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兩盞燈,春秋一場夢
常飲三毒酒,昏昏都不知。
將錢作夢事,夢事成鐵圍。
以苦欲舍苦,舍苦無出期。
應須早覺悟,覺悟自歸依。
——唐?拾得
剛剛與一朵蓮荷告別,又和一朵黃花邂逅,我們早已習慣了四季的交替,可以用一顆平常心,來接受年歲為你我准備好的風景。甚至感恩塵來塵往裏,一寸微弱的陽光,一個細小的片斷,一點淺薄的記憶。因為這些,都可以裝進行囊,填充我們的人生。也許裝訂成書,也許編織成夢,也許散落成灰,只要那些個瞬間,真實地屬於過我們。
收拾好一些與禪佛相關的詩詞,在月光下晾曬,於清秋時節,取出來品讀。這樣安靜的背景下,禪意自會在紙間漫溢、雲中舒卷、風中流淌。不知是誰說過,禪外之人,不可說禪。就像佛門中人,不可逾越紅塵。佛有佛的戒律,魔有魔的規矩,人有人的尺度。可我總覺得,世間萬物,靈性相通,乾坤大地,萬法歸一。我們在天地間遊走,隨著時光,如漂萍一樣流向遠方。遇見可以遇見的,擁有能夠擁有的,也忘記需要忘記的。
做一個平凡而簡單的人,這樣或許有些貧寒,有些淺薄,但是可以不去執著自己的來去,不詢問注定好的生死。這讓我想到了一個高僧的名字,拾得。他有詩言, “拾得自拾得”,“從來自拾得”。拾得是他的法名,也是他的俗名,此一生,他就僅有這么一個名字。簡單地來,簡單地去,謹守清簡,皈依佛門。
據說唐代豐幹禪師,住在天台山國清寺。一日,漫步於松林,忽聞山道傳來孩童啼哭聲,循聲而去,看到一個稚齡小孩,衣衫襤褸,相貌卻清奇。詢問近處鄉鄰,無人知曉是誰家孩子,豐幹禪師心生慈悲,便將這小男孩帶到國清寺。因為他是山道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拾得長在寺中,從小沐浴佛光,浸潤菩提,心性淡然,灑脫自在。
所以,他從不問自己何處而來,只記住自己的名字叫拾得,每天在佛前聽禪誦經,做些零碎的閑事。喧囂的紅塵於他,卻是荒寒曠野,倘若踏出佛檻,縱橫交錯的世路,會讓他迷失方向。他在雲上,築起一座簡單的寺院,有鍾鼓、經幡、佛像、蒲團,有雲水,有禪心。這個樸素的小廟,小得只有幾片青瓦,幾盞佛燈。
拾得與另一位高僧寒山認識,相交莫逆,一起修行,參禪悟法。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雲: “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如若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