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的目的,即在改變僧眾乞化生活,實行開墾山林農田,經營生產,無慮生活,可安心修道,這是百丈的本意,那知前人經營寺產,以供僧修道,今人有了寺產,反而為寺產所累,阻礙了修道。政府要提撥寺產,土豪劣紳要強佔寺產,種種困擾,使得僧寺永無寧日。太虛大師因而於民國二年二月,在開追悼寄禪和尚大會上,為挽救佛教危機,以悲憤的情緒主張佛教三大革命:一、教理革命。二、教制革命。三、教產革命。以此配合三民主義;即教理革命為民權主義,教制革命為民族主義,教產革命為民生主義。同時,這三種革命,乃以思想、制度、經濟並重,實為把握整個佛教革新全體的樞紐,也是適應時代思想上一種創見。

  一、所謂教理革命其重心在革除以往佛教,專為帝王以鬼神禍福作愚民政策的工具,要以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要以五戒十善為人生基本道德的善行,以此去改善國家政治、社會、經濟,增進人類互敬互助完善社會制度,使人人能注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展而求更進步,以進德增善美化人生,發揮人生本有性能——人人都能成佛——以排斥類似神道設教及向死後問題的探討。

  二、所謂教制革命即在改革僧伽制度。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滅度後,實以僧寶為中心。僧制健全與否,對佛法盛衰關係極為重要。太虛大師民國四年首著「整理僧伽制度論」,以代替以往叢林制

  P.108

  度,即對僧眾生活制度予以整理,使其適應時勢所宜,成為合理化的現代僧伽制度,建立真正住持佛法的僧團。以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戒和同修、意和同悅的精神,改善社團的組織,安定社會的秩序。發揮僧團互助互愛和悅的精神,使僧團成為弘場佛法的中心,不致落為專以販賣如來家業為職業。太虛曰:「辛亥革命成功,中國既成立了共和立憲的國家,僧伽制度也不得不依據佛制,加以適時的改變,使成為今後中國社會需要的佛教僧寺,這就是我作僧伽制度的動機……關於住持佛教僧伽,要經過一個嚴格的長期訓練,養成高尚、優美、完善的德學,以佛法的修學為實習中心,旁參以近代的思想學說,準備作宏揚佛法的僧伽,真正代表佛教的精神去救世救人。」(註九)

  三、所謂教產革命要使佛教財產成為十方僧眾公有,不為少數住持獨佔覇為己有。打破剃度派、法派繼承遺產的私有私佔的惡習,以為供養有德長老,培育青年僧伽,及興辦佛教各種教育之用。(註十)

  太虛大師把出家眾與在家眾也分得十分清楚。大師說:「我國古來的佛教制度,全以出家人為代表。在家佛徒沒有獨立的組織,要實行佛法即須出家,在家是不能的,而且素有學佛要待年老,和擺脫家庭環境的思想,故在家眾沒有離開出家眾的制度。我覺得這是一種錯誤,故有出家與在家分別的組織制度。出家佛徒要提高其僧格和地位,能真正住持弘揚佛法,使人們崇仰為導師。在家佛徒則使其為研究信解佛法的學理,行為則以社會道德為基本,實行五戒十善之人間道德,改良社會政治、文化、教育、風俗、習慣。這種平易近人的道德規律,最易實行和普及人間,使人人都可以學佛,都可

  P.109

  以做一個佛教徒。」(註十一)

  這三大革命主張,顯然針對叢林寺院而言。千餘年來中國佛教,是以叢林寺院為其代表。叢林寺院,不特保持了佛教傳統的制度,融合了儒家禮樂的真義,和佛家戒律的典型,並保存了佛教超越世俗,嚴峻獨立的精神。唯明、清以來,叢林制度變了質,以法派、剃度派,形成獨覇寺產的集團,阻塞了佛教的進步,成為腐化佛教的根源,所以太虛大師主張改革僧制。民國四年著「整理僧伽制度論」,作為整理佛教僧制的藍本。

  叢林制度的弊端,究竟在那裏?其制度有無存在價值?要知叢林制度,並非來自印度,這是佛教中國化後的產品。隋唐以前的中國佛教,雖有僧寺,並無僧伽制度。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祇是形容僧寺興盛而已。佛教的僧侶,依然過著乞化雲遊的生活;既沒有嚴格的生活制度,又沒有自力更生的機會,顯然不能符合以農立國的社會制度,很易引起知識份子及朝野的不滿與反對。北魏時代幾次發生驅逐僧尼,毀壞僧寺,反對佛教,造成佛教悲劇的事件,便是一顯著的例證。

  佛教,經過魏晉、南北朝,到了隋唐,便發生極大的變化。在學術思想方面,佛教由漢末傳入,直至隋唐,經過六百年長期的傳譯,各種重要經典,都經譯出。而兩位睿智卓越大師相繼出世,開始著疏立說,一為智者以四時八教,二為賢首以五時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創立了天台與賢首兩宗。不僅使學者對於如來教義,有了一個嚴密體系的認識,並奠定了佛教中國化的基礎。

  在僧伽制度方面,先有馬祖道一禪師和他的法徒百丈懷海,因欲改變佛教東傳的制度,使僧眾過

  P.110

  著有秩序、有紀律的集體生活,遂有「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的名訓。這不特改變僧眾雲遊乞化生活,並且嚴格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食其力的勞動制度。於是叢林寺院,一面實行開墾山林農田,以資生產,一面嚴守戒律,真參實學。所以叢林制度所陶鑄傑出的高僧大德,無慮千百萬計。

  叢林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保持了佛教傳統的制度,及融會了儒家禮樂為主的生活制度,所以叢林制度在形式上,是屬於佛教僧眾的團體;但在精神上,却實現了禮運大同篇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因為這裏所住的出家人,通稱謂之僧,具體的說,叫做「僧伽」,這是印度話,譯成中文,就是「六和眾」,是僧團的名稱。所以叢林住眾,祇有團體的名稱,沒有個人的名義。質言之,只有團體的福利,沒有私人的權利,一切的一切,都是屬於大眾所有,所以六和意義,又可叫做僧團主義。

  要與憲法規定人民應有權利相互配合而言,見和同解之意義,等於現代學術自由的方式。

  一、見和同解—學術自由,

  二、利和同均—經濟均等,

  三、意和同悅—民主自由,

  四、身和同住—居住自由,

  五、戒和同修—信仰自由(師道尊嚴),

  六、口和無諍—言論自由,

  P.111

  以上六和主義,就是僧團主義。表面上是佛陀為僧伽所說,實際上,是為廣大社會群眾所說,因為廣大社會群眾之所以不能和平相處,以及國際間不能和平共存,都因缺乏這個六和主義的精神。

  同時,佛陀時代,印度社會有兩種不合理的現象:

  一、佛陀出世以前印度大小分十六國,呈現群雄割據的局面,是與我們目前世界國際間處境,大同小異。佛陀青年時代,就有兩個超級大國,那就是中印度摩揭陀國和北印度拘薩羅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經常保持強大軍事壓力,對四鄰弱小國家,不斷發生侵略的干戈。即佛陀祖國釋迦族的地方,在政治上雖然獨立,但在超級大國拘薩羅國保護下,其人口不過百萬眾的弱小共和國,不斷受到拘薩羅國的壓迫,到釋尊晚年竟為琉璃王討伐佔領,釋尊頭痛三日。因此,佛陀所說僧團六和主義,不限於僧團,實為當時印度十六國所說,適用於一切處。質言之,佛說六和主義,無異為印度十六國,提供了國際和平共存,利益均等的綱領。等於今日聯合國憲章,其意義尤為深長。

  二、佛陀的時代印度社會階級制度,非常嚴格,計分:

  (一)婆羅門族—掌管宗教。

  (二)剎帝利族—掌管政治。

  (三)吠舍族—屬於農商階級。

  (四)首陀羅族—屬於奴隸階級。

  這四種階級制度,分別得非常嚴格。就中以婆羅門族,假託神說,是最清淨、最優秀,是大梵天

  P.112

  所生,又叫做天衣民族。而首陀羅種族,在婆羅門族看來,是不可教化、最下賤的民族。凡屬奴隸種族的人民,不僅沒有信教及受教育的自由,也沒有經營農商、享受利益均等的權利,更沒有添置財產及拜神修道的自由,永遠為貴族階級的奴隸。因此,構成一個不合理、不平等、不自由的社會制度。佛陀為拯救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說僧團主義——六和主義,意在革除這種不平等社會現象,並欲建立一個合理化、自由平等的社會制度。

  這與我們今日世界處境,大致相同。今日的世界,也有兩個超級大國,他們不特保有核子秘密最進步的科學知識,不肯與其他弱小國家公開,共享見和同解的自由。猶如古代印度婆羅門族,不准奴隸階級人民享有信教及受教育自由一樣。同時,今日超級大國,以其雄厚獨佔資本的財力,在國際貿易上,往往利用關稅,及製訂其他種種特權,限制輸出或輸入,以剝削其他弱小國家的利益,不能達到利益均等的目的。

  同時,今日世界,雖以民主自由、博愛、平等為號召,沒有奴隸制度。其實,這祇是帝國主義對弱小民族一種口頭上宣傳。他們對內是自由平等,對弱小民族却不以自由平等相待。試看超級大國,一向自詡他們民族最為優秀、最有智慧。視弱小民族的國家,為落後地區,為未開化的國家。這等於猶太人,自認以色列民族為世界最優秀民族。中東之所以不能和平相處,猶太族與阿拉伯民族,在先天就存著濃厚的歧見。這與婆羅門,自認婆羅門族為最清淨,又有什麼不同呢?同是不平等的觀念。時代雖有古今不同,但大國歧視弱小國家民族,古今是一樣。

  P.113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便已實行了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風範,並建立了學術、經濟、居住、言論的自由,及道德尊嚴的模範。所以叢林制度所推行的僧團主義——見和同解等,不特貫徹了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精義,並實現了儒家禮運大同篇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

  談到革新僧制問題,我們認為佛教,不是沒有良好的制度,祇是缺乏執行制度的人。無論是僧伽制度,或是叢林制度,都是佛教最完善的制度。祇是時代變遷,叢林制度變了質。寺產為少數人所獨佔,不能供僧眾修道所用。而僧眾素質太差,忽視了僧團主義。昔日的選佛場,今日成為野狐禪。太虛大師因是大聲疾呼,要整理僧伽制度,要革新僧制。今後佛教僧團主義,能否實行,唯有翹首期望於日後賢哲來推動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