決定,佛即將蓮台接此人而去;此人若退願生心,佛即隱沒;等此人再起願生心,佛即再來。佛之慈悲,無法比喻!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232頁 宗歸師、第201頁劉茂仲之往生。

120問:第一次沒有跟佛走,佛一定會來第二次嗎?

答:不一定!若此人再次發起願往生心,佛必定再來現前。若此人退失往生心,佛亦不再來矣。

121問:若發現臨終人掛念世間、佛來又走,怎麼辦?

答:臨 終佛來,說明佛不違約,不負眾生;眾生自己不願去,說明眾生願心不誠,有負於佛。然事已至此,要想補救,必須:第一,切莫哭泣強留。第二,善巧安慰開示, 幫助他放下世情,發起增上願生心。否則必定墮落輪迴,想再遇念佛、往生淨土,就難了。由此也可知臨終善知識開示助念的重要。

122問:為什麼臨終助念時往往易見佛、菩薩、蓮花等勝境?

答:一因阿彌陀佛有臨終來迎之願。

二因助念諸人皆能懇切專注,同聲念佛,感應力大,所以易見。

凡念佛之處,皆必有佛、菩薩、光明,若其他場合能懇切專注念佛,也都一樣易見。

123問:同在一起念佛,為什麼有人見佛、見光、見花等,而有人不見?又,所見也有同、不同?

答:此因個人根性不同。一般來說,以下幾種人易見:

一、禪定功深的人。

二、喜歡打坐、內心靜定的人。

三、平日易於通靈的人。

四、有陰陽眼的人。

五、宿世有相類根機的人。

六、兒童。

七、與被助念者有特殊緣分的人。

124問:臨終助念所見佛菩薩蓮花等,是不是極樂真境?

答:凡夫所見乃一時感應,為極樂真境之投影,不完全是真境。若得三昧,則見真境,微妙不可思議。

125問:是不是能見到種種境象,說明修持好、功夫深?

答:未 必!如果如善導大師深入三昧而常神遊淨土,那自然不必說了。一般情況下,能見種種境象也有種種因緣不同,如上可知。所以不能以見不見境界作為修持好壞的標 準,而應當老老實實念佛。見與不見,各隨根機、因緣。既不因為沒見境界而追求,也不因為見到境界而歡喜。平平常常念佛,最穩當,最保險,最殊勝。

126問:阿彌陀佛主動、平等救度一切眾生,為什麼要等陽上眷屬為亡靈念佛做超度佛事,才肯救度他們呢?

答:阿 彌陀佛並非要等人為亡靈做佛事才肯救度他們,而是要假借陽上眷屬為之念佛迴向的因緣,才能救得了他們。比如太陽照不到的黑暗角落,如果能有一面鏡子把陽光 反射進去,也就一樣可以照到了。陽上為亡靈念佛迴向,作用正像這面鏡子一樣。亡靈乘念佛迴向的功德力,離苦得樂,超生淨土,全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作用。

127問:生前不念佛,專等死後請人超度,可以嗎?

答:這種想法當然是很冒失的。

一、自己已死,不能保證他人一定會幫你請人超度。

二、即使有人幫請,不能保證一定能請到人。

三、即使能請到人,不能保證不受干擾。

四、即使無人干擾,不能保證超度之人夠誠夠專。

五、即使超度的人夠誠夠專,不能保證你死歸何趣、業障深淺、能否感通。

六、即使能有感通,不能保證感通大小,或從地獄超至餓鬼、從餓鬼至畜生、從畜生至人、從人至天,則猶在輪迴,未生淨土。

七、即使得生淨土,何苦冤枉去三惡道一走!為什麼不現在念佛,生則蒙佛護佑,消業除障;死則超入淨土,齊同不退。何況念佛只在一念心,不費時、不費錢。生不念佛,豈不愚哉!

128問:超度亡靈功效大小,有什麼說法嗎?

答:以下三方面決定超度亡靈的功效:

一、亡人善根的深淺。

二、陽上超度的誠心。

三、所用超度的方法。

亡人善根深淺已定,方法以專修念佛最好,心則越誠越好。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386頁陸通燕念佛,母亡三十年,出地獄河,徑生淨土。

129問:請寺院念佛超度亡者,但路遠不能親至寺院拈香,怎麼辦?

答:香有三種:

一、有形之香。

二、無形之香,也就是我們的一片虔誠心。

三、佛功德香,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

到 寺院拈香,目的是借著肅穆莊嚴的儀式發起我們的虔誠心,並在大眾師父的引導下念佛,以利益亡者。請寺院超度,雖路遠不能親至現場,如果自己在家以虔誠心稱 佛名號迴向亡者,等於在拈最上佛功德香,既不費時費錢,又免遠途勞苦,又實實在在利益亡者。如果只圖形式,放棄念佛,遠途奔波,即使到寺院拈香,那還遠不 如在家念佛的好了。

130問:過去亡者不知轉世了沒有?超度還有效嗎?

答:不論轉未轉世,都有效!如果還沒有轉世,或者已轉入地獄、餓鬼道中,念佛迴向可直接超度。若投生天、人、畜生道,念佛迴向可追加其福德,改善其生活環境,或報謝超升。

131問:助念與超度有什麼區別?遇親人過世,應當選擇助念還是超度?

答:助念的對象主要是臨終、新亡的人,超度的對象主要是過去久亡的人。如果一般道場,助念雖然仍是念佛,超度多是念其他經咒,如做水陸法會、放焰口、拜懺之類。淨土宗則助念、超度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專,所以效果也好。

逢有親友過世,首先應該助念;失去助念機會,再做超度補救,時間離亡日越近越好。

附:慧淨法師答青年念佛人

問:我現在念佛,每天還是有很多煩惱,在沒有往生淨土之前,還不夠快樂,念佛一樣悶悶的,也覺得單調,如果去學禪或學密還感覺有一點味道。

答:根本上來說,一個人會希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瞭解這個世間的不究竟,對這個世間有厭離心,以及對極樂世界的欣喜嚮往,也就是所謂的「厭穢欣淨」、「離苦得樂」。一個念佛人,他固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是那一種安穩跟法喜是勝過一切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喜與安心,表示他對於世間的苦,對人生根本上的罪業、煩惱還沒有很深的認知;對於彌陀救度的可貴性,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得、殊勝也未徹底瞭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種歡喜心非常地小,抵不過人間種種的苦惱。

如果真正瞭解世間的苦惱、六道輪迴的巨苦,瞭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間的無常的話,而他又受到彌陀的呼喚,必定是有法樂的。

當然,只要還活著,就難免有生活上的苦惱,但是這些苦惱卻是浮面的,內心深層的那種法樂,就好像長江底下的水,是持續而且強韌、不間斷的。

所 以,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已經信受彌陀的救度,可以說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內心之中的,不管壽命是長還是短,他不會因為這樣而苦惱的。尤其瞭解,在善惡報應、三 世因果、六道輪迴當中,人本來就是各有各的業報,想長壽未必能長壽,希望現在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長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貪 生,也不怕死。因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長壽可是卻不能長壽,他也比較不會那麼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點往生卻不能如願,他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苦 惱。

總之,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今生會有彌陀的安排,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遇事的禍福,他是任憑彌陀的。

每 一個人的命運是我們自己造來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後有彌陀的安排,一個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當中就會安於彌陀的救度、安於專稱彌陀佛名這一個 法上的。他不會認為說,「離往生還有好幾十年,這幾十年要我念佛、安於淨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學禪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 會這樣的。

或 者他會想去瞭解禪宗是什麼、密宗是什麼,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內心當中,始終是仰信淨土法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始終以這個為他最 高、最可貴的享受,所以他不會去轉修其他的法門,也不可能退轉於淨土的道理之外。縱然有好奇心,可是對他來講,密宗、禪宗或者一些殊勝不可想像的境界都不 比淨土好,也不比念佛來得簡單、殊勝。真的信受淨土法門,就會有這個觀念和心態。

你 說雖然念佛,但在還沒有往生的這幾年會覺得孤單、寂寞,不如再去學其他的法門,甚至現在不學淨土沒關係,先學其他的調劑調劑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 再專心念佛也來得及,是嗎?會有這一種觀念,一方面是不瞭解人生無常,一方面是不瞭解淨土法門的殊勝。淨土法門的殊勝是超勝學禪、坐禪的喜悅,也超勝密宗 的感應及任何超心理現象的如意境界的。

剛 剛淨宗法師和大家談「人生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年輕人對人生目的這種事情是比較有敏銳度的,因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惟就遲鈍了。一方面是心 思都放在事業、家庭、交際、應酬了,一方面是腦筋比較鈍了。反而是在就學這個階段,心思比較靈敏,也沒有事業、家庭、社會交際應酬這一些壓力,所以往往會 對於未來——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問題比較有敏銳思惟。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甚至年幼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一旦畢業了,接下來就是忙著就業、找對象,孩子生下後責任就更重了。對於「人生的目的」這樣的命題,大家有沒有曾經在心中浮現,甚至好好地去思惟呢?

問:對於人生的目的也曾想過,有時候也想不出來,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聽到淨宗法師的光碟開示也曾感覺法喜,可是過了之後,煩惱又來了。

答:佛法貴在「多聞熏習」。我們的腦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對法義要多聞熏習,這樣法樂、法味就能反覆地在我們心中浮現。

還 有,念佛會覺得枯燥乏味,是因為對這句名號的內涵不瞭解,如果瞭解名號內涵的話,他念佛永遠都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內心永遠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 進一步去瞭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去瞭解這句名號的功德利益,也可以多看《念佛感應錄》這一類的書,因為「理論不如根據,事實勝過雄辯」,道理講得那麼多,可 是如果沒有應驗、根據的話,總覺得隔了一層,《念佛感應錄》當中就有很多這一類的真人真事。

「名 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所謂「名體不二」。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呢?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這尊佛為了眾生,經過了五劫的思惟,思惟 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把十方眾生看成是祂離散的獨子,悲切地呼喚獨子回來,長久以來都為獨子的回來而準備美好的家園,準備充分的旅費。

法 藏菩薩成佛之後,就成就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名號不只是白紙黑字而已,不只是一個聲音而已,而是有阿彌陀佛的悲心在裏面。就好像「媽媽」兩 個字,有親生母親的悲心在裏面一樣。這句名號就是有這種彌陀的悲心,有彌陀的眼睛、耳朵。我們稱念祂、禮拜祂、想念祂,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看到了、聽到 了、知道了。這句名號充滿了彌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願大力、大神通、大功德,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念祂,阿彌陀佛應聲而現,大放光明。如果有 不吉祥,當下會帶來吉祥;如果有不清淨,會帶來清淨;這一生當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誠念佛就會消災延壽;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會轉為平順的人生,所謂「逢凶 化吉,遇難呈祥」。

所 以,這句名號給我們的感受是非常溫暖的,念起這句名號,會讓我們非常感動。固然我們是貪瞋癡妄想雜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雜想妄念,一面雜想妄念、一 面又是在念佛,妄念與念佛交雜,但始終心底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曉得彌陀不因為我們有妄想雜念而厭棄我們、拒絕我們,祂還是始終攝取不捨。像慈愛的父母有 兩個兒女,對那個比較軟弱、甚至是智障的兒女較為疼惜,給予更多的關懷一般。所以,想到我們的煩惱特別重,妄想雜念特別多,就回思阿彌陀佛反而對我們是加 倍地關愛,關愛的眼神都不離開我們。能做如此的思惟,瞭解這句彌陀名號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人 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學這個法門,在這個法門當中也得到法喜,也瞭解這個法門殊勝的道理,可是密宗、禪宗畢竟沒有接觸過,所以會想去瞭解。如果有這種好奇 心,無妨去認識看看,可是始終要把握:只有淨土法門才能解決我們的生死輪迴,只有這句名號真正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的無上功德。

所 以,應先深入我們這個法門、通達我們這個法門之後,有什麼好奇心再去探究。像我本人也是這個樣子。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惟的,也是 明心見性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後,一開始也是鑽研這方面的道理,可是經過幾年,我就曉得我不是那種根機。而且,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徹大悟了, 他最後還是歸入淨土法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就放棄禪的修習了。

對 於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臺灣正逢密宗興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時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講什麼?有什麼殊勝?務必也要瞭解一下,而與其在臺灣接觸第二 手資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爾,所以我也到尼泊爾的喇嘛廟住了一個月。之後我就感受到,密宗困難、複雜,又不比念佛簡易、殊勝。

禪密我都是這樣摸索過來的,在瞭解之後,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門,一點點好奇的起心動念都沒有。

所以,如果對其他法門有好奇的話,那也沒關係,但是要先對淨土法門正確地瞭解、掌握之後,再去好奇其他的,這樣才能真正瞭解淨土宗的殊勝。

以 佛法的角度來說,大家年紀輕就能遇到這個法門,並且肯定這個法門,是有宿世的善根與智慧的,而且這種智慧是大智大慧。我們還沒有深入經藏,智慧、行持都不 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麼能說是大智大慧呢?是的,因為我們逢遇的是彌陀這個不可稱、不可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的法門,所以等同有那種智慧。如 果沒有那種智慧,可能我們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 而,這種智慧是來自於佛的恩賜,不是我們自己所產生的,我們相信、接受,就能讓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們不相信、 不接受,即使我們有再高深的學問、智慧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可是還是生死輪迴。因為以我們凡夫而言,惡業多,善業少,如果不是仰靠彌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 受到閻羅王的審判、刑罰,到時候那種學問、智慧能派上什麼用場呢?

所以,即使毫無文化的人,他能遇到這個法門,就表示他有大福報,而且福報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阿彌陀經》就講「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說能夠受持念佛法門,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學密宗、學禪宗,即使大徹大悟了,他如果沒有歸向淨土,仍是輪迴凡夫。「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當下隨業流轉。因為他還沒有達到業盡情空,煩惱業障還在。

弘揚我們這個法門,我們再怎樣地沒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談不上,可是因為我們弘揚這個法門,那個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願大力的功德。

大家雖然年紀輕輕,可是能夠肯定我們這個法門,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貫通我們這個法門,之後如果對其他法門或現象好奇,將來也可以去好奇,經過瞭解之後就不會再好奇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4-22 17:02:07
抱歉 稍早以為這是發問區, 請幫忙連同 2024-4-22 14:56:14 留言一併清除 感恩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4-22 14:56:14
請教法師,後來了解阿彌陀佛後,也決心專一念佛, 在還沒了解以前由於智慧不足開始在念文殊師利菩薩心咒, 也參考其他影片教學可發願念10萬遍, 現不知該怎麼辦好, 我如果念阿彌陀佛在念文殊心咒是否就是雜修..但有隨著影片發願..不念我就是食言..對嗎?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4-26 16:28:07
看了净宗法师讲的念佛法门的光盘,我特别的高兴,消除了我的担心,现在又学习了净宗法师学佛问答心里更明确了,南无阿弥陀佛!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5-12 21:12:08
好好念佛,早早念佛,从年轻时开始努力!我佛慈悲,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