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第一章 應機施教(31篇)

[日期:2012-04-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土宗編輯部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菩薩靈感

觀音靈感

(一)

毗舍離國有位月蓋長者,一天,他驚惶不安地找到佛陀,頂禮白佛:「佛陀呀,毗舍離城的人民不幸遭遇瘟疫,名醫耆婆也束手無策,病的人面黃肌瘦,死的人痛苦淒慘,快救救他們吧!」說著,流下了眼淚。

佛陀安慰他說:「長者,你不要傷心,總會有辦法的。若是身體上的病,用醫藥就可以治癒;若是業障病,神醫妙藥是無濟於事的。現在他們所患的是業障病,用醫藥怎麼能治癒呢?」

佛陀接著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名叫無量壽,還有二位菩薩,一個名叫觀世音,一個名叫大勢至,恒以大悲,救濟苦厄。你們應該以恭敬至誠之心祈請阿彌陀佛及二位菩薩。」

此時,在佛陀的光明中,忽然顯現西方三聖。

西方三聖放大光明,照徹毗舍離城,一切皆呈金色。

觀世音菩薩於光中遍灑淨水。

毗舍離城的人民欣喜若狂,頂禮三聖,接飲淨水,病者立即痊癒。(《請觀音經》、《佛教故事大全》)

(二)

唐慧日,至北印度犍陀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菩薩像前,七日叩頭斷食,至誠祈請。觀音菩薩於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餘,坐寶蓮華,右手摩慧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蕅益大師《法海觀瀾》卷五《淨土玄門》)

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安享世間福報,而是要我們相信佛的慈悲和神力,進而念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淨土。

地藏靈感

(一)

唐代僧人法尚,三十七歲出家於華州慧日寺。

在家時他是個獵人。一天,他打獵的時候看見樹林裏有異物放光,下馬仔細察看,發現一段一尺多長的朽木,就沒有理會它。等走遠了回頭再看,原來的地方還在放光,心中覺得稀奇,便把朽木放置在樹杈上。

回家途中,他發現一隻老虎,策馬追趕,不料弓弦竟然斷了!老虎回頭撲來,他驚惶逃跑,誰知胯下的馬突然跌倒,把他掀翻在地。他嚇得魂飛魄散。

迷茫中,他看見一位形狀醜陋的和尚出來把老虎趕跑了。

他問和尚:「你是什麼人?」

和尚回答說:「我是地藏菩薩。樹林裏的朽木就是我的身體。你的曾祖父曾在這裏建寺造像,現在寺院已經破敗,我的像也朽壞了,只剩下像內的木心。你是他的曾孫,所以能看見我的光明。」

他把朽木粘合上泥土,塑成地藏菩薩像,同時著手在放光的地方建造慧日精舍。

法尚在七十八歲那年的二月十四告訴眾僧:「地藏菩薩來到我的房裏,說我即刻捨報可生忉利天。我對菩薩說:『天上是五欲境界,快樂無比,萬一迷失菩提,難望遇佛。我只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菩薩回答說:『隨你所願吧。如果想往生西方淨土,應當專心稱念阿彌陀佛一日一夜。』我聽後,從昨天起,專念阿彌陀佛,現在我就要往生淨土了。」

說完,他合掌面向西方,安然而逝。(釋惟方《地藏菩薩本跡錄》)

(二)

不久前,有一個二十八歲的男子去世了,八十歲的老爸爸傷心欲絕。

他為愛子誦《地藏經》,誦著誦著,他看到地藏菩薩錫杖頂端有個明晃晃的光圈,光圈裏,地藏菩薩手裏抱著他的兒子,把他交給了阿彌陀佛。

老爸爸這時覺得很安慰。(《蓮花會刊》第67期節錄)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稱佛名號品》中,釋迦牟尼佛將稱佛名號的方法付囑地藏菩薩,以度脫未來眾生,滿足大悲本懷。

念佛一法,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當謹遵佛語,專心行持。

化現畜類

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當作佛,故是未來諸佛。且畜類中,時有佛菩薩化現於其中,方便度生。

如《清涼志》中載薄荷事:一僧在五台,遇一異僧,出一函,囑交薄荷,未言地址。

一日過衛輝,見一群小兒呼薄荷。僧問:「薄荷何在?」

小兒指牆下所臥之豬曰:「這不是?」

僧取書呼薄荷擲之,其豬人立,以兩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豬乃菩薩所現。其屠所殺甚多,若其豬至薄荷前,則便任其宰殺,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愛惜薄荷。凡欲殺豬,牽薄荷至其豬邊圍繞之,則直同殺死者一般。以故多年養而不殺。以其豬清潔,愛食薄荷,故以為名。

初其僧受異僧之函而去,於途中思之:此函將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謂:度眾生若得度脫,即當速返,免致久則迷失。僧異之,複為封訖。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薩也。繞豬一匝,而群豬即證無生法忍。其威德神力,豈可思議乎哉!

又,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堅合不開。帝親開之,中有肉身觀音大士像,莊嚴異常。

由此觀之,肉尚可食乎?倘誤食佛菩薩所化之身,其罪過可勝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二、先以欲鉤牽

美貌婦人

貴州修文縣白水洞盛產水銀,因此洞中常有千餘名工人,洞外崖下也有居民數百戶。洞前二里許,有清溪。這天,忽來一美貌婦人,在溪水中洗浴,雪膚豐乳,豔光照人,引得居民、工人蜂擁觀看。剛走近溪邊,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崖塌,房屋、山洞頓時陷沒。溪中婦人也同時杳無蹤跡。

眾人方醒悟這是觀音大士化身救難。(《異談可信錄》、《觀音菩薩普門圖》)

魚籃觀音

因實相妙理極深極妙,眾生水準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誘導。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眾生所需的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就是方便。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入正道。所以,這一些方便,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方便。

最突出是魚籃觀音。常見的畫像: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拿竹籃,籃裏一條魚,所以稱為魚籃觀音,這是觀音的化現。

一個漁村,有一天來了一個極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打魚,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麼多人,我嫁你們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就嫁給誰。」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於是把《普門品》發給能背的人,「三天你們誰能背《普門品》,就嫁給誰。」

三天之後,有七個人能背,當然還不行,於是給出《法華經》。

幾天之後,只有一個人能背,這個人姓馬。就結婚哪,洞房花燭,正在喜筵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喪。

一年後,來了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癡呀,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該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呀。」

大家不信,就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是空的。

這就是流傳的魚籃觀音、馬郎婦。(黃念祖《大經白話解》)

三車和尚

窺基俗姓尉遲,是唐代開國名將尉遲敬德的侄子。

一天,玄奘法師出入鬧市,忽見一位身材魁梧、神清目明的少年,心裏不禁一動,想起自己在印度曾得到的一個預兆。經過一番打聽,知道他是將門之子,就直入國公府。尉遲家對玄奘法師不敢怠慢,只得把孩子交給玄奘法師出家。但是窺基並不願意出家,要玄奘法師答應他三件事才肯出家:一、不戒女色。二、不戒葷腥。三、不戒美食。玄奘法師欣然同意。據傳,窺基用三輛馬車滿載女色葷腥進入慈恩寺,窺基因此又稱「三車和尚」。

後來有人問起此事,窺基淡淡地說:「我九歲喪母,已漸漸遠離塵俗。就算有三車東西,慈恩寺裏有什麼地方可以安置呢?」謠言這才慢慢平息。

玄奘法師滅度後,窺基繼承了法相宗法脈。(《中國佛家》)

念佛求魚

執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西南很遠的地方有座孤島,島上住著五百戶人家,他們不聞佛法,捕鳥為食。

一天,數千條大魚遊近該島,一齊唱念「南無阿彌陀佛」。島上的人不認識這種魚,於是就根據它們發出的聲音叫它們阿彌陀魚。

如果有人學著魚的聲音唱念阿彌陀佛,魚就會遊到岸邊;如果一直唱著佛號,捕這些魚,它們也不逃走;如果好幾個人一起唱念很久,捕到的魚的味道就很鮮美;唱念的少的人捕到的魚,味道就比較差。

全島的人都非常喜歡吃這種魚,為了捕到它們,他們經常唱念阿彌陀佛名號。

第一個捕魚的人壽命盡了,命終三個月後來到海島,乘著紫雲,放著光明,告訴眾人:「我是為首捕阿彌陀魚的人,命終之後生到極樂世界。那些大魚,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阿彌陀佛哀 愍我們愚癡,變作大魚,勸我們念佛。如果大家不信,可以看看魚骨,全都是蓮花狀。」

眾人找到以前丟棄的魚骨,發現全都呈蓮花狀,見者皆生感悟,從此不再殺生,以念佛為業。(《三寶感應要略錄》、《淨土聖賢錄》)

念佛求錢

起初,新定人都不知道念佛,少康大師就把化緣得來的錢用來誘導小孩子念佛,與他們約定說:「阿彌陀佛是你們的本師,你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我就給你們一文錢。」孩子們為了得錢,就隨聲念佛。

一個月後,念佛求錢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少康大師就對他們說:「現在要念十聲才給一文錢。」孩子們也聽從了。

這樣過了一年,無論男女老少,凡是見到少康大師的人,都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到有人念佛。([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即為騙錢念佛,也種大善根

乞丐為騙錢,肯念佛,也種莫大的善根。

光緒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門外圓廣寺住。一日,與一僧在西直外,向圓廣寺走。一個十五六歲乞兒,不見有饑餓相,跟著要錢。光云:「念一句佛,與汝一錢。」

他不念。

光云:「念十句佛,與汝十錢。」

還不念。

光將錢袋取出來令看,約有四百多錢,為彼說:「汝念一句,與汝一錢,儘管念,我盡此一袋錢給完為止。」

還不念,遂哭起來。因丟一文錢而去。

此乞兒太無善根,為騙錢,也不肯念。乞兒果發善心念,則得大利益。即為騙錢念佛,也種大善根。(《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張覺明女居士書八》)

三、方便施設

五由旬改三由旬

古印度有個甘泉村,村中有一眼泉水,水質清涼甘美,飲者延年益壽。慕名前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國王聞知此事,敕令村民每天向宮中送水。

村莊距離王城五由旬(一由旬約四十里),山道崎嶇不平,不通車輛,只能肩挑。村民們輪流挑水,日曬雨淋,疲憊不堪,久而久之,大家都怨聲載道,紛紛要求遷離這個村莊。

村長將村民們召集起來,說:「待我去請求國王,把五由旬改作三由旬,路程縮短,不就可以減輕疲勞了嗎?」村民們一致贊同。

第二天,村長去見國王,說:「大王,村民們每日挑水走五由旬,都覺得太遠,不知能否把五由旬改為三由旬?」

「好吧,只要每天能挑水來,那就改稱三由旬吧!」國王欣然同意。

村民們聽說五由旬改為三由旬,歡喜雀躍,從此挑水忘了疲勞,不再怨聲載道。

有人告訴他們說:「這條路名義上改為三由旬,但跟原來的五由旬沒有什麼不同。」但村裏的人相信國王的話,最終沒有搬走,仍然天天送水。

世人對解脫生死的大乘法門不能信受,佛便用趣向世間福樂的人天乘法教示他們,使他們歡喜受持,最終目的還是要引導他們解脫生死。然而,世人不知道進一步求度生死,執著人天乘法是佛所說,終不肯捨,就像甘泉村的人一樣。(《百喻經》)

父親的三車

一位長者家裏失火了。剛從外面回來的長者見此情景大為驚怖,因為他的孩子們還在屋裏。長者喊著孩子們的名字,叫他們趕快出來。但孩子們在屋裏玩得很起勁,根本不知道家裏發生了火災。

父親十分焦慮,急中生智,喊道:「孩子們,這兒有珍奇的玩具,有羊車、鹿車、牛車,快出來看哪!」

孩子們一聽到有玩具,立刻從屋裏跑出來,倖免於難。

世間猶如火宅,但眾生不知大難臨頭,因此,佛陀用種種方便救度他們。(《妙法蓮華經》、《佛教聖典》)

佛度蓮花

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國的時候,城內有一名風塵女子,名叫蓮花,姿容端正,國中無雙。豪門子弟都很仰慕她。

蓮花厭棄了糜爛的生活,決心出家,就向釋迦牟尼佛所住的山中走去。中途,她到清澈的泉邊飲水、洗手,水面上映出她如花的容貌,她心裏頓生悔意,自言自語道:「人生於世,難得這麼端莊,為什麼不及時行樂,而要去出家呢?」於是,她就轉身往回走。

釋迦牟尼佛知道度化蓮花的因緣已經成熟,就化作一名少婦,端正絕世,比蓮花漂亮千萬倍,迎面向她走來。

蓮花見到少婦,驚歎於她的美貌,問道:「你從哪裡來?怎麼獨自行路?」

少婦回答:「從城中來,現在想回家了,待會兒咱們搭伴一起走吧──先到泉邊休息一下如何?」

兩人就到泉邊閒聊。少婦感到疲倦,就枕在蓮花膝上小睡。

過了一小會兒,少婦突然間死去,膨脹腐爛,體液外溢,遍身生蛆,牙齒和頭髮脫落下來。

蓮花異常恐懼,心想:好好的一個人,怎麼就這樣死了?……這個人這樣,我豈能免於無常?看來還是要精進學道。

她立刻起身,向佛陀的精舍走去。(《法句譬喻經》、《蓮花女經》)

佛化醜兒

舍衛城有一位長者的兒子,相貌極醜,狀如惡鬼,父母非常厭惡,將他逐出家門。街上的人見到他都非常害怕。他只好避居山林,採果維生。見了他,連飛禽走獸都倉皇逃命。

世尊慈念醜兒,到林中度化他。醜兒見到世尊,慌忙躲避。世尊讓諸比丘在樹下禪坐,自己則化作衣衫襤褸的醜人,端著一缽食物,慢慢接近醜兒。

醜兒見到世尊,心懷喜悅:這個人真是我的同伴。於是就上前搭話兒,在一個缽裏吃飯。吃完飯,世尊忽然變得端正。醜兒驚問:「你怎麼忽然端正?」

世尊回答:「我吃了這種食物,用善心觀想那些樹下的坐禪比丘,因此變得端正。」

醜兒聽了這話,立刻效仿他,生發善念,心懷喜悅。

於是世尊還復原形。醜兒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上前頂禮佛足。佛即為他說法,剃度他出家。

醜兒精勤修行,得阿羅漢果。(《百緣經》)

依里沙

依里沙是個富翁,家中的財產僅次於國王,但他的長相非常難看,獨眼、駝背、跛足,而且生性吝嗇,貪瞋邪見。祖上七代都是有名的慈善家,但到了他主持家政以後,規矩完全變了,慈善堂改做了倉庫,對乞丐不但不施捨,反而拳腳相加。所有的人都討厭他。

一天,依里沙經不住酒香的誘惑,買了一瓶,獨自躲到樹林裏自斟自飲。

依里沙的父親由於生前佈施貧苦,所以死後生為帝釋天。看到自己的兒子是個吝嗇鬼,連一瓶酒都要跑到隱秘的地方去喝,他非常生氣,打算教訓教訓依里沙。

他化作一個和依里沙一模一樣的人,趁依里沙在林中喝酒的時候,走進王宮拜見國王,告訴國王他要佈施窮人。國王對他大加讚賞。

假依里沙回到家中,打開庫藏,行大佈施,所有聞訊而來的人都滿載而歸。家裏的人都十分驚異:平時吝嗇的依里沙怎麼突然變了?

真依里沙喝醉了酒,搖搖晃晃地回家,卻看見門口有很多人在排隊,各各手拿袋子、籃子,非常興奮。依里沙莫名其妙,問道:「你們在這兒做什麼?」

「噢,今天是依里沙長者行大佈施的日子,你這老頭兒還不知道啊!」

一聽這話,依里沙差點兒暈倒。當他看到人們把他家中的財物一籃一籃地提走,急忙上前抓住,說:「你們這些強盜,我家的東西怎麼可以隨便拿走?」

人們聽到他滿口惡罵,把他痛打了一頓。依里沙酒也醒了,爬到家門口,可是守門的人卻不讓他進去。因為出言不遜,依里沙又挨了一頓木棒。

實在沒辦法,依里沙跑到國王那裏申訴,請國王明察。

國王派人召來依里沙的家人和那個假依里沙,大家分辨不出哪個是真依里沙,但都願意把慷慨佈施的假依裏沙認作主人。依里沙一時心急,當場暈倒。

這時,假依里沙恢復了原貌,對國王說:「我不是依里沙,我是帝釋天。」喚醒依里沙後,帝釋天對他說:「依里沙!我是你的父親,家中的財產都是我的,不是你的。我因為施捨的善行生為帝釋天,但你貪得無厭,驅逐乞丐,破壞家規。從今天起,你要恢復慈善堂,佈施貧苦,否則,我會使你的財產化為烏有。」

依里沙終於覺悟了,從此佈施行善,持守戒律,後來也得生天界。

講完這個故事,佛陀最後說:「變化為依里沙的人,就是我的前身。」(《佛教故事大全》)

四、止惡

獵人改業

羅閱祇國有一座高山,山上飛禽走獸很多。山下住著許多獵戶,天一亮,男人們就上山打獵,女人們則在家中等候。他們不懂仁義道德,過著原始生活。

佛陀知道他們得度的機緣已經成熟,便到了那裏,坐在一棵大樹下,身放光明,山石草木皆映成金色。

女人們見到佛陀的光明,爭先恐後來到佛前。佛陀就以微妙音聲對她們說:「我和你們有緣,特來教化你們。你們應該心懷仁義,不要再以殺生為業。殺生之業,罪惡無比。為滿足自己的口福,而使眾生骨肉分離,這是殘忍的行為。你們為自己著想,也應為眾生著想才是……」

佛陀慈悲的開示,深深打動了她們。

這時候,男人們打獵歸來,看見他們的妻子圍坐在佛陀身邊,一時怒火中燒,拿起弓箭,欲害佛陀。女人們急忙制止:「不要射,不要射!這位是聖人,不可失禮!」

獵人們見到佛陀莊嚴的相好,相信了女人們的話,於是來到佛前懺悔頂禮。

佛陀見他們生起善心,便為他們重新講說不殺之福、殘害之罪,並為他們授受五戒。獵人們歡喜信受。

獵人們受戒之後,陸續搬出大山,改行經商務農。(《法句經》、《佛教故事大全》)

以惡制惡

釋迦牟尼佛曾於無量劫前作忉利天王,名字叫善日月光,所在的世界叫珊瑚池,全世界的人都好殺。

善日月光天王變化為一個夜叉,向人乞討。世人驚問要什麼,他就回答說「吃好殺生的人」,並於殺生場所變化一些人來吞吃。

人們十分恐怖,紛紛戒殺。

佛說:「我這麼做,教化了無數人,但還是因為撒謊騙人而受到報應。」(《大悲蓮花經》)

方便行殺

燃燈佛住世時,有五百名商人入海采寶。隨船有一個強盜,擅長武術,想殺盡五百人,奪取他們的寶物。這五百商人已種下無量善根,殺害他們將會獲得無量罪過。

商人當中有一位嚮導,名叫大悲,發現了強盜的罪惡企圖,心想:如果殺了這個人,我就會墮落到惡道;如果不殺這個惡人,五百善人就會受害,而他也將墮入地獄;如果向大家說明情況,又恐怕連累五百人一齊發惡念,也要受苦。

在這種情況下,嚮導生大憐憫心,寧可自己受苦,去刺殺了那個惡人。

釋迦牟尼佛說:「那個嚮導,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商人,就是賢劫中五百個菩薩。」(《大寶積經》)

佛化無惱

舍衛國輔相的兒子名叫無惱(無害),相貌英俊,孔武有力,從學於婆羅門教團。年輕的師母向他示愛被拒絕,搬弄是非誣陷他。師父一氣之下編出一種陰毒的邪法教他:七天之中斬首一千個人,積攢一千根血指,做成鬘飾,將來定生梵天。

無惱深信不疑,持刀外出,見人就殺。人們都叫他鴦掘摩羅。

第七天早晨,無惱已得九百九十九根血指,只少一根。人們都藏匿起來。

因為找不到可殺的人,無惱心急如焚,遠遠看見前來送飯的母親,竟欲加害!

此時,佛陀突然從附近經過。無惱發現是位沙門,急忙追趕,但怎麼也追不上,在後面喊:「沙門少住!」

佛陀回答:「我常自住,但汝不住。」

無惱又問:「云何汝住,我不住耶?」

佛言:「我諸根寂定,而得自在。汝從邪師,稟受邪教,變異汝心,不得定住。晝夜殺害,造無邊罪。」

無惱聞已,心意開悟,隨佛出家。(《賢愚因緣經》)

佛救尼犍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降服了外道六師。其中的五百位尼犍子商議道:「我們如此身敗名裂,不如燒身,以就後世。」於是堆積薪柴,準備自焚。

佛陀大悲,要把他們從苦毒中救拔出來,就在旁邊入火光三昧。

尼犍子們看見大火,心想:我們不需自己點火了。於是投身火中。

不料,火中一片清涼,快樂無比。他們發現佛陀也在火中,頓生歸依之心,求欲出家。

佛為他們說法,很多人都得到阿羅漢果。

佛對比丘們說:「從前,有位商主帶領很多商人入海采寶,滿載而歸,途中遇到風浪,商主勸大家捨棄珍寶,躲避海難。商人們不聽,寧肯與珍寶同歸於盡。商主無奈,把自己船中的珍寶投入海中,讓商人們上自己的船。商人們的船因裝載過多,全部沉沒,唯有商主的船回到家鄉。那時,商主悲憫眾商人,捨財相救;而今,我設種種方便,拯救外道徒眾。」(《雜寶藏經》)

曠野鬼王

舍衛國有位長者,經常教五歲的小兒稱念「南無佛」。小兒也很乖巧,有事無事稱念「南無佛」,長者非常喜愛。

有一個曠野鬼王,為饑餓所迫,闖入長者家中,抓住小兒,逃回曠野澤中。正要吞食時,小兒急念「南無佛」,鬼王忽然禁口,無法得食。

小兒被鬼王所抓,驚怖異常,只好不斷稱念「南無佛」。鬼王奈何不了小兒,更加暴躁。

佛陀遙聞小兒念他,隨即出現在曠野,放白毫光保護小兒。

鬼王憤怒難平,舉起一塊大石頭,要擲向佛陀。

佛陀進入火光三昧,火光頓時照徹大地,光中現出無數化佛。

鬼王仍然心無慚愧,不願降伏。這時,有位金剛神非常憤怒,一手持劍,一手拿杵,正要向鬼王頭上打去。

鬼王害怕了,抱著小兒跪在佛前哀求:「願佛陀慈愛,救我一命,我願意歸依。可是我一向吃人的血肉,以後我吃什麼呢?」

佛陀慈悲地說:「你不必擔心。你若能戒殺,我會令我的弟子施給你食物,一直到我的法滅,以我的力量,令你能吃得飽。」

鬼王聞言,非常歡喜,立刻接受三歸五戒,並感謝金剛神讓他迷途知返。

小兒獲救,從此更喜歡念佛了。(《觀佛三昧經》、《佛教故事大全》)

鬼子母

鬼子母生了很多孩子,她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卻喜歡盜食別人的孩子。

因為經常有小孩失蹤,全國上下都人心惶惶。

佛陀觀察鬼子母度緣已到,就讓一名弟子把她最小的兒子抱到精舍。

鬼子母丟失幼子,傷心哭泣,好幾天不進飲食。

一天,她與佛陀偶遇。佛陀問她:「你為什麼這麼傷心呢?」

鬼子母擦著眼淚回答:「因為有人趁我不在家的時候偷走了我的孩子。」

「孩子丟失的時候,你出門幹什麼了呢?」佛陀提醒她。

經佛陀一問,鬼子母平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殘忍,發起一念悔改之心,向佛陀頂禮。

佛陀又問:「你愛你的孩子嗎?」

「那個最小的孩子是我最愛的,沒有他我就活不了了。」

佛陀開示說:「你愛你的孩子,別人愛別人的孩子。你失去自己的孩子感到傷心,而別人被你偷食了孩子也和你一樣哭泣。你希望找到孩子嗎?」

「如果能把孩子還我,叫我怎樣我都願意。請佛陀慈悲指教,我一定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鬼子母深自悔責。

佛陀訓誡道:「從今以後,第一不要殺生,第二不要偷盜,第三不要邪淫,第四不要妄語,第五不要胡亂飲食,並且要用慈母的天性照顧天下的孩子。」

「佛陀,今後我不吃孩子吃什麼呢?」鬼子母問。

「我叫我的弟子在受供前先以飯食佈施給你。」佛陀向她保證。

鬼子母虔誠地接受了佛陀的教誡。佛陀歸還了她的孩子。她喜不自勝,發願從此做天下所有孩子的保護人。

現在出家人吃飯之前先要出食,就是為了佈施鬼子母。(《雜寶藏經》、《佛教故事大全》)

蓮花度惡少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拘薩城有一群不務正業的惡少,整日在外遊蕩,專幹那些下流無恥的勾當,城中的女人們都不敢出門。

鄰國有一群比丘尼,領導者名叫蓮花,不僅生得端莊美麗,而且功行超人,已證得神通,很受眾人景仰。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比丘尼們路過拘薩城,在城外林邊的河中洗澡,哪知被惡少們窺見。惡少們把她們的衣服偷去了,又準備戲弄她們。

蓮花比丘尼隨即運用神力教訓他們。她用手指把自己的兩顆眼球挖出來,拋在惡少們面前,說:「如果你們所喜歡的女人沒有了眼睛,你們還喜歡她嗎?」

她又把腹部抓開,取出臟腑,血淋淋地堆滿一地,又把胳膊和腿折成好幾段,問道:「你們看我,哪一處漂亮?」

惡少們嚇得個個渾身顫抖,毛髮直豎。蓮花比丘尼繼續教誡他們:「人的身體都是由這些不淨之物湊合而成的,和世界上其他東西一樣,都是虛幻不實的,美麗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老了會變得像猴子一樣難看,死了會變為膿血腐肉,更是讓人害怕。」

惡少們歸還了衣服,叩頭請罪:「請原諒我們,我們太愚癡了,請救救我們吧!」

蓮花比丘尼把他們帶到佛陀面前。佛陀的慈光使他們深切悔悟。他們歸依了佛陀,成為虔誠的在家弟子。

拘薩城的女人們再也不用害怕出門了。(《佛教因果故事》)

慳者喜捨

目犍連尊者的弟弟積蓄了萬貫家財,但他非常吝嗇,一點兒也不肯佈施。

目犍連尊者來到弟弟家裏,勸弟弟說:「你擁有這麼多財產,穿衣吃飯又不是很講究,何必那麼拼命賺錢呢?」

「錢越多事情就越好辦哪!」弟弟自有道理。

「我看不然。錢越多,名氣就越大,小偷和強盜就會日夜動你的腦筋;錢越多,貪官污吏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一旦你不順從,他們就會給你羅織罪名;別看你的倉庫建得堅固,遇到水災、火災,你的財產還能保得住嗎?富貴家庭容易出不肖子孫,他們享用現成,不懂得物力維艱,出手大方,用不了多久就揮霍一空。弟弟,你辛辛苦苦攢了這麼多錢,可是沒有辦法永久地擁有它們,人總是不免一死,大限一到,一個錢也帶不去,唯有因貪欲、吝嗇所造的罪業緊緊跟隨著你,墮落惡道,到那個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趁現在身體強健,多做善事,佈施貧苦,將來的福報一定不可限量。」

弟弟聽了哥哥的懇切開示,心有所動,決定打開倉庫救濟窮人,但同時又讓人新建了一座更大的庫房,準備接受「不可限量」的福德。

一年之後,他的金銀財寶越來越少,幾乎全用於佈施。為了驗證哥哥的話,他打開新倉庫察看福報,只見裏面依然空無一物。他既傷心又失望,認為上了哥哥的當,氣得都要生起病來了。

為了安慰弟弟,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帶著弟弟上升到六欲天,去參觀一座嶄新的宮殿。那座宮殿由各種珍寶建成,很多天女在裏面忙碌著。

弟弟驚歎不已,轉頭問哥哥:「哥哥,我從來沒見過這麼輝煌的建築,這是誰的宮殿?那些天女在忙什麼?」目犍連尊者讓他自己去問那些天女。

她們回答:「你不知道嗎?我們在等目犍連尊者的弟弟,由於他慷慨佈施,命終以後就到我們這裏做天王。」

弟弟頓時心花怒放,從此對慈善事業更加熱心了。(《佛教故事大全》)

化獅度惡

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前世曾為忉利天主,俯視人間,他發現到處充滿殺盜淫妄,穢氣沖天,人們不明善惡,妄造罪業,以致墮落惡道,難再轉生為人。於是,他就讓天子們化作獅子,自己化作獅王,來到人間。

他們出沒於城市鄉村,專吃惡人。

人們以為獅子吃人只為充饑,就按時給它們送去幾個人,以解救眾人的性命。哪知被送去的人竟有活著回來的!起初大家不知道為什麼,日子久了,才發覺活著回來的人都是善良的人。於是大家開始檢點自己的行為,再也不敢殺盜淫妄了。

當所有的人都奉行善業之後,那群兇猛的獅子突然不知去向。

天主回到天上察看,人間已沒了那股沖天的濁氣。

可是,時間一久,人類劣習難改,殺盜淫妄又充斥人間。(《佛教故事大全》)

優達王

槃提國的國王名叫優達。他在迦葉佛的時候曾經出過家,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轉生為國王。

優達王的第一王妃名叫月明,才貌雙全,優達王十分寵愛。

一天,月明妃發現優達王憂心忡忡。追問之下,優達王只好對她說:「一位聖者告訴我說,你的壽命將要結束了。我發現你真的現出衰相。想到就要生離死別,不僅黯然神傷。」

月明妃安慰他說:「大王不必苦惱,佛陀說:高者必墮,存者必滅,合必有離,生必有死。這都是定理,每個人都是難免的。請求大王顧念我們九年的夫妻感情,允許我出家修行。」

優達王愛意難捨,要求道:「出家修行至少會轉生天上,你若能回來見我,我就讓你出家。」

月明妃答應了優達王的請求,毅然出家。為了安心辦道,她離開王宮,入山修行。

經過六個月的精勤苦修,月明妃證得了阿那含果,死後轉生色界天。

月明妃想起與優達王的約定,就向下觀察,發現優達王又新娶了很多妃子,沉浸在五欲當中,很難度化。

於是她就在夜靜更深的時候,化作恐怖的夜叉王,手持利刃,逼向優達王。

優達王猛然驚醒,發現床邊有個高大的夜叉,恐怖不已。

夜叉王開口說道:「你的生死掌握在我的手中,死到臨頭,就是千軍萬馬也保護不了你了!」

優達王惶恐地說:「我未做過壞事,願意修心淨意,希望能生到善處。」

聽了優達王這番話,夜叉王變成了一副慈祥面孔。優達王不禁心動,問道:「你是什麼人?為什麼要這樣叫我害怕?」

「我就是月明夫人。自從離開大王以後,我用功修行,命終生到色界天,因為與大王有過約定,今天特來踐約。」

在優達王的要求下,月明妃現出了生前的模樣,衣裝、容貌一如往昔。優達王看到真的是自己的愛妃,欲念又起,趕上前去就要擁抱。月明妃輕輕騰起身子,飛在半空,為優達王說苦空無常的道理,並叫他也出家修行。

優達王接受了月明妃的建議,把王位讓給了太子,投在迦旃延尊者座下。

為了求法,優達王后來遠赴王舍城,到靈鷲山聽佛說法,很快證得聖果。(《佛教故事大全》)

禪師與竊賊

(一)

七裏禪師正在打坐時,有人行竊。

竊賊攜物出門。禪師對竊賊說:「拿了東西,為何也不道謝?」竊賊隨口道了聲謝,倉惶而去。

不幾日,竊賊被捉,公差解至禪師處。禪師說:「東西是我給他的,他已經道了謝。」

竊賊深心懺悔,刑滿即歸禪師座下。(《禪說》)

(二)

石屋禪師一日外出,黃昏時分投宿到一家旅店。由於一路走來十分疲憊,石屋禪師倒在床上很快就睡著了。

過了不知多久,石屋禪師隱隱約約覺得房間裏有沙沙的聲音,以及翻東西的輕微碰撞聲,就睜開眼睛問道:「天亮了嗎?」

房間裏忽然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牆角那邊才重重歎了一口氣,有個聲音說道:「現在還是深夜哪。」

石屋禪師心想,能夠在漆黑的夜晚來到住人的房間裏,功夫肯定不錯,或許就是阿羅漢,於是問道:「你是幹什麼的?」

沉默了一會兒,對方答道:「是小偷。」

石屋禪師覺得這個小偷很誠實,就說:「我不抓你,只問幾個問題。你偷東西有幾次了?」

「數不清了。」

「偷東西快樂嗎?」

「偷成之後很快樂。」

「每偷一次,能快樂多久呢?」

「那要看偷的東西價值如何。」

「你感到最快樂的一次有幾天?」

「四五天吧。」

「四五天之後呢?」

「提心吊膽,很不快樂。」

石屋禪師笑著說:「看來你不過是個鼠賊。為什麼不大大地幹一次呢?」

小偷忙問:「看來老兄很有經驗了。你偷過幾次?」

「就一次。」

「一次太少了。」

石屋禪師大聲說:「只偷一次,畢生受用。」

「那老兄偷的是什麼東西?」

石屋禪師站起來,看到小偷站在牆角,就走過去,一把抓住他的胸部,說:「『這個』你懂嗎?它可是無盡的寶藏,得到它,保管你一生受用不盡。」

小偷說:「聽別的和尚說起過,可是捉摸不到,也許這感受很讓人舒服吧。」

石屋禪師說:「那你為什麼不親自體驗一下呢?」

小偷聽了,就向石屋禪師懺悔自己的偷盜行為,隨他出家,做了一個禪者。(《日日禪》)

五、佛陀制戒

制戒因緣

當佛陀在毘舍離國獼猴河邊的重閣講堂說法的時候,迦蘭陀村有一位長者帶著兒子須提那正好路過,就順便到講堂聽佛說法。

須提那聽完之後非常感動,決心出家。佛陀告訴他:徵得全家人同意之後才能加入僧團。

須提那是家裏的獨生子,而且已經有了妻室,父母和妻子都不同意他出家,又請來許多親友勸他打消念頭。但是須提那出家的信念非常堅定,可以說夢寐以求,最後,他甚至以絕食來要脅父母。

須提那絕食到第六天的時候,父母終於妥協了。

比丘們見須提那求道的意志這麼堅決,都非常佩服。

不久,毘舍離國鬧饑荒,托缽乞食成了嚴重問題。須提那不由得想起物產富饒的故鄉迦蘭陀,就帶領比丘們回到迦蘭陀村。

須提那的父母聽說兒子回村了,就請兒子務必抽空回家一趟。須提那雖然有些躊躇,但還是同意了。

須提那的妻子在家裏精心打扮起來。公公婆婆還教她怎樣打動丈夫。

須提那歸家,見到全家人都加倍殷勤,溫暖而親切,又被家庭的恩愛束縛起來,妻子的甜言蜜語更是讓他陶醉,於是就和妻子同宿了。

過後,須提那非常後悔,責怪自己沒有堅定的意志,回到僧團的時候,失去了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誘惑,就把此事告訴了佛陀。

佛陀教導須提那遠離愛欲之後,召集所有的比丘,制定五條根本戒律: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欲。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並對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

一、僧團和合故。

二、接引僧眾故。

三、調伏惡人故。

四、慚愧者能安樂故。

五、沒有現世煩惱故。

六、沒有未來煩惱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進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淨心不失故。(《佛教故事大全》)

開戒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若是有學生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還常常帶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剛開始,我覺得很為難,「老師明知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呢?」

他說:「跟我去,跟我去!」

最後,他跟我講:「你這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眾生啊!為什麼呢?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是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瞭齋戒有這一回事。

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若不去,會使人誤會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還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學佛的人往來』,你看!這不是叫人造業嗎?」(淨空法師《認識佛教》)

遮戒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前四戒名為「性戒」,以體性當戒故,不論受戒與否,犯者皆有罪過,未受戒者按事論罪,已受戒者加一重犯戒之罪。

不飲酒戒名「遮戒」,是為防止酒醉亂性,以保證前四戒的持守。

古時有位在家居士,因為喝醉了酒失去理智,致使眾戒俱犯。

酒能壞智慧種,令人顛倒昏狂,飲酒過量會使人神智不清、儀容不整,生起妄念邪行,不僅失態於人前,更能起迷亂、暴戾之行,久而久之,身體受損,惡名流布,有礙上進解脫。

持戒

安陀國有位居士供養著一位比丘和一位沙彌,天天送食。

一天,居士全家出門,只留下十六歲的女兒。比丘發現到了吃飯的時間沒人來送食,就按照事先的約定,派沙彌前去領取。

少女對英俊的沙彌傾慕已久,聽到敲門聲,知道沙彌來了,非常歡喜,讓他進屋,做出嬌媚的姿態,對沙彌說:「我家有很多財寶,讓我做你的妻子吧。」

沙彌心想:我犯了什麼罪,遇到這樣的事情?寧喪身命,終不破戒!如果我逃走,她必然來拉扯我,路人見了,只能自取侮辱。於是就想出一個主意,對少女說:「你先找個房間讓我歇歇,我聽你的。」少女就讓他獨自待在一間屋子裏。

沙彌在房間裏發現一把剃刀,心生歡喜,就脫下衣服,合掌跪向拘屍那城佛涅槃的方向,流著淚發願說:「我今天不破佛菩薩的戒律,自捨身命,願我生生世世出家修道,究竟成佛。」發願完畢,自刎而死,血流滂沱。

少女一見,欲心頓息,悔恨交加,自己扯斷頭髮。

少女的父親回家敲不開門,就派人爬了進去,見女兒慘狀,驚問其中緣由。少女默不作聲,心想:如果講實話就太丟人了,如果說沙彌侮辱我,我必墮地獄,受苦無盡。輾轉思量,她還是把實情告訴了父親。父親進入房間,向沙彌合掌禮拜。

所有見聞的人,都發菩提之心。(《賢愚經》)

有人要問:「沙彌為了持守不淫欲戒,殺死自己,這不是犯了殺生戒嗎?」的確,行者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兩難問題,所以,持戒需要有智慧。

佛在世時,浴室由於多日未用,生滿小蟲,負責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

佛說:「除盡污水,清潔浴室。」

比丘說:「會傷蟲!」

佛說:「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聖嚴法師《佛學群疑》)

犯戒

從前有位禪師,精通禪理,道風很高,想求和尚傳授祖師衣缽,和尚沒有答應他。

和尚去世二十年後,這位禪師在溪邊走過,遙見對岸一位女子洗腳,偶然動了一個念頭,認為她的腳很白嫩。忽聽和尚在旁厲聲責問:「此念可付祖師衣缽嗎?」禪師不覺慚愧下拜,伏地懺悔。(《高僧傳》)

《梵網經》云:「如果佛弟子看見動物,就應當心裏默念:『你是畜生,應當發菩提心。』如果不這樣想,就犯了輕垢罪。」

知道戒相如此微細,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持戒精嚴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 應機施教(31篇) 第2頁:第二章 覺悟人生(76篇)
第3頁:第三章 聖道之路(24篇) 第4頁:第四章 歸心淨土(107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