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接觸》 物質世界

[日期:2011-04-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美)滿亞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章

  物質世界

  如果物質財富帶給我們一種心悅和安詳,那些物質財富對我們來說就是有益而且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中感覺到的是不安全感,那就要仔細想想它們的作用了。

  世界上,幾乎沒有人是一無所有的。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也大多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壓力,想擁有多點的東西。這種壓力來自許多地方,包括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淩厲的市場推銷,以及一個人的家庭、朋友及同事的相互影響。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壓力呢?我們怎樣才能在需要和想要之間做出取舍呢?要和不要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在哪兒呢?

  擁有欲很強的人總是在不斷抱怨自己還沒有哪件東西,這種欲望折磨著他們。他們需求實物來填補他們欲望的缺口,從而得到滿足。如果一個人做事情很挑剔,並喜歡對事物品頭論足,他就需要不同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管以後他表現得多好,欲望的缺口卻總也填不滿,即使擁有了再多的物質財富,也不會感到足夠。因此,有時候欲望是個無底洞,根本無法用物質財富填滿。

  也許一個小孩子需要他母親的時候,她恰好不在,無法給他需要的東西。這種事情發生多了,時間一長,這個小孩就會把需求藏在心底,努力不去想它。長大後,他可能會找一個像他媽媽一樣的人做老婆,去填補他人生經曆中的一個重要缺憾。如果我們看到有人愛上一個比他大很多的女人,這種現象說明這個人在成長經曆中曾出現問題。

  如果人們過度追求外在財富,不注重內心的豐富,這種行為造成的痛苦就會像是一個流血的傷口在痛。為了消除痛苦,這個人會用物質財富來滿足欲望,自欺欺人地認為這正是他最需要的,而且已經得到了。其實這種因感覺缺少身外之物而造成的痛苦,並不來自於缺少財富,而是來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越來越多

  有些女人買衣服上癮,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人對自己的容貌缺乏自信。她們會想:“這件新衣裳會讓我的回頭率大大提高,穿上這件衣服,我就更美了。”再美的衣裳也遮不住一個人內心的醜陋,自信來源於心,而非時裝店的高價時裝。如果她堅信:“我就是美,我看上去很好。”她就不會有過度的物欲。這就像是有些人對豪華汽車特別鍾愛一樣,這種人許多是因為過去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心認為只要擁有高級轎車,別人才會看得上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贊賞和尊重。

  身外之物的目的何在

  出家人穿著極其簡樸,對於修行人來說,衣服是身外之物。我們的軀體就像是一個房屋,我們只是暫時住在裏邊,所以不應該太注重軀體,這容易讓我們產生欲望,造成心理失衡。過度看重軀體,會激發人們的欲望,所以衣著簡單樸素可以幫我們減少物欲。

  衣服、食物、物質財富、房屋、水等東西,如果可以在短暫時期內撫慰一個人的痛苦,它們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有效藥,幫助人們遏制“疾病”。有時候我們需要安撫自己的心靈,為自己減壓。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告誡自己不能擁有物質財富,這也不對,而且因為欲望仍存在,所以對自己采取的壓制行為可能會帶來更多麻煩。壓抑得越久,問題越嚴重。

  只要在財力可以應付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享受物質財富。但是,如果得通過偷或者搶才能有錢購買,那絕對不行。買了大堆的東西後,家裏的東西越來越多,比如說你有一櫃子的衣裳,過了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反問自己:“我有這么多衣服,有用嗎?”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懷疑擁有這么多物質財富是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法寶。

  讓我們再看看女人買衣服這件事。過量地買東西雖然不好,但是在一定時間內,這可能是滿足她欲望最好的方法。慢慢地她可能會有所醒悟。每個人走過的路都不同。別覺著“我根本不需要這些飾品”。其實你過去是需要的,但是有一天你意識到你不再需要了,就可以放棄那些物質財富,不受其所累。

  創造力

  有時候,外界事物有助於我們施展創造力,比如設計時裝、造房子、文學創作、做家具等。這些產品可以展示一個人的才華。你可能不是工程師,但卻是個出色的畫家,這種能力可以讓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看到社會對自己的需要。每個人以不同的做法在工作中得到滿足。全身心地投入喜歡的工作能給人帶來快樂。你開間咖啡店,你賣的咖啡和面包供人食用,付出也就得到認可,你會因此得到成就感,並和別人一起分享其中的歡樂。

  如果物質財富帶給我們一種心悅和安詳,那些物質財富對我們來說就是有益而且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中感覺到的是不安全感,那就要仔細想想它們的作用了。人們通過物物交易相互幫助、溝通和支持,人盡其才,共同分享勞動成果。

  投資和附屬品

  對於物品如何定價?一輛舊車值多少錢?其實任何東西的價格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人的眼裏,就會是不同的價值。不管貴賤,我們各自心裏有數。在一生中,我們只需要幾輛車就夠,因為車的壽命很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喜歡下館子,吃一些新鮮菜式。長年累月,其實下館子也並非是件低消費的事,無意中我們便花了很多錢在美味佳肴上。

  當然,汽車屬於高消費物品。但是一輛好車不太容易壞,所以修車費就花得少,這也可以省點錢,而且省心省力。算算汽車在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省點錢,買一輛好點的車,安全駕駛,細心保養,花費並不是特別多。但記住,要量力而行。

  什么東西最貴?應該說是房子。你可以在裏邊一住就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都不要搬家。房屋的壽命很長,而且還可以轉手賣,有時隨著地價上漲,還可以有點賺頭。這是種投資,可以保值。記住,我們花錢太隨意,不會精打細算,這些隨手花出去的錢幾年積累下來,也是筆不小的數目。一件東西的貴與賤,怎么體現呢?只有在需要和出售的時候,一件資產的價值才顯現出來。

  擴展生活空間

  空間很重要。如果需要大點的房子,可以考慮換工作,多掙點錢。不要背太多的債務,導致難以承受。如果有信心、有能力多掙錢,就應該多掙些錢,換一個大房子,大家都會生活得更幸福。敢於面對挑戰、承擔更多責任沒錯,但是如果能力不夠,也千萬別勉強自己跟風學別人。作抉擇是不容易的,任何時候都如此,因為我們不知道所做出的抉擇到底對不對。每一個抉擇都有正反兩面性。如果你買不起大房子,那就別想著買房子的事,安心地住在原有的小房子裏。

  盲目購物

  這個世界的人有個通病,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心急火燎。如果我們工作努力,同時也很明智地不斷投資,等我們老了,就有退休金,會覺得較有安全感。但有時我們會為了一件東西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進去。我們需要仔細考量我們購物的原因、動機和能力,以家庭收入情況為准,量入為出。

  管錢,給孩子錢

  我們應該把收入分成兩部分:開銷和投資。我們應該為未來的安定儲備錢,同時也要拿出錢來應付日常生活的開銷。但是人們往往會冒風險,把所有錢都投到一件事上,以期得到高回報。這是貪,我們都想擁有很多錢和物,但是如果我們有孩子,他們是不能一夜之間就長大成人的。我們要用五到十年的准備才能生孩子,生下孩子,我們要考慮為他們存些錢受教育。這些事情我們都要提前做好准備,及早開始存錢,所以為了高回報把所有錢都投進一項風險性很大的事情上,要千萬小心謹慎。我們手頭要留些錢,以防出現不測。對自己的錢要精打細算,每筆錢都想想該怎么花。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我們有責任養育他們。

  債務圈套

  有些人不善理財,欠下一身債。如果每個月的工資都得拿去付按揭、還債,該怎么辦呢?那就先認識到,付出的錢不是自己的錢,本該屬於別人。每付出一筆錢,就應該看到自己從債務中解脫出了一部分,終有一天會還清全部債務,變得一身輕松,感到快樂自由。這種自由是一步步慢慢獲得的。所以,別把付出的錢看成自己的錢,我們應該對銀行或其他人信任我們、把錢貸給我們而感到高興。我們現在是把別人的錢還給人家,以後就不會欠別人錢了。我們還錢的過程就是爭取獨立自由的過程。

  欲望因時而異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窮的時候,我們覺著:“等我有錢了就快樂了。”在結婚前,我們會想:“結婚會讓我生活幸福。”可是到我們有了錢,還是不快樂,因為我們會突然意識到,至少過去沒錢的時候沒有那么大的負擔。認識到這點,就不再會對金錢有太強烈的欲望,不會為了金錢而不惜一切代價,因為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快樂,不是錢。如果窮的時候不快樂,富起來也不一定快樂,因為已太習慣於不快樂,雖然現在情況變了,卻仍然會受掣於那份不快樂的感覺。不快樂太多年了,即使是在換工作時,都帶著它。如果我們放不下這種情感,就永遠不會快樂。

  錢掙得不開心

  如果你掙錢的方式,比如從事的工作,常常困擾你,讓你不開心,那你為這份錢付出的太多了,不值。你為了變得富有放棄了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家庭、朋友,甚至人性。你為了錢,放棄了這些更寶貴的財富,從此心靈也不得安寧。

  對此有何良藥呢?如果你很富有而且有能力,最好的花錢方式就是“給予”,或者“施舍”。施舍能喚醒你的心靈,可以讓你放棄貪欲。在施舍時,獲得的是一份自由和心理的平衡。如果壓力很大,可以偶爾通過這種行為減壓。

  但是我為了這些財富工作得這么辛苦……

  如果我得施舍可又不想這么做,那怎么辦?為了擁有這些財富,我工作得非常辛苦,放棄這些財富我受不了。當然,如果施舍的時候心裏懷著的是恨,是不情願,施舍就不會有什么用。我們要意識到,給出去的錢並沒有丟,而是貢獻給了別人。我們給孩子錢的時候從來都是高興的,因為覺著這是該做的,孩子不是別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覺著“我不斷在給人,可總也得不到”,這對我們並沒有好處,不利於疏解內心的痛苦,也不能排解憤恨。去找到自己最關心的事,這可以激勵你的奉獻精神,比如去幫助艾滋病患者的後代、自己尊敬的老師、慈善事業、長者,等等。即使他們不是我們所愛的人、家庭,我們也要對他們表現得非常慷慨。從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體驗到一種快樂。可能有些組織,它們的目標是我們認同的。做奉獻,不能從自己恨的人身上開始。做奉獻,從愛的人身上開始;同時,所恨的人也是要奉獻的,開始時難,沒關系,這可以慢慢發展。

  在你想要得到一件東西、占有它時,別把它僅僅當成一件東西,而應該把它和人聯系起來。對自己說:“我努力工作讓銷售量上去,因為公司的職員需要安全感和穩定感。”孩子也可從父母付賬單的行為中受益。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的產品和人的健康聯系起來,和人聯系起來,那么你不論是掙錢還是施舍,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人們掙錢是用來花的,你給妻子買過花嗎?其實你給她的不是花,而是快樂。小販因為花賣完了,所以可以早下班回家,因此你也不僅僅是給妻子帶來了快樂,也同時給予小販快樂。

  我掙錢是想給妻子買輛新車,或者給孩子買一筆投資基金。我一個月掙兩萬,因此也希望員工們下班時帶上這個月的薪水回家。我掙錢,他們也有錢掙,這是原則。如果我的產品銷售得很好,我的工廠就有效益,我的顧客就可以較合理的價錢享受我們的產品。如果我按時給原材料供貨商付款,對他們也有益。有了錢,我就可以按時交稅,按時付信用卡賬單,還可以拿出部分餘錢捐給孤兒院。掙錢就是花錢,你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你才有能力去花錢,也會有能力去掙錢。如果你在打算去買點鮮花的時候覺著“要是買了花,我口袋裏就少了三十塊錢”,這種想法就是不對的。

  省 錢,過儉樸的生活

  假如你沒了工作,錢少了或沒錢了怎么生活?這時候如果你還不願意放棄過去的身份,就會出問題。如果你處於危機中,生存是第一位的,不要考慮什么身份地位這種事。要明白,沒有得到就沒有失去。當你想要得到更高的地位身份卻碰上麻煩需要調整降低自己的生活標准的時候,那就是問題了。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從頭開始,可以忘記過去,事情就簡單了。許多父母期望孩子學業有成,可是也許他的孩子卻做不到,如果上個職業學校,父母就很失望。那么,你究竟想讓孩子怎么樣呢?如果他不賭博、不酗酒、不害人,這還不好嗎?別總是對別人品頭論足,也別太過關注別人說什么,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平靜與安寧。如果你過去輝煌過,很好!也許在三十歲前你都很風光,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想保持這種榮耀和身份不變,那么一旦你失去了這些,你就會對自己恨之不已。

  暫時性

  人們都懼怕變化。如果有人跟我們說“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今天的事物早已和過去不同了。醒醒吧,別沉浸在過去,想想今天。這裏沒有好與壞、變與不變,要記住當下這一刻就是新的一刻,值得關注,生活、事物在當下這一刻就是當下這個樣子。

  二十歲時,我們胃口很大,吃頓飯可以花上兩百塊錢。但是今天我們胃口小了,吃得也少了,我們也覺著吃飯不用花那么多錢了。過去我們認為金錢就是一切,但現在我們認為“我身體健康,睡得踏實,有朋友有愛好,有需要的一切”。以前我們精力過剩,不同的時間嘗試不同的東西,其實這就是在經曆生活的不斷變化。

  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需求也不同。你不可能一輩子都需要一成不變的東西。未來的工作,也可能掙的錢少,但你有更多自己的空間和尊嚴,可能還不用出公差。所以,不能總盼望得到相同的東西。事物的常變性告訴我們事情沒有什么對錯,你也無法阻止這種變化,或者改變這種變化。如果你認為事物的常變性是件壞事,那就是你愚昧無知。事物的常變性不是件壞事。事物變化了,其實本質並沒有變。今天空中是輪全月,看上去是輪新的月亮,其實不是,它還是那個月亮。如果你能看到事物在當下的狀態,你就能喜歡當下的事物。認識到事物的常變性,可以讓你更好地認識現實。

  財富讓我們表示愛心

  如果我們有多餘的財富,我們可以拿出來和窮人分享。有錢無罪!你可以有許多想法,但只有付諸行動才算數。有些人說:“等我有了錢,我就可能多捐點出來。”但捐不捐,要看他真正有錢的時候才知道。一個人的貪心體現在他已經擁有了很多財富,但還想要更多。只有在你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後,你才能驗證你到底貪不貪心。如果家人朋友來看你,你卻不想買些水果飲料招待他們、給他們准備些好吃的,這就說明你很吝嗇,不想與別人共享自己的財富,你的貪婪就暴露無遺。

  財富有助於創造力

  物質財富還能在哪些方面表現其價值呢?我們可以用財富來聘用有創造力的人,比如建築師。他們可以設計建造宏偉的建築,將他們的智慧拿出來和我們共享。我們需要有人來購買這些建築,認可建築師的才華。美,是可以代代流傳的,如果我們看不到物質財富的正面性,這個世界就會出現太多的懶漢。我們從別人手裏得到了太多,所以需要為別人做些事情,大家彼此平等交換,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交換技能、服務和產品

  物質財富、技能和服務是需要相互交換的。也許我是生產家具的,你是做食品的,我們相互交換,相互貢獻。只要不騙人,不抬價,掙錢是應該的。別說假話,如果你賣的箱子裏裝的是白菜,就別跟別人說是胡蘿卜。通過物物交換,買與賣,我們才能建成一個大社區,大家和諧生活。

  如果你生產的電腦很好,讓用戶付錢買去用,他們會喜歡的。有時候價錢會告訴人們:“這個東西很稀有,要仔細用。”如果汽車便宜,人們會隨便找個地方買一輛。如果手機便宜得像白菜,人們就會隨手到處扔。物質財富是我們思想的一部分,別覺得:“沒有它我一樣活。”只要不對它過度依賴,擁有它就不是錯。

  讓有才華的人展現他們的才華。如果我們不支持那些有才華的人,讓他們創作藝術作品,人們怎能認識到他們的存在呢?不論是藝術家還是農民,我們都應尊重他們。我們生活在地球村,所以要交流溝通,拓展我們的思想。通過物質財富,我們可以和別人見面。惡,並不指擁有財富;惡,應該是指不能放棄財富。如果你放不下,欲望就會接踵而至。擁有一件衣服不滿足,有了一百件還不滿足,直到有一天要靠搶銀行去買更多的衣服,這就是放不下,完全被物質財富控制住了。

  妒忌財富

  如果別人妒忌我的物質財富,怎么辦?

  妒忌別人,是因為自己沒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如何從欲望中解脫?只有通過施舍你才能體會到快樂,才能撫慰受傷的心靈。所以,不要妒忌別人,而應嘗試著去施舍,去給予,我們不用把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送給別人。按時付賬並不是扔錢,而是和別人共用自己所擁有的這筆錢。給予就是得到。你給乞丐錢,是你把他看成你自己,他需要吃飯,你需要給予。他會感到高興,你也同樣高興。放棄妒忌很難,但如果意識不到這點,不努力改掉妒忌的毛病,妒忌就會永遠跟著你。

  如何發現自己的毛病並得到治愈?

  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妒忌。我們對所妒忌的人缺乏尊重,我們恨他們擁有的東西,想奪走那些東西。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其實是因為我們太少去給別人東西,向別人施舍。認識到這點,我們就會比較容易放棄妒忌。

  在人際關系中也是這樣。一個妻子想“我應當得到愛”。但是,她應當先付出愛才能擊退心中對愛的妒忌。一旦你覺得需要有人愛你,你就先去愛別人。如果你想有錢,那就應當先給錢與那些需要錢的人。只有開始愛別人,才能體會到被人愛的感覺。如果不施舍,就得不到物質財富。給了,施舍了,便會覺得自己更富有了。你給了,你也得到了。如果不曾施舍過,你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的美妙感受。小孩子更需要學習這一課,這對他們的成長很重要。

  尊重別人的財產

  要尊重別人的財產。對自己保守誠信才能保持人的尊嚴。只有這樣才不會去害人。然而,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看重尊嚴,偷竊行為日漸猖獗。為什么呢?

  偷竊的痛苦

  小偷的偷竊行為是在告訴人們他缺少什么。過去,人們努力工作,生活雖然不富裕,但都很有安全感。大家互敬互愛,雖然窮,但都很慷慨大方。現在不同了,即使富家子弟,都只想著能得更多的東西,他們甚至還會貪婪到去偷東西。他們生長在富裕的社會,卻缺少安全感,內心感到恐懼,覺得世界不需要他們,拒絕他們。由於內心的空洞,才會讓他們想借用東西去填補,而偷竊行為說明他們已發展到用別人的東西去充實自己。

  當貧窮地區的大門向西方打開,生活方式就開始轉變。貧窮地區的人在和西方的接觸中會感到失落、空虛、無用。他們看著西方的發達,會認為“如果我有房子,有錢,有這個有那個,我的問題就會解決了”。其實解決不了。他們錯誤地認為西方人是因為擁有的物質財富多,所以比我們強。“人家有這個,人家有那個。”可是多少年來,他們都對自己擁有東西感到滿足。他們有愛心,有很好的價值觀。但是今天這裏的人卻忘掉了自己過去所擁有的信念,改去追求物質財富了。過去,他們可以享受陽光的撫慰,大自然的呼吸,現在他們受新的價值觀驅使跟在西方後面跑了。

  答案在哪裏呢?西方人和富有的人應該對偷竊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因為偷竊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我們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糾正問題。

  如果偷竊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怎么辦?

  其實他們知道,而且他們用公開的偷竊行為大聲向世界宣布他是賊。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人也在偷竊,只是他們更有技巧,做得更隱蔽。這些人偷政府,偷國家。他們是暗地裏偷,卻譴責那些公開偷的人。

  公開偷的人不明白為什么不能偷。他們覺得沒人愛他們,沒人瞧得起他們。他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麻木了。他們的偷竊行為,正是在向我們表明他們受的痛苦。我們應該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簡單的懲罰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犯罪的人也需要內心的平衡,需要尊嚴,需要愛。

  公開偷的人沒什么可以損失。為什么要保護他們的名聲?他們過馬路時,也不關心是不是會被車撞著。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命不值錢。如果他們死了,沒有人在乎。他們感到孤獨,認為沒人關心他們。“如果我餓了,或者病了,沒有人注意。”爸爸不關心孩子,媽媽也只管做飯,她本身可能就從未被人愛過,所以不理解在孩子的心中需要愛。

  懲罰、嚴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應該給他們愛。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樹立尊嚴。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看到他們不再偷了,他們開始給予,因為他們內心變得富有了。

  所以,通過給予、施舍,我們治愈自己。把我們的愛給那些缺乏愛的人,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自己。用較為智慧的方法處理我們的財產,慷慨大方一些,大家一起建設我們共同的社區。開始給予,開始施舍,為人友善,慷慨大方,活在當下。

【書籍目錄】
第1頁:《接觸》 內容提要 第2頁:《接觸》 目  錄
第3頁:《接觸》 引  言 第4頁:《接觸》 原生家庭
第5頁:《接觸》 朋  友 第6頁:《接觸》 工作關系
第7頁:《接觸》 愛一個人 第8頁:《接觸》 和陌生人一起生活
第9頁:《接觸》 物質世界 第10頁:《接觸》 食品還是毒藥
第11頁:《接觸》 活生生的世界 第12頁:《接觸》 精神境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