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道德救國〈宣化上人般若語庫3〉 宣化上人主講

道德救國〈宣化上人般若語庫3〉 宣化上人主講

全世界的劫運

[日期:2010-07-3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四日
  
  開示於美國北加州萬佛聖城
  
  我們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是最不幸運的人。
  
  這個娑婆世界是無有眾樂,但受諸苦,人心不古,道德淪亡,
  
  人人都是自私自利,你爭我貪,你搶我奪,你害我,我害你,
  
  甚至於──至親骨肉也互相殘殺。
  
  很多國家,家庭破碎了,人也將要毀滅了,這樣的──
  
  國而不國、家而不家、人而不人,所以這是我們最不幸的事。
  
  可是雖然不幸運,我們在這個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娑婆世界中,還有一線的希望。這一線的希望是什麼呢?就是佛法還在這個世界。佛法在世間,我們若能急流勇退,發大菩提,以至誠懇切的精神來修持佛法,那還有出離娑婆世界的機會;不然的話,我們還是在六道裏頭輪迴不息,這一種的苦難永遠脫離不了。
  
  因為這樣,我們修道要發大菩提心,要了脫生死的苦,這樣才不負出家一場。否則我們還是照樣穿衣服、吃飯、睡覺,和在家人雖然穿的有所不同,吃的不一樣,可是心還是煩煩惱惱,爭爭吵吵的。一天到晚妄想紛飛,不是想東就是想西,不是求名就是求利,這樣子是空過光陰,自己把精神都散了。若盡向外馳求,到外邊去找真理,這樣就是找到盡未來際,不改自己的習氣毛病,是出離不了娑婆苦的。因為這樣,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立定目標,認清自己所應該行,所應該做的事。
  
  我們在修道的時候,最重要是「不爭」。不爭是不和任何人爭長論短,爭是爭非。可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真理,要知道何去何從,知道怎麼樣改變自己的毛病。不要把自己弄得一天不如一天,習氣毛病一天比一天多,這樣生出了分外的貪求,總也不知足,在什麼境界上都覺得是煩惱的。所以才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才能常樂,我們不要不知足,若不知足就是常苦;就像烙餅,烙得過火了,越烙越糊,越糊越烙,烙得餅都變成火炭了,這根本不能充飢的。
  
  你若吃這一種火炭的餅到肚裏,就好像把火炭吞到肚裏去一樣,甚至覺得四肢發燒,沒有精神,為什麼?就因為你不懂得衛生的道理,把火炭也吃了下去。什麼叫火炭呢?貪心就是火炭。所以我們無論什麼也不要貪,要知足,要能忍。但這個無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不爭、不貪就能福壽無邊,你要是爭、貪、攪、擾,就罪孽不少,要想出離三界,也是無有是處的。
  
  我們修道,就是要去除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這是要緊的。「為什麼我盡和人爭論是非長短好壞?我是幹什麼呢?」要這樣的反求諸己,省察自己的行為到底如何。不要說是說非,爭長論短,在這兒沒有是非卻製造一個是非,沒有煩惱又增加煩惱,這樣就是不懂得修行,不懂得出家的重要性。我們每一個人若能這樣,這一線的希望還不至於斷絕;若你還是照常爭貪,這可以說是絕望了,可以說是等於生了「絕症」、「癌症」、「愛死病」、「肺炎」一樣。
  
  現在有個新品種的肺炎,還有愛死病,這「愛死病」等都是一種劫運。所謂有刀兵劫、水火劫、瘟疫流行劫,而這「愛死病」,是屬於瘟疫流行劫。現在不僅是單單一個國家這樣,在全世界這種病都是蔓延不可救藥。不但普通人沒有辦法,就連醫生也是照死不誤,因為誰要接近肺炎病人,就是連呼吸都可以傳染。
  
  愛死病和肺炎病是有連帶關係的,愛死病和同性戀也有密切的關係。什麼密切的關係呢?現在的人都是欲愛橫流。今天有人用「欲愛情」來對對聯,也正是說到愛死病的要害。生愛死病就是因為同性戀不合乎陰陽造化的道理;這是亡國滅種的行為,是互相摧殘的行為,是互相暗殺的行為。它的害處說不能盡,可是竟有這些妖魔鬼怪在世界上興風作浪,提倡同性戀。我雖沒有計算過,可是我知道全世界,大約最少有一半的人類有同性戀的趨向。全世界幾十億的人口裏頭,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半的人有這樣的傾向。這是一種破壞國家的行為、破壞個人的行為、破壞所有家庭的行為。這種行為是違背造化、違背陰陽道理的。本來「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偏陰或者偏陽,是一定會有絕症生出來的。我們這些人,都在這兒縱欲貪愛,為所欲為,連禽獸都不如了。
  
  你看看那些禽獸是沒有搞同性戀的。說:「把同性老鼠關在一起,牠也會搞同性戀。」那只是你逼著牠,叫牠那麼做而已,牠沒有辦法才搞同性戀。而這些人類,沒有人逼著你搞同性戀,為什麼你又搞同性戀呢?這就是違背造化的一種理,才會生病。這些病就是給人的一種警告,叫你不要做這些事,你做這些事就會面臨滅亡的。可是人還不醒悟,也不覺悟,在這兒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現在愛死病還不夠厲害,而又另生出一種叫新肺炎的病。以前的肺炎病還有藥可醫,但這種肺炎病,它的媽媽是愛死病,就是由愛死病而產生了這種肺炎病。
  
  說它是肺病,其實這是死症,要病死的。這個死病一生,無藥可醫,醫生也束手無策,甚至於醫生為你看病,也因同你一握手,這個肺炎就傳到他那兒去。同你一說話,呼吸時傳到醫生那兒去,連醫生也都死了。所以護士、醫生都沒有自禦防衛的辦法了。即使戴上口罩,那呼吸氣也一樣的出入,還是一樣的傳染,口罩也不保險,這就是眾生的業障到了,疾病來的時候就是同歸於盡。
  
  什麼樣的人可以不死呢?就是真正修道的人。
  
  真正信佛的人,蒙佛的保護力量,才能免於這些災難。免於災難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留住世界人類的種子。但如果在佛教裏不自愛,還是會和一般人一樣,那也沒法子生存。除非住在山裏頭的老修行,看不見人,距離人所住的地方很遠,這樣的人才有機會存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人類不要「求」,這個「求」是求些什麼呢?就是求男求女──男貪女愛的,這都叫求,向外馳求,總到外邊去找快樂,找到了快樂,就是找死,是和死神來往了。
  
  還有是不自利。我們為什麼打妄語,說大話呢?就是因為想要自私自利。你若沒有自私自利,就不會打妄語、說大話來騙人,巧言令色,把話說得很動聽的。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是沒有仁德心。
  
  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一定不要自滿,不要自誇。為什麼不要自滿呢?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你若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那就有所損了;謙受益,對人要謙恭一點,對誰都要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你要是對人不謙虛,這就是貢高我慢。你謙虛,還要用真誠的心,但不需要太過謙虛。太過了,盡拍馬屁,給人戴高帽子,這裏頭又懷欺詐,也都不是謙了。所以什麼事情都恰到好處,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所以你若能不自私,就不會打妄語、講大話,不會盡那麼虛假不實。我們修道的人,無論誰,有什麼境界,都不要自以為是境界。
  
  我在三十多年以前,曾經這麼說過:「人啊!將來都不是人了。」現在的人,身體皮膚都在換;有的人皮膚壞了,就拿狗皮來貼上,時間久了,就變了狗,因為你與這隻狗合夥了。甚至、馬、牛、羊、雞、犬、豬等皮,也是同樣的道理。將來人就像一輛汽車,可以換機件:心、肝、脾,肺、腎都可以換。比如人換了一個狗的心,那行為和思想,就跟狗差不多了,這是很危險的。所以不要以為這個世界是個好世界,好裏頭藏著種種的危機。
【書籍目錄】
第1頁:今時 -- 代序 第2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代序/晁山
第3頁:人類的未來 第4頁:世界為什麼會有戰爭?
第5頁:戰爭與和平 第6頁:烏鴉空戰滿天哭
第7頁:天魔眷屬掀起戰爭 第8頁:哀鴻遍地滅人群
第9頁:平息世界的戰爭 第10頁:消弭戰爭的最佳辦法
第11頁:全世界的劫運 第12頁:莫做違背造化功能的事
第13頁:人類自取滅亡 第14頁:一念善心可轉凶為吉
第15頁:儒釋道三教不離人心 第16頁:挽救災劫在人心
第17頁:世界好壞皆由一念心 第18頁:把殺心改為慈悲心
第19頁:心心念念利益世界人類 第20頁:改過遷善最吉祥
第21頁:三災因何起 第22頁:人心向善,光明普照
第23頁:上人的當頭棒喝 第24頁:救世的靈丹
第25頁:浩然正氣 第26頁:忠孝仁義
第27頁:道德乃是真富貴 第28頁:道德是一切的根本
第29頁:天下有德者居之 第30頁:本立而道生
第31頁:道德 第32頁:修身齊家
第33頁:對布希總統的忠告 第34頁:出家未忘忠貞志
第35頁:世界壞的根本 第36頁: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第37頁:大道廢,有仁義 第38頁:究竟什麼是道?
第39頁:認清楚做人的責任 第40頁:何謂仁?
第41頁:八德是做人的基礎 第42頁:學之於身,行之於身
第43頁:古聖先王有至德要道 第44頁:倡興孔孟重善良
第45頁:天地的倫理 第46頁:大教育家─孔子的宗旨
第47頁: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 第48頁:禮運大同篇
第49頁:君子務本 第50頁:愛護你的靈性
第51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第52頁:人為財死的祕密
第53頁:一貪多就出禍 第54頁:化戾氣為祥和
第55頁:支持世界不到末日的靈文 第56頁:天災人禍因殺業
第57頁:五戒十善消災難 第58頁:七情六慾地震動
第59頁:世上最厲害的果報 第60頁:念觀音聖號救世人
第61頁:末法浩劫的危機 第62頁:誠誦大悲咒治眾難
第63頁:時時念佛,國泰民安 第64頁:吃肉是災劫的罪魁
第65頁:念觀音聖號,救受難人 第66頁:末法時期,鬥爭堅固
第67頁:真心念佛,消災化劫 第68頁:虛偽的人心
第69頁:怎樣徹底消滅戰爭? 第70頁:護國息災唯有茹素念佛/印光大師
第71頁:孝是德行的根基/童欣慈 第72頁:中華文化救世界/晁山
第73頁:慈悲喜捨挽救浩劫/晁山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