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李叔同作品及墨寶集:索性做了和尚 李叔同

李叔同作品及墨寶集:索性做了和尚 李叔同

李叔同年譜

[日期:2011-05-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李叔同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農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時,出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庵前陸家胡同二號一名門望族家庭。取名文濤,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洪洞。父李世珍,字筱樓,與李鴻章、吳汝綸為會試同年,中進士後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後便辭官不做,返津經商,主營鹽業,幾乎壟斷了天津內外的鹽業,成為津門巨富;晚年又大力興辦錢莊,成為天津較早的銀行家。李筱樓樂善好施,創辦“備濟社”,向貧民施舍糧食棺木,又興辦義塾讓貧兒上學,在津門一帶博得 “李善人”的雅號。

  叔同生母王氏名鳳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環,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樓收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篤信佛教,對李叔同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鵲噙松枝送至房內,此松枝被視作佛賜善根,叔同終生攜帶在身邊。

  一八八三年舉家搬入糧店後街六十二號,與舊屋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開始學習書法,臨摹柳、顏。

  此年,其父因病過世,李鴻章親臨李宅為之主喪。李家大辦喪事,僧眾行普濟法事,並做了一場焰口。叔同目睹這些場面後,召鄰居小夥伴們群起效仿,自命為“大和尚”。其父去世後,因為財產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擠,叔同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自是歲起從母王氏誦名詩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學《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後讀《百孝圖》、《返性篇》、《玉曆鈔傳》、《格言聯璧》等。其母還教之以短詩。

  一八八七年開始攻讀《文選》。叔同日誦五百,過目不忘,進步飛快,常受其師常雲莊贊賞。

  一八八八年熟讀《四書》、《孝經》、《詩經》及無數唐詩。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樓之大姨太)前往無量庵,學會念誦《大悲咒》、《往生咒》。開始從天津著名書法篆刻家唐靜岩學習篆刻。家中有京戲班子唱堂會,因好奇而學習唱戲。

  一八九一年開始學習篆書,摹《宣王獵碣》,每天寫五百餘字。又學習隸書,熱衷於碑學,臨寫《張猛龍碑》、《張遷碑》、《龍門二十品》等。隨常雲莊先生學習《史記》、《漢書》等史學著作,此間還常去票房學戲。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之句流傳。此時,其詩文書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與京劇名伶楊翠

  原第7頁圖放236頁下方李叔同少年時書法習作之一

  喜結識。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輔仁學院學習。自夏天起,開始學習算術、外語等西方教育內容,接受“新學”。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詩詞界名流趙幼梅學詞,將詩詞融會貫通。又正式從著名書家唐靜岩學習書法篆刻。此間廣交津門藝林名士,著名教育家嚴修、大文豪孟廣慧、大書法家王吟笙、大畫家陳篙洲等諸多學者、書畫大家皆與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廣泛的藝術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進入天津縣學,開始學習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與天津衛芥園俞家茶莊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長叔同二歲,端莊淑靜。李家大辦婚事,其兄從家產中撥出三十萬元供叔同家用。叔同買下一部德國鋼琴,並開始學習拜厄的《鋼琴基本教材》及車爾尼的《鋼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與母親、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鄰裏租房居住,並改名李漱筒。

  到滬後,叔同與“滬學會”之許幻園等結識,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許幻園盛情邀請下,攜全家遷入滬南青龍橋許家城南草堂,幻園為叔同所居院落題名“李廬”。

  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成金蘭兄弟,號稱“天涯五友”。此外,還與文壇名人毛子監、李力園、劉泯松等過從甚密。

  是年,叔同長子葫蘆產後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詩》,冠以四言詩序以自省。又將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輯成一冊《李廬印譜》出版。又編輯《詩鍾彙編原第111頁圖放於238頁李叔同在上海飾演黃天霸劇照

  初集》,並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開封以童生身份參加了考試,考取第三名。

  四月,與黃仰宗、任伯年、朱夢廬、高邕之等書畫家,在上海福州路楊柳樓台舊址組織成立“上海書畫家公會”,叔同為會員,隨之加入上海書畫金石界。“上海書畫家公會”舉辦各種“書畫講習班”,免費宣講,向大眾普及書畫知識。叔同講授篆書篆刻課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將個人詩作結集《李廬詩鍾》,署名“當湖惜霜仙史”,在滬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後適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趕往河南,但因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道路阻滯,未能成行,遂在津滯留兩月有餘。其間曾入京看望名伶楊翠喜,回津後作詞《菩薩蠻·憶楊翠喜》以為紀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詩詞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別海上同人》、《輪中枕上聞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滬後將之輯成《辛醜北征淚墨》,該書面世後,在滬獲得各界人士高度評價。

  九月,考入位於上海徐家彙的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特班,改名李廣平。該校總教習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倡導民主、提倡新學,開設英語、國際法等諸多新學課程。同學中有黃炎培、邵力子等後來的著名人士。叔同與師生們相互切磋,獲益頗多。

  是年秋,叔同曾赴河南開封參加鄉試,未取。

  一九零二年繼續在南洋公學特班學習。

  秋季,與袁希濂同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赴杭州參加鄉試,因在文章中大倡維新,再次落第。

  八月,在上海訪名妓謝秋雲,作《七月七日在謝秋雲妝閣詩以謝之》詩以留念。

  在南洋公學與同學合演新劇《六君子》等。

  年底,因南洋公學校方禁止學生閱讀《民報》一類進步書報,壓制學生的言論自由,特班學生在蔡元培的帶領下掀起我國近代史上首次學潮,隨即憤而退學。十一月,二十幾名退學學生全部加入由蔡元培任總理、吳稚暉任學監的“愛國學社”繼續學習。叔同在課餘還參加《蘇報》的編輯工作。

  一九零三年與黃炎培、許幻園等青年進步分子創建“滬學會”,以“興學”和“演說”為主要活動內容,向貧苦大眾開辦補習學校。叔同在夜校裏特設“樂歌課”,開中國音樂教育之先。

  在蔡元培的指導下,翻譯《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交開明書店出版。

  一九零四年三子李端出生。

  與滬上名妓朱慧百、李蘋香等有詩詞應和。

  經常參加票友演出,曾飾黃天霸等武生角色。

  李叔同手書之橫披

  一九零五年滬學會演出新戲《文野婚姻》,叔同寫作劇本,並作詩《滬學會〈文野婚姻〉新戲冊撰成感賦》以資紀念。

  二月,選曲並作詞寫成《祖國歌》,此曲抒發了叔同滿腔的愛國熱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號召力,迅速風靡全國。

  四月,生母王氏病故,終年四十五歲。叔同偕妻兒護送母親靈柩回津,破除舊習,舉行新式追悼會,親寫悼詞並唱《挽歌》。

  治喪之後,叔同改名李哀,字哀公,以示對母親的追念。將妻兒安置在天津,叔同獨自返滬。

  六月,叔同取得南洋公學文憑,決定東渡日本留學,臨行前作《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叔同到東京後,入上野美術專科學校專攻西洋畫,改名李岸。同時關注歌曲創作,編輯《國學唱歌集》,收歌二十餘首,交上海中新書局出版。

  一九零六年在學習美術的同時,又去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並向著名導演藤澤淺二郎學習西洋戲劇。

  二月,集寫、編於一身,獨力編輯《音樂小雜志》,系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其內容包括音樂、繪畫、雜感等幾大部分。創刊號發表有《〈音樂小雜志〉序》、《樂聖比獨芬(貝多芬)傳》、《近世樂曲大意》,及教育歌曲《我的國》、《春郊賽跑》,別體唱歌《隋堤柳》,雜感《嗚呼!詞章!》、《論音樂之感動力》等十幾篇稿件,山東京三光堂印刷,寄回國內交上海尤惜陰發行。

  八月,因患肺結核,返天津省親養病,旅途中作有《醉時》、《昨夜》、《初夢》等多首詩詞,抒發了作者懷念故國、憂時憤世之情。

  九月,叔同返回日本繼續學習西洋繪畫。

  是年冬,叔同在日本加入同盟會。

  原第192頁圖放241頁李叔同在日本留影

  一九零七年在東京與曾延年(即曾孝穀,字存吳)等共同發起成立“春柳社”,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開中國新劇表演藝術之先。日本著名戲劇藝術家藤澤淺二郎為劇社顧問。

  七月,排演新居《茶花女遺事》(即小仲馬名著《茶花女》之第三幕最後兩場),叔同親飾茶花女瑪格麗特,曾延年飾亞芒父,唐肯飾亞芒。該劇在神田區青年會劇場公演取得巨大成功,極大地促進了春柳社的發展,春柳社迅速發展至八十多人。不久在東京演出新劇《黑奴籲天錄》,該劇由曾延年自美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而成,藤澤淺二郎親任導演。李叔同飾演愛米麗夫人及跛醉漢兩個角色,並兼任舞美等職。此劇的公演又大獲成功,獲得日本戲劇評論界的高度贊揚。

  此後,春柳社又排演過《生相憐》、《畫家與其妹》等劇,李叔同均扮演重要角色。

  後來,因清政府駐日公使館發出布告,禁止留學生上台演戲,並以取消“留學費用”相威脅,春柳社被迫逐漸停止了活動。

  是年,李叔同與自己的繪畫模特、一位日本姑娘逐漸相愛,並娶其為妻。

  一九一零年因清政府將鹽業改為“官鹽”,李家投資於鹽業的銀號損失近百萬元。李叔同遂在修完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學業後,中止在音樂學校的學習,偕日籍夫人回家,將其安頓在上海,只身返津與家人團聚。

  是年秋,開始在天津工業專門學校任教。

  一九一一年轉至直隸模范工業學堂,任美術教員。

  一九一二年二月,應上海城東女校校長楊白民之邀,赴滬於城東女校“藝科”任教。

  四月,加入進步文學團體“南社”。受陳英士之聘,擔任上海《太平洋報》編輯,負責廣告版及副刊“太平洋文藝”版。

  同時,與柳亞子、陳無我等組織“文美會”,編輯名家書畫印稿,並擬創原第151頁圖放於242頁李叔同夫人俞氏偕子李端(左),李聖章

  夫人鄒氏偕女李孟娟(右)(攝於1911年)

  辦《文美雜志》。

  七月,《太平洋報》被封,應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校長經亨頤之邀,赴杭州任教,在該校圖畫手工科負責音樂、美術課程。從此,李叔同專心於教育事業,在藝術領域培養出大量人才,其學生中後來卓有成績者有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李鴻梁、蔡因等。

  一九一三年二月,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即浙一師),李叔同留任。

  為更好地傳播音樂、美術等藝術門類知識,李叔同以“浙師校友會”的名義創辦綜合性文藝刊物《白陽》,集寫稿、編輯、題圖、封面設計於一身,並作《〈白陽〉誕生詞》。《白陽》創刊號發表有李叔同之文學論述《近世歐洲文學之概觀》、音樂論述《西洋樂器種類概說》、美術論述《石膏模型用法》,另外還發表有李叔同作詞並配曲的三部合唱曲《春遊》(這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部合唱曲)等諸多作品。《白陽》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藝術教育校刊。

  是年,浙江省教育廳有官員來校巡查,認為在美術課使用裸體模特有傷“風化”,遂下文“不得在圖畫課上畫模特兒”,引發浙一師師生的強烈不滿。經過鬥爭,浙一師終於取得了勝利。

  一九一四年二月,在浙一師成立“洋畫研究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普及西洋畫知識。

  倡議創立“樂石社”,並被推為社長。

  與著名書畫金石家吳昌碩往來頻頻,並應約加入西泠印社。

  五月,黃炎培來校考察,對李叔同所擔任之音樂、美術課印象深刻,特在其《考察教育日記》(商務印書館出版)中予以高度評價:“其專修科的成績殆視前兩級師范專修科為尤高。主其事者為吾友、美術專家李君叔同(哀)也。”

  一九一五年在杭州浙一師任教的同時,又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美術教職,奔波於杭州、金陵之間。

  是年系李叔同歌曲創作的高峰期,為教學的需要,或作詞配曲,或選詞配曲,創作了大量優秀歌曲,其中以《送別》最為著名。

  是年夏季,李叔同攜日籍夫人赴日本度假省親。

  一九一六年擬在杭州西子湖畔創建“中華藝術師范學校”,並聘徐悲鴻、陳師曾、夏尊等著名藝術界人士來校任教,為國家培養藝術師范人才。可惜,天時不濟,李家賴以生存的“桐達銀號”在此際宣告徹底破產,李叔同教育救國之大業也隨之幻滅。

  是年夏,得意門生劉質平自浙一師畢業,李叔同力勸其東渡日本繼續深造,雖為其努力爭取官派經費不成,但在他之大力幫助下,終於使劉得以成行。

  對佛教興趣漸濃,有辭去兩校教職之意,無奈兩校均“堅留”不允。

  一九一七年自上一年底至是年一月上旬,利用年假時間,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由校役聞玉陪侍,共曆時三周。第一周,由每餐一碗半飯,逐漸減至每餐一碗粥;第二周,全部斷食,每餐僅飲清水一杯;第三周,由每餐半碗粥,漸漸恢複原來的食量。

  斷食期間,每天或練字刻印,或調息靜坐。三周中,共作書法一百多幅,刻印數枚,並作《斷食日記》。

  李叔同對外改稱“李嬰”。斷食後,李叔同與著名佛教居士馬一浮交往甚密,並在其指導下全心學佛。

  自是年下半年起,李叔同開始發心吃素。入冬後,請回諸多經卷,如: 《產賢行願品》、《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潛心讀經,又在房間裏供奉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佛像,並天天為之焚香。

  是年冬季,因劉質平留學經費發生困難,願每月無償支助其留學費用直至畢業。

  一九一八年是年初,陽曆年假期間,在虎跑寺過年。正月初八日,適逢彭遜之在此“發心出家”,並由虎跑寺當家為他剃度,李叔同在場大受感動,故即於正月十五日(公元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皈依三寶,禮了悟法師為皈依師,取法名演音,字弘一。起初為在家弟子,自稱“來沙彌”。

  六月下旬,李叔同在浙一師提前舉行圖畫、音樂課之期終考試。

  六月底,李叔同將自己的所有財物分贈他人——將當年上海名妓朱慧百、李蘋香贈他的詩畫扇頁、他贈與金娃娃的同卷,以及所書“前塵影世”橫額、一塊金表,均贈與夏尊;將自己的油畫、水彩畫作品,寄贈北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將自己的金石作品及所藏名家金石作品,贈給西泠印社;將畫譜等美術書籍、《莎士比亞全集》及自己的幾幅書畫作品,贈豐子愷留存;將音樂書籍贈給劉質平;將文具、《南社文集》贈給王平陵;將鋼琴等家產贈給日籍夫人;將一些衣物贈給校役聞玉。隨即,李叔同換上麻布長衫,與兩位最心愛的弟子豐子愷、劉質平合影留念後,即在豐子愷與聞玉的護送下,正式去大慈山虎跑寺出家了。據考證,李叔同之正式出家日,為一九一八年六月三十一日。

  八月十九日,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李叔同於此日正式剃度落發。

  十月中旬,在靈隱寺受比丘戒。期間讀《寶華傳戒正范》、《靈峰毗尼事義集要》等書,立誓學戒宏律,將失傳已久的律宗發揚光大。

  自此,弘一大師謹遵“過午不食”之戒。

  一九一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在杭州玉泉寺作《為楊白民書座右銘跋》。

  春季,受嘉興佛學會范古農居士約請,赴嘉興閱藏,整理佛教典籍。弘一大師常用之印章

  日籍夫人曾專程來杭州虎跑寺求見,弘一大師堅持未見,夫人揮淚離去,返滬後在豐子愷資助下回國。

  秋季,在虎跑大慈寺從華德大師習唱贊頌,並親手書錄《贊頌輯要》,並作《贊頌輯要·並言》,歸納歌唱贊頌之大大便利。

  是年,受范古農居士之啟發,為弘揚佛法、廣植佛回,開始揮毫為求書者書寫佛語等,其書法藝術漸趨頂峰。

  一九二零年在浙東各寺雲遊掛單。

  夏天,作《印光法師文鈔·棄辭》。後往新城貝山閉關修行,精研律宗經典《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鈔》、《靈芝記》等。

  秋冬,移至浙江衢州蓮花寺,繼續精研律宗典籍。

  一九二一年在浙江杭州、貝山、永嘉一帶雲遊掛單。

  夏季,至溫州慶福寺,再三請求,方得拜該寺住持寂山上人為依止師。

  秋季,在慶福寺閉關精研佛教典籍。

  是年,豐子愷赴日留學前,曾專程探望弘一大師,並與之辭行。

  是年,弘一大師俗家次子李准得子,寫信請求大師賜名,大師以揚善普度為本,為其取名“增慈”。

  一九二二年一月三十日,發妻俞氏病逝於天津,終年四十五歲。本擬北上奔喪,無奈北方正值“直奉大戰”,動蕩不寧,交通不便,未得成行。

  此後,在溫州慶福寺閉關修道,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五月,複俗侄李聖章信,此信曆敘出家前後情況,內容詳盡,成為後人研究弘一大師的重要史料之一。

  夏季患痢疾,多日方愈。

  冬季,返溫州慶福寺。據明代高僧靈峰《五戒相經箋要》及《有部律》諸典,輯《五戒持犯表記》一冊,後又增加《三皈略義》等文,刊印傳世。

  一九二三年春季,與尤惜陰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合著《普勸發心印造經像文》,內容分為六大部分: 一、印造經像之功德;二、印造經像之機會;三、印造經像之方法;四、發願文之程式;五、寫時、畫時之注意;六、結論。後附刊於一九二四年上海商務書局印行之《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本》卷四。

  四月,病臥於溫州慶福寺。

  五月,謝絕寂山上人邀其出任寶嚴寺住持之請求,表明自己專心治律之志。

  秋季,赴衢州蓮花寺。作《紹興開元寺募建殿堂疏》及《大中祥符朗月照禪師塔銘》。

  年底,返溫州養病。

  一九二四年春季,於溫州慶福寺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的寫作。此書系弘一大師最重要的佛學著作,系以唐代南山律祖之《行事鈔疏解》為表,再根據宋代靈芝律師、明代見月大師之注解分條寫出按語而成。全書均由弘一大師親筆楷書工寫,後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五月,赴衡州蓮花寺,書《華嚴淨行品偈》一卷。

  六月,經三次致信“竭誠哀懇”,方得赴浙江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專弘淨土,密護諸宗。弘一大師得與印光法師在後山共居七日,悉心求教,受益匪淺。

  秋季,患菌痢,大病一場。

  一九二五年年初,在溫州慶福寺潛心研究佛教經典。

  春末夏初,外出雲遊,計劃由溫州到寧波,再經南京到安徽九華山朝聖。無奈時值蘇浙軍閥混戰,交通阻滯,弘一大師到達寧波後即滯留於此,掛褡於七塔寺。夏尊聞訊後,請大師去上虞白馬湖居住。數日後,大師又前往紹興。後大師又去杭州,在杭州書《梵網經》贈著名書畫家吳昌碩,吳亦書七律一首相贈。

  秋季,又返回溫州慶福寺,精研《華嚴疏鈔》,發願弘揚《華嚴經》。

  一九二六年春季,在杭州招賢寺,開始校勘《華嚴疏鈔》,決心“以二十年卒業”。

  六月,假道上海准備赴江西廬山,在滬會晤豐子愷,並重訪故居“城南草堂”。夏季,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道場,分送三百幅經文偈句,其間居牯嶺後青蓮寺,不久後又返回杭州。

  一九二七年正月,在杭州吳山常寂光寺掩關,特邀請堵申甫居士來寺為之護法,精研《華嚴疏鈔》。

  此間,弘一大師俗侄李聖章曾來寺探望大師,勸其還俗,結果無功而返,臨別大師贈其一本手抄《華嚴經》及一件舊僧袍。

  春季,北伐成功,革命軍中的激進派打著“反封建”的旗號,主張“滅佛驅僧,收回寺院”,拆掉一些廟宇,佛教界一時緊張萬分。在此危急關頭,居於常寂光寺的弘一大師挺身而出,邀請當地革命黨負責人宣中華探討保護佛教事宜,又為此邀請政界一批知名人士召開座談會;次月,大師致信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等人士。在大師的努力之下,滅佛一說終於被制止。

  是年冬,豐子愷、裘夢痕編輯《中文名歌五十首》交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內收弘一大師早年所作歌曲二十五首之多。此書出版後,即被眾多學校選作音樂教材,多次再版,影響巨大。

  一九二八年是年開始《清涼歌集》的寫作。

  七至九月,由溫州至上海,在豐子愷家中與豐子愷、李圓淨共同編輯《護生畫集》,李圓淨選材,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題詞。所作題詞有的系自己創作,有的選自古人詩作。全書詩書畫合一,以“人道主義為宗趣,以畫說法”,提倡護生,反對殺生。弘一大師在卷首書寫題贊:“普渡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園”,表明了創作此書的主旨。《護生畫集》一九二九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在國內外影響廣泛。

  十一月九日,在豐子愷三十歲生日之日,弘一大師在豐子愷江灣寓中為其授皈依,要求其實行“五戒”,並賜法名“嬰行”。

  年底,佛教居士尤惜陰、謝仁齋擬去泰國弘法,弘一大師聞訊與之同行。船至廈門,弘一大師因身體不適棄船登岸,受到廈門大學的創始人陳敬賢的熱烈歡迎,閩南佛學界亦熱誠歡迎大師在閩弘法。大師遂與尤、謝二居士分手,在福建名刹南普陀寺掛搭。

  一九二九年在廈門南普陀寺與芝峰法師、大醒法師、法願法師等高僧相識;應邀赴南安小雪峰過年。

  四月,自廈門返回溫州途中,在福州鼓山湧泉寺發現清初刻本為霖禪師之要著《華嚴疏論纂要》,乃倡印二十五部,分贈國內外各大叢林,後經內山完造,將其中十二部贈送日本各大名寺及各大學圖書館。

  夏季,在溫州慶福寺繼續《清涼歌集》的創作。由弘一大師作詞,劉質平、俞級棠、潘伯英、徐希一、唐學詠等作曲,先後在上海新華藝專和寧波中學試唱,後又經過七年的反複推敲,一九三六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本歌集系弘一大師出家後歌曲創作的精華所在。

  九月,與惟淨法師一同至上虞白馬湖,夏尊、經子淵、豐子愷、劉質平等集資為弘一大師建造的晚年居所在此落成,大師為之題名“晚晴山房”。

  十月,在晚晴山房與護法會諸友共度五十壽辰。

  在大師五十壽誕之際,上海開明書店將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輯成《李息翁臨古法書》出版,以示慶賀,由夏尊負責選輯。《護生畫集》亦在此際出版。

  十月底,赴滬乘船至廈門,在南普陀寺協助閩南佛學院院長常惺法師整頓學院。

  在閩與廣洽法師結識。

  一九三零年一月,與太虛法師一同前往南安小雪峰寺過年。

  二月,在小雪峰寺與太虛法師合作《三寶歌》,由太虛作詞,弘一大師譜曲。

  二月底,赴泉州承天寺,幫助性願、廣義等法師創辦“月台佛學研究社”。

  四月,返回溫州慶福寺,而後即返上虞白馬湖晚晴山房,全力校點天津刻經處新版《南山行事鈔》。

  九月,去白馬湖金仙寺參加靜權法師講經的法會,曆時兩月。由天台山來的靜權法師宣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等,對弘一大師啟發至深。

  在金仙寺期間,書成《華嚴集聯三百》。

  年底,返回溫州慶福寺。

  是年,在《海潮音》第十一卷第三期《法海叢談》發表《法味》長文,記載了大師“前年在廈門時之瑣事”。

  一九三一年正月,患惡性瘧疾,起初在溫州慶福寺休養,後由劉質平護送至晚晴山房將養,後又被請至上虞法界寺。正在病中,雨僧安心頭陀來寺請大師去西安弘法,大師推辭不過,決定帶病舍生前往,臨行前留下遺囑一張給劉質平。後幸虧劉質平及時趕到,從即將起錨的輪船上將大師搶回。

  四月,受著名佛教居士徐蔚如的啟發,發願捐舍《有部》,改學《南山四分律》。四月二日作《學南山律誓願文》,並在上虞法界寺佛像前宣讀。

  五月於法界寺預立遺囑(二)。

  夏季,在慈溪五磊寺佛前發願,以三年為期,演講律宗三大著作: 《行事鈔資持記》、《四分律行宗記》、《羯磨疏隨緣記》,以在佛教界形成一種重律嚴戒的好風氣。

  此間,弘一大師往返於白衣、五磊、金仙寺駐錫,並與金仙寺住持亦幻、五磊寺住持棲蓮共商在五磊寺籌建南山律學院之事。亦幻、棲蓮假此緣由至滬向東北軍將領朱子橋居士募得銀元一千元。返回寧波白衣寺後,又請弘一大師為作《南山律學院緣冊題序》,此後又請大師擔任律學院院長之職……這一系列行為,均有違於大師曾立下的誓言: 一不做住持,二不化緣,三不收徒弟;更有違於大師“弘揚律學、嚴肅僧紀”的創辦律學院之初衷,遂憤然拂袖而去,創辦“南山律學院”之事即不了了之。

  九月,廣洽法師來函請大師回廈門過冬,大師遂在月底經紹興、杭州返滬。在紹興時,巧遇蔡因居士,蔡居士為大師畫像,並請大師撰寫自己的年譜,大師婉拒。及至上海,正逢“一·二八”事變前夕,時局動蕩,大師在夏尊、劉質平、豐子愷等的勸阻下,改道去紹興戒珠寺。

  一九三二年一月,在鎮海伏龍寺度過春節。

  二月,在慈溪金仙寺宣講律學。二月,赴白馬湖為寺僧華雲、崇德等講授律學約半月,此後半年左右均在浙東遊學。

  五月為陳垣所作《題弘一法師墨跡》一詩題寫“附記”。是月間,又回到溫州,應溫州慶福寺護法趙伯廄居士之請,為趙之亡祖母寫經回向,書《普賢行願品》一卷。

  七月,劉質平來慶福寺探望弘一大師。在父李筱樓誕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際,大師書李筱樓遺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後將此聯贈給劉質平。此間,又完成多種書法作品,最珍貴者當屬《佛說阿彌陀經》。

  秋後,大師再回伏龍寺與白馬湖兩地。

  陰曆八月初,回上虞法界寺,陰曆八月十一日,突患“傷寒夾痢疾”之重病,至陰曆八月十九日方愈。

  十一月,因八月間大病之故,自覺浙江寒冷的冬季已不再適合於自己老病的軀體,遂應廣洽法師之邀,取道上海至廈門,先居於妙釋寺,後移居萬壽岩。自此之後,弘一大師一直居留於閩南。

  十一月間,在妙釋寺作題為《淨土法門大意》之講演。

  在萬壽岩期間,編輯一冊《地藏菩薩盛德大觀》,以紀念“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

  一九三三年一月,自萬壽岩正式移居妙釋寺。在該寺作《改過實驗談》及《人生之最後》兩次講演。

  二月十日在妙釋寺作題為《南山律苑講別錄》的講演。

  二月十五日起,在妙釋寺宣講《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及大師自作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前發願弘律,重振南山律宗。

  三月,自初九日開始在萬壽岩向瑞今、廣洽等律學弟子宣講“羯磨”,至五月初八圓滿。律學弟子們深得教益,全部向大師學習,發心過午不食。

  此間,大師還在五月一日、三十一日於萬壽岩分別作題為《地藏菩薩之靈感》、《授三皈依大意》的講演。

  六月,應泉州開元寺住持轉物老和尚的邀請,與廣洽、性常等一同到開元寺尊勝院“結夏安居”,研究律學,並宣講《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及《四分律隨機羯磨》,宣布成立“南山律學苑”。六月七日,在開元寺作題為《放生與殺生之果報》的講演。同日,還作了題為《敬三寶》之講演。

  到開元寺第二月,弘一大師作《地藏九華垂跡圖贊》,全文十頌,講述了地藏菩薩垂跡的全部經過。

  七月底,大師依《瑜伽師地論》,錄下自誓的《受菩薩戒》全文,給法侶們隨意在佛前自受。而後,繼續編撰《戒本羯磨隨講別錄》,於八月二十四開講。此間大師還編定《南山道宣律師簡譜》。

  八月,至開元寺後一直在進行的點校《南山鈔記》工作告一段落,大師親自為之作跋。

  弘一大師書五字聯句  八月三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為幼僧作題為《常隨佛學》的講演。

  九月,十九日在開元寺作《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編印之《普慧藏》。

  十月,大師遊潘山,見晚唐詩人韓墓,感其與自己經曆多似,遂萌為其作傳之念。他搜集大量資料,囑高文顯撰寫《韓傳》,此傳三年後完成,大師親自為之作序。抗戰前本擬由開明書局出版,後因毀於戰火,遂未得問世。

  是年秋季,在泉州承天寺作題為《改習慣》之講演。並作《毗奈那質疑編》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

  十一月初,大師完成《梵綱經菩薩戒本淺釋》,請瑞今法師代座,於妙釋寺開講。

  十一月中旬,大師受城南草庵住持之請,偕傳貫法師一同去草庵過冬。

  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三日(除夕),弘一大師於草庵意空樓佛前,為傳貫、性常二位法師選釋《靈峰、益祭頒愚大師爪發缽塔艾》,而後書“紹隆僧種”大字橫幅,贈與性常法師。

  二月,應廈門南普陀寺常惺、會泉二位法師邀請,赴南普陀寺協助其整頓閩南佛學院之風紀,但因僧紀渙散、因緣不具,遂另起爐灶,委托瑞今法師籌備在南普陀建立“佛教養正院”。

  三月,“佛教養正院”正式建立,陸續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佛教人才。弘一大師則隱居於“兜率陀院”,請校《大正藏經·戒律部》。二十五日,作《行事鈔資持記隨講別錄》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

  六月,於南普陀作《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本考校序》、《四分律含注戒本校序》及《隨機羯磨疏跋》。

  七月,於南普陀作《律相感動傳校跋》。

  八月,六日於南普陀作《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校記》;二十二日於南普陀作《四分律刪補羯磨題記》。

  九月,繼續居於南普陀。二十九日作《日本紋藏經校記》,三十日作《華山見月律師行腳圖跋》。是月,在廈門萬壽岩作題為《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的講演。

  是年秋,在南普陀作《莊閑蘇手書法華經序》、《扶桑本南海奇歸傳解纜鈔序》。

  十月,對明代見月大師之律學著作《一夢漫言》的校注告一段落,作《一夢漫言》、《〈一夢漫言〉跋》,並作《見月律師年譜摭要跋》。

  一九三五年一月,為南山律學院之律學生心燦法師作《心燦禪師傳》。是月,又作《鼓山皮藏經版目錄-序》。

  三月,在廈門萬壽禪萬寺作題為《淨宗問辨》的講演。是月,由廣洽、傳貫諸法師陪同,赴泉州開元寺,講授《一夢漫言》。而後去溫陵養老院小住數日。

  四月,由傳貫、廣洽二法師陪同,抵惠安崇武淨峰寺為當地僧眾講演,至五月一日圓滿結束。

  五月,三日系靈峰大師誕辰,宣講靈峰大師之事跡;十日,開始第二次校點《鈔記》,至《受欲篇》,暫停,又開始校點《成疏記》。

  六月,七日系日本明忍律師之涅日,開講《戒疏》,至二十日講完第一冊。

  七月,三日講授《地藏九華示跡大意》。

  八月,五至七日,講授《華嚴經·行願品》偈頌;二十三日,性願法師蒞臨淨峰;二十五日性願法師講授《佛法大要》。

  十月,一日於淨峰寺作《菩薩戒受隨綱要表》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編印之《普慧藏》。下旬,決定離開淨峰回泉州,臨行前留下《淨峰別菊占絕》。

  十一月,十四日在承天寺作題為《參學處與應讀的佛書》之講演,而後又至惠安鄉間講經弘法,作《惠安弘法日記》。

  十二月,泉州承天寺請大師講律,遂作名為《律學要略》之講演。是月底生病,起初為“風濕性潰瘍”,而後手足俱潰爛,伴以高燒,遂歸泉州草庵養病,立遺囑交傳貫法師執行。

  是次為弘一大師一生中第二次大病。

  一九三六年一月,病勢有所好轉。

  二月,自泉州草庵移居廈門南普陀,經著名醫生黃丙丁博士連續使用醫藥、電療、注射等方法治療,至五月初方痊愈。黃醫生因欽敬大師之為人,拒收醫藥費“五六百金”,弘一大師遂書《心經》一卷及數件字幅贈謝。

  三月,南普陀閩南佛教養正院開學,帶病作題為《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講演,以“惜福、習勞、持戒、自尊”四事,教育青年僧侶。

  是年春季,應杭州《越風》雜志之約,口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一文,由高文顯記錄並整理,後刊於一九三七年一月《越風》雜志增刊《西湖》。弘一大師在永春普濟山中所留墨跡

  是年春季,為傳貫法師亡母龔許柳女士書寫《藥師如來本願經》,五年後,被影印出版,廣為流傳;另為去世的學生金咨甫書寫《金剛經》,是年十二月影印出版,徐悲鴻、豐子愷為之作插圖。同期,作《奇僧法空禪師傳》,發表於廈門《佛教會論》是年第三期。

  四月,大病痊愈。

  五月,移居鼓浪嶼日光岩閉關靜修,在此完成《道宣律師年譜》及《修學的遺事》。

  是年夏季,與十二歲的童子李芳遠結識。李少年早慧,詩書俱佳,深得弘一大師喜愛,二人遂成“忘年交”。李芳遠在大師圓寂後,陸續編印了《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文鈔》、《晚晴山房書簡》等書,以紀念弘一大師。

  六月, 應上海佛學書局之約, 在大量佛學書籍中, 選《釋門自鏡錄》(唐·懷信著)、《釋氏要覽》(宋·道誠輯)、《釋氏蒙求》(宋·靈芝著)等加以校點,編輯成《佛學叢刊》第一輯。該刊由世界書局之蔡因居士設計出版。

  八月,繼續閉關於日光岩,校錄《東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通釋》完畢。

  是月,《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行。弘一大師作詞,劉質平等作曲,夏尊作序。因義詞較深奧,弘一大師特請芝峰大師作《清涼歌集達旨》,猶如白話翻譯,附於正文之後,便於讀者閱讀。

  十二月,著名文學家鬱達夫專程由神戶來日光岩拜訪弘一大師,大師贈之以《佛法導論》、《寒笳集》、《印光大師文鈔》。是月,大師離開日光岩,重返廈門南普陀,臨別手書《佛說無量壽經》留贈日光岩清智長老。

  是月,大師允諾劉質平,將編寫《清涼歌集》續集,約作歌“五十”或“百八”首,供“高中、專科所用”。但遺憾的是,此事因種種原因未成。

  一九三七年二月,為佛教養正院之學僧們講授《隨機羯磨》。是月,婉辭到廈門大學講演的邀請,以表自己遠離塵囂、清心淨修之決心。

  三月,二十一日在南普陀作《自恣法略例》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

  三月二十八日,在南普陀作題為《南閩十年之夢影》之講演,總結自己在閩十年的弘法經曆。是月,在南普陀作題為《弘一大師最後一言——談寫字的方法》之講演。

  四月, “廈門市首屆運動會”籌備處請弘一大師為運動會譜制“會歌”,初被大師婉拒,後籌備處又送上一首已完成的會歌請大師修改,此次大師慨然應允,對詞、曲均進行了認真的修改。五月該歌在大會上演唱,受到廣泛歡迎。

  五月,青島湛山寺住持談虛派夢參法師專程赴廈門萬壽岩恭請弘一大師北上青島弘法,大師為其誠意所感,偕傳貫、仁開、圓拙三位法師,於舊曆四月初五乘船北上,於二十日抵達青島,受到青島佛教界的熱誠歡迎。大師抵達湛山寺後,即開始講律弘法。

  湛山寺一百多位法師俱聆聽了弘一大師與仁開法師的講授,受益匪淺。自此之後,湛山寺常年輪講《隨機羯磨》與《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這兩部律學名著,並將律制廣傳至長春、哈爾濱等地。

  五月,二十九日作《說戒法略例》一文,下旬作《安居法略例》一文,俱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一書。

  六月,作《結戒場及大界法略例》及《受戒法略例》二文,後均收入《普慧藏》一書。

  七月,伴隨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

  九月,告別湛山寺諸僧,乘船返回上海。弘一大師抵滬後,會晤摯友夏尊,並合影留念,又與夏尊、豐子愷、錢君等人在覺林蔬食處共進午餐。三天後,不顧友人之苦苦勸阻,毅然返回面臨戰火威脅的廈門,同行者有傳貫、圓拙法師以及由蘇州來的妙蓮法師。

  抵達廈門後,大師即居於萬壽岩。不久,大師移居中岩,靜修講律。此間,廈門一帶局勢漸趨平靜。

  十二月,大師離開廈門赴泉州晉江草庵寺,妙蓮法師陪同前往。

  一九三八年一月,在草庵宣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至二十日結束。

  二月,移居泉州承天寺,複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而後,應泉州梅石書院之請,在書院作《佛教的源流與宗派》之講演。

  三月,在泉州開元寺講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三日在開元寺慈兒院作題為《釋迦牟尼佛為法舍身》之講演,由吳棲霞記錄並整理。

  四月,在泉州城內清塵堂講授《華嚴大意》。

  五月,劉綿松居士代表漳州佛教界邀請大師去龍溪說法,大師遂於四日抵達漳州,掛單於南山寺。五月八日,廈門便告淪陷。

  六月,離開南山寺,去漳州東鄉瑞竹岩避夏。

  七月,十六日在漳州七寶寺作題為《佛法大意》之講演。

  八月,於出家二十周年之際,回到漳州城內尊元經樓,宣講《阿彌陀經》。

  十月,性常法師來漳州迎請弘一大師回泉州,途經安海,在此弘法一月,在金墩祠宣講《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此三文後輯成《安海法音錄》問世。

  十一月,回到泉州承天寺。是月,在清塵堂、光明寺等處宣講《藥師如來法門略錄》、《藥師如來法門修持方法》。

  十二月,大師在浙一師任教時之學生、時安溪縣長石有紀來訪,師生相見,感慨萬端,後大師書唐代詩人李益詩寄贈石有紀。

  是年冬,在泉州開元寺作題為《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之講演。

  是年底,泉州防區司令、有“嗜殺之名”的錢東亮來承天寺拜謁大師,大師勸其戒殺向善,錢東亮恭敬領教。

  一九三九年一月,在南普陀佛教養正院作題為《最後之□□》之講演。

  是月,在泉州城郊清源山的一個石洞中,靜居三十餘天,方回到承天寺。

  二月,在承天寺閉關靜養。其間著《雲洞岩鶴鳴詞記》一文,以紀念明代大儒蔡鶴峰。

  三月,在泉州光明寺作題為《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之講演。

  四月,大師由性常法師陪同,乘車於十四日抵達永春,准備在此入山閉關靜修。十五日,由李芳遠等陪同,遊覽永春著名風景區環翠亭。十六日,在永春桃源殿作題為《佛教之簡易修持法》之講演,李芳遠記錄並整理,後在當地印行流傳。十七日,由性常法師、普濟寺妙慧法師及在普濟寺旁隱居學佛的林奉若居士陪同,弘一大師移居蓬壺普濟寺山中,並未居於普濟寺,而是居於林奉若為其安排的茅篷小屋內。自此,大師於是處安心靜修,共居五百七十二日,編著有大量佛學著作,如《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盜戒釋相概略問答》、《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華嚴疏分科》、《受十戒善法》等,並撰《護生畫集續集題詞》等文。

  五月,在永春普濟寺作題為《藥師如來法門一斑》之講演,由王世英記錄並整理。

  八月,自陰曆六月二十日起,在茅篷內掩關靜修,為期一年。此間各方信件一概原封退回(極重要者由性常法師代為拆閱回複),亦不接待任何人的來訪。

  十月二十五日,系大師之受戒紀念日,由性常法師代為約請普濟寺諸僧在寺中會面晤談。

  十一月一日(農曆九月二十日),系弘一大師六十壽辰,是間,各方人士紛紛賦詩著文為弘一大師祝壽。廣洽法師在新加坡請著名畫家徐悲鴻為大師作油畫像以作紀念。

  十二月,致信李圓淨,探討《護生畫集續集》的出版事宜。

  一九四零年一月,繼續於普濟山中閉關靜修,因與外界斷絕音信已久,各地遂風傳“弘一大師業已在永春山中圓寂”,後由林奉若及《覺音》雜志出面辟謠,謠傳方漸漸止息。

  二月,八日(農曆春節)起,恢複向求書者寫贈書件,“凡本月三日前交來之書件現即書寫,本月四日後交來者,須待夏季放香時再寫”。

  三月,《戒律系統科表》編著完成。同時擬編著《南山律學苑叢書》,上海哈同花園主羅迦陵願出資為之影印出版,遂將《盜戒釋相概略問答》交之付印,並擬將《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分《宗體編》、《持戒編》、《懺罪編》三冊,陸續編就出版。

  是年春,在編著大部律學要著之餘,還寫有《為傍生說三皈依略儀》等短文。

  是年春,大師肺病時有複發,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每日由兩餐改為早晨一餐。

  八月底,掩關圓滿結束,會見王夢惺等來訪道友。

  九月一日,在永春普濟寺作題為《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之講演,由王夢惺記錄。

  十月,請性常法師致函在菲律賓弘法之性願法師,建議在永春普濟寺修建化身窯普同塔。

  十月底,普濟寺興建法堂寺,公推弘一大師為“名譽主席”。

  十一月,告別普濟寺,先由普濟山中至永春桃源殿,再乘船赴南安洪梅靈應寺,路上由傳貫等法師隨侍。

  是月,十六日,南安晉江各縣立小學校長潘北山、林高懷等前往靈應寺請偈,並以教師生活清苦、可否改業一事請教大師。大師言:“小學為栽培人才之基礎,關系國家民族至關重大。小學教師目下雖太清苦,然人格實至高尚,未可輕易轉途。”諸校長聞之深受教益。後大師又向一教師書贈《華嚴經》:“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求眾生得離苦。”

  是月,在南安靈應寺作《受八關齋戒法》一文。

  一九四一年一月,繼續留住於南安靈應寺。

  二月,痔疾發作,仍滯留於南安。

  四月,佛誕節後,是大師亡母八十冥誕,大師終日為其母誦經祈禱。

  五月,應檀林鄉福林寺之邀,與傳貫、性常法師一行由陸路到福林寺“結夏安居”。

  大師於三個月的結夏期間,一方面向僧眾宣講律學,並作題為《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之講演,同時編撰《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及《晚晴集》。

  秋季,應菲律賓之華僑佛徒之邀,擬赴菲弘法,因太平洋戰爭將起,局勢險惡,在傳貫法師等人的極力勸阻下,決定改期赴菲,因而幸免於難。此後困居廈門鼓浪嶼。

  十一月,因泉州佛教界的懇誠邀請,再去泉州,先住百原寺,後居承天寺。

  十二月,返回福林寺。九日,《藥師經析疑》編畢。

  一九四二年二月,欲在福林寺閉關,因種種原因未成。

  三月,大師在浙一師任教時之學生石有紀已由安溪縣調任惠安縣縣長,派曾詞源專程赴晉江福林寺邀請大師去惠安靈端山弘法講經,大師即與之約法三章:“不迎,不送,不請齋。”而後赴惠安講經一個月。

  原第204頁圖放271頁李叔同為王吟笙所制印章

  四月,弘法圓滿結束,返回泉州,因身體日漸衰老,赴福林寺閉關已無可能,遂居泉州百原寺。

  是年春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托人向大師求字,遂書寒山詩:“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書件末尾署“沫若居士澄覽”。書畢委托李芳遠寄贈郭沫若。

  五月,在葉青眼居士及溫陵養老院諸人的請求下,移居泉州開元寺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妙蓮法師代替傳貫法師隨侍於弘一大師左右,他是大師最後一任侍侶,大師臨終將一切事宜都交由他代辦處理。

  此間,大師著有《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一文,對“過午不食”的時間作了具體界定。後又為福州恰山長慶寺手書《修建放生園池記》,這是大師的最後遺作。

  七月,為李芳遠第一本詩集《大方廣寶詩初集》題詞。

  九月,於中秋之日在開元寺尊勝院講《八大人覺經》及《淨土法要》,由廣義法師為之譯成閩南話。這是大師一生中最後的講經活動。

  十月,二日,應轉道、轉逢二法師之請,為其書寫大殿上的柱聯,因過於勞累,舊病突發。病後第三天,為晉江中學的高中學生書寫字幅多幅。六日,宣布絕食。拒醫。此後,大師口述遺囑,由妙蓮法師記錄:

  “當我還沒有命終以前,以及生命終了、死後,我的事,全由妙蓮法師一人負責,其他任何人,毋用於預。”並在文後加蓋印章。

  原第167頁圖放273頁弘一大師涅槃相(1942年10月13日·泉州)

  大師特意叮囑妙蓮法師兩點——

  一、圓寂前後“助念”時,看到眼裏流淚,這並不是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為一種悲欣交集的情境所感。

  二、當呼吸停頓、熱度散盡時,送去火葬,身上只穿這身破舊的短衣。遺體停龕時,要用小碗四個,填龕四角,以免螞蚊聞臭味走上。應逐日將水加滿,以防螞蟻又爬上去,焚化時,損害了螞蟻的生命。

  此後兩日,大師每天默念“阿彌陀佛”。

  十月十日,上午為黃福海書益大師警訓。下午,書“悲欣交集”四個大字,交付妙蓮法師,是為弘一大師臨終絕筆。

  十月十三日,委請妙蓮法師將預立遺囑寄劉質平。是日又委托妙蓮法師向夏尊、劉質平、性願法師分寄預先書寫之訣別信。

  農曆九月初四日晚八時,在妙蓮等法師的助念聲中,弘一大師於泉州溫陵養老院安詳圓寂。

  大師圓寂七日後,火化於泉州承天寺。

  一九五二年,弘一大師之骨灰及舍利分別於泉州清源山彌陀岩及杭州虎跑寺建塔,後者系由豐子愷、葉聖陶等人捐資建築。

  弘一大師手書橫披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第3頁:改過實驗談 第4頁:人生之最後
第5頁:敬三寶 第6頁: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第7頁: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第8頁:南閩十年之夢影
第9頁:最後之□□ 第10頁:佛法大意
第11頁:佛法十疑略釋 第12頁:佛法宗派大概
第13頁:佛法學習初步 第14頁: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第15頁:嗚呼!詞章! 第16頁:圖畫修得法
第17頁:水彩畫略論 第18頁:西湖夜遊記
第19頁:近世歐洲文學之概觀 第20頁:西洋樂器種類概況
第21頁:石膏模型用法 第22頁:弘一大師最後一言--談寫字的方法
第23頁:《二十自述詩》序 第24頁:《音樂小雜志》序
第25頁:贈夏尊篆刻題記 第26頁:晚晴院額跋
第27頁:過化亭題記 第28頁:致夏尊(父病日劇)
第29頁:致夏尊(衰病之由) 第30頁:致夏尊(代購水筆)
第31頁:致夏尊(閩中平靜) 第32頁:致夏尊(七秩壽聯)
第33頁:致劉質平(宜注意者) 第34頁:致劉質平(痛改此習)
第35頁:致劉質平(交友不可勉強) 第36頁:致劉質平(四聯句)
第37頁:致劉質平(商定船室) 第38頁:致寄慈、劉質平(減少通信)
第39頁:致劉質平(遺囑) 第40頁:致劉質平(青島)
第41頁:致劉質平(遺囑) 第42頁:致李聖章(行旅之費)
第43頁:致李聖章(剃發出家) 第44頁:致李圓淨(自之著作)
第45頁:致蔡元培、經亨頤、馬敘倫等 第46頁:致林奉若(食物之事)
第47頁:致印心、寶善和尚(遙憶法座) 第48頁:致瑞今法师(小学学僧)
第49頁:致仁開法師(退而修德) 第50頁:致律華法師(時賜教誨)
第51頁:送別 第52頁:月夜
第53頁:秋夜 第54頁:幽居
第55頁: 第56頁:天風
第57頁:朝陽 第58頁:落花
第59頁: 第60頁:晚鍾
第61頁:金縷曲 留別祖國 並呈同學諸子 第62頁:喝火令
第63頁:玉連環影 為夏尊題《小梅花屋圖》 第64頁:南南曲——贈黃二南君
第65頁:清涼歌 第66頁:《護生畫集》配詩
第67頁:李叔同年譜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9 19:27:37
一杯濁酒盡餘歡???

不學無術!!!!!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7 2:07:34
是「一瓢濁酒盡餘歡」, 典故出自《論語-雍也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