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以社會教育而言,可分養成教育和召集教育。所謂養成教育,即正軌教育,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以一定年齡及程度為入學的標準。所謂召集教育,即補習教育,即不限定年齡,也不限定程度,依各個程度編列班次,授以教育。

  P.231

  談到僧教育,即指「佛學院」而言。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等於大學中的「學院」,或「專科學院」,以研究某一種學問為主。所以「佛學院」當以研究佛學為主,不宜多設社會學科,而一般「佛學院」主持者,因不明教育的體系,自詡為進步分子,既不按照正軌教育的程序,又不依召集教育,以程度編列班次。因此,所謂「佛學院」,好像是一所大學其實,連小學也不如。不僅入學年齡、程度,參差不齊,而所授課程,亦多不切實際。既不把佛學當做主科,反而教授些不切實際的社會學科,如此不僅分散學僧的心力,降低學僧對佛學的興趣,反而驅使僧青年趨向於社會學科,導致他們改裝走向世俗。由於這種南轅北轍的僧教育,結果使許多僧青年不上「佛學院」,對於佛學還有幾分信心,那知經過一、二年「佛學院」教育後,不但對深奧的佛學不感興趣,且對佛學的信心也發生動搖,覺得研究佛學沒有什麼用處,倒不如研究社會普通學科來得實用,於是紛紛捨棄「佛學院」,改上社會學校或上補習班,以求得一紙文憑,好為他日走入社會的橋樑。

  今日僧青年對於佛學不發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僧教育制度不健全,欠缺優良的師資,完整的教材。談起僧教育,算來也有半世紀的歷史,然而迄今制度未能統一,更未能編成一套完整教材,豈不是僧教育史上的一大笑話。佛學院一般教材,大都是「四十二章經」、「佛說遺教經」、「大乘起信論」、「金剛經」、「維摩詰經」。假使學僧對此一經一論,果作深入的研究,相信對佛學必能產生相當的信心,然而佛學院的課程科目繁多,學僧為應付考試,對於經義不求甚解,所學的經論,如過眼雲煙,印象殊淺。又因師資的缺乏,往往把上一屆的畢業生,提升為教師,教授下一屆的學

  P.232

  僧,教學相長,本是無可厚非。然因前者所學未能消化,又未能深入探討,只將所聽過的「四十二章經」、「八識規矩頌」、「五蘊百法」、「彌陀經」,輾轉販賣給後者,於是師資的才智愈來愈低,俗說一代不如一代。如此的師資,又怎能教育出優秀的人才呢?同時,一般主講的法師們,也犯了一個通病,就是不按照學僧的程度授課,不問學僧程度的深淺,一味的喜愛講授大經,若楞嚴經或華嚴經等。這些經典,不特部帙大,且專顯性理,不僅初學的人,聽了如聾若啞,不易領會,就是講授者,究竟領會到什麼程度,也只有他自己心裏明白。從前有位專講華嚴的法師,一開口就形容華嚴境界,微妙不可思議,而不可思議的微妙,就以「微妙」與「不可思議」兩句,互相應用,翻過來不可思議,掉過去微妙,如此翻覆解說,而華嚴真境,不僅始終未能道出,就連他自己也未捉摸到。試問,這樣的老師,不是誤盡蒼生?又怎能陶鑄傑出的人才呢?還有一位自詡為楞嚴經專家,畢生專講楞嚴經。但每次開經只講到七處徵心,就擱置不講,一部楞嚴經始終未能講完。其實,他所能開講的,也僅止於此,並且還是熟讀多家註疏,等於生吞活剝,死背註解,勉強敷講至此(七處徵心)。如此師資,自不能陶鑄優秀人才。所以要想今日的僧教育辦得好,健全師資人才,實為當前僧教育的主要課題。

  再談僧教育,本為百年大計事業,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主辦「佛學院」者,非具有普賢菩薩行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盡——的誓願,不足以擔當此任。因為僧教育,不僅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承先啟後,成就一切眾生,並且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住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抱負(張橫渠語)。所以創辦「佛學院」,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勝任,也不是有金錢的

  P.233

  人,或有地盤的人,都可以開辦。要是僅有金錢、地盤,而沒有普賢菩薩的行願,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仍不能勝任,即使能開辦,也只是曇花一現,不是一年半載就停辦,就是落得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佛學院」招牌,在個人博得一個「院長」的頭銜,及誤盡蒼生的罪孽以外,可說別無所得。民國以來,諸多主辦「佛學院」者,因犯了這種毛病,所以僧教育終於失敗了。

  要知,世間一切事的成功,不是決定於金錢,而是決定在意志。像武訓那樣,以乞丐為生的人,居然能興辦教育,且是那麼成功,他所持的是什麼?就是堅定的毅力與抱負,能夠與人合作的雅量,這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在近代佛教史上,若楊仁山、月霞、太虛、歐陽竟無、韓清凈,都是沒有金錢、沒有地盤的人,唯有普賢菩薩的行願;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所以他們所主辦的「佛學院」,能成為國內唯一的學府。其成功的唯一秘訣:就是他們不僅有淵博的學識修養,並有如韓愈所說——傳道、授業、解惑——的美德。假若僅有辦學的抱負,而本身沒有「道」可傳,沒有「業」可授,更沒有為人「解惑」的才智,不僅失去了辦學的意義,徒然為佛教造成許多惡果——不切實際的僧材,販賣如來的家業—— 別無所獲。由於太虛大師等淵博的學識,不僅辦學成功,且為佛教陶鑄諸多傑出的人才,在近代佛教史上,稍具有才智的僧伽,多出其門下。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