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樂在垂死者之家

樂在垂死者之家

[日期:2012-05-10]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不願付出,可以期望得到甚麼?
  
  不斷付出,會得到的,是無法想像的喜樂與釋放。
  
  這個故事的主角,99年開始到印度加爾各答,在德蘭修女創辦的「垂死者之家」當義工。三年多悉心照顧飽受貧苦、疾病纏繞的陌生人,她覺得自己付出的相比起得到的,只是微不足道。
  
  雖然父母早亡,對生命充滿喜悅的她禁不著說:「上天對我實在太好!」
  
  (筆者此文想用簡短的文字,介紹故事主人翁不太平凡的生平故事;然後用較多的文字,與大家分享她在「垂死者之家」的經歷和體會。)
  
  印度的呼喚
  
  葉培,女,單身,三十多歲,喜歡四處遊歷。在她讀中學的時候,父親因交通意外而身故,母親因生意失敗而自殺。她們幾個兄弟姊妹從此得照顧自己,很早就明白甚麼叫自力更生。
  
  我所認識的葉培,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女子。她很喜歡周星馳的電影;有一次她在朋友的傳呼台留言,不知何解,名字留了「油麻地周星馳」,她樂得有一個如此鬼馬的別號。要說她為甚麼會到印度,便不得不提她有過一段心灰意冷,等待世界末日的日子。97年,她辭去雜誌社的記者工作,到南美遊學一年。回港後,一向甚愛護動物的她,雄心壯志,出錢出力辦動物孤兒院;可惜因人事及種種問題,大計還未真正成事就得夭折,這挫折教她沮喪不已。她只好一個人帶著超過十頭沒人收留的貓狗一起居住,重投記者生涯。在落寞的日子裏,她翻起在旅途上認識的朋友所介紹的一本書--《Cityofjoy》(德蘭修女的自傳),她愈看愈感受到內心的震盪,覺得印度正呼喚著她。之前她的孖生姊姊也曾到「垂死者之家」當過義工,葉培更受鼓舞。
  
  99年7月,她決定放下香港的一切身外物,到印度的「垂死者之家」體味人生。在她出發之前,已常常想像照顧病人的情境:「那時我覺得很浪漫,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浪漫。」
  
  「到了印度一個星期,我已覺得自己好像回了家一樣,在街上走也會笑。」葉培說在印度開心的時間,比在香港多很多:「那兒的人很善良,對人對動物也是,我想是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都吃素,不會很暴戾。當然,一涉及宗教的問題,則是另一回事。」
  
  明白苦的意義
  
  葉培在「垂死者之家」的工作,包括餵飯、清潔大小二便、洗傷口……甚至是唱歌娛人,只要是照顧病人的,她也會做。在當義工的早期,教她最吃不消的,是每天見到病人受痛苦的折磨。「那時我很憤怒,開始跟上天有對話,問上天為何要讓人受這麼多痛苦。我在那兒幾年,改變最大的,便是對苦的看法。」
  
  葉培在「垂死之家」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其中一位名叫Geeta的寡婦,教她認識苦的意義。
  
  「她的丈夫很富有,在銀行任高職。他們有一個二十歲的兒子,在最著名的醫科大學讀書,是校裏的明星。但在六年前,兒子因食物敏感,在宿舍裏暈倒,失救而死。他們倆夫婦也感到十分痛苦,於是去找德蘭修女。德蘭修女邀請他們當義工,希望他們能將愛分給其他人。Geeta在孤兒院裏當義工,丈夫則到「垂死者之家」服務。最初她覺得自己心已空了,沒有喜怒哀樂,對院內的小朋友沒有感覺,只是因給德蘭修女面子,才留下來當義工。
  
  「有一天,一個殘廢的小孩望出窗外,見到街上一個小孩被車撞倒了,他自言自語說:『為甚麼那人不是我呢?那小孩有父母,有人愛……』當下,Geeta哭了;她發現原來自己不是沒有感覺的。
  
  「他們倆夫婦也是婆羅門種姓(印度種姓制度最高級的),吃素的,是一等一的好人,他的丈夫實在不明白上天為何要這樣對他們,一直怨恨上天的安排,後來患了癌,鬱鬱而終。在印度,一個女人死了丈夫和兒子,是個不祥人,生活有很多規限。雖然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走了,但她能積極起來,以教書養活自己,每天又當義工。
  
  「Geeta明白了上天可以賜給她美好的事物,也可以將它拿走;一個人擁有幸福的時候,不能自私,要想想其他人。兒子和丈夫的離世,是上天給她啟示:以前她是某人的女兒,是某人的妻子,是某人的母親;現在的她是自己的,再沒有任何枷鎖,可以將她的愛分給其他人。她感謝上天的安排,是上天讓她明白愛是與人分享。現在的她很開心,自言最大的喜悅,在她靜坐的時候便可得到。」
  
  葉培從Geeta身上學到很多很多:「她是真正經歷過痛苦,才大徹大悟。我從她身上明白痛苦愈大,徹悟愈大,痛苦背後有成長。」她在病院裏的日子,經常照顧身體潰爛甚至生蟲的病人,教她更明白肉體上的痛苦永遠不及心靈上的痛苦。「我在香港,見到很多人的心靈也很痛苦,所以他們會自殘,以為可以將痛苦減輕。其實痛苦背後有契機,問題是你能不能學到。」
  
  認識了苦,葉培還明白了愛——無條件的愛。「由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也會讓我們意識到愛是有條件的。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不介意他的骯髒和病患,可以為他付出,這是無條件的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