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教教團本有四眾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二者為出家眾,後二者為在家眾,又稱居家之士,故名居士。

  中國佛教,最早稱居士者,則有著「理惑論」之蒼梧太守牟融,及翻譯「放光般若經」、「維摩詰經」等之竺叔蘭,以及依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白蓮社」之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其次載諸史籍,若僧祐之「弘明集」、道宣之「廣弘明集」、心泰之「佛法金湯編」、夏樹等之「名公法喜集」等,所著錄當時有關護教活動之王侯、宰相、權臣、名士等,不論其在社會及政治上地位之如何,以其能篤信三寶、弘揚佛教,遂成為佛教真摯之居士。

  P.39

  滿清政府,對漢族社會的維繫,是以懷柔與恐怖並用。自康熙、雍正到乾隆三朝所使用之政策,最為明顯。清朝歷代皇帝,雖都奉行佛教,但以喇嘛教為主。雍正自稱圓明居土,其於儒、釋、道三教,設立制規,都存好感。而於禪宗,尤為熱心。嘗撰選唐宋以來禪家語錄,名之曰:「御選語錄」,召告天下禪林。要以禪宗而言,從明末以來,要以此時為最盛。然自高宗(即乾隆,一七三六)以後,對於佛教,反採取遠離政策。從那時起,佛教教團乃從出家眾手中漸傾向於在家學佛居士。於是居士在佛教裏逐漸抬頭,取得佛教指導地位。當時著名居士,對於佛學研究,都有卓越的成就。而有著作問世者,則有高郵知州魏源之「無量壽經註」一卷,鄭澄德及鄭澄須之「阿彌陀經注」一卷,劉道開之「楞嚴經貫攝」十卷,王耕心之「摩訶阿彌陀經衷論」一卷,王起隆之「金剛經大意」一卷及「般若心經大意」一卷,徐昌治之「金剛經會解了義」十卷等。其次:則有歸依禪宗的庠世隆(一七一一—一八○二)、畢奇(一七○八歿)二人,及歸依淨土宗的周夢顏(一六五六—一七三九),以及鄭學川、龔自珍.魏源、譚嗣同等。周夢顏,字安士,崑山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著有「西歸直指」等。都是德學兼優的宗教家。雖當時緇眾大德,猶多傾仰。就中以彭紹升、楊文會最享盛名,不特為居士佛教的首領,而對日後佛教發展貢獻尤大。

  (一)彭紹升(一七四○—一七九六),法名際清,字允初,號尺木居士,又號知歸子。蘇州長洲人。八歲時,因受災禍,遂失一眼,自幼即有才識,早年中鄉試。乾隆三十四年(一七五九),被選為知縣,却不赴任。初攻儒書,後好陸王之學,由於家學淵源,十九歲即登第。著述有「良夷述」、「

  P.40

  儒行述」、「論語集註規」、「孟子集註疑」、「大學章句疑」、「中庸章句疑」等書。初由陸王到朱子學風,始知儒教不過為當世功名之學,遂起離世之志。於是進入道家修鍊之術,三年而無效。因友人勸奉佛,因讀佛經,遂開心眼曰:「道在此矣。」二十九歲始信佛乘,斷肉食。又五年,受菩薩戒。因仰慕梁谿高忠憲及劉遺民之在廬山東林寺修行事蹟,故號二林居士,以兩公修學地,同名東林也。晚而屏居僧舍,終老佛寺,生西時,年五十七歲。

  彭二林學佛的因緣,早在二十歲(乾隆二十二年),與吳江黃氏結婚;黃氏為一虔誠佛徒,因受其感染,遂歸向佛宗。同時,因讀蓮池、紫柏、憨山、藕益等文集,啟發甚深。他在「一行居士集」卷六「四大師傳」一章中說:

  「余歸依佛教,首以讀紫柏大師文集為緣,次讀雲棲之著書。憨山、藕益漸次受讀,遂堅固西歸之願。」這是他號稱知歸子的因緣,亦即知所歸趣之意。自此,由學佛而受菩薩戒,其日常行儀,如律僧一般嚴格,故有「志在西方,行在梵網。」在自傳中說:「斷肉食、絕婬欲」。作偈曰:「我身爾身,爾肉我肉,大德曰生,與爾並育。」

  彭二林之行願,於此可見矣。其夫人亦茹素不葷食,其二女均讀大乘經典。他常在蘇州文星閣閉關靜修。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他父親啟豐死後,即到文星閣中屏居,專事著述念佛。其為亡父追善菩提,建念佛道場。曾誦華嚴經十部、阿彌陀經一千部、金剛經一千部、念佛一千萬聲。願以此功德,奉獻父親為往生淨土之業因。其孝敬父母於茲可知矣!

  P.41

  由於他的學識淵博,不特精通陸王之學。又精佛學,所以他所編的「居士傳」及其他諸書,不僅融會儒釋思想,而對佛教各宗思想,亦有特別發揮。就中以融會儒釋之閡者,則有「一乘決疑論」一卷;以釋禪淨之諍者,則有「華嚴念佛三昧論」一卷。曾以此二論奉獻北方專弘淨土之徹悟禪師,請其決擇詳審,並獲徹悟禪師稱讚,謂:「念佛決疑兩論皆發前人之所未發。」(見夢東禪師遺集卷中六二頁)另有「居士傳」五十六卷、「善女人傳」二卷、「淨土聖賢錄」九卷,隨機接引,世多傳誦。「念佛警策」二卷,「重訂四方公據」二卷,以及「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阿彌陀經約論」一卷,這都是屬於闡揚淨土宗的宏論。迄今仍為學佛法的人傳誦不絕。其於淨土教義闡微,貢獻殊偉。嘉慶元年(一七九六)示寂。時年五十七。其於佛法領悟之深,殆為當時知名人士所欽仰。以彭二林為中心之居士佛教若龔自珍、魏源、俞樾等公羊學派之碩儒,實開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居士佛教之盛況(註四)。其對清廷反抗意識,亦多寓於其著作中。

  (二)楊文會號仁山,安徽石埭人。

  一、其生於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十一月十六日(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少年長於文學。初於病中,因讀「大乘起信論」,乃於佛法發生信心。及閱金剛經、楞嚴經、領悟漸深,遂決心研究佛法,歸心淨土法門。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初至南京,適洪楊戰亂之後,江南佛教文物遭燬殆盡,到處搜索佛經不得。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乃發心刻書本藏經,俾廣流通。手草章程,得同志十餘人分任勸募。楊氏就金陵差次,擘劃刻經事,日則措理公事,夜則潛心佛學,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念

  P.42

  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就寢。及至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乃屏絕世事,家居讀書,專究佛乘。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曾紀澤出使歐洲,應徵隨赴英法,考察西歐政教事業,精研天文、顯微等學。製有天地球圖、併輿圖尺,以備繪圖之需。但期滿假歸,辭不受獎,仍以刻經為事。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至蘇州元墓山香雪海,覓得藏經版。光緒十二年(一八八五),又隨劉芝田出使英法,考察英國政治,製造諸學,深知列強立國之原。在英結識日人南條文雄。(詳後)時居士已五十有三,嘗語人曰:「斯世競爭,無非學問。歐洲各國政教工商,莫不有學,吾國倣效西法,不從切實處入手,乃徒襲其皮毛。方今上下相蒙,人各自私自利,欲興國,其可得乎?」復以世事人心,愈趨愈下,誓不復與政界往還。因得南氏協助,遂從日本搜得我國隋唐古德逸書,多達三百餘種,內多為國內研究佛學者所崇尚。就中天台章疏為最多。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先與英人李提摩太譯「大乘起信論」。(按李提摩太譯起信論,頗有援佛入耶之嫌,乃至執筆時,仍以私見穿鑿其間,故所譯不足以為範本)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又與錫蘭人摩訶波羅居士會晤於上海,相約復興五印度佛教,志甚懇切。自此居士於佛法志趣更大,提倡僧學。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於金陵城北延齡巷,設立金陵刻經處。光緒二十三年就刻經處,開辦佛教學堂,曰祇洹精舍,招集緇素青年十數人,就讀其間,嗣以經費不足,不二年停辦。復於宣統二年(一九一○)設立佛學研究會,仍由居士領導。居士致力於佛教,經其刻成經典,至百餘萬卷,印刷佛像至千餘萬張。其對中國近代佛教經典整理,貢獻殊大。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論」四卷,與「陰符經」、

  P.43

  「道德經」、「南華經」等註,以及「戒律發隱」、「十宗略說」、「佛教初學課本」諸書,及未定稿若干卷。他的著作全集,名曰「楊仁山居士遺著」,共十冊。宣統二年(一九一一)逝世,壽七十有五。(註五)

  二、結識日人南條文雄楊仁老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其所以榮居中興佛教崇高的地位,一以悲智雙運、慧解超人,弘道心殷:二以受日本南條文雄博士啟發與協助,從日本搜得中國古德遺帙著疏一千餘冊,三百餘部,上自梁隋,下至唐宋,以及日本著述。復興錫蘭磨訶波羅居士相約復興印度佛教,因而發願成立金陵刻經處,專事刻經,及創辦祇洹精舍,培育弘法人才,以完成其中興佛教大業。

  南條文雄於一八七六年,到英國留學,初入牛津大學,專究梵文,並致力抄寫「翻譯名義集」及「佛所行讚」等梵文原典。至一八八○年,他校訂梵文「阿彌陀經」,並與米勒教授英譯。他在牛津先後校訂「金剛般若經」、「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般若心經」,以及「尊勝陀羅尼」的原文。由他與米勒名義共同出版。並收入「牛津逸書」第一輯一、二、三卷中。不僅如此,他又編了一部「大明三藏聖教目錄」(通稱南條目錄),由牛津大學出版。此為介紹漢譯三藏佛典給西方學界研究。自此,西方學者對漢譯佛典研究興趣,更形增高。由於他的學績優秀,便受到牛津大學重視,乃頒予文學碩士學位。

  楊仁老於一八七八年,曾紀澤出使歐洲,隨赴英法,在英結識南條文雄,於是二人訂交,自此彼此書信往來,不下數十通(載「等不等觀雜錄」二十八通)。今擇其要者,申述之:

  (甲)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佛教僧侶,因接受西洋教學,而赴英倫,專攻梵文,不乏其人。笠原研

  P.44

  究、南條文雄、村上專精、高楠順次郎等,皆為明治時期留學英倫著名者。楊仁老結識南條文雄後,悲智大開,不特欲廣求唐宋古德失落著疏,以復興中國佛教。並欲弘揚於泰西諸國,由於言語不通,無從啟發,同時亦不知大乘經論流傳印度者,尚存幾部。「上人(南條)當能洞悉底蘊,敬懇詳細見示為幸。」(見等不等觀雜錄七)。未幾,即獲南條文雄答覆謂:「現在所講三藏教典,與彼羅什玄奘等之原本無異。其中佛經梵文,別存一體……大乘經論,尚流傳印度東北尼波羅者,其數頗多。晚近印度及泰西學士,得其寫本,刊行布世者,已有數部。弟等曾得唐日照所譯大方廣大莊嚴經之梵文。此其一也。小乘三藏教典,今尚存於錫蘭島,其文則所謂巴利語者,而非大乘教典之梵文之類也。唐僧智廣著悉曇記,其梵字即尼波羅文字也。」(見同上)楊仁老不以獲得大乘經典原典梵文為滿足,並欲進一步學習梵文,「上人功課之暇,若能將印度字母譜寫出一紙,以英文配其音,以漢文註其法,俾弟亦得稍知崕略,則感荷無涯矣。」(見同上)楊仁老如此好學,可謂近乎勇矣。楊仁老曾於北平覓得梵文字母譜一卷,身心語一部,均係番經式樣,贈予南條文雄,因不解其內容,請其示之。據南條文雄復書謂:「今貴贈梵文身字一卷,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之原本也,此經趙宋法賢所譯,在明藏臨字函。語字一卷,題曰聖文殊師利說,未見其漢譯;心字一卷,普賢行願讚之原本也,此唐不空所譯,在明藏唱字函。弟往年在英國借覽金剛經及行願讚之梵文,於露西亞國聖彼得堡房大學,其式樣實與貴贈同。」(見同上)於此可知南條文雄學識淵博。而楊仁老更感其示知大意,始知喇嘛所誦之經,均係西藏唐古忒文字,非梵文也。

  P.45

  (乙)楊仁老既獲知大乘經論,流傳印度東北尼波羅者,其數不少。曾請教南條文雄大乘起信論梵文原典存在與否,據南條文雄謂:「大乘起信論梵文,唐代以後,即不傳於世矣。」後以「無量壽經」之梵文、「阿彌陀經」之梵文、「大雲請雨經」之梵文,梵文般若心經及尊勝陀羅尼合本,英譯「明藏目錄」,及梵文「法華集名數經」,贈予楊仁老。楊仁老除表示甚深感謝以外,既不獲大乘起信論梵文本,並與其相約,據梁譯翻成英文,或作為歐人入道之勝緣也。故請註釋梵文字母,附以漢文。南條文雄覆函謂:「貴囑阿彌陀經梵漢羅馬文字合璧,昨來總得閒暇,草草卒業。茲將稿本寄上。梵字上所附漢字直譯,與彼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一般。唯譯一二梵語而已……要之,梵語文法,固與拉丁希臘獨逸語等文法一樣。如名詞、動詞、代名詞、形容詞,皆依語尾變化,轉其意義。其中梵語名詞、代名詞、形容詞,各有男女中三性之別。每性各有單、兩、複三數之別,而每數各有八格,曰體主、目的、器械、附與、奪去、物主、居處、稱呼,是為體、業、具、為、從、屬、於、呼、之八轉聲。玄奘門下慈恩窺基唯識樞要中,三性各舉一例。略示其梗概。」(見同上)於此可知其梵文修養之程度矣。

  (丙)楊仁老曾欲親赴扶桑,尋求中國唐宋遺帙著疏。初以語言不通受阻,再欲東渡,又以身體衰弱,艱於舉步,只有改用書信。開列欲購章疏多種,就中以大乘起信論義記(唐法藏)、觀無量壽佛經疏(宋元照)、大乘密嚴疏三卷(唐法藏)、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唐澄觀述)、楞伽經疏七卷(唐法藏)、華嚴行願品疏、華嚴搜玄記、勝鬘經述記寫本,不惜以重價求得。又從日本購得圓覺經大

  P.46

  疏鈔二十六卷(唐宗密述)及古本經疏,均經其刻版流通,並以之贈送南條文雄及日本友人,以達到兩國文化交流之目的。

  彭楊二氏,係清季乾光年間,研究佛學成績最卓越者。他二人對於日後佛教啟發很大。彭二林專弘淨土,但其影響不及楊仁老,因楊氏不特悲智雙運,且對佛法多有建樹。一、創辦祇洹精舍,培育僧才。二、創立金陵刻經處,專事刻經。三、從日本搜購唐宋古德遺帙著疏。四、與摩訶波羅共約復興印度佛教。其志願恢宏,影響之大,實非二林居士所可及。允為佛教中興之偉人,亦未嘗不可!

  當時先於楊仁老發心刻經者,則為楊州儒學廩生祝鷄仙苑修士,千花佛戒弟子鄭學川,字書海,並受菩薩戒,法名澄德,未幾出家,法名妙空子。創江北刻經處于揚州東鄉磚橋鷄園。鄭氏生於道光五年(一八二五),終於光緒六年(一八八○),世壽五十有五。鄭氏由儒入佛,又由佛入仙,故有佛中之儒之說。其所著「樓閣叢書」,始筆於咸豐兵劫,絕筆於庚辰圓寂(光緒六年)。成三十餘種。唯其思想非常駁雜,雖以融會儒、釋、道三家為主,但其所說,近於似是而非。其佛學的慧解,固遠不及彭楊二氏。其著述內容道教思想成分居多,對其所說,實難以捉摸。即所刻之佛經,亦遠不及金陵刻經處版本精粹。其本身著作對日後並無多大之影響。(註六)

  註一:「章氏叢書」

  註二:拙著:「中印佛教交通史」四二二頁。

  註三:見「同前」

  註四:「見一行居士集」。

  註五:見「楊仁山居士集」。

  註六:見「等不等觀雜錄」。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