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必定往生

念佛必定往生

[日期:2012-08-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編者

許多人因深感人生無常短暫、憂患多苦,進而學佛,期能自佛法中超脫浮沉莫主之生死輪迴。然學佛者眾,真能得到成就而安心者卻難得一見,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眾所周知,藥不對症,病情難痊;同樣的道理,行者所選法門若與自己根機相違,便難免因事倍功半而蹉跎光陰,甚至於心灰意冷,退失初心,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佛所說法有八萬四千,大要區分則有難易之別,若就煩惑業重、生命短暫之末世眾生考量,智者皆知當捨難而就易,這與身染重病不宜再跋山涉水、耗時費力,而應擇易行速達之捷徑以求醫之理同。是故,佛以大悲特為吾等廣開淨土法門,以盡攝念佛眾生往生淨土而無遺。

然念佛者雖多,能肯定「平生業成」而在生活中安心念佛者卻甚少,揆其原因,大都是對經文理解不夠正確,困擾於「一心不亂」難達,「善根福德」之標準難知,而惶惑不安,如此情境,令人掩書長嘆。

慧淨法師於此深有同感,費數年之心血,將唐末失傳於中土之善導大師純正淨土教法,加以整理、演述,編輯成系列叢書,期一切學佛念佛之行者,皆能因此而撥雲見月,同蒙彌陀大願之攝取,同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永不退轉之極樂世界而成佛。

末 學初見此套叢書心生歡喜,故不揣淺陋,發心將這一系列純正淨土教法之叢書,就一般初學者所易困惑與關心之問題,摘錄編成二小冊--《念佛必定往生》與《念 佛一門深入》,願一切忙碌的有緣人,皆能因得此二袖珍本可隨時閱看,而可不偏失的順入淨土之門,進而備嘗淨土法門穩當、簡易、殊勝、圓頓之法喜,在生活中 安心念佛,庶不負釋迦牟尼佛宣講淨土之慈悲,亦契彌陀金臂遙伸垂念深切之呼喚。南無阿彌陀佛!

西蓮居士
二○○八.七.廿七於加拿大溫哥華

壹、念佛必定往生

一、十念當往生

《印光大師全集》裏面的〈永思集〉,王柏齡居士有這麼一段敘述:

二十五年冬,大吐血一次,時人命只在呼吸間。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但覺佛尚未念好為憾。癒後與一緇友朝江浙諸山,至蘇謁師稟告病危時心理。師聞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有位王居士,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的冬天大吐血,生命只在呼吸間,隨時可能斷氣。他當時是什麼樣的心境呢?他「一不慌張,二不恐懼」。

一般人臨命終時,往往會「心緒多端,六神無主,前途茫茫,無所依靠」,這位居士都沒有,他很鎮定。

這位居士只有一個遺憾,覺得平日念「南無阿彌陀佛」,並沒有達到淨念相續,還是有妄想雜念。

他病好後,就跟一位緇友,即出家眾,去江蘇、浙江一帶朝山拜佛。印光大師此時不曉得是在蘇州的報國寺閉關,還是在靈巖山寺。這個居士到了蘇州,就頂禮印光大師,報告自己病中的心境。

印光大師一聽,當下喝斥他說:你如果抱持這種觀念,往生就不確定了!恐怕就不能往生了!什麼叫念佛念得好?十念都能夠往生,那有什麼念得好不好?何況你念佛也不只是十念而已。

《觀經》〈下品下生〉說「具足十念」,我們念佛都超過十念,現在已是念佛之人,因此,我們當然能夠往生。

不過我們要把心態調整到自己是下品下生,現在是臨命終時,所以,現在就要「乃至十念」的念佛。

(〈第十八願之義〉第八課(二○○五.十.十六))

二、「大石乘船」的譬喻

《那先比丘經》有一則「大石乘船」的譬喻。

有 位國王向阿羅漢請教佛法,國王問阿羅漢:「如果一個人一生中沒有遇到佛緣,不知道學佛修行,也沒有遇到善緣,以便行善積德,反而遇到惡人惡境,導致他一生 作惡多端,十惡、五逆、謗法,無有慚愧。論理應該墮落阿鼻地獄,可是這種人臨終的時候念幾句佛號,就能脫離地獄之業而往生淨土,這種法我信不來。」

國王又說:「一個人在生的時候,只是殺害一條性命,死後就要墮入地獄,這種法我也信不來。」

阿羅漢聽完國王的話就問說:「如果拿一粒小石頭放到水面上,它會浮在水面還是沉下去?」國王回答:「當然會沉下去。既然是石頭,不管多小顆也會沉到水底。」

阿羅漢又問:「假如放一百顆石頭在船上,它會沉下去嗎?」國王說:「當然不會,因為是在船上。」

阿 羅漢就說:「同樣的道理,一個一生作惡多端的人,罪業非常深重,就像那一百顆石頭,照說一定會沉入水底,不可能浮上來。可是如果他臨終時念佛,靠著佛慈悲 願力的救度,而沒有墮入阿鼻地獄,這就好像把一百顆大石頭放在船上不會沉落一樣。一生只殺害過一個人,罪業相對沒有那麼重,但因為他沒有靠佛的力量,所以 就隨自己的業力墮入地獄,就好像一顆石頭雖然小,因為不是放在船上,所以就隨著這顆小石頭的重力沉入水底。」國王聽完這個譬喻,恍然大悟,從此相信念佛可 以往生淨土。

娑婆世界又稱為「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眾生,內心都充滿貪瞋癡慢疑的業力種子,只是有的善多惡少,有的惡多善少,甚或一生作惡多端,不曾行善積德,可是絕對沒有一生都行善積德,不曾做過壞事的人。因為眾生之所以出生在這個娑婆世界,都有共同的業,共同的本質。

所以學佛的人,尤其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要自覺是一個五濁惡世的罪惡眾生,就像剛才譬喻裡說的大石頭,必須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船,才能從六道苦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任何人、任何修持,如果不是仰憑佛力,都將如石頭一般沉入海底-- 再度輪迴。

(「慧淨法師為蓮友閩南語開示第一課」二○○六.三.廿五)

三、真願往生,專稱佛名,淨土蓮現

再來:

真願往生,專稱佛名,其心決定,
淨土蓮華,現其色相。

「真願往 生」,是真的打從內心願往生彌陀淨土,而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如果現在願往生,可是臨終的時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戀,就說:「阿彌陀佛,我不想去了,如 果跟您去的話,我太太怎麼辦?我先生怎麼辦?」那就不是真的願往生了。所以專稱佛名的淨土行人,他的心如果決定,往生就決定;心如果不定,往生就不定。如 果他的心是決定的,那現在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華了,而且蓮華上會標出我們的名字,也有我們的影子,因此,雖然我們的身體尚在娑婆,我們的影子已在極樂蓮 華之上了。

例如須達,將造祇園,心決定時,
於虛空中,現天宮殿。

這裏提到 了一段典故:古印度時,有一位須達長者發心要為釋迦牟尼佛建設祇園精舍,是用黃金舖地。當他正跟舍利弗在量地,講堂要多大、多長、多寬,要什麼樣的形態, 就在測量的時候,舍利弗不知不覺被須達長者的發心感動了。他說:「須達長者,你現在的發心是怎樣的功德,你想不想了解?」然後,舍利弗就以手指向天空,剎 時間,六欲天每一層都現出須達長者將來可以往生的宮殿。這個祇園精舍還沒有蓋呀!只是在量地而已,須達長者的果報,便已經成就了。須達長者說:「哦!那麼 多,到底是那一天比較好?」舍利弗說:「底下三天都是享樂的,上面兩天是比較高慢的,只有第四層天(兜率天)有一生補處的菩薩在講經說法,所以去那裏的人 還會繼續修行。」須達長者就說:「那我要往生兜率天!」就在他剛起這個心念的時候,其他各天的宮殿就瞬間通通消失不見了,只有兜率天的宮殿還在。因果就是 這麼快,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也是一樣,起一念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華了。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難易二道判〉一五一-一五三頁)

四、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宋朝有位有名的出家人,也是一位高僧,就是「元照律師」。

元 照律師小時候出家,學問智慧都很高,對戒律的修持很嚴格、很清淨。他有次看到北朝時代慧布禪師的傳記,慧布禪師本身有修持也很有願力,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在 那裡享樂,不如發大悲心,在三惡道救度痛苦眾生,豈非更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學佛的意義呢?元照律師受到這段文章影響,也發願不要往生極樂世界,願在三惡 道救度眾生。

從此以後,元照律師如果看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毀謗、輕視對方,認為這是逃避、是小乘。

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識茫茫渺渺,這時自己既沒辦法起大悲心,也沒辦法思惟所謂不增不減的空義。元照大師這才發現多年來那種願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那種想法並不符合自己的根性,法不應機,當時假如自己斷氣了,不知道能去哪裡?

病 好之後,他對以前的觀念深自懺悔、痛責。後來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其中寫道:「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得到無生法忍,需要經常跟在佛的身 邊。」意思是說,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這樣不但不會退失,而且會上進。又看到《淨土十疑論》裡說:「具足煩惱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願意出生在 娑婆世界救度痛苦眾生,但這是做不到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要好好撫養,如果離開父母,嬰兒就沒辦法成長會死亡;或像一隻剛出生的小鳥,必須依靠樹枝,不能 因為牠是一隻鳥,就把牠拋到空中去。」

元照律師非常認同,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就盡棄所學,此後專看淨土經論,專念彌陀名號,終此一生沒再離開過這個法門。

後來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寫的:「凡是專修念佛,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雜修,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元照律師就依據善導大師的開示,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樣說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便是元照律師一生學佛智慧的結晶。

佛法看人的價值與世俗不同。世俗往往以賺多少錢、什麼地位、或什麼樣的學位來衡量,但佛法看人生的標準剛好相反。

佛法看人生就是說,要知道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把解脫生死輪迴,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這樣,就算沒受過教育不識字,佛陀也會稱讚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則就算有好幾個博士學位,佛陀也會說他是個愚痴的人。

(〈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二○○四.二.廿三)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一、應當發願,願生極樂

《阿 彌陀經》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 阿彌陀佛,祂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願,願生極樂世界。 譬如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二段是: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五一頁)

二、一般對「善根福德因緣」的誤解

往 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從消極上來講,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這十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解釋說,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萬行, 以菩提心的善根為因,以六度萬行的福德為緣,因緣和合,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須要多,所謂的「多善根」,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因為剛 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釋是菩提心,那麼菩提心不可以少,什麼叫少呢?以成就阿羅漢果位來說,就是屬於少善根,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不在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 佛。往生極樂世界無非是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釋是,必須要自己發無上菩提心,做為往生之因;既然發了菩提心就必須行菩薩道,因此要廣行六度萬行,這叫做 福德。以無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萬行福德的緣,因緣和合,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的解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並沒有錯。可是必須要了解,這個菩提心跟六度萬行的福德因緣,是眾生自己必須累積成就呢?還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累積成就?問題就在這裏。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一-五二頁)

: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其他譯文

1.梵文漢譯(玄奘)--

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2.梵文英譯(穆勒)--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3.梵文日譯(中村元)--

不得僅以微小善行,往生無量壽如來佛國。

4.藏文日譯(寺本婉雅)--

不得以少量善根,往生彼世尊無量壽如來國。

三、何謂「善男子、善女人」

再 看下面這一句:「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就是針對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謂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 包括善人、惡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眾生,只要他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此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都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二-五三頁)

四、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

十方眾生聞說阿彌陀佛,這「聞說阿彌陀佛」,並不只是聽人家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就叫做聞說阿彌陀佛,並不是!

而 是聽聞善知識講解傳授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第十八願的內涵,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來龍去脈、因果道理,信受在心,這才是「聞說阿彌陀佛」。所謂信受在 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執持名號」。執持的「執」,就是堅牢,信仰堅定,不會移 轉;「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說,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持」。

內 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所謂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等於說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 足多善根、多福德,而這些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完成,容納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讓我們心中信受,口中稱念,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從這裏來 講,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們所累積,是阿彌陀佛所累積,我們只要稱念祂的名號,願生祂的淨土就可以。因此蓮池大師說:「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善中之善,福中 之福。」又說:「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藕益大師也解釋說:「只要信受彌陀,願生極樂,執持名 號,那麼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見所謂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段經文的梵文,(我們經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現在普遍受持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目前已經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本)如果翻譯成漢文,也是十四個字。學者是這樣翻譯的,請大家注意聽: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們在這裏所做的善行。鳩摩羅什所翻譯為「善根、福德因緣」的經文,梵文本只有「善行」兩個字,以善行來包括善根、福德。

此 處並不是說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不必去行善積德,譬如說孝順父母、奉侍師長的善德;同時也不是不要我們去行六度萬行。而是雖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這些我 們應盡的本份,以及隨緣隨分能夠做得到的六度萬行,我們都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彌陀的功德力量,專稱彌陀名號,而不是迴向我們在 世間所做的。因為我們在世間所做的,都談不上多善根,談不上大善根、殊勝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彌陀佛祂累積了兆載永劫修 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

我 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心、清淨心所建設完成的,可以說是無我的、涅槃的、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有貪瞋癡,怎麼能夠進入祂的國土 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應。必須以阿彌陀佛無我無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進入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經》才說,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就「執持名 號」,道理也在這裏。為什麼這麼講呢?阿彌陀佛建設極樂世界,必須完成我們往生的功德,然後迴向給我們。所以《無量壽經》裏面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這 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說,祂從無量劫以來,都要做一個大施主,所以阿彌陀佛另一個名稱,叫做「大施主」-- 大布施的主人。阿彌陀佛平等地、普遍地救度十方眾生的貧苦,我們是在肉體存在的這個世間,受盡種種的貧窮困苦,死後還會輪迴六道,苦不堪言。阿彌陀佛就是 要做一個大施主來救度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功德是從阿彌陀佛那裏來的,所以叫做佛力,我們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極樂。

另外一段經文阿彌陀佛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阿彌陀佛是為我們十方眾生開發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布施廣大的功德之寶給我們,讓我們能離開娑婆,往生極樂,而成就佛果。另一段經文《無量壽經》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十方眾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無量壽經》另一段經文又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以我們十方眾生不曉得領受的法-- 往生之法,來布施給我們。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而專稱彌陀名號的法門。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三-五八頁)

五、一心不亂

現 在再解釋「一心不亂」。很多著作都解釋為眾生念佛,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亂。譬如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啦!甚至能夠「理一心不亂」,就是最高的境界。否則至 少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其實這是完全錯誤、不正確的,是依一般教理來解釋淨土的教理。這一心不亂,其實意義很簡單, 也就是剛剛所講的,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心中信受彌陀的救度,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若一日……若七日;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們的生命,隨著我們生命的延 長,而專念這句名號。如果還有一天的生命,就專念一天的名號;有七天的生命,就專念七天的名號;有七個月、七年、七十年,我們就盡這一輩子來專念這句名 號,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雖然我們有累積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這些善根福德來往生,因為這是不夠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稱 念名號也是隨我們的根性,每個人根性不同,士農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崗位、根機來念佛就好。能念幾萬就念幾萬,不能幾萬能念幾千就幾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 也就是說,有時間就稱念這句名號。至於在念佛當中,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妄想,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的功夫,與有沒有妄想雜念,有沒有達到功 夫上的一心無關。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則不能往生;或者必須臨終正念現前才能往生,沒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說臨終要有助念,沒有助念就不能往生-- 都不講這些,因為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一輩子不變,專念彌陀名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就會現身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根 本不存在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一心不亂」的問題。

所 以這裏的「一心不亂」,就是專信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心,沒有其他的心;而且不變動、不雜亂,這就是「一心不亂」。人家如果說:「某某人啊!有一個法 門非常殊勝哦!你來學學看吧!」我們也不好奇,任何法門我們都會覺得不如這句彌陀名號,只要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萬德具足,往生的事情當下成就,不必依靠 其他,所以我們不會好奇,而動亂我們對阿彌陀佛信受的心,這叫做一心不亂。當我們煩惱起來了,妄想雜念起來了,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顧慮說:「糟糕了!我要往 生極樂世界,可是有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怎麼會救度我呢?恐怕會被阿彌陀佛捨棄吧!」完全不會,不要顧慮。

請 問大家有沒有貪瞋癡?有沒有妄想雜念?如果你沒有貪瞋癡、妄想雜念,那就是阿羅漢了!阿彌陀佛為了救阿羅漢,經過五劫的思惟來發願,經過兆載永劫來修行, 豈不是沒有價值嗎?阿羅漢本身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迴,何必要阿彌陀佛救度?所以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濁的眾生。所謂「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 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眾生本來就是有見濁、煩惱濁,才是凡夫呀!如果我們沒有見濁,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慢疑,我們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 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了!

所 以一方面,我們因為有煩惱而慚愧、歡喜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同時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友們, 請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有煩惱、有雜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夠格而懷疑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等於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讓阿彌陀佛傷心流 淚。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不嫌棄我們,才為我們發願修行、救度我們,所以只要任憑彌陀的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沒有清淨的心,有沒有一心的功夫, 都不管。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八-六一頁)

六、《阿彌陀經》要旨--三段文兩重因果

一、經文、祖釋、註解

(一)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祖釋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此經文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三)註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多以為發菩提心、廣行六度、修諸萬行、積善累德,謂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多 以聖道法門之觀點,曲解淨土特別法門「一心不亂」之真義,以為念佛功深,證入三昧,或者伏斷惑業,不生煩惱,謂之一心不亂。而不知「執持名號」即是「心信 彌陀救度,口稱彌陀名號」;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專」;「不亂」即是「不雜亂」,不雜亦是「專」;是故善導和尚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 亂」謂之「念彌陀專復專」。故,不論何人,但能盡其形壽(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之意),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者,即是乘佛願 力,已得往生,甚為易解易行,毫無別義玄義也。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多 以為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此兩重因果,經文分明,祖釋顯然,若靜心思維,則其義自現。

   

(「慧淨法師講義」之〈阿彌陀經要旨(二)〉)

七、《阿彌陀經》兩譯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
舍利弗: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執持名號,  聞已思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一心不亂; 繫念不亂;
其人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臨命終時,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
現在其前。 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意譯:依梵文意義而譯成中文
特點:
(1)順中文文法
(2)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扼要,文字簡潔。
直譯:依梵文文句而譯成中文
特點:
(1)順梵文文法
(2)不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詳細,文字廣說。


(「慧淨法師講義」之〈阿彌陀經要旨(二)〉)

八、苦海眾生

曇鸞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在他的《讚阿彌陀佛偈》裏面,有首偈子說: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

曇鸞大師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循著三界,也就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迴,所以說「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迴轉」,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而六道輪迴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我們居然把虛妄當做真實,一直在輪迴,永無休止,直到今天。

到了今天,「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一念一時,也就是心心念念,現在的心心念念都在造業、結業。雖說業有善業跟惡業,可是曇鸞大師說,這個業「足繫六道」,足夠被綁在六道裏面;同時「滯三塗」,被堵在三惡道之中。

意思是說,曇鸞大師自認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反而是讓他停留在三惡道之業。

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這個「海」就顯示無邊無底。六道的輪迴,是無邊又無底。我們在六道裏面,所謂「頭出頭沒」,頭出就是偶而生而為人,在大海裏面露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之後又沉下去了。

連曇鸞大師都自認是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而且是滯留在三惡道比較多,遑論我們!曇鸞大師在南北朝時,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頂禮,尊稱他「鸞菩薩」;北朝的北魏皇帝,又尊稱他為「神鸞」。這樣的人,還自認是罪惡眾生,何況我們呢!

以此而言,我們可說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機緣。若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第十八願,我們就永遠地在六道輪迴,永無出期了。

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如何呢?在《淨度菩薩經》裏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
念念之所為,皆是三塗業。

每個人在一天當中,念頭有多少呢?有八億四千。這個八億四千,不是數目字,是一種表法。也就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念頭。這念念之所為,卻不是讓我們可以生而為人,上升天堂,或脫離六道輪迴的,反而都是在造三塗業,造地獄、餓鬼、畜生之業。

我們心心念念居然是這樣,想來是很恐怖的。誠如《地藏經》所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也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

《地藏經》又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眾生的業力,「能敵須彌」,宇宙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還高;「能深巨海」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像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設我得佛」的願的話,就只有永遠在三界六道輪轉了。

這個「三界」,曇鸞大師如何來形容呢?曇鸞大師說:三界是「虛假的,是污染的,是顛倒的,是破壞的,是輪轉的,是無窮的」。

也就是說,三界眾生他的因與果,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都是污染,不是清淨的;都是顛倒,而不是正知正見的;都是破壞,念念都在無常轉變,不是永恆存在的。

而且是一直在輪轉,不是地獄,就是餓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輪轉,無有窮盡。這真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又說:「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而這屋子卻沒有一點點光明,非常黑暗。等於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說:「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也就是說,永遠在大夢當中,不曉得出離。

輪轉在三界裏面,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沒有遇到彌陀的救度,就永遠沉淪在黑暗的三界,在大夢的六道裏面,不能脫離了。

(〈第十八願之義〉之三(二○○五.三.二十))

參、行道不難

一、「難行道」和「易行道」

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前往不退轉地,也有許多種法門,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當中,將所有一切到達不退轉地的法門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

簡單來講,難行道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修行,這些法門就是指淨土宗(阿彌陀佛救度法門)之外的各種修行法門;而龍樹菩薩所強調的易行道,則是完全靠他力,這個他力是單單指阿彌陀佛救度的力量而言,所以易行道可說是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絲毫不假借自力。

譬 喻有一個人掉入大海中,自己不會游泳,沒有辦法到達彼岸,就在即將滅頂而痛苦掙扎的時候,阿彌陀佛駕著本願船來到他身邊,告訴他說:「你沒有力量,也沒有 人可以救你,我來救你。」就把他接到大願船上,這個人不必買船票,也不用幫忙駕駛,就安全快速的到達彼岸了,龍樹菩薩譬喻這個法門如同「乘船」的法門。

在 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叫做曇鸞大師,他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認為龍樹菩薩這個乘船的法門,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而其他法門,龍樹菩薩 譬喻為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儘管有什麼力量,在船上都無用武之地,而且也置於無用之地,何況自己就是因為沒有力量才會墮落,必 須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易行品〉裏面主要是用兩個問答來說明易行道的內容,以下是其中的一個問答,由這個問答,就能夠充分顯出龍樹菩薩易行道的思想:

問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
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難易二道判〉九九-一○一頁)

二、「聖道門」和「淨土門」

龍樹菩薩說:「佛法有無量門」,又說:「菩薩道亦如是」,所以說「佛法就是菩薩道」。但是,不論是佛法,或是菩薩道,皆可分為兩門,就是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的內容就是陸道步行,走起來很辛苦,是「諸」、「久」、「墮」-- 必須勤行精進,長劫修習種種法門,而且有退墮的可能。

易 行道就不是這樣子了,它像經由水道坐船,坐在船上很舒適,同時既「易行」而又「疾至」,是「一」、「速」、「必」。「一」就是只要專「一」稱念阿彌陀佛的 名號,不假借其他的功德來迴向,單稱阿彌陀佛就夠了;而且快「速」,現在、當下就得到了;同時也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沒有或許會退下來的危 險。

龍 樹菩薩將佛法判為「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則進一步解析為「自力」和「他力」,曇鸞大師的弟子道綽禪師又區判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也就是 說,這「聖道門」必須是聖者的根器才能夠修的,而「淨土門」則不必一定要聖者的根器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往生彌陀淨 土而成佛了。

綜 合言之,整個佛法可分為二門:「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的,是聖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講修行,須什麼行都要修,這就如陸道步行,所以是「苦、諸、久、 墮」,既然有退墮的可能,那就表示證果的可能性不確定。而易行道的淨土門是怎麼樣呢?「淨土門」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講信心的救度法 門,信什麼呢?信念佛,專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樂、一、速、必」,而且往生決定。

聖 道門和淨土門都是佛法,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們不能說精進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輕鬆念佛的就不是佛法,不是這樣。一般佛 教徒,大都比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們認為,既然是學佛,而佛法重在實踐,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眾的信服;而你們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認識 字的人一樣,只是動動嘴巴念念佛,那有什麼可貴呢?有人甚至於會懷疑難道這樣也是佛法嗎?

這 個當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裏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認為我這麼有學問,能夠深入經藏,這麼的精進,能夠學這個法門, 學那個法門,難道我還跟你們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樣,只是在那裏單單念「南無阿彌陀佛」嗎?因為有這種偏執,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這樣的情形,那就會 如《無量壽經》所講的「難以信此法」了。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難易二道判〉一三九-一四二頁)

三、「聖道門」是自力修行之教

聖道門就是「自力修行」之教,自力修行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於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萬行以證果,但這只有聖者的根器才能,故謂之「難」。而淨土門則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時於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極樂淨土以證果,這是凡夫所堪,故謂之「易」。

換 言之,如果要走聖道門,那麼你必須先具足那一種根器,要有本事確定如果這一輩子不能完成道業,下一輩子還有把握能重得人身,而且要有因緣能接續這一輩子沒 有完成的道業,繼續修行。要有這一種能耐,如果沒有這一種能耐,那就免談了,因為下一輩子不曉得你會到哪裏去呀!而且往往逃不出所謂的「三世冤」,就是說 這一輩子學佛、布施累積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輩子就享受富貴,接著,人在歡樂當中,不知不覺就造惡了,第三輩子就墮落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宣說佛法,不是要我 們行善積德來升天或當人享福樂,不是!是要我們迴向臨終往生極樂世界。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難易二道判〉一四三-一四四頁)

四、「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

淨土門與 聖道門不一樣,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謂「信」就是信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外在客觀存在的事實,那我們的信仰就 是空洞、空口說白話的!然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存在是佛為我們保證的客觀事實,所以阿彌陀佛的存在就是我們的信心根源,我們只要信佛所說,無須種種籌量 計度,自然純樸,無疑無慮,當下即能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這 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產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會映現出月影來,是不假方便而產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 東西把它蓋住,不然的話,千江有水,千江都是月。只要我們願意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出同入、 同睡覺、同工作,永遠保護我們。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心水蓋住了,懷疑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哪有那麼容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呀!這樣的話,就自 失大利了;這就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照大樹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會修行的也照不會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內,那麼,太陽就跟你 沒有交集了。

所 以這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時在這個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證果位。所謂「一向」就是沒有二向三向, 不會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別的,如果心思不定,修這個又修那個,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從現在發心開始,一直到往生都不會改變,才是一向念佛。真 正信佛的人就是一向念佛,臨終往生極樂淨土以證果位;意思是說,淨土門不是要求念佛人在這個娑婆世界證果位,而是在極樂世界證果位。聖道門才是要求修行人 在娑婆世界證果位,這一輩子不行,下一輩子再來,下輩子如還不行,就下下輩子再繼續修,一直下去,直到證果。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想到自己並沒有能力累生累 世苦修「諸、久、墮」的難行道,而且想到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所以是到極樂世界證果位,這是每個善惡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

總之,佛法中的聖道門是修行之教,是難行道,是自力,是苦,是以修行六度萬行為宗;而淨土門,則是信心之教,也就是信佛,是易行道,是他力,是樂,是以信願專稱佛名為宗。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難易二道判〉一四四-一四七頁)

五、善導大師的見證

唐朝,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在長安西京寺內,曾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的勝劣,善導大師昇高座發願說:

「按 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都說:『念佛可以往生淨土。不管是平時學佛、一生念佛的人,還是臨終才曉得念阿彌陀佛、只念幾天佛的人,甚至是最後快要死的時候才曉得 念佛,只能念十聲、甚至一聲阿彌陀佛的人,仗阿彌陀佛願力,都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這是真實、絕對不欺騙眾生的話,那麼就讓這個廳堂中的佛像,全 部都放出光明,為作證明。如果說這個念佛法門竟然是假的,其實並不能往生淨土,只不過是佛為了安慰眾生所說的一種欺騙性的話,那麼就讓我善導現在就從這個 高座上,立刻墮入大地獄,受長時間的痛苦,永遠都不出地獄。」

話說完後,善導大師立刻就用手中的如意杖向堂內所有的佛像一指,此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佛像竟然全部都大放光明。(唐朝,道鏡、善道《念佛鏡》)

(《念佛感應錄一》之〈念佛勝益〉七○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31 14:26:58
感恩分享---多以為發菩提心、廣行六度、修諸萬行、積善累德,謂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