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尋找禪喜的途徑

[日期:2011-05-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鄭石岩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活若能保持禪喜,心境上就有了柔美和豐富感。人透過禪定的訓練,能使心的效能提升,自然體驗生活中的種種禪趣。相對地,生活也需要作個調整,才能孕育出悅樂的心境。  生活的悅樂,需要保持閑適的心情。它的條件是給自己一點空閑。特別是忙碌的人,更需要留出時間來,你一定能辦得到,只要你肯安排,肯騰出時間,讓自己放慢腳步,放下眼前工作和思考,就能即刻與生活中妙悅動人的部分,產生應感。元朝的劉致在他的詞作裏說;  閑,天定許;  忙,人自取。  留一點時間,試著讓自己天真爛漫的自性流露出來;專心地沏一壺茶,悠閑的品茗。熱水煮茶,香氣四溢,茶好喝,心好淨,手中一壺,乾坤盡在。  給自己一點清閑,徜徉於青山溪穀,沉浸在流水淙淙之聲,陶融於大地的懷抱,會有與天地會心的禪喜。  閑,能讓自己蘇醒過來。雖然我們不可能不忙,不得不投注於工作,但留住閑,才能使生命變得活潑,心靈得到舒展。留住一些清閑,你就可以找到純真之美和禪喜。  禪觀  留點空閑,把俗務放下,去做一點滋益心靈的事。你可以踏青散步,可以登山玩水,別忘了保持悠閑,讓心情安定下來,用禪觀去體驗當下。猛然你會發現,蒼穹在向你招手,綠樹青山在對你微笑。  這時,青綠的樹葉有如翠玉,地上的碎石有如瑰寶,花草樹木竟如淨土世界的妙境。這時俯拾片片落葉,無不是稀世珍寶。捧一捧落英花瓣,全是生活的豐收。你觀照眼前的情境,有如入於華藏世界。  當生活與法界相契,世俗與聖心相融,自我與慧命相遇,這時俗情盡忘,流露著的就是無限的禪喜。這時自然領會花草樹木,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而領會無情說法的妙悅。當下會有一種禪喜流入心底,令人情不自禁地說:  山河及天地,  全露法王身。  給自己一點悠閑,駐足凝視遠山近物,自然有著忘我之感,當下情境與你會心,主客相融,各自清楚,有如虛雲老和尚所說:  穩坐金殿裏,  笑看雲卷舒。  一個悠閑不亂的自己,看著周邊的俗務,有著超然物外之感。用這樣的禪觀來看人生,也就有了開闊曠達的自在。當下的情境就是:  玉戶不出,  尊容天然。  這時的心,不會被外境牽動,所以叫玉戶不出,純真的自己,也就尊容表露,此時就有了“於相離相”的自在,不會被誘惑絆倒,不會被俗務綁架。所謂“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優遊任運之悅樂可知。  禪者的觀法,活潑自然。當其陷入紛擾,則觀大樹臨風,樹梢搖蕩,樹頭安然。此時他安心於樹頭,不安心於搖蕩的樹梢,則能使心安定。禪者深通觀法,靈活應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無明煩惱剝落,真心現前,樂在其中。  放下  我執若不能放下,時時刻刻都想著自己,凡事個我化,處處不放心,隨時處於不安的狀態。有些人經常想著別人會嘲笑自己,批評自己,陷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而變得焦慮、不安和痛苦。  禪的訓練就是要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這是需要練習的,一位年輕人非常在意自己戽鬥,導致焦慮自卑。我請他替我把一盒糖果拿去咨詢室外,分別請同事享用。分送完畢,我請他坐在門後,聆聽我和同事的交談。我問同事:  “剛剛送糖給你吃的人,你可記得他的長相或特征嗎?”  結果,沒有一個人說出他是戽鬥。我又問:  “你對那個人的感覺如何?”大部分的人說:  “他看來很友善,但對我說些什么已經記不得了。”  這位焦慮的男生,經過這次實際經驗,開始對自己戽鬥的長相不再那么在意,他證實別人並不那么注意他的缺陷,而放下執著,他的觀念改變,焦慮就降低了。  有些人具有嚴重的我執傾向,怕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瞧不起自己,怕在別人面前出醜,於是陷入焦慮和痛苦中。禪就是要訓練一個人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我,用自己的生活表現他能實現的價值,從中得到喜樂。  人在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之後,還要進一步把我相放下。他不必為自己是什么,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財富和名望掛心。  人一旦進入這個“不執著於我”的狀況,生活的喜樂就大大的提升。禪家所謂:  樂道怡然,  優遊真實。  這種無牽掛的心境,能使人活得更自在、悅樂。  無礙  有成見就有障礙,人際溝通就有誤會和沖突。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和對立,是從成見和偏見中形成的。  平常生活之中,煩惱和憂心會阻隔心的應感效能。人一旦有困擾,就失去領會生活中的美感,而陷入更多愁苦之中。於是,禪者要大家學習從中解脫出來,學習做個局外人,去看自己與別人的關系,去看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內心的局外人,能為自己提供真實的知見,發現生活中許多樂趣。  試著當自己的局外人吧!這能從種種顧慮中解脫出來。試著當自己的局外人吧!這就容易割舍許多私心和不合理的抱負。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你,做自己的主人。趙州禪師教人參禪,只參一個無字。虛妄的念頭來了,一聲無,成見偏見來了一聲無,私心來了又一聲無。久之,那個局外人就蘇醒過來,凡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也就是臨濟大師所謂:

  諸方火葬,  我這裏活埋。  火葬活埋了所知障、煩惱障和業障,心靈清醒過來,生活得明明白白,悅樂自在。  有障礙的人,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和心理失衡。沒有障礙的人,來去自由,清醒自在,自然不會被種種無明和煩惱綁架。  無障礙能從待人接物中得到歡喜,能從生活中參悟生命的意義,享有它的喜悅和滿足。  無障礙的人,心是活潑的。他自然領會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真實悅樂。活在無礙實相之中,最能領會“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當下無論是百花娛目,或是春水煮茶,點點滴滴都是悅樂。  生活越是無礙也就越是豐收;因為它簡單淳樸,所以能享受到豐富的體驗和悅樂。誠如梭羅所說:”我們的生命,都給瑣碎的事情浪費了,要盡量簡單,盡量簡單。”簡單就得割舍,把不必要的拋開,把生活中最珍貴的拾起,珍惜它,擁抱它。這就是生活豐收的真理。  信仰  信心就像給船下了錨一樣,在大浪之中,船仍能穩定,保持平衡,不會被巨浪給翻覆。  自信當然來自個人成功的經驗。但最主要的信力,卻源自虔誠的信仰。有堅定信仰的人,既是悅樂的也是安定的。在禪宗的典籍《信心銘》中說: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信心令人始終如一,擇善而從,完成既定的計劃;信心能維持一定的價值觀念,使人不致在生活中搖擺不定。  禪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神的權威上,而是建立在身體力行的教誨和明辨是非上。道德和自律會在生活中留下清香,留下自強不息和自豪的喜樂。  禪者的信仰既是建立在宗教的情操上,表現出虔誠安詳之情,同時也建立在無相上,而沒有絲毫教儀的執著。禪的信仰是在開悟中見佛;在解脫我執之後,與佛把手同歡,相即相契。  在信仰和禮拜中,禪者仰望佛,有著安心立命的喜悅和自在。但在禮拜的覺照上,卻流露自己的妙心和悅樂,領會到超然的自性,禪者有至誠的宗教情操,卻也明白佛的教誡是“於相而離相”的。禪者的堅毅,可以從以下這段禪話看得十分清楚:  雲中縱有金毛現,  正眼觀時非吉祥。  雲中金毛表示佛示現在空中的光芒。這雖是神跡的化現,但對於禪者而言,並不會依賴它,仍尋求自我超越。  禪皈依在佛的本懷之中,把自己投入,融化其中,破除了我執,開展了自性,找到與佛同在的真我,無盡的法喜就在其中。  信仰是人類心靈生活的一種需要。透過禪的信仰,我們得到歸宿、滿足、祥和之感。禪的信仰,除了找到歸宿之外,卻從中走出來,看到解脫的自己,這就是“萬象之中獨露身”。真正的禪喜就在其中,因為慈、悲、喜、舍,都會從中流露出來。  禪的訓練和信仰,使人開悟,從種種塵勞和我執中解脫出來;而顯得安穩自在。這時回來看自己的人生,就有著“枯木花開劫外春”之感,會更珍惜生命,更能領受生活的禪喜。洞山禪師說:  而今高隱千峰外,  月皎風清好日辰。  這樣的心境,就像生活在良辰美景之中,既是一切現成,又是任運逍遙。  禪讓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用自己手上擁有的資材,一切現成去生活與工作,顯得知足悅樂。他再也不拿自己與別人比較,深知比較是痛苦的煩惱之源。誠如僧璨大師所說: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又說: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禪的訓練,使人老實做自己,當自己的主人。他的心安定下來,種種煩惱和不安,自然剝落,愉悅之情自然浮現。  禪喜是在修習發定慧之後,自然流露的悅樂心境。它是修禪的大用之一。禪喜一旦開發出來,則喜樂不假物欲,能在行住坐臥中自然流露。《東坡禪喜集》有詩雲: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可舉似人。  至哉斯言。當一個人培養出禪喜之後,當然真性活躍,能聽、看一切無情有情為他說話,領會豐富的啟發和悅樂。

【書籍目錄】
第1頁:禪——心的效能訓練 第2頁:
第3頁:前 言 第4頁: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第5頁:禪就是內在學習 第6頁:禪坐對身心的影響
第7頁:永恒的自性與慧命 第8頁:禪行——篤實力行的智慧
第9頁:解行並重 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
第11頁:生活的四個行持 第12頁:通達與承擔
第13頁:隨緣實現人生 第14頁:建立生活規范
第15頁:恬淡與寬闊 第16頁:禪燈——光明寬闊的胸襟
第17頁:點燃你的心燈 第18頁:光明的精神生活
第19頁:踏著光明的路 第20頁:清醒的價值觀念
第21頁:正確的思維方式 第22頁:良好的交流藝術
第23頁:圓融的實踐智慧 第24頁:適當的工作態度
第25頁:積極的生活意識 第26頁:活用的知識經驗
第27頁:深厚的禪定修持 第28頁:禪機——通情達理的生活
第29頁:在解脫中成長 第30頁:真我的開展
第31頁:禪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第32頁:五種禪喜
第33頁:失去禪喜的原因 第34頁:尋找禪喜的途徑
第35頁:禪悟——領悟人生的究竟 第36頁:禪坐——調和身心的關鍵
第37頁:調身 第38頁:調息
第39頁:調心 第40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站長 发表于 2012-4-13 1:22:22
已改, 謝謝通知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4 23:30:48
本書深入淺出,非常值得推介。

但請版主對本電子書稍加修訂:
1) 第11頁和第13頁重覆了;
2) 第12頁“通達與承擔”篇第一段末句:由“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爲善良的慈悲...”之後,錯植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篇的下半部;及
3) 第14頁已為“通達與承擔”篇的正版。

建議版主刪去第11和第12頁,則全書當更完滿。

TK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