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無我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著作簡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吉噶·康楚仁波切

無我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著作簡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吉噶·康楚仁波切

第二章 我們的心好比一部電影

[日期:2011-04-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吉噶·康楚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所有現象看似客觀的存在,但其存在的真實狀態就像夢一樣,雖顯現卻沒有實質性。空性的體驗並非在平凡現象世界之外;事實上,當心不再對現象執著,我們就在體驗空性了。

  當我們在看電影時,會放松心情地觀賞,因為知道它不過是幻覺罷了。我們觀賞的幻影是由一部放映機、膠片、光、銀幕,以及自己的覺受所總合起來的。在不同的聲、光、形色刹那閃過時,就創造出一種持續性的幻覺,我們視之為角色、布景、動作以及語言。所謂的“現實”也是以相同方式運作的,我們的覺知力、感受、過去業力行為的烙印種子[1] 以及現象世界,

  [1]  業力的種子是來自過去行(不論是正面行或負面)的烙印,在特定的因及條件下會被引發。倘若有著憤怒的種子或是習性,遇到相應的條件,就會發現自己以憤怒在回應。

  共同創造了我們的生命劇碼。這所有的元素都充滿活力,因此讓事情相互運作,充滿生趣,這也就是所謂的相互依存。

  環顧四周,我們會發現沒有一件事情是孤立的,換句話說,每一件事情都相互依存,每一件事情都依賴無數因緣,在刹那、刹那中存在、生起、消失。因為事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它們本身不具有真實存在性。舉例來說,我們怎么能將形成一朵花的許多因和條件區分出來,像是水、土、太陽、空氣、種子,等等?我們能找到一朵花獨立存在於這些因和條件之外嗎?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緊密地相連,我們很難指出是哪一件事結束然後哪一件事開始。這就是幻化或空性的意思。

  外在世界的林林總總以及內在世界的念頭和情緒,並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所有現象看似客觀的存在,但其存在的真實狀態就像夢一樣,雖顯現卻沒有實質性。空性的體驗並非在平凡現象世界之外;事實上,當心不再對現象執著,我們就在體驗空性了。

  了解到現象世界的空性,我們便不再認為事情是堅實或本有的。當我們了解到沒有事情是獨立存在的,一切的事情就更看似像夢一般而且也比較不具威脅性;這帶來一種深刻的放松感,我們也會覺得比較不需要控制自己的心及處境。因為一切的本性是空性,所以我們可以像看電影般地看待我們的生命,

  我們可以放松心情,欣賞演出。

  看穿現象,讓心自然來去

  觀看我們的心比觀看一部好萊塢電影更有趣。布景、放映機、故事、角色以及劇本,都是源自於我們自己的經驗,而輪回及涅槃也是演出的一部分。這樣一出偉大的戲劇作品,數百萬元也買不到。我們進戲院的票就是“看穿”,也就是看到現象並不像它們所顯現般地存在。

  看穿現象—— 也就是看穿念頭、情緒以及外在物質現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不能看穿現象,我們就會認為這些一直在流動、改變以及無法抓住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這使得世界看起來充滿誘惑,心因此得不到祥和。

  比方說,某件事令我們生氣,我們不是對它窮追不舍、追根究底一番,就是想替它下個結論。比如兩個人正進行一場激烈的對話,他們一定會費盡唇舌強調自己的立場;又或者我們正感覺迷惑,我們就非得搞清楚真相不可。驟生的念頭正引發著另一個念頭,到了某個地步我們必須了解,不論這些念頭是否相關聯,它們都只是念頭和情緒而已,是無實質性而且極短暫的。

  如果我們能像看電影般地看穿我們的信仰和恐懼,那會怎么樣?我們會開始與其同樂,嘲笑它們以及隨它們去。把它們

  看得太嚴重,就是違反我們修行道上的初衷。我們可以幫自己一個大忙,就是讓妄念心自然來去。以佛教的觀點來看,讓事情隨順自然可以使它們成為它們自己,而不是要它們成為我們所想要的。

  了解心的本性

  自我省思的練習重點,就是清晰地去體驗事情本身,不要想改變或控制而讓事情變得更複雜。認為自己可以改變或控制每件事情的人通常都活得很痛苦,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時修行者憎恨困擾的念頭以及情緒,或者覺得自己不應該再有這些念頭及情緒了。那些已經修行很多年的人也許會問:

  “我們都已經修這么久了,為什么還會經曆如此多的精神折磨?為什么我的心還是無法平靜?”這些問題反映了人們對修行目的的誤解。無論我們在修行上或證量上有多進步,心的自然活動是不會停止的。這就是心的本性,它孕育著所有的可能性。我們與其憎恨心的生命力,不如用它來深化及豐富我們的修行。

  修行的重點就是要處理平靜及混亂的心境。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混亂的情緒是具幹擾性的,一旦它們影響到我們的利益,我們便會覺得焦慮。重要的是去了解這一切都是自然的,念頭是業力的結果,情緒則像是這個結果的汁液。經驗到它們

  並不必然表示我們已失去修行者的位置。

  當擾人的念頭和情緒生起,唯一的選擇就是讓它們自然地揭露。不要試圖控制或沉溺其中,給予它們重要性只會令它們更“真實”。稍稍轉換一下態度,我們會發現這個擾人且焦慮的心,只是心本性的表現而已,它本身是空性,而且沒什么問題。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無須太過重視或關注。了解這點,心自然會平靜。

  一旦認清事情的真實本性更勝於它的表象,祥和就出現了。有足夠細微的心,就能夠去認識表象的真實本性,了解到這個本性是開放、無礙且充滿潛能的,心就會是祥和的。要達到這樣的領悟,我們都需要持續練習自我省思。

  自我省思是解脫之門,它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感激及喜悅。我們開始喜歡與自心相處,同時也喜歡對法教的經驗作省思。就像太陽由雲層後露出,法的教誨變得清晰。傳承的加持,那些在我們之前已離去的上師們的加持,進入我們的心中然後令我們的慣性心消融。

  我們開始清楚應如何善用此生,以及該如何面對平凡的快樂及痛苦。既然這兩者都是我們本性的表現,努力要快樂或更快樂以及努力免於痛苦,都是無意義的。為了尋求祥和,我們必須在這個最基本層面與自己的生命聯結。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推薦序 心的蘇醒
第3頁:推薦序 取出心中的石塊 第4頁:自序 讓修行融入生活
第5頁:第一章 鏡中修行 第6頁:第二章 我們的心好比一部電影
第7頁:第三章 自心的寶藏 第8頁:第四章 對一切心存感激
第9頁:第五章 老師有如明鏡 第10頁:第六章 勇氣的訓練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