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僧道先後

僧道先後

[日期:2012-04-20]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個國家如有兩種文化,兩種文化必會激烈交鋒,以決雌雄勝負;一個國家如有兩種宗教,兩種宗教同樣會互相較量,以爭一時榮辱。中國向有佛道二教並行,兩者之間的爭法較量在歷史上當然極為頻繁,而其所爭的東西卻經常超出人們的想像之外,往往與教理毫無關係。下面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
  
  佛道二教都很了解「不依國主,法事難立」的道理,所以都非常注意與朝廷拉好關係,以作為自己的靠山。但在唐代之前,佛教雖然也受到了道教的幾次排擠迫害,但總體形勢一直佔據優勢。在朝廷的心目中,佛重於道,僧人的名位應在道士之上。
  
  唐太宗貞觀九年(六三五年),李世民降詔說:「老子李姓,是朕之祖,名位稱號宜在佛先。」此詔一下,道士聞風而喜,沙門則個個目瞪口呆。和尚們心想:皇帝怎能因自己與老子同姓,便改變舊制,來個道先僧後呢?沙門智實、法琳等人心中不服,便上朝廷說理,李世民不予接受。後來,李世民駕幸洛陽,智實等人又跟蹤前來,申訴說:「道教雖以老子為始祖,其實學的卻是張道陵、張魯、張角等人的符李籙醮占之事,怎麼說與陛下是同宗呢?所以,不宜以道士居僧人之上。」李世民令宰柑岑文本奉旨曉諭,說明自己的道理。智實等人不接受,仍據理抗爭,被李世民大怒之下打了一頓板子,道先僧後的位次遂確定下來。後來有人譏笑智實不知進退,智實說:「我也知道皇帝詔書一下就難以收回,我所以力爭,不過是想讓後世知道我們佛教中是有人的。」是啊!李世民降詔道先僧後,對佛教來說是個極大的侮辱,如果無人出面抗爭,後世的人們對佛教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此話後被李世民知道了,很受感動,便私下對和尚們說:「朕以老子為先世祖宗,故令道先僧後,實在是傷害了你們的感情。佛道二教誰勝誰劣,大家自有公論,也不須我說了,沒有人會因為道士一時位在僧先便認為道教勝過佛教。朕與老子同姓,故以道士為先,其實朕的心是敬信佛教的。你們想想,昔日的戰場,朕皆立了佛寺,太原的舊府,朕也奉給了佛教,道觀朕卻未建一所,朕的心意你們還不了解嗎?其實,道教只不過是得了個好名,其中的好處朕卻都給你們了。」和尚們聽了李世民的解釋,心想情況確實如此,便不再爭那誰先誰後的虛名了。
  
  這事當時就過去了。然而從此之後,僧道先後的問題卻成了歷代朝廷需要明文張榜的一件大事。唐高宗繼承太宗的辦法,敕令道士位居僧上,入朝班次僅在諸王之後。武則天改唐為周,為表明與李唐斷除關係,敕令僧尼位在道士之上,恢復舊制。宋太祖詔令僧道入朝,僧先道後;立於廷殿,僧東道西。只在祭天時道左僧右。宋徽宗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崇信道士林靈素,又改制為道先僧後。後林靈素失寵,徽宗便於政和年間.(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恢復舊制,以僧居左。但執行不力,直到靖康、建炎年間(一一二六~一一三○年),國家行忌時仍有道士位居僧上之事發生。直到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年),此事才徹底改觀,真正恢復了「僧先道後」之制。但這時道士們又怨氣沖天了。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年),臨安道士劉若謙上奏,請以道居僧上,被朝廷駁回,僧道先後的問題才逐漸平靜下來。
  
  這段故事反映了佛道二教對浩蕩皇恩的互相爭奪,可謂中國佛教中上的一段趣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