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情無取捨(情無取捨)

情無取捨(情無取捨)

[日期:2012-04-20]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慧遠法師結舍於廬山,時值東晉南北朝的戰亂之時。廬循佔據江州,雄霸一方,宋武帝劉裕幾次降詔招撫,廬循皆不從命。一場戰爭勢所不免。那廬循雖然身為國寇,對慧遠法師卻是禮敬有加,前後多次入廬山拜訪。原來,廬循的父親廬遐年少時曾與慧遠為同學,同窗學藝,教情也非同一般。廬循既視慧遠為父執長輩,又久慕慧遠的佛學聲名,遂執禮甚恭,常入山問候慧遠的起居。
  
  然而,慧遠與廬循的來往卻引起了弟子們的擔心。他們勸諫說:「師傅啊,你千萬不要再與廬循交往了。你想,廬循身為國寇,早就引起宋武帝的痛恨,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盧循遲早為武帝所滅,你與盧循交往,難道不怕別人疑心於你嗎?」慧遠回答:「你們的佛法是怎麼學的,這點道理也不懂。我佛法中情無取捨,隨遇而安,對人也不能以其尊卑貴賤而略有差別。盧循雖為國寇,對我來說卸只是佛子一位,哪裡是什麼國寇了。對此,知道我的人自會明白,我有什麼好怕的。」弟子赧顏而退。慧遠遂與盧循繼續往來,每次相見,必是歡笑盡興而畢。
  
  後來,宋武帝果然出兵討伐盧循,路過廬山。左右進諫說:「慧遠素在廬山,與盧循交情深厚,過從甚密。我們是否要把慧遠給抓起來。」宋武帝說:「慧遠出家之人,情無取捨,他與盧循往來是佛法的本分,有什麼可疑的。」不但不找,反而差人送信問候,並送了慧遠一大筆財物。
  
  佛教講求平等待人,不但是人,即便是狼蟲虎豹,也一併平等待之,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生命而已,都是佛法的傳播對象。所以,在真正的佛教徒眼光中,人沒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只有善與惡、虔信與不信的差距。而那些惡人、不信教的人也並非是天生的謬種,他們的心中同樣稟受了佛法的善報,只因時機不到、因緣未熟,沒有被開發出來而已,一旦時機已到,因緣成熟,便立即成為佛門信子了。所以,江洋大盜不能賤之、拒之,皇帝王公不能奉之、諂之。這便是佛教待人的精神,也就是慧遠所謂的情無取捨的含義。
  
  然而,所幸的是慧遠遇上了一位心胸寬廣,又了解佛教的人物。倘若不是這樣,恐怕慧遠便終究難逃幹係。所以,佛教傳法自然也應多加小心才是,慧遠的弟子們所慮的也並非全無道理。倘若因一人之不慎而牽連整個佛教,雖然心地無私,天地就未必那麼寬了。歷史上許多名僧都情願隱居山林,於民間傳教,不願與王公大臣交往,究其原因,可能便包括了這樣的深慮。
  
  有趣的是,慧遠雖然隱居廬山,遇上這樣的事劫不止一次。東晉之末,桓玄征伐殷仲堪。殷仲堪是慧遠的崇拜者,也曾多次致禮慧遠。當桓玄兵過廬山時,派人邀慧遠出山相見,慧遠聲稱有病,不往。桓玄遂欲上山拜見。左右說:「昔殷仲堪曾多次禮敬慧遠,二人交情很好。你今天征討殷仲堪取勝,就不必上山見慧遠了。」桓玄說;「殷仲堪死人罷了,與慧遠佛法有何關係。」遂上山拜見,不以為疑。像慧遠這樣一生兩次遇上這類的事而不被見疑,恐怕只好解釋說是因為慧遠的崇高名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