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祗園精舍(佛陀)

祗園精舍(佛陀)

[日期:2012-05-03]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陀住世的時候,印度舍衛國有一位名叫須達的大臣,財富殷實,珍寶無限,喜歡賑貧濟困,布施財物,鰥寡孤獨之人大都得到過他的幫助。人們因此稱他作「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生了七個兒子,六個都已娶妻,唯有最小的一個尚未成婚。長者最喜愛這個孩子,發誓一定要給他娶個稱心如意的漂亮妻子。一天,給孤獨長者打聽到王舍城護彌家有一合適女子,便帶著珍寶,來到了王舍城的護彌家中,為兒子求婚,受到了護彌一家的熱情接待。當天晚上,長者便在護彌家中住了。
  
  這天晚上,護彌家裡卻是熱鬧非凡,大家忙碌匆匆,置辦飲食,一派迎接貴賓的景象。長者內心疑惑,便問護彌:「天這麼晚了,你老人家尚不休息,還在這裡經辦事務,準備飲食,難道是要宴請王公大臣嗎?」護彌回答不是。長者又問:「那麼是為了準備婚禮盛宴嗎?」護彌回答:「也不是。我們是在準備宴請佛陀及其眾比丘弟子。」長者從未聽到佛的名字,心中惑然,急忙又問:「什麼叫做佛呀?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呢?」護彌回答:「你聽說過淨飯王太子悉達多的名字嗎?他因見人生苦短而出家修道,六年苦行,一日得悟,因而被尊稱為佛。我現在預備的一切,都是為了請他和他的弟子們。如能見到佛,可以獲得無窮福報,即使有百車珍寶,也不如見佛一面所得之福多。」給孤獨長者聽到此說,布施之心又被激起,暗下決心,要為佛陀做一件事。
  
  給孤獨長者一路打聽,終於來到佛陀的住所。他被佛陀的思想打動,立即信仰了佛教,成了佛陀的弟子。考慮到舍衛國人尚未聽到如此深刻的教義,長者便邀請佛陀去自己的國度傳教。但佛陀告訴他:「佛教提倡出家修行,生活方式與俗人不同,因此,應該有特殊的精舍供我們使用。但舍衛國內沒有適合我們居住的精舍,所以,現在我們還不能去。」
  
  給孤獨長者聽後,告辭而回。他在舍衛國中四處探視,尋找合適的地點。結果發現,只有王太子祇陀的一座園林可以為佛陀改建成精舍,供佛居住。
  
  給孤獨長者於是便去求見祇陀太子,說:「我想買下太子您的一座園林,建造精舍,請佛來我國說法傳教。不知您是否願意。」
  
  祇陀貴為太子,愛好犬馬遊戲之樂,對錢財卻根本不在乎。他聽了給孤獨長者的話後,大笑說:「我衣食無乏,財富無限,要你的錢財何用。你所說的那座園林草木茂盛,地勢平整,是我用以遊樂散心之處,不能賣給你。」
  
  給孤獨長者再三請求。祇陀太子心想:我給他來個漫天要價,讓他出不起,自然就不會買了。於是便對長者說:「你如能以黃金布滿園中之地,以此為價,我便賣給你了。」
  
  這是非常昂貴的價格。誰知給孤獨長者聽後不但不驚,反而高興萬分,立即同意。太子急了,忙說:「我說的是玩笑話,你千萬別信以為真,園子是不能賣的。」
  
  長者說:「你身為太子,應當言而有信,說過的話就應當算數,怎能信口開河,食言自肥呢?」
  
  太子無可奈何,只能以黃金滿地為價,把園子賣給給孤獨長者了。但有一個條件:賣的只是園中之地,園中之樹仍舊歸太子所有。
  
  給孤獨長者異常高興,急忙派人運金子舖地,買下了園林。然後大興土木,修房蓋舍,建成了一座漂亮舒適的精舍。佛陀應邀來到舍衛國,說法傳教,得到了舍衛國人民的普遍敬仰。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對弟子們說:「此園土地是須達長者買的,園中的花果樹木為祇陀太子所有。二人同心合力,建成精舍。以後這座園林就叫作祇樹給孤獨園吧。」後人以簡代繁,稱之為「祇園精舍」,「祇園精舍」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祇園精舍是佛陀一生傳教的重要據點之一,他曾多次駐足於此。上面的故事詳細地介紹了此園的建造過程。
  
  對於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來說,佛教是一種新的宗教,兩者在許多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差別。單就傳道方式而論,婆羅門教士提倡苦行,以折磨形體為代價,追求精神的超越。其苦行方法是嚴苛的,針刺、火烤、睡刺床,觀之令人不忍再睹。這樣的修行方式決定了他們必然遠離人群,遠離社會,隱居到偏遠的叢林深處。佛教不同,他們採取了「中庸」的原則,反對苦行,注重儀表,給人親近的感覺,便於自己教義的傳播。他們積極在社會民眾中間傳教,又以乞食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這些都決定了他們須與社會保持廣泛的聯繫。因此,他們就不能像婆羅門教那樣,隱居到叢林之中,而是應該與人群和社會距離較近一些,以便每天清晨能順利乞到食物;又不能距離太近,影響教徒們的宗教修行。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最好處所,莫過於王公貴族的郊外園林,這就是給孤獨長者何以必須購買祇陀太子之園的原因。因此,從祇園精舍中,實際上反映出了佛教與婆羅門教在生活方面的差異。
  
  不僅如此,上面的故事還說明,佛教雖然是面向全體大眾的,但佛陀向新地區傳教,卻是通過王公貴族等上層社會進行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