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門管理——有效解決企業九大難題 慧曼法師

佛門管理——有效解決企業九大難題 慧曼法師

布薩:僧人為什么能主動懺悔

[日期:2010-04-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曼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犯錯總是容易,認錯太難

  那次講座前,我像往常一樣提前15分鍾到達。按照以前的慣例,我會給先到的企業家講一些佛教故事或者禪宗公案,一邊講一邊慢慢地等候著其他企業家到齊。可是,這一次我沒有講,而是被幾個企業家的討論吸引了。從他們的談話中,我發現了一個在佛門中並不成為問題,但在企業中卻是很大問題的問題。

  在我到達的時候,一家建築公司的黃總正在給大家講述自己最近碰到的一件煩心事:

  “老高,我跟你說,真慪氣啊!昨天,我實在是忍無可忍,把工程部主任王民給開了。他這個人,在公司的表現一直還算不錯,工作細心、負責;所以,我就讓他專門負責工程預算。可最近,他連著給我犯了兩次同樣的錯誤,真讓我不能容忍。

  “你知道,就在20天前,他做的一項預算被稽查員發現估算錯了20萬元。我當時還以為只是一時疏忽,就沒深究,也沒有多責備他,只是把他找來,指出他出錯的地方,叫他拿回去更正。我想的很簡單,就是希望他以後再細心一點。誰知道,這個家夥不但不領情,還不肯認錯、不願接受批評,反倒是責怪那個稽查員沒有權力去複核他的預算,說他沒有權力越級向我打報告。看他那個〖XC屌.TIF;%53%53〗樣子,我氣不打一處來,本來想發火,但又想想他平時工作成績不錯,還是很客氣地對他說:‘這次就算了,以後要注意,堅決不能再犯。’

  “我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可就在前幾天,這個混蛋,又出錯了,又被查了出來。這一次,好家夥,變本加厲,要去找稽查員說什么破理。說是稽查員在有意跟他過不去,是故意找茬兒。後來,我就讓他自己去找其他的專家來重新核算一下,結果發現確實是他自己出的錯。到了現在,他才來找我承認錯誤,要我原諒他。你說,這種人能這么原諒他?就他?我老黃不可能讓一個永遠都不知道承認自己錯誤的人這么做下去。”

  “老黃,你做得對。不管別人怎么說,我認為,對待這樣的員工就要秋風掃落葉,決不姑息。否則,以後可能會給你捅出更大的婁子來……”坐在邊上的李總大聲附和著。

  不等李總說完,身後的趙總搶過話頭說:“有的員工,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死活也不肯承認,非得等到被逼得沒辦法時,才不得不承認。對於這樣的人,我堅決不用。”

  “是啊,大家以前總是說,可以一而再,不可再而三。依我看,什么狗屁‘可以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如果是我的手下,要是第一次做錯事了,我可能還會耐心提醒;要是第二次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可就要處分了;如果是第三次犯的話,對不起,趕緊走人。”剛剛升任部門主管的小張對自己的做法非常自信。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關鍵在於認錯的態度。其實,只要員工能夠坦率地承認錯誤,並盡力想辦法補救的話,還是很容易能得到別人原諒的。否則,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卻不肯承認,就只能越陷越深。”這時候,曾在日資企業工作的譚總走過來說道,“以前,我在日本工作的時候,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員工因為自己的工作失誤,導致合作夥伴如約到達談判場地後,卻沒有等來應該參加談判的本方人員。所以,這個日本員工為了表達自己的悔過之心,把自己的頭發剃光了,跪在對方的公司門口請求原諒。”

  “譚總說的有道理,我記得索羅斯就說過這樣一句話,‘承認錯誤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我能承認錯誤,也就會原諒別人犯錯。這是我與他人和諧共事的基礎。犯錯誤並沒有什么好羞恥的,只有知錯不改才是恥辱。’”在股票市場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周總說。

  譚總和周總的話讓大夥激憤的心情多少有了些許的緩和。

  我覺得他們的討論很有些意思,從這些企業家的談話中,我忽然意識到,在對待員工犯錯上,他們顯然沒有足夠多的思考,更沒有有效的做法,所以才會生出這些困惑。

  我徑直走過去,扶了一下黃總的肩膀,問道:“黃總,您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嗎?您自己在對待那個被你炒了魷魚的王主任的問題上,是否有處理不夠妥當的地方?”

  “我也不想這么做,可是,他的表現實在讓我很失望。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失去威信,那以後又怎么管理其他人?如果不嚴肅處理的話,要是其他人同樣知錯不改,我拿什么來服人?”黃總回答道。

  我很清楚,旁邊的企業家們應該有不少人支持黃總的做法,也清楚自己要想說服他們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我對黃總說:“黃總,您應該知道一句這樣俗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不是?”

  “當然知道!”

  “犯了錯誤怎么辦?不管是對別人還是自己!”

  “檢查、改正!”

  “就是!王主任第一次犯錯的時候,你因為一念之差,沒有踩刹車,而是姑息了他,所以,在他第二次犯錯誤的時候,其中也就有你的過錯在裏面;而第二次犯錯,王主任後來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且也真心地來跟你承認錯誤;可您呢?卻因為‘忍無可忍’就不再給對方一個改過的機會,於是嚴厲地處理了他,炒了他的魷魚。回頭想一想,如果在第一次,你就在監督之下讓王主任自己找人來複核,他是不是就能盡早地發現自己的錯誤,也就不存在你說的不認錯的問題了呢?”我緩聲對黃總說。

  聽完我的話,黃總若有所思,其他企業家也都將目光集中在我身上。而主持人也同時走出來,宣布講座開始。我慢慢地走向講台,心頭突然浮現出一個在很多年之前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於是,決定這次講座就從這個故事開始。

  戒都不敢犯,還怎么修行?

  1985年12月,我離開北京,先是回開封看望了我的法師淨嚴老和尚,再由開封西折經河南溫縣陳家溝、洛陽白馬寺之後開始行腳。於次年秋到達雲南騰沖,晚上在一個叫觀音堂的小寺廟掛單。

  觀音堂不大,是一個子孫小廟。這個建在縣城裏的小寺院就坐落在一條僻靜的街道背後,很幽靜。走到寺院的大門,裏面是一個小庭院,庭院中間有一個不大的花壇。也許是雲南多雨的原因,花壇四壁長滿了綠苔,邊上環繞著各色的小盆景。越過庭院,屋簷下是一個客廳,迎面牆上掛著客堂的木匾,兩個六十多歲的老居士在忙著擦拭桌椅。

  我用眼光掃描一下庭院四周,最後將目光落在花壇邊的一個五十多歲的僧人身上。此人與其說是一個僧人,倒不如說是一個只穿著一件舊僧裝的退休工人。“退休工人”頭戴一頂黑色的絨線平頂小帽,平頂小帽下扣著一副琥珀架的窄邊眼鏡,上身穿一件灰色的中山裝,外罩一件深咖啡色的中長“太虛裝”。腳上穿著一雙松緊口的小口黑布鞋,一條黑色的西褲。因為正低著頭忙活著手裏的活兒,並沒有注意到我。

  我一抬腿邁進了觀音堂的正門。

  聽進了腳步聲,“退休工人”抬起頭,有意無意的目光穿過墜在鼻梁上的眼鏡望過來。

  “師父快進來!”本來坐在小凳上的僧人猛然站起來,熱情地招呼著,嚇了我一跳。兩個正在擦拭桌椅的老居士也一起回過頭來望著我,滿臉的笑容。

  我站在門邊,進不是,退也不是。因為,我驚訝地發現,這個五十多歲的僧人,竟然右手拎著一只剛被殺死的雞,左手拎著一把切菜刀,鮮紅的雞血正順著刀口往下滴。

  我非常驚愕,心中念著“阿彌陀佛”。

  中年僧人並沒有在意我的神情,左手一抬,往裏讓我:“師父裏面請,裏面請!”隨手放下手裏的雞和菜刀,回頭往屋簷下招呼道:“張居士,麻煩你來把雞打理一下,我陪師父說會兒話。”

  那位姓張的老居士趕緊跑過來,拎起爐子上的壺,開始給雞脫毛。中年僧人則把我讓到屋簷下,一邊幫著我從肩上卸下背莢,一邊問:“師父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

  “阿彌陀佛!”我一邊誠惶誠恐地應答,一邊趕緊給僧人行頂禮,“法師,給您老頂禮!”頂禮的時候,我心裏存著一百二十個不樂意。

  中年僧人一把將我攙起來,忙不迭地喊道:“師父,頂禮就免了吧!我們問個訊就好!”說完,引著我坐在屋簷下的椅子上,之後沖著後壁喊:“仁悟師,來師父了。你快出來,給師父頂禮。再出去買兩包‘大重九’和一箱青島啤酒。”

  僧人的話音剛落,就從側門背後躥出來一個十七八歲的沙彌,也不說話,爬在地上就叩了三個頭,嘴裏說著:“師父你好,給師父頂禮!”

  我本不想讓他頂禮,但已經來不及了,只好趕緊站起來回禮。

  沙彌站起身從他的師父手裏接過錢,撒腿就出了廟門。

  沙彌一溜煙出了門,中年僧人這才按照寺院掛單的規矩跟我互相問答。在聽我講述了大致的經曆之後,中年僧人說:“我叫體亮,今年56歲,1953年出家。‘文化大革命’時還俗。那個時候,師父你沒經曆過,不知道有多難,一律強迫還俗。還俗以後,我就被安排在煙廠工作。前幾年,宗教政策落實了,政府找到我,讓我再回寺院,我起初不願意,說實話,我們都害怕,也摸不清以後會怎么樣。但是,後來想一想也是,反正也出過家,就覺得恢複佛教是有責任的,如果我們這一幫人都不出來,那老祖宗的東西還不要在我們手裏滅法了嗎?所以,政府一勸,我就同意再落發。政府跟煙廠一協調,就算我退休,待遇工資都在原單位領,每個月 300塊退休金。這樣,我就在觀音堂臨時當家,已經幾年了。去年,我到五台山重新求了懺悔——受戒,回來後就收了這個徒弟。觀音堂就我們師徒兩個人,事情不多,要發展佛教不容易,機緣還不成熟,我們心裏實在沒有底。”

  我們在客堂裏說著話,等著小沙彌仁悟從街上抱著啤酒回來後,體亮法師又替我安頓好住處。

  下午四點半,五個人——兩個常住、一個行腳僧,外加兩個老居士,一起做了晚功課。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盤中餐正是那只在我的腦子裏折騰了幾個小時的雞,以及一盤紅燒豆腐、一盤清炒瓢兒白菜、一大碗湯、一碟雞樅和一盤不知道名字的菜。

  三個僧人圍坐在廚房裏,體亮法師“砰”地打開一瓶啤酒遞過來:“慧曼師,不要客氣,隨便吃。你一路行腳過來,肯定是吃不好、睡不好,很辛苦,今天在這裏補補身子。喝一瓶啤酒解解乏,晚上肯定好睡。”

  自從出家以後,我何曾看見過這個架勢,連忙站起來合十推辭說:“法師慈悲,我一直不吃這個,也不喝酒!”

  “是習慣嗎?還是守規矩?”體亮法師笑眯眯地問。

  “我跟老和尚學律,不能吃這個,更不能喝酒!”我如實地回答道。

  聽了我的回答,體亮法師放下了手中的啤酒,很鄭重地對我說:“要是習慣也就罷了!要是說學律、守規矩,我倒要問一句,你連戒都不敢犯,還怎么修行。”

  “……”體亮法師的一句話,讓我腦子裏“嗡”地一聲,什么也說不出來。

  雖然體亮法師不再央我喝啤酒,最終也沒有勸說我吃那只盛在餐桌上的魔芋雞。但是,事隔多年,體亮法師當時說的那句話讓我至今難忘,連著當時的情形以及那個幽靜的小廟,小廟當間的庭院和那個小沙彌,還有兩個擦拭桌椅的老居士。

  直到現在,只要我一閉眼,時間就定格在了當時。老和尚的那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並且,隨著我在寺院裏生活的時間越長,體會也就越深。

  雖然,佛教制定的戒律是為了規范僧人的日常行為,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為修行服務;佛教戒律雖嚴,但卻不會認為僧人因此就不會犯戒。一個人在修道過程中,不可能不犯任何戒條;所謂“不怕犯戒,只怕無戒可犯”。律中說:“出家破戒,勝過在家受戒;在家破戒,勝過世人無戒。”又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五戒相經》說:“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

  如果不深思,難以透徹理解這些話的深意,但是,只要用心體會一番,就會體察到:這些話並不是鼓勵僧人去犯戒,而是說犯了戒要懂得懺悔;如果能夠及時懺悔,一樣可以成就自己的人格和心靈的神聖。在不斷犯戒、修正,再犯、再修正的過程中去作不斷的懺悔,這便是“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的漸修作用。

  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什么?不就是錯誤嗎?人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不斷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和成功。

  寺院管理中正是如此:不怕僧人犯錯誤,就怕意識不到自己犯了錯;或者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改正錯誤。佛教中有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連殺人犯都可以度,還有什么錯誤不能被原諒呢?

  犯錯誤並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嚴重的是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或者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

  一個再聰明、再能幹的人,也總有失敗、犯錯的時候。人犯錯之後往往會有這樣幾種態度:第一種是拒不認錯,而且試圖遮蓋自己的錯誤,當無法遮蓋的時候就找借口,為自己辯解、推脫責任;第二種是口頭上認錯,心裏不服,甚至知錯不改;第三種是坦誠承認錯誤,勇於改正,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最後一種是意識不到自己犯了錯,只有等到別人指出的時候才恍然大悟,但是卻及時改正。

  從理論上講,對於這幾種不同的態度,我們應該區別對待:對於拒不認錯和知錯不改的人,堅決不予寬恕;而對待第三和第四種人,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回頭了,我們就應該給他以“回頭”的機會。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卻往往並非這么簡單。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很難區分犯錯者的心態,就像剛才講座前黃總所講述的例子。我覺得,他並不清楚那個王主任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錯誤的。

  還有,在一些情況下,你即使已經清楚地指出了對方的錯誤,而對方也已經在口頭上接受了,但是,你仍然很難清楚地了解到對方在內心是否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錯誤,是否真心誠意地願意改正。

  有位李先生,就曾經跟我傾訴過這個苦惱。他說自己手下有一個員工,三番五次地犯同一個錯誤。第一次犯的時候,他抱著“治病救人”的態度,提醒這個員工,讓他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這位員工當時也很好地認錯了。可是,不久之後,這名員工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李先生於是就決定對他進行罰款和通報批評,還特地和他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談話,而這名員工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李先生的批評。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位員工沒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時隔一年之後,曾經的老毛病又開始發作。李先生為此感到非常痛苦,不知道究竟該如何是好。李先生向我訴苦的時候,我說:“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一直以來都是你在指出他的錯誤,而他在內心裏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他下次再犯之後,能主動地找到你,懺悔自己的過錯的話,就說明他真正開始認錯了。否則,即使你處罰得再嚴厲,再苦口婆心,也是白費力氣。”

  聽完後,李先生覺得很有道理,可他同時又問了我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那我怎么才能讓員工主動承認錯誤,主動懺悔呢?我總不可能指望每個員工都有這么高的覺悟吧?”

  李先生的話讓我一愣,因為在我的心目中,犯了錯的人就應該主動承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於是,我反問道:“那你認為員工為什么不敢主動認錯呢?”

  “當然是害怕承擔責任了,員工們巴不得你沒有發現他們的錯誤!”李先生的回答顯然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所以脫口而出。

  李先生的這話,我不能完全認同。但是,如果只是完全地討論理論,仍然不會有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我適時地將話題轉到僧人為什么能夠主動承認錯誤上,這也是今天我們講座的主題:布薩——寺院的自咎制度。

【書籍目錄】
第1頁:慧曼師簽售 第2頁:自序
第3頁:引子 第4頁: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員工
第5頁:從“僧眾”到“僧團” 第6頁:向方丈學做CEO
第7頁:管理切忌亂倫 第8頁:疑人要用,用人不疑
第9頁:執行:“沒問題”一定會出大問題 第10頁:凝聚力:執行力的源頭
第11頁:布薩:僧人為什么能主動懺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