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富裕的修行者

富裕的修行者

[日期:2012-05-03]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有一年,釋尊住在王舍城時,有一位富裕的修行者—達膩伽,他原出身磚瓦匠的家庭,經常勸募信徒樂捐,旨在為自已建造美侖美奐的增房。牆壁繪上各式各樣的圖形,床上擦抹著香水,閃耀著粉紅色的光輝,而且常常供應各種飲食。
  
  有一天,一位年老修行者來訪問達膩伽:
  
  「請問長老今年幾歲?」
  
  達膩伽據實回答,不料,老修行者說:
  
  「你比我年輕,我是你的上座,希望你將這棟僧房讓給我住。」
  
  雖是自己特地建造的僧房,但一句話也沒說,就很乾脆轉讓給老修行者了。接著,達膩伽又向信徒募捐建造另一座僧房。這棟僧房也跟上次一樣,又讓給上座住了。接著,雖曾再建第三棟僧房,也都轉讓給老修行者了。他不禁暗自尋思:「我縱然費盡心機,建造舒適的僧房,難道自己無福享用,我到處挑選上好木材,請來優秀工匠,好不容易才建造那棟僧房,不怕風雨、寒暑,原以為可以安心居住,不料,卻好像貓捉老鼠一樣,我一造好僧舍,別人突然現身來搶走,這樣下去,我永遠不能享有可避風雨的房舍了。但也不能不建啊!幸好我自己懂得燒瓦,就到仙人居住的岩屋旁,在黑石上建造一座瓦屋。」
  
  他一想到此,即刻前往目的地,在一個黑石頭上,堆土建房子。牆壁刻畫各種圖案,設門建窗,除了門扇、鑰匙,和衣掛用具以外,其他全用泥土打造,不久也建好一棟漂亮的房子。那棟瓦房好像優曇華一樣,呈現血紅的色彩。
  
  有一天,雨過天晴,釋尊在耆暗闇崛山旁,一邊漫步、一面誦經。雖然釋尊無事不知,但他指著達膩伽那棟紅光閃耀的瓦房,回顧一群修行者說:
  
  「山上那個像曇花般紅亮的東西是什麼?」
  
  「世尊,那是達膩伽修行者住的僧房。」修行者回答。然後向佛稟告一切有關瓦房建築的經過詳情。佛聽了回顧阿難說:
  
  「阿難,快將我的袈裟拿來。」
  
  佛披上阿難呈上的袈裟,威儀莊嚴,率領一群修行者,走向達膩伽的瓦房。當佛一站在瓦房門前時,入口的扇門自然打開。佛從狹窄的門口進去,一面指責室內美麗的圖案,一面對修行者們說:
  
  「諸位,遠膩伽雖然出了家,但仍沿用昔日學來的世俗技巧,建造了這棟美好的房舍。為了建造這棟瓦房,不知燒毀了多少土裏生物?不論建造多麼美侖美奐,瓦房也照樣會受寒暑的侵擾,身體眼睛都會受傷的。諸位不妨合力推毀這棟瓦房吧!你們以後不能建造這房舍。」
  
  一群修行者果然依照佛的吩咐,很快推倒了那座瓦房。然後,返回耆闇崛山。
  
  達膩伽托缽回來一看,辛苦建造的瓦房怎會被毀得亂七八糟呢?
  
  「誰毀了我的瓦房?」
  
  他看到倒塌下來的殘瓦,心裏懷疑。此時,旁邊一位修行者對達膩伽說:
  
  「實在可敬可嘆也是榮幸之至!因為釋尊能夠專程來訪,進入房裏。佛知曉時機,才會毀壞這棟房子。」
  
  達膩伽聽了大喜,連續七天,忘記自己的飢渴。七天後,他又忙著籌劃僧房的建築。他有一位多年的朋友—耶輸陀,位居瓶沙王的建設部長。遠膩伽為了獲取木材,乃披衣托缽,走訪耶輸陀的官邸。耶輸陀要求:
  
  「我要建造房舍,找不到木材,你能不能捐助些木材呢?」
  
  耶輸陀頗為同情地回答:
  
  「不巧得很,正好我自已也需要用木材,而國王的木材也用完了,下次有木材時再為你送去,希望你不要急。」
  
  「你怎能這麼說呢?國王的木材用得完嗎?」
  
  「是不是實情,自己何不去看看?」
  
  達膩伽匆匆到國王的木材倉庫一瞧,發現有五根巨木。他不說一聲,就自己搬走兩根,以便搭建自己的房子。
  
  第五天,國王親自到寶藏室廄舍,倉庫去查驗金銀、象馬、和武器等,這是王家的例行檢查。結果發現失去了兩根巨木,立刻把耶輸陀叫來盤問。耶輸陀實在不知情。
  
  「你把國家的木材燒掉,還是供應敵國呢?」
  
  國王大怒之下,下令把耶輸陀關進監牢裏。
  
  耶輸陀獨自尋思,這一定是前天來向我要木材的達膩伽幹的好事。他立刻修書向達膩伽打聽,結果,對方回答說是自己的職責。耶輸陀又寫信問他,國王因為失去了巨木,才迫使自己犯罪坐牢,現在希望恢復自由,盼他能證明自已的清白,以便早日出獄。不久,達膩伽表示:
  
  「你放心,我會去向國王稟告一切。」
  
  耶輸陀將此事轉告國王了,國王派人把達膩伽叫來,達膩伽匆匆趕到王宮裏。
  
  其實,達膩伽是一位舉止端莊,氣質高雅的長老。國王一見,立刻心生敬佩。
  
  「達膩伽聖者,您把倉庫裏的二根巨木拿走了嗎?」
  
  「是的,我拿走了。」
  
  「聖者,你是出家人,為何拿走別人的東西呢?」
  
  「大王,那是我的東西,絕不是別人的東西。」
  
  「誰給你的?」
  
  「大王給我的呀!」
  
  「我登基以來,日理萬務,今天才初次看到你,你為什麼說我給你的呢?」
  
  「大王,您當初即位時,曾經怎麼說的?當時,召見群臣,聚集所有河、泉的水,舉行就職灌頂典禮時,親口宣稱:我現在即任國王,願將全國所有水草、樹木、施予各地僧眾和波羅門。那時大王就算給了我,所以,我絕不曾拿走別人的東西。」
  
  「聖者,你可別誤解我的意思。我只說施予沒有原主的東西,而不會施予有原主的東西。」
  
  「大王,那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呢?剛才撒謊,現在要定我們的罪。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呢?」
  
  國王被他一說,也就不再問他的罪,反而立刻把耶輸陀放出來。
  
  全國波羅門,和信奉佛法的人,聽到此事後,無不稱讚他說:
  
  「達膩伽聖者,你矇混國王,不但免了自身的罪,也把耶輸陀從牢裏放出來,手腕果然高明。」
  
  然而,不信佛法的人,全都皺著眉,私下表示:
  
  「花言巧語,欺騙國王,所有的戒都犯了。這樣也能稱修行者嗎?說不定會將藏在我們家裏的木材拿走。然後說:那是國王給我的東西。他是修習佛法的人嗎?」
  
  修行者向佛談及此事的始末。佛立刻把達膩伽找來問:
  
  「達膩伽,你真把國王庫存的木材搬走了嗎?」
  
  「不錯,我搬走了。」
  
  「你是出家人,為何一聲不響把別人的東西拿走呢?」
  
  「世尊,國王事實上已答應給我,否則我絕不會拿走別人的東西。」
  
  「國王怎樣給你呢?」
  
  「世尊,國王即位有宣稱:凡是全國所有水草、樹木,都施予僧眾和婆羅門。這等於說所有木材全部給了我。」
  
  「國王指的,乃是沒有原主的水草樹木。怎能說物有原主的東西給別人呢?你拿走的木材,都有固定的原主,難道國王說要給你嗎?你不是常聽我說,不該拿別人的東西嗎?你為何不聽我的告誡,而妄拿別人的東西呢?」
  
  佛把達膩伽痛斥一頓。
  
  「達膩伽不僅今生如此,從前世起就犯這種罪了。」
  
  佛又開始敘說從前了。
  
  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當時,遍地烽火,整倆世界毀滅之際,活在地上的人們,都等待第二禪天--天空中的色界來臨--投胎轉世到光音天的世界。一會兒,光音天裏出現金色雲彩,傾盆大雨,才熄滅了烽火,世界的形態復現時。投胎到光音天的凡塵人士,才降到新世界上。不料,新世界又洪水氾濫,迫使他們不得不返回昔日光音天。結果幾次在空中來回奔波。他們覺得這樣很辛苦,身體發光,相互映照,不需要陽光。他們也不需要晝夜、春夏秋冬等四季,以及年月日。不久,洪水消失,大地復甦,地面開始有食物,色香味美,不亞於天上的山珍海味。此時,有一個輕瘦貪欲的漢子,發現了這種情景,念念不忘大地生產的好食物。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其他人也嚐到地面的香味,而開始執著不捨。以前,只靠瞑想為生的人,不久也嚐到大地上色香味美的食物了。曾幾何時,輕瘦的身體加重了,失去神通力和光線的世界,也出現太陽和月亮,世間有了晝夜,與四季時節。不久,大家懂得歲月了。以往眾生是不分男女,自從嚐了大地的食物,就產生了男女之別。如果吃得太多,會變得十分醜陋;食量較少的人,身材則很均勻。後為常然瞧不起前者,結果,大地的食物消失,地膚味取而代之。地面生長的食物,像甘露般色香美味,而地膚味的味道差多了,僅有純蜜乏味。於是,大家很驚訝地面的食物,何以突然消失?可惜,誰也不知道此罪起於世人的高傲。所以,迫使大家只好以新出的劣物為食品。結果跟以前一樣,凡是食量大的人,體形醜陋;食少的人,身材均勻,身材均勻的人,輕視體形醜陋的人。不久,地膚味消失,地脂味取而代之。雖然,地膚味像純蜜,地脂味的品質卻差多了,反而如石蜜的味道。結果跟前者一樣,多吃與少吃之間,會產生美醜的差別。因此,不久地脂味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生長的粳米。
  
  不論採用多少,粳米照樣不增不減。早晨吃掉多少,傍晚一到又長回原樣。但是,他們卻很傷心地脂味的消失。不論怎樣悲傷,世人依然不覺悟地脂味消失的原因,乃是因為輕視和侮辱別人等罪障引起的。待他們食用粳米時,男女的形態差別,會愈來愈明顯,而且起了愛欲心,彼此相戀深刻,以至結成夫妻,一塊兒生活。別人看了大怒、謾罵、挨打:
  
  「為什麼世間會有這種非法行為呢?這種交往不是天上的法。今後一定要有較好的來往。」
  
  那些結成夫妻而從事非法的人們,飽受指責,羞愧之下,只有離群索居了。這樣才有家庭的出現,他們夫妻間存在所謂非法行為。那時候,世人每天早晨只採用當天要吃的粳米,但是,有人卻這樣想:「每天覓食很煩人,乾脆把明天吃的份也拿回來放著。」一人這樣做,別人也模倣,不僅採到明天的食米,甚至搬回十天、二十天、一個月、二個月後的糧食,儲存愈來愈多,欲望心也增加了。結果,粳米消失,地上才長出慷米來,這種米在早晨取到手後,到了黃昏就不能恢復原狀了。於是,大家聚集一塊兒商量:
  
  「從前,我們在空中飛行,只靠瞑想,就能生活得很安樂。然後才靠地面生長的食物過活,由於心生傲慢,才使地面的食物消失,地膚味取而代之,不久又消失了,才出現地脂味,以至今天吃糠米。這樣吃下去,遲早會有問題。所以,今天應該限制,公平分配田地,目的在防止佔有與貪欲心。」
  
  於是,大家分割田地,導致私有制度的產生。此時,有人心想:
  
  「只採自己田裏的米,很快會採光。從別人田裏拿些過來,只有自家有剩米才好。」
  
  這個人果然想到做到。不料,別人看到這個漢子不聲不嚮,到別人的田地裏取米,就指責他:
  
  「你為何去拿別人的米呢?以後不能這樣。」
  
  可是,不論別人怎麼說,他仍是我行我素,坦然再拿。別人再三指責,他也無意改正自己的行為,於是,大家警告他:
  
  「下次如果再拿別人的米,就要處罰你了。」
  
  他仍然沒有悔改。大家就把他抓來,用鞭杖猛打一頓,好讓他清醒。他被人打了一頓,大聲叫嚷:
  
  「用杖打人的惡法,為什麼出現在人間呢?」
  
  打他的人把竹杖投地,也大聲叫嚷:
  
  「不聲不響拿別人東西的惡行,怎麼出現在人間呢?他不但不以為羞恥,反而妄言自已的主張。這種惡行怎麼出現在人間呢?」
  
  於是,地上產生三種惡法了,那就是盜取、撒謊、以杖打人。
  
  當時不聲不響拿走別人東西的漢子,即是現在達膩伽的前身。他從前在人間世界從事盜竊行為,現在也在佛的教園裏,重操舊業,前後作法相同。一群修行者聽到佛說完達膩伽盜竊的因緣,又問佛:
  
  「世尊,為什麼達膩伽是佛的弟子,披著袈裟,向瓶沙王吹毛求疵,而又被恕了罪呢?」
  
  「諸位修行者,這個達膩伽不但今生如此,他前生也披著袈裟,被免了罪。」
  
  佛繼續談到以下的故事。
  
  從前,某處海岸生長一株睒婆梨樹。樹頂上有一隻金翅鳥。金翅鳥是翅膀頗長的巨鳥。這隻鳥經常以龍為食物。當牠吃龍的時侯,先展開雙翅,把海水向兩邊撥開。這樣一來,海底下的龍一出來,就抓來吞吃。但是,龍也有一套抵抗秘訣。當金翅鳥攻來時,牠會把袈裟掛在龍宮的大門上。金翅鳥看見袈裟,就湧起一股恭敬心,而無法去抓龍。有一天,睒婆梨樹頂的金翅鳥,展開翅膀到海上找龍吃。龍十分恐慌,無暇把袈裟掛在宮門上,就匆匆把袈裟往自己頭上一套,逃到陸地上來。此時,能化身成人了。金翅鳥也朝著他追去。牠一面追趕,一面破口大罵:
  
  「還不快把袈裟拿下來。」
  
  其實,龍死也不肯拿下,反而拚命抓住袈裟逃走,海上有一個小島,島上長滿奇花異草,和豐碩的果實,而且住有一位仙人。龍登上這座島,匆匆逃到仙人家去。金翅鳥不敢進去,因為仙人德高往重,牠只好作偈詢問:
  
  「剛才這條惡龍,化樣成人,
  
  為了逃脫死亡,藏隱在裏面,
  
  我敬佩人仙威德,忍住飢餓,
  
  即使喪了命,也不敢進去吃龍。」
  
  仙人也作偈回答:
  
  「你要活命,也得吃天上的美食;
  
  忍著飢餓不吃龍,係因誠心敬佩我。」
  
  金翅鳥感於仙人的德高望重,就把飢餓放在一邊。仙人同時告誡金翅鳥:「你從前犯戒,才轉變鳥身,現若再常常殺生,將來會下地獄。」
  
  仙人為牠們詳細解說十惡,和四惡趣的內涵,龍與金翅鳥慚愧不已。仙人為了不讓他們將來彼此埋怨,又殷勤告誡。牠們果然忘卻埋怨,各自回去。
  
  當時的仙人,是佛的前身。金翅鳥是現在的實比瓶沙,那條龍是達膩伽的前身。達膩伽獲得袈裟之助,不僅現在如此,從前也一樣。
  
  釋尊又談及另一段往事。
  
  從前,某地有一位怠惰的獵師,嗜酒如命。家庭貧困子女眾多,孩子經常三餐不繼。有一次,妻子看不過去,就對丈夫說:
  
  「家境這樣貧苦,既沒東西可吃,也沒衣服可穿,你為什麼不出去幹活養家呢?」
  
  「你在撈叨什麼?」
  
  「你還不明白嗎?你得出門打獵謀生呀。」
  
  在妻子的催促下,他只好備妥糧食,手持獵具,到雪山一帶去找尋獵物。
  
  當時,雪山頂上有一匹六牙白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卓越的智者。牠常常暗自尋思:「世人要殺我,目的是要我的牙齒。」於是,其祖父去世時,牠就拔下祖父的牙齒,暗藏在某處。待父親過世時,牠也拔光父親的牙齒。有一次,牠遠離象群,獨自到山區來回覓食,忽然遇見叢林裏走出一個獵人。象一看到獵人,就暗想對方必然會來殺害自己,乃匆匆豎起鼻子,招呼獵人。獵人明白怎樣去操縱這隻象,倘有急急衝過去,象必然自殺害自己。於足,他就依象的招呼前去。象對獵人說:
  
  「你為什麼到這裏來呢?」
  
  「我是來打獵的。」
  
  「如果你能不再來打獵,那麼,你想要什麼,我會給你。」
  
  「因為我身無分文,才不得不出門打獵,當然只得到山上來打獵。」
  
  於是,象遞給他一雙當年祖父的牙齒。獵人欣然下山去了,不過,他拿著象牙,並沒有回家去。
  
  「如果把這個拿回去,妻子會馬上花在衣食上,不如自己先去喝杯酒再說。」
  
  他果然拿著象牙,飛也似地走進一家酒店。店主高興看到客人上門,立刻上前熱切地招乎,獵人也叫酒來大喝。由於飢渴交集,酒性很快發作。他喝醉後又命店主拿酒,店主當然樂於遵命。不過,店主貪心太重,在帳簿上所記的酒量,遠比實際拿出的酒量還多,酩酊大醉的獵人不理會這些,只管喝完了又叫酒。最後,他醉得不省人事。次日,獵人醉醒又要叫酒時,店主說:「你又要叫酒嗎?還是請你先結帳再說。」
  
  店主遞上一份巨額帳單,他只好把象牙脫售來付帳。他付帳後,一毛錢也沒剩下。
  
  「現在不能回去,乾脆再上山殺了那隻象,拿下牠的牙齒來賣。」他又再度上山去。象看見獵人走來,就問:
  
  「你怎麼又來了呢?」
  
  「我來打獵。」
  
  「上回給你的象牙呢?」
  
  「說來慚愧,我一個晚上就喝酒用光了。」
  
  「如果你說以後不再如此,我就再給你一隻象牙,但是以後不要再來。」
  
  「我很懊悔自己的行為,我決心不再迷惑了,現在最要緊的是好好過日子,以後也不再出來打獵。」
  
  象又遞給他父親的象牙。獵人興高采烈地回來,當他一下山,又改變心意,迷迷糊糊地跑進酒店,又將那根象牙一個晚上喝光了。
  
  「現在只有回山去殺死那隻象,此外沒有其他辦法。現在上山不能被牠發現。」
  
  他這次身上裹著袈裟,走上雪山。正是春末的月夜,氣候炎熱,象在池塘洗完澡,走到樹下乘涼。臘人用毒箭射出去,不幸,毒箭射中象的眉頭間,鮮血流入眼睛裏。但是,象已發現是先前那個獵人。
  
  「兇暴的人呵!你怎麼又來呢?我如果想殺你,早就把你殺了,只是因為敬愛袈裟,才沒有殺死你。你快扳下我的牙齒走開。但不要讓其他象群瞧見。」
  
  獵人取到象牙,剛好聽到叢林的諸神唱詩偈:
  
  「外面披上袈裟,心裏暗懷毒藥。
  
  只有三昧寂定的人,才能穿袈裟。」
  
  當時的象,是瓶沙王的前身,獵人是達膩伽的前身。象因存敬愛袈裟,而寬恕了獵人。現在,瓶沙王因為敬愛袈裟,才會寬赦達膩伽的罪。
  
  一群修行者又問佛:
  
  「瓶沙王看見達膩伽端莊的裝束,頓生敬意,而失去害心。到底為什麼?」
  
  「諸位,瓶沙王尊敬端莊的裝束,不僅現今如此,前生也一樣。」
  
  佛回答後,又談及一段往事。
  
  從前有一個國家的國王生性仁慈,國家太平,百姓富裕。國王養一隻象,這隻象非比尋常,因為牠的力大無窮,兇猛暴烈,任何強敵來攻,只要由牠衝鋒陷陣,必能把敵人打跨。此外,若有觸犯國法,必須處死刑的罪,也常常讓象踩死他。有一次,這條象屯然破毀馬棚逃走。來到某家精舍附近。精舍裏,有一群修行者披著袈裟,正莊嚴地誦經。這隻象看見他們端莊的舉止,聽見誦經的聲音,兇暴的意念立刻消失,而順服地被人帶回馬棚裏。當衙門公差牽象出去踩死犯人,不料,象只用鼻孔聞聞犯人,連續三次,始終無意踩死他。公差甚為驚訝,乃將此事稟告國王。國王很擔憂,就召集大臣們商量,怎樣才使這隻象恢復昔日的兇暴呢?
  
  「大王所以能夠無敵天下,係因養有這隻象。牠現在忽然變得柔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大臣把看管象的侍衛叫來盤問:
  
  「最近,象可曾到過那兒去?」
  
  「前幾天,牠破壞馬棚跑到精舍附近。」
  
  「我明白了,牠到精舍看見修行者誦經,使牠性情轉變得柔順,若要治療這一點,只有讓牠瞧瞧兇惡殘酷的場面。」
  
  大臣命令侍衛在馬棚附近,興建賭博場、屠宰場和監牢。讓象每天瞧見賭徒熱衷賭博的貪婪,睜眼舉手、高聲謾罵的情狀;也讓牠看見夫慘殺獸類及獄長拷問犯人的情形,於是,又使他恢復了昔日的兇暴心。所以,凡被送來的犯人,都被象踩死了。
  
  當時的象,即是今天的瓶沙王的前身,瓶沙王從前看到舉止端莊的修行者,就喜出望外。同樣地,現在看到達膩伽的風度莊嚴,性情也變溫和了。
  
  達膩伽聽到佛陀說法,心裏暗忖:「我每建好一棟僧房,就被上座修行者搶走。之後,我搭建瓦房,也被世尊毀了。現在若用王家木材造建房子,也會遭到世尊的指責。真是枉費心機,徒勞無功。以後再也不做這種事情了。我要跟隨僧眾,以樹蔭和石頭為家宅,不在乎風雨和寒暑。」他甘心地放棄建房子的念頭,日夜修行佛道。不久,他有所覺悟,運用神通,怡然自得,而唱出以下的偈語:
  
  「若要獲得悟道的樂趣,就必須常習佛法。
  
  就像安居在鼠穴的蛇,而該託身於停止處。
  
  若要獲得悟的樂趣,就必須習佛法。
  
  長壽色身的衣食等事,不該希求美好享受。
  
  若要獲得悟的樂趣,就必須常習佛法。
  
  一切都要知足,必須專心修習悟道。」
  
  這段故事指出,修行者與其不忘世間技藝,為了建造美侖美奐的僧房,而廢寢忘食,倒不如委身於佛教,餐風宿露,專修佛道,以求證悟。
  
  《摩訶僧祇律第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