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光明的精神生活

[日期:2011-05-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鄭石岩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禪學的重心是引導一個人發現自己的真我,從而展露它。發現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來,展露真我則是真正的見性。所以見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見性可以說是一個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裏。真我的流露是淳樸沒有夾雜的,是沒有野心和任何成見或偏見的。唐朝的溈山禪師說: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萬行”是指真我的展現。能從自性中的慧性,去實現自己的根性因緣,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圓滿處,又必須能看出“空有不二”後的常淨,所以溈山又說: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惡、有無、凡聖等對立,而在無差別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現如如的自己,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現在我們來討論日常生活中的禪燈。  信心  信心帶給人安定的生活態度;信心與健康的自尊有關;信心好的人樂觀,肯負責任,學習效能較好。  信心夠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氣。豪氣是願意面對人生,肯對生活負責,期許自己心智成長的勇氣和態度。套一句俗語說,它是一個人的主運,是決定個人命運的力量。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一談到考試,便要求縮減范圍,不要太難。他們似乎沒有什么擔當,只要高分的喜悅,缺少接受困難挑戰的豪氣。這樣的態度,實不足以承擔挑戰重重的人生。依我看來,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個人的成敗,有信心、有豪氣,肯接受磨煉,才是個人步向光明前程的關鍵。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只重視子女的成績,而不重視信心的培養。  喜歡好成績,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來是好習慣,但就心理層面來看,有時是一種惡習。因為它很容易使人沮喪,易於造成退卻。消極的心理,經常是求好心切的結果;逃避學習是因為害怕得不到好成績。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養信心,它是一種樂於接受事實,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  為人父母和師長,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差,便否定他的優點;要懂得欣賞他的勤勞,贊美他對別人的關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表現,就能培養他們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學校的成績只是一時的表現,但信心卻是他未來能克服困難、轉敗為勝、振作志氣的憑借。不要把風光建立在一時高分的逞強,要把根底落實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質。要想培養信心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多培養自己的優點,少挑剔無法改變的缺憾。  多鼓勵自己負起責任,少給自己偷懶的借口。  要堅持完成預定的工作。  要堅守積極的思考方式和態度。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么優點,然後才能培養信心。優點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大可不必在自己的弱點上花太多時間彌補,而要在現有的基礎和優點上加以發揮。這能使你覺得有信心,有興趣。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把重心擺在哲學的研究上,讀了許多哲學名著,充實自己的思想。我不期待自己樣樣都好,卻期許自己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鑽研。這個讀書方向,使我的專長越來越明顯,給自己增添了信心。  培養信心有一個簡便的方法,那就是選擇一個目標,朝著它努力,但問耕耘,深耕易耨,日子久了,必然豐收。就拿我對佛學的鑽研和修習而言,每天總是孜孜不倦研讀、修正、檢討和反省。我篤信“日知其所之,月無忘其所能”,同時采取緩慢漸進,不急功,對佛學的認識也就一點一滴培養出來。  有人認為我的演講很具說服力,認為那是我的天賦。事實不然,演講也是培養出來的,在我受邀上大型演講和電視演講之前,足足有十年的時間,經常四處作小型演講,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當然,我不是為了訓練演講術才去演說,如果這樣,也就很難堅持。我所以能長期地演講下去,是為了一個理想,把我自己的人生感悟傳播出去,幫助許多人提升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我的演說總是帶著對別人的關懷。  當優點漸漸多起來時,原有的一些短處漸漸失去它的影響力,有時甚至透過優點而克服了那些短處。比如說,我大學畢業時,寫作能力差正是我的弱點,但由於多講多寫,這些弱點也克服了。因此,要把眼光放在培養優點上,不要把心力放在掩飾缺點上,這就是培養信心的秘訣。  其次,要鼓勵自己多負責任,勉強自己做該做而懶得做的事。人很容易因為安逸而失去許多成長的機會。俗語說“玩物喪志”,一點都不錯。從學校畢業,找個工作,平常下班回來就看電視,欣賞音樂,甚至找幾個朋友打牌玩樂,這是很安逸的。但是,在安逸之中,卻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成長的動力潛藏在肯負責裏。肯為家庭負責的人,在無形中激勵了家人負責的習慣,而形成家庭豪氣。肯為工作負責的人,會為工作盡一份應有的心思和努力,所以能夠不斷地進修,想把工作做好。責任心使人變得能幹,而步上卓越之路。此外,責任往往是超越功利的,它不因為你富足就不工作,不因為你已盡本分就不去助人。責任往往建立在使命感上。人因為有使命感才使自己活得有信心、有豪氣。在《臨濟錄》這本書中,記載著一個故事說:唐朝的臨濟禪師,雖然住在深山裏,卻還在種松樹。他的老師黃檗問他:

  “深山裏已有很多樹,種樹做什么?”  臨濟說:“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  臨濟的禪風,有很強烈的使命感,無怪乎臨濟宗至今仍蓬勃地發展著。禪是很重視“承擔”的,肯承擔的人,才有濟世救人的襟懷,才有大乘慈悲喜舍的行布,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卓絕豪氣。  再次,要堅持完成所訂的工作。確實評估自己,訂出適當的工作目標和進度,然後自己堅持去完成它。訂目標和進度時要避免野心的幹擾,而造成好高騖遠。在執行的階段切忌毅力不夠,導致半途而廢。給自己訂一個目標,有前景看好的感覺,那是充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所以能振作起來,能激發豪氣。  堅持把事做完能使人容光煥發,身心健康。如果編造理由,縱容自己退卻,那就注定要軟弱無能了。在心理咨詢上,最常看到的現象是放棄目標,放棄堅持,為自己尋找打退堂鼓的理由。我見過多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在三年級的下學期,突然不肯上學,他們的理由是疲倦、頭疼、瀉肚或頭暈。但是醫生為他們檢查,卻找不到生理上的毛病。很明顯的,這些學生不自覺地逃避考試,在潛意識裏用病當理由,結果真的病了。他們付出的代價,遠比堅持完成工作要大得多。  堅持是精神旺盛的原因,是培養信心的方法。放棄是頹廢和沮喪的開始,有陷入絕境的危險。母親有一次對我說:“姑息自己是最危險的事。”她解釋道:老年人是多病的,如果姑息自己而不振作,不多運動,不去參加公共活動,那會很快虛弱下去,以致無法做一個清朗煥發的老人。禪門的修行警語有雲:  當勤精進。  勤勞令人奮發,精進使你福慧增長。有人常說: “人生很短,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這是病態的思想。健康的信念是:“人生很短,所以要珍惜振作。”因為肯刻苦的人才有福氣,才有信心和豪氣。  最後,積極的思想才能培養信心。積極表示樂觀進取,肯改肯學,時時抱著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積極思想的成功者,另一種是消極思想的逃避者。積極思想的人有以下幾種特質:  對自己的目標有著活潑的想像力,不斷激勵自己朝著那光明的遠景努力。  當機立斷,沒有拖延的惡習,該做的一定訂出時程去做,絕不拖延。  把失敗當作朋友,不但接納它,而且在失敗中汲取更多經驗;失敗越多,進步越快。  樂觀而少憂鬱;在樂觀中跨出篤實的腳步,在紮實的工作中孕育出信心。  信心可以透過自我暗示來培養,也就是說,如果你願意當一個自信、堅毅、樂觀的人,照著上面四個原則,經常提醒自己,積極思想的幼芽就會快速成長,成為庇蔭你終身的大樹。透過積極振作的暗示,必能點燃生命的禪燈。  給自己期許  對自己有所期許的人,其人生是光明的。期許不是虛幻的妄想,而是具體的藍圖。對自己有所期許,生活就有重心。有意義的藍圖不是用野心構築的,而是因自己對生活的正確認識所發現的。構築是由外塑而來,發現是由內發展現而得,外塑的東西是因野心和狂熱而生,內在的展現是從見性中獲得。禪者的說法是:你自己就是你的藍圖。要依自己的“既有”當藍本,去實現,去成長。打個比喻說:如果現在的你是波,而整個人生是浪,那么你必須懂得“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  隨波逐浪。  能很自在展現自己,就是隨波逐浪,但不是隨波逐流。人永遠不能脫離自己而生活。事實上脫離了自己也就失去意義。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自己本來就很單純,沒有什么貪婪和野心,而生活的主體正是本來單純的自己,而非別人。所以自己的藍圖也必然是簡樸單純才對。  單純的一念,最能產生有意義的期許。一位守總機的小職員,別無其他專長,那么就好好地做好該做的工作。要用責任感和包容的態度,對自己期許,因為它正是你的生活價值和對生命的肯定。接著可以在業餘學習其他能力,透過不斷學習和成長,看到另一個新機。也許學會計算機操作和程序設計,有一天,機緣成熟,可以實現轉業的期許。但在未轉業前,畢竟要期許自己做一位盡責的職員。因為它能令自己振作快樂,把工作做好,並令你有精神努力進修。  在禪者的眼裏,生命有如朝露,無常且瞬息萬變,最後在陽光下消失。但是在陽光照射時,朝露是何其耀眼奪目。最後它完全融入那光明的世界裏。人必須對光明的精神世界有所期許。因為它讓你成為法界的一部分,和諧光明的一員,而不是一個遊蕩的疏離者。這個期許,令人生有一個皈依之處。它安定了心。太虛大師在《三寶歌》中說: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這樣的期許,將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有著無盡的悅樂,因為你明白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此外,期許自己在生涯上有個充實的內涵,就必須作生涯規劃。切記!要忠實於自己來做生涯規劃。規劃的原則是:  不用好惡來決定生涯,而應權衡自己的根性因緣作選擇,行業的興趣和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先檢審過去經驗,把做得順利、滿意和有成就感的事寫出來,從中尋找自己的行業。  要多利用現有的能力,再依所訂的行業或目標學習所需的能力和經驗。  就行業和生涯而言,除了行業的基本能力之外,最有效的學習場所就是工作,從做中學最確實,最易豐收。  不要用貪婪、狂熱和野心來選擇行業;要真正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本質決定行業或工作。  決定行業之後,要把它視為人生的一部分,全力以赴,實現它。  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期許。期許使生活變得有意義,使自己在道德世界中有光彩,在生涯活動中植個根,在生命之旅中有個清明的方向。人有了方向就有了光明的精神力。  踏實肯幹  踏實肯幹的人,眉宇和言行之間總是綻放著光明的氣質。與他交談,就可以感受到一股熱力,甚至會感動你,令你心生敬佩。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踏實肯幹的人。這種人處處都需要他,升遷的機會多,成功的概率大。他是真正的幸運者。  依我的觀察,腳踏實地肯幹的人,無論他在學校的成績如何,從畢業那一天開始,就開始走向大運。這種人肯吃苦,肯用心,他們擅長鍥而不舍的功夫;能積跬步以成千裏,世上成功的果實都是為這些人預備的。禪家常常提醒弟子說:  看腳下!  想想腳下會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呢?當然就是腳踏實地,肯精進、肯努力。腳踏實地有以下幾個特質:  實際行動。  艱苦卓絕。  克服疲倦。  培養剛健的個性。  首先,你必須像發電機一樣,不斷發出能量,讓自己有精神去實踐。實際行動的道理看來大家都懂,但真正懂得磨煉自己、實際培養它的人卻不多。洞山禪師說:  行取說不得底,  說取行不得底。  這段話是說,實際行動的能力,不可能從言傳或認知中學會。反之,如果僅僅止於傳述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化作行動。因為它終究還沒有實踐的經驗。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知所行動。當自己決心想做某一樁事時,就要真的苦幹。我們要注意一個事實,養成知而不行,在你心理層面的後果,要比失去一次成功的機會來得更糟,因為它完全養成壞習慣,妨礙下一次行動的推展。  行動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就不可能堅持下去。但堅持需有方法,依我的經驗,如果在寫作上遇到困難,就會把它放下,先做一會兒勞動的事,過一會兒,障礙自然消失,就能堅持下去。此外,我也經常覺得,早上起來,若能抽出時間做一點費力的運動或工作,就會覺得精神振作,做起事來耐力提高,情緒上也閑適許多。調整生活,堅持做些苦差事,對自己的身心有極大的幫助。  工作加上堅持是不是很容易疲倦呢?千萬不要被假性疲勞擊倒。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提出過所謂“疲勞點”的現象。他說,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覺得疲倦,這就到了疲勞點。這時距離真正的疲累還差得很遠。而絕大部分的人,就在這時相信自己疲累,而縱容自己無精打采地走開或停止工作,擺出一副倦容,墜入假性疲勞的陷阱。其實,若能把疲勞點往後延,堅持下去,又會振作起來。事實告訴我們:一位大忙人並不表示他要比一個清閑的人需要更多時間來休息。  最後,是要培養剛健的個性。個性是自己生活經驗累積和類化的產物。因此,要創造更多積極的生活經驗,讓它們能在自己的腦細胞裏留下穩固的線索,並成為一套引導自己清醒、勤奮和樂觀的軟件系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好習慣,培養自己的道德和責任感,它會類化成剛健的性格,有了這種性格,一生受用無窮。  把壞的習慣戒除,每天往自己腦細胞中儲存足夠的好習慣,這就能成長,並步向光明的人生。禪學中所說的戒律,正是這個含義。所以修禪必須奉行:  以戒為師。  學禪人一定要累積更多的好習慣,以增強自己的修行和道力。現在我要建議你戒除以下幾種惡習:  自負:能使自己與人疏離,失去學習的機會,所以要改為謙虛。  貪婪:造成心理匱乏,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誤入歧途,所以要改為恬淡。  淫欲:使人在淫亂中喪失健康,破壞家庭的和諧,所以要改為慈悲。  怠惰:令人欲振乏力,隨波逐流,陷入困境,所以要改為勤奮。  嫉妒:會腐蝕志氣,令人消極,所以要改為自勉。  憤怒:破壞你的人際關系,浪費你的精力,所以要改為溫和。  你的個性就是你的命運,要自己好好維護培養,才有成功的人生。就學佛而言,個性就是證道的資糧,如果活到老來個性依然卑劣,那么往生的資糧就空乏不足了。  清醒與智慧  清醒的思考是避免錯誤、解決問題和創造活動的核心。清醒表示正確的觀念或見解,從紛擾的因素中脫穎而出。它正是思考者不被成見所縛,不被外表的假象所蔽,而能真正獨立思想的根本。所以它是光明人生的重要因素。

  清醒思考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創意,它從非理性的心靈世界出發,提供了一個觀點。因為創意的點子是嶄新的,所以它絕少是經驗的邏輯,而只是一個點子。這點子還帶著相當成分的情性或情緒性。如果思考者的心情是開闊平靜的,那么創意容易出現。其二是邏輯的檢驗,它是智能的,是嚴格的經驗系統,它用來檢查那點子是否能解決問題,是否符合道德法則。智能性思考必須與現實世界的法則相吻合。邏輯與檢驗系統,越是精細,越能從現實世界中發現分析的線索;經驗越多,就越能正確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清醒的思考包括兩方面:  開放的心靈和平靜的心情。  豐富的經驗和完整的邏輯。  每天百物不思不叫清靜心,因為它無從孕育智慧;反之,孜孜不倦地博通古今,以為就能大發智能,也未必然。因此,清醒的心應該是努力充實自己,多方面曆練,同時要維持一種平和清靜的心情。唐朝的雲門禪師,提出發慧見性的三個妙招,正好融合現實世界的邏輯經驗和性情世界的創意開展。那就是“雲門三句”:  一、顧。  二、鑒。  三、咦!  “顧”是指不斷從現實世界、現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中努力學習,要看清它,了解它,把握它,令自己的經驗和情感豐富起來。所以,雲門禪師對“顧”的解釋是:  涵蓋乾坤。  如果你從小都不接近文明,就會成為野人:赤貧的知識、單調的情感和凶猛的情緒。無知是文明的障礙,是精神生活的絕境。有人以為部分文盲從未進過學校學習,他們還不是一樣活得好好的。不過,我們必須承認活在文明社會中,使用文明的器具,每天與人往來,就等於每天在學習,所以學習是必需的。此外,人若不肯學習上進,就會適應不良,或在變遷的社會裏被淘汰。因此,如果想要保持好的生活調適,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開拓新的體驗,否則就會漸漸變得愚蠢,邏輯和經驗系統即將發生故障。  其次是“鑒”,它的含義是看到,發現新的點子或有所省發;它是提供答案的線索。但這個線索是從清醒的心理世界中靈躍出來的。它不是知識經驗,不是邏輯系統,而是在不受現實法則幹擾之下才出現的。它是在心平氣和、沒有成見和偏見之中才出現的,所以雲門對於 “鑒”的解釋是:  截斷流機。  情緒的紊亂,得失心和煩惱結,對於所知的執著等,都是“流機”。它會阻礙非理性世界所孕育的智慧靈焰。因此,心靈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開放的心情。當你的心靈開放給各種經驗悠閑無礙地進出時,就容易有悟的點子。  接著,你會“咦!”地叫了一聲,你看清了它,看清了事相,看清了自己。你豁然開朗起來,這就是開悟。開悟有小悟,有大悟。在知的范疇裏有開悟,在情感的范疇中有開悟,在生命的究竟中同樣有開悟。知的開悟解決了事的問題,情的開悟解決了心理的困擾,生命的開悟使自己見性成佛。這時,自己能夠真正地自由和清醒,所以雲門禪師對“咦!”的解釋是:  隨波逐浪。  面對現實,接受它的挑戰,自由自在、遊刃有餘地生活,就能開啟清醒主動的心力。

【書籍目錄】
第1頁:禪——心的效能訓練 第2頁:
第3頁:前 言 第4頁: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第5頁:禪就是內在學習 第6頁:禪坐對身心的影響
第7頁:永恒的自性與慧命 第8頁:禪行——篤實力行的智慧
第9頁:解行並重 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
第11頁:生活的四個行持 第12頁:通達與承擔
第13頁:隨緣實現人生 第14頁:建立生活規范
第15頁:恬淡與寬闊 第16頁:禪燈——光明寬闊的胸襟
第17頁:點燃你的心燈 第18頁:光明的精神生活
第19頁:踏著光明的路 第20頁:清醒的價值觀念
第21頁:正確的思維方式 第22頁:良好的交流藝術
第23頁:圓融的實踐智慧 第24頁:適當的工作態度
第25頁:積極的生活意識 第26頁:活用的知識經驗
第27頁:深厚的禪定修持 第28頁:禪機——通情達理的生活
第29頁:在解脫中成長 第30頁:真我的開展
第31頁:禪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第32頁:五種禪喜
第33頁:失去禪喜的原因 第34頁:尋找禪喜的途徑
第35頁:禪悟——領悟人生的究竟 第36頁:禪坐——調和身心的關鍵
第37頁:調身 第38頁:調息
第39頁:調心 第40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站長 发表于 2012-4-13 1:22:22
已改, 謝謝通知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4 23:30:48
本書深入淺出,非常值得推介。

但請版主對本電子書稍加修訂:
1) 第11頁和第13頁重覆了;
2) 第12頁“通達與承擔”篇第一段末句:由“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爲善良的慈悲...”之後,錯植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篇的下半部;及
3) 第14頁已為“通達與承擔”篇的正版。

建議版主刪去第11和第12頁,則全書當更完滿。

TK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