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輕浮少年(龍樹菩薩)

輕浮少年(龍樹菩薩)

[日期:2012-04-21]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大批有大智慧的人們之中,龍樹菩薩槐然成為印度產生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生活在迦膩色迦王的時代,約在西元開始的時候。他是制定大乘教義的主要負責人。他的思想之有力和大膽是驚人的,他並不怕他的結論會被大多數人認為驚世駭俗。他用嚴酷的邏輯一直追棕辯論,甚至於連他自己所信仰的都加以否定..他就這樣繼續推究,以至於一切都沒有了。」這是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為龍樹做的評語。龍樹的名字許多人都不感到陌生,因為他太有名氣了,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又有許多優秀的佛學著作流傳下來,激發著人們的思想,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可謂世界文化史上的巨星。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龍樹年輕的時候不過是個花花公子,輕浮少年,雖有學識,卻恃才自傲,幹了些很不光彩的事。
  
  龍樹出生在南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聰明智慧,天分奇高。當他還在吃奶的時候,曾聽到有人頌讀婆羅門教經典《四吠陀書》,便能領會其中的微言大義。等到年紀略大,便開始系統地學習婆羅門教知識。不及成年,他對印度的天文學、地理學、讖緯秘密之學,以及各種道術便無不熟悉精通了,年紀輕輕,便已揚名南印諸國。
  
  當時,龍樹有三位至交好友,與龍樹一樣,也是當時文化領域的傑出人才。有一天,龍樹與朋友們聚在一起,討論說:「天下的知識學問,凡是能給人以啟迪的,我們全都學完了。接下來應該幹些什麼呢?自然應該放縱情慾,追求淫樂。這是人生第一件快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幾個人商議完畢,便想放棄學業,去過淫樂生活。但又怕被人發現抓住,便去一位有名的婆羅門術士那裏,想學點隱身術。
  
  那位婆羅門術士也有自己的私心,他想:這幾位青年都是當世的有名人物,自視甚高,根本不將別人放在眼裏。今天不過是為了隱身術才來屈尊就教,拜我為師。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我若教會他們隱身法,他們必然不肯再來。所以,我只把藥物給他們,不告訴他們配藥的方法,等到他們用完藥物,必然還來向我求教。這樣,我便可永遠做他們的老師了。人們如果知道我是他們的老師,那對我將是何等的榮耀啊!
  
  想到此處,婆羅門術士便各自送給他們一粒青色藥丸,告訴他們說:「你們只要在無人之處將藥丸用水磨開,塗在眼瞼上,就可隱形了,別人是看不見你們的。」
  
  那知,龍樹在磨藥丸時,根據藥的氣味,將配藥的七十多種成分及其藥量多少竟全部猜了出來。婆羅門術士深表佩服。他想:像這樣的聰明人要聽到其名字都是不易的,何況今天被我遇上呢?這實在是一種緣分,根本不必再隱藏配藥的方法了。想罷,便把隱身藥的方子和配製方法仔仔細細地教給了龍樹等人。
  
  龍樹等人學會了隱身術後,有恃無恐,竟然潛入王宮之中,侵淩殯妃,肆意尋樂。宮中諸妃子因看不到什麼生人,雖然受盡欺辱,卻不敢稟報國王,只道是有什麼鬼怪在作祟。這樣一直過了一百多天,許多後宮美女紛紛懷孕了。她們知道無法再隱瞞下去了,便含羞忍詬,將近來發生的怪事告訴國王。國王一聽非常震驚,也以為是有什麼鬼怪,便召集群臣商討解決的辦法。
  
  大臣之中有一年長之人,見多識廣,經驗豐富。他對國王說:「凡是這種事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鬼怪作祟,一是有人借方術為非做歹。依我看,今晚可在宮中的各門之前放些細土,以斷定作怪的到底是鬼怪還是術士。如是鬼怪所為,細土上自然不會留下印跡。若是術士所作,細土之上便會留下腳印了。鬼怪可以用法術震服,術士便可用兵格殺了。」國王一聽此計不錯,便按照他的辦法佈置起來。
  
  這天晚上,龍樹等人尚不知事情已被人發現,發生了變化,仍像以前一樣大搖大擺地走來。四人走入宮中,自然仍無人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但門前的細土上卻已留下他們的腳印。負責監督的人發現腳印出現,立即稟報國王。國王立即調兵,堵住一切門戶,又令武士揮刀亂砍,將宮中的空間上上下下砍了個遍。結果,龍樹的三個朋友當場死在亂刀之下。龍樹呢?因為他比較聰明,一直屏住呼吸,躲在國王身旁,所以,總算逃過被殺的厄運。當時,龍樹躲在國王身邊,眼看著三個朋友當場喪生,只嚇得魂飛魄散,恨不能肉體飛翔,立即逃命。但人的肉體是飛不了的,龍樹由此覺悟道:身體是人的累贅,淫慾是一切苦惱的根本。他開始討厭有形的肉體和淫慾了。
  
  據說,經過此番驚嚇,龍樹脫難之後便剃髮出家,皈依佛教了,最終成了一位名震當世的佛教高僧。
  
  這就是龍樹菩薩少年時代胡作非為的故事。我們看到,以龍樹這樣偉大的人物,早年也有過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但他卻能夠於胡作非為中接受教訓,知錯就改,並且出家修習,進行極為嚴格的道德修養,終使自己改過思善,反成了受人景仰的有道高僧,這一點便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龍樹的故事再次證明瞭這點,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教誨吧!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