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接觸》 愛一個人

[日期:2011-04-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美)滿亞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

  愛一個人

  了解我們自己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和研究一下我們的生活伴侶。從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有好有壞)。這種方法有時會讓我們感到不高興,但是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看到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就會改變看人的方法,並且會發現我們愛的人也在變化。

  我們都想擺脫痛苦和磨難。作為人,我們不斷努力探尋人生的真諦。但是我們怎能解脫自己達到一種安詳平靜的境界呢?通過愛。我們從愛父母、兄弟、姐妹開始,然後愛我們的丈夫或者妻子以及孩子。不論是哪一種愛,都可以幫我們獲得釋放。我們一再感到孤單,愛讓我們發現自己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這是邁向智慧的重要一步。

  開始建立一種關系

  我們如何做好准備,迎接未來的婚姻家庭生活呢?

  這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我們在原生家庭和朋友中生活了二十年左右,為我們與外界建立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長大後,我們掌握了技巧,知道如何與各種人打交道。進入擇偶的年紀時,我們就已經懂得什么人對我們是重要的,什么樣的伴侶可以給我們平靜和幸福。

  愛的榜樣

  愛人並非易事。我們原生家庭可能因為不健全或不幸福而教給我們不健康的與人相處之道。童年時和兄弟姐妹關系不好,甚至和父母的關系也很緊張,長大後就會不想和他們來往。這種經曆會在往後談戀愛時帶來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

  從另一方面看,原生家庭也可能使一個人特別依賴家庭,也就是所謂的“戀家”。我們心裏太關注自己家的人和事,而把別人排斥在外。如果和出生的家庭關系太近,就無法再容納別的人,那么就離不開自己的父母,只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不想讓別人走進自己的生活。這樣,愛會變成恐懼、懷疑或者妒忌。這種狀態使人無法尋找到個人生活的伴侶。

  渴望被人愛

  長大成人,我們會有欲望想和別人建立戀愛關系。如果小時候在家裏生活不幸福,就會想: “這一次,我要好好做這件事,不出差錯,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許還會說:“我要找到一個我愛的人,我要對她負責。我要找到理想的生活伴侶,我們不會發生爭執,生活很和諧。”甚至還會有這樣的期盼:“我在這個家庭太多年了,我長大了,該有自己的小家庭,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了。我要找到愛我的人。”

  作為成年人,我們會苦苦尋找一個值得我們愛的人然後與他終生相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尋找的不是我們愛的人,而是愛我們的人。我們問自己:“他愛我有多少?”有些人雖然不承認這點,但是每個人愛別人的同時都想得到愛的回應,也就是被人愛。我們會想:“我愛你,你當然也就得愛我了。”我們開始約會,夢想著戀愛中的他就是“夢中情人”。如果不是,我們會照著原本的目標改變他。我們在考慮婚姻關系時,是從個人的觀點和角度來看的,看自己如何能從中受益。這不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附帶的條件太多,這種愛不會讓我們幸福。

  這是種矛盾。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渴望獨立,和父母分開住。他們認為成年就意味著自立,和其他人分開,過自己的生活。但是,真正的自立卻是通過明白我們和其他人不可分割才得以實現的。知道怎樣去愛一個人,學會理解憎恨的人,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標之一。

  恐懼與依戀

  我們都知道戀愛是如此的羅曼蒂克。開始戀愛時,我們會發覺有太多的東西讓自己和所愛的人一同分享。兩人在一起時快樂無限,有說不完的話,對戀愛之外的事都不關心。你們想終生相守,所以決定結婚。但是,同時你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生的承諾,怕有什么閃失。“我很愛他,所以我要和他一輩子在一起,愛他一輩子。”因為怕失去,所以兩個人會更加的相互依戀。

  求同還是存異?

  我們剛開始和一個人建立穩定的性愛關系時,往往會忽視兩人因家庭背景、生長環境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文化價值觀。我們看問題,觀點也不盡相同,所以心愛的人的行為也自然和自己期望的不太一樣,有時甚至像一個陌生人一般。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想象改變所愛的人。這會讓人很費心,也會感覺擔憂害怕。

  如果有這種恐懼感該怎么辦呢?我們突然感到彼此的愛有所消退,對方有自己的意志、獨立性,和我們的想法不同,該怎么辦呢?我們會試著管住他、控制他,因為我們管不了父母、兄弟姐妹,也就只能管得住生活的伴侶。我們往往會這樣想:“我是成年人,很聰明,我清楚我需要什么。我有能力過自己的生活,做我想做的事,我有決定權。”我們忘記了,我們只對自己的事有決定權,也只對自己負責。如果我們覺得對別人的事有決定權,對別人的事也負有責任,往往要接受深刻的教訓。

  我們的生活伴侶就是我

  因為我們沒有仔細去聆聽和觀察自己的生活伴侶,所以他們有時在我們面前出現時,像是陌生人。他們不應該是陌生人,而應該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因為他們是我們選擇的。俗話說,物以類聚,我們正是因為和他們有相互類似之處才會相互吸引、相愛。我們在選擇愛人時,其實是在挑選“自己”,我們的生活伴侶就像我們的投影一樣。

  有一個故事說一間公司要從南非的約翰內斯堡搬到開普頓。有一位職員問公司裏一位反應機靈的人:“開普頓的人怎么樣?”這個人反問:“那你覺得約翰內斯堡人怎么樣?”那位職員回答:“工作努力、說話直率、為人友善。”“那開普頓人也一樣。”這個很機靈的人說。

  另一個人也想知道開普頓人怎么樣。這個機靈的人仍是反問他,約翰內斯堡人怎么樣。那個人說:“粗魯、貪婪。”這個機靈的人就說:“開普頓人也一樣。”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在世界許多地方有不同的版本,你可能也曾聽過。這個故事其實是告訴我們,我們看周圍人,事實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我們在挑選伴侶時,挑選的是我們自己。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挑選生活伴侶時,看上的品質,其實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品質,只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一點罷了。人們經常會問:“我找生活伴侶時,怎么才知道他好不好呢?”事實上,對方會和我們一樣好或者壞,我們選擇的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背負著沉重的負擔艱難跋涉二十年,我們選擇的人可能也會是受痛苦折磨的人。我們和父母也會有相似之處,因為我們繼承了他們的基因。我們的生活伴侶是自己的鏡中人。如果一個人心裏烏雲密布,滿腦子的欲望、貪婪、憎恨,他也就會選一個有相同品性的人。他們會相互適應。

  了解我們自己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和研究一下我們的生活伴侶。從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有好有壞)。這種方法有時會讓我們感到不高興,但是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看到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就會改變看人的方法,並且會發現我們愛的人也在變化。

  分享自我,相互學習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我們困惑、茫然,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能認識人、了解人呢?我們會用自己的錯誤想法去看生活伴侶,對他們抱有很高的期望。“如果他這樣,如果她不這樣,我就會很開心。”然而,即使對方按自己的意思做了,我們也不一定開心,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由此,我們的關系就慢慢冷淡,不易溝通,開始感到孤獨寂寞。雖然很想改善兩人之間的關系,但會盡量回避談這件事,將悲傷掩藏起來,不讓對方看到。

  抱著幻想結婚

  這份痛苦如何升華到一種相互的理解呢?首先我們要放棄改變對方的想法。當然,我們可以想他所想,為他分憂解難,但是說到底,他是他,你是你,他有自己的使命,你不能替他完成。雖然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較好、生活態度也較端正,但是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按個人的意志改變所愛的人。我們覺得:“他是個工作狂,但我可以改變他,我的愛會感動他。” 或者我們還會覺得:“他這人貪財、無聊,但是我可以改變他。”這就是我們抱的幻想,然後抱著這些幻想結婚,希望有朝一日所愛的人會被我們改變。

  這種念頭常常讓人失去理智,而結果往往令人感到憤懣、受騙或者覺得對方背叛了自己。事實上,沒有背叛者,是錯覺把我們推到了這一步。我們不了解別人,只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想別人,一旦發現事情和原有的想法有出入,就覺得天塌下來了。我們爭吵,甚至會動起手來,但事情會變得更糟。期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所愛的人只能是他們自己,無法成為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重新建立關系,了解到我們的生活伴侶是什么人,他們需要我們什么。

  我們需要別人來幫助我們成長、完善,因為他可以讓我們學會給予、學會去正確地愛人。通過我們愛的人,我們學會了如何和別人緊密相連,而不是相互疏遠,也正因為我們擁有了生活伴侶,我們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了解自己

  我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明淨的,我們的意識深處,原本也是健康的。但是我們卻經常忽視內心深處的清淨,只會用膚淺的觀點指揮我們的行為。

  我們本心總想讓我們去理解世界,但是我們卻受由自負產生的妄想驅使而忽視了應有的完整人格。我們也許察覺不到這點,但是我們內在的良知卻常常把我們拉回來。一旦我們做了違背真心的事,就會提醒自己:“錯了,這和我的本意是相違背的,不對!”我們深深地認識到這點,會覺得傷心失落,因為我們感到了忿恨,我們造成了傷害,給別人帶來了痛苦。唯有放棄自負,我們內心才會感到舒適、輕松、和諧。我們是有完整人格的,但是自負把我們撕得四分五裂。我們一旦放下自負,就能聽到內心發出的呼喚,找回真我。

  什么是自負?

  簡單來說,自負就是和過去相關聯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它會讓我們覺得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能與別人為伍。自負會讓我們無法生活在當下,不論做什么總有個影子跟隨著,不斷地告訴別人:“我四十歲,我叫史密斯,我是個教授。”這就是自負。但是如果我們明白自己只是生活在當下,就根本不再需要什么標簽,什么身份,我們只是在這一刻活在這裏。每時每刻,不是“再生”,而是 “新生”。這一刻活著,然後死了,下一刻,獲得了新生,而且不背負著過去的影子。如果背著過去的影子,我們就有自負,就不會是一個百分之百在這裏的人,也就是不完整的人。自負讓我們無法完全活在當下,總會被過去糾纏:和別人交往時,會有一些條件;對待朋友時,也有所謂的方式方法;對食物有偏好;和人交往挑三揀四。做什么事情都講條件,有過去,有今天,有未來,有家人,有陌生人,有所恨的人,也有所愛的人。我們按過去來判斷今天,可能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過去的很多觀念早已老掉牙了,但是因為自負,所以看不到事情新鮮的一面。

  我們有自負,但本心意識卻想讓我們擺脫舊的行為模式,讓我們放棄陳舊的觀念。所以,當自負讓我們偏離航道時,本心會讓我們自我反省、找到平衡。

  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只看表面現象:我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南非人,一個英國人,一個當地土著。這就是他們區別人的標准。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內心有什么不同或相同,所以人們會因為不高興而去責難別人。“是你讓我生活得這么艱難。”或者是:“因為沒錢,所以我們生活得不快樂。”他們不明白現實,只是看重金錢,忘記了生活的宗旨是什么。

  對於金錢的占有欲會讓我們放棄其他一切東西。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只想著丈夫或是妻子,就會遠離別人,失去朋友,而體驗到一種失落,並會為此感到傷心。

  事實上,我們和別人交往、有聯系時,才會感覺快樂。我們越是和別人密不可分,就越是能感到快樂,因為我們的本心想和整個世界緊密相連。但是自負會讓我們疏遠別人,以前經曆過的被拒、失戀、受冷漠等痛苦,會讓我們覺得丈夫或者妻子就是我們的一切。可是,事實不是這么一回事。我們意識不到還有樹木、鮮花、朋友,以及美麗的落日可以欣賞,此外,或許還有可愛的孩子相伴。你覺著你和這些人、物都沒關系了,你感到恐懼,但卻無法擺脫。你誤以為這種恐懼是害怕失去丈夫或者妻子,事實上卻又不是。這是因為你認為丈夫或者妻子是你唯一愛、和你有關的人,你和兄弟姐妹沒關系。這種痛苦其實是你本心發出的一個信號,向你發出警告。你把自己和別人緊密地維系在一起時,不論是愛,還是恨,你都會感到傷心。你的真正內心在提醒你不要忽視周圍存在的愛。

  我們怎么才能穿過鋪滿人生外在條件與附屬物的“荊棘”路,走向我們真正的內心?實事上,正是這些附屬物會幫我們超越。我們和婚姻伴侶或者生活伴侶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解脫自我。

  從依附走向自由

  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依附關系。我們可以從依附關系中學習放下自私。比如說,你很愛你的妻子。因為你愛她,所以你會忘了自己需要什么,而總想著她需要什么,想方設法去滿足她。正因為你對妻子的這種依附關系,也就是對她的愛,需要,想取悅她,要緊緊抓住她,所以你就很容易放下自己的私心——“這是我的茶、我的床、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個人愛好”。相反,你會問她:“你想要什么?你想吃什么?你想去哪兒玩?”在你努力取悅你愛的人的時候,就學會了無私,無私可以帶來和平、安寧和智慧。

  因為人們往往是從個人自私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觀點,以找到真正的快樂。我們必須將自私沖刷幹淨,通過關心和愛護另一個人,學會無私。這就是用愛讓我們從痛苦中得以解脫的方法。我們不應說:“聽我的,這是我的想法,這是我希望的,這是我的計劃。”我們應該說:“好的,你的選擇就是我的選擇。”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慢慢從自私的陰影中走出來。雖然看上去我們是出於自私的原因去愛戀、關心一個人,但是它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從一個利己主義者,變成一個利他主義者。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愛森林樹木、鮮花綠草,你愛大自然,你也愛兄弟姐妹,但是你需要一個人或一件事去激發這種愛,讓它表達出來,並將這種愛變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最終會帶你走向自由。

  我們什么時候才做好結婚的准備?

  我們要花費很多生命去學習,去准備,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才能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做出人生重大的承諾。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很小孩子氣,而許多人在結婚時,其實並不成熟。但結婚了,他們就要為做出的承諾承擔責任,和對方一起努力讓婚姻美滿。也有些人卻需要花更長時間去做准備。僅僅是成年人和有工作,並不意味著你已經可以結婚、可以承擔起婚姻的重擔了。僅僅有工作、金錢、房子、汽車是不夠的,情況並非想象的那么簡單。

  然而,人們是否都需要等很多年才可以結婚安定下來呢?也不盡然。一個已經做好結婚准備的人就不需要等下去。如果你准備好了,你在想要做出婚姻的承諾時,會體驗到一種快樂。這就是說,對於那些不願意結婚的人,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准備好。只有准備好的人才渴望和另一個人結合,因為婚姻是那么的美滿幸福。准備好結婚的人是不會失去機會的。

  因性而吸引

  那么,那些還沒有准備好做出婚姻的承諾,卻因為受性刺激的驅使而結婚的人是怎么一回事呢?噢!性不是婚姻。性也不意味著傳宗接代。我們不說:“因為我有性生活,所以我就應該生孩子,就能成為一個好媽媽。”這種想法不對。讓我們坦白地面對性問題。你可能有過被性刺激驅使的體驗,那種感覺就像是煙癮發作,或者上了酒勁兒,或者是對一種食品產生了無以名狀的渴望。性就是一種欲望,有病的人、心靈扭曲的人需要大量的性刺激。如果你很健康,你並不一定需要很多的性刺激。性也是逃避問題的一種方法。但是長期沉溺於性,人的身體就得不到淨化,必然出問題,就像醉酒一樣。一個人喝醉的時候,他會覺得:“噢,什么都不是問題。”這是一種自我麻醉。你選擇用酒,或者性,或者毒品讓自己麻醉,逃避困難。可悲的是,問題仍然存在,你終究還是要面對它。

  當身體不通暢的時候,身體會進行一些自我調節,排出毒素。但是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體力,體內需要有能量才能做到這點。如果人們不斷地尋求性刺激,那么體內就沒有足夠的能量去調節身體了。沒有愛的性刺激拖延了人們面對困難的時間,並沒有解決問題。沉溺於性的人,會因身體堵塞不通暢而痛苦,但又沒有精力去調節身體。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處於部分死亡狀態。如果沉溺於性,就沒有百分百活著。在這種半死亡狀態中,人們迷迷糊糊,感覺像很快樂。性就像毒品,麻醉你,讓你逃避。

  如果很健康地愛一個人,就很想和所愛的人生育下一代,那么性會是很美好的。如果想把愛傳導給另一個人,最好、最珍貴的性就是和相愛的人結合,孕育下一代。

  如果沒愛的性有害,禁欲好不好?

  禁欲很好,但是這種對性欲的禁止不能建立在強烈的對欲望的控制基礎上。如果想有性生活,卻強迫自己禁欲,這是不提倡的。正確的自然法則是以身體為重(參見第六章),讓身體自我調節。同時要提升精神層次,讓自己充滿智慧。有一天,當身體幹淨了,思想開放、心理平衡,就不再想要性刺激了。我們不用強迫自己,也沒有什么被約束感,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按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來就行。

  比如說,如果你想到“噢,我情緒低落,所以我要吃糖”,沒問題,因為你情緒低落,你需要熱量和能力幫助你走出來。糖可能會放慢你身體調節的步伐,但這是暫時的,而且它可以讓你得到一定的休息。你可以對自己說:“等我身體好點了,它就會重新開始調節,身體會得到淨化。”性其實也可以扮演同樣的角色。“讓我享受一下性刺激,我就會感覺好些,然後我再去面對人生的難題。明天,我要面對生活,但現在,讓我先享受性刺激。”這是人們通常做的,性成了一種安慰,安撫。這樣做,沒問題。但是,你要明白這不是幸福的最終答案,這只是暫時的放松。有一天不再需要性刺激,你的身體和心理就平衡了。

  婚前性生活

  當你知道你是誰,當你心理很平衡,就有能力去支持和安慰其他人,也可以有一個美滿的婚姻了。我們不鼓勵先同居再結婚的做法。如果想和一個人建立關系僅僅是想有性生活,這就表明你還沒有成熟到能夠做出婚姻的承諾。雖然我們不可能是完人,但是我們如果想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我們的心理應是平衡而且是能夠自我控制的。如果從開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那么結婚後就容易出問題,比如有婚外戀。

  在我們控制自己不做某事時,我們都會遇到挑戰。我們有多強的控制力呢?這有點像在一間酒吧開會。如果能控制自己不受酒的誘惑,就能在酒吧開好會。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我們就可以和一個美麗女子單獨在房間裏待著不出問題,因為你不會去引誘她或者騷擾她。如果你結婚前就很隨便地有了性生活,那么結婚後,你有可能做出同樣的事,最終導致家庭破裂。

  我們要找對人才結婚。如果你想濫交,那就不要想什么婚姻的事情,和別人一起找性刺激就行了,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在婚姻大事上,性生活是最次要的事。僅僅和一個人有性生活,你是無法真正愛上他的。

  對於夫妻來說,性生活是他們釋放身體不適的一種方法,就像是身體某一個地方很癢癢,必須撓一撓,也就是抓癢癢,才能感覺舒服點。所以你需要有一個深愛你的人,關心你,支持你,幫你釋放身體的不適。有人愛你為你做這些,這也是你表示愛一個人的方式。當然,你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愛,並不單單指你和她(他)是夫妻,有性生活才是愛。你可以做很多關心她(他)的事表達你的愛。

  有人認為夫妻間也存在並不想要的性生活。是的,在夫妻之間有許多事情需要兩人相互理解溝通,包括一日三餐,包括生活方式等。如果吃了過多的垃圾食品,身體就不通。不通的人,就需要更多的性來排解。思想壓力過大也需要性來發泄。情緒低落的人也需要性來刺激。不論是思想還是身體,我們都需要保持平衡,我們應該找人傾訴,把心底話說出來,同時接受事實,獲得相互的支持。人的思想境界如果較高,對性的需求就會相對較低。但是如果夫妻之間存在問題,無法保持平衡,他們兩人就該好好交心,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們會變,我們愛的人也會變

  有時候我們堅信所愛的人,他們曾經做出的承諾是海枯石爛永不會變,他們會一心一意對我們,深深地愛著我們。由於自覺被人深愛著,所以我們有時反而會不關心對方,忽視了對方。這其實是我們的不對,我們占了所愛的人的便宜。我們自以為他們會永遠愛我們,一輩子都不會變心。這是一個更大的錯誤。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變。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周圍的人也在不斷地變。我們只要保持活力,就可以看到這些變化。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我的生活伴侶在發生變化,我肯定也在變化。我們應如何以不斷變化的狀態相互面對對方,一起生活呢?”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可是我們都不問。我們是不是花心思去觀察過丈夫或妻子,我們是不是問過他(她):“你現在是誰?你現在最關心什么?你今天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我們都沒有問過。我們只是覺得:“反正結婚了,就這樣了!他總得是我老公,她反正是我老婆,一切正常。”我們曾經對他(她)很了解,就自然地認為現在仍對他(她)很了解。但是,一起生活了十年,你會發覺生活得有些不開心了,相互之間不太融洽了。

  我們都在不斷成長,可能越來越好,也可能越來越壞,總之我們都在不斷變化。如果一味地用過去的觀念看待今日的生活伴侶,我們就會感到無奈,甚至冒火。不要這樣對待我們的生活伴侶。

  成為陌生人

  如果在婚後發現對方是一個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的人,該怎么辦?

  兩人無法溝通,就像陌生人,相互之間都不滿對方,夫妻關系出現痛苦失望。如果只知道對此生氣,這說明你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說出心裏的想法。你不斷壓抑自己,直到有一天再也控制不住,終於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如果某一天早上醒來,你發覺“他怎么像個陌生人?一點都不是我過去認識的那個樣子”,那說明你沒有在夫妻關系上做出努力。你應該慢慢地,一天一天地在夫妻關系上做出努力,要相互了解,要解決問題,不能偽裝,也別掩蓋自己的感情。不能認為“只能這樣了”,所以就不向丈夫或妻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反而想著問題會自動慢慢消失。你想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一個幸福的伏筆,想著十年後會看到一場驚喜。十年過去,轟!火山爆發了。

  所以,我總是說,如果你每天都坦承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夫妻之間就不會發生戰爭。每一天,每一日,你們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談論關心的話題和事情,你們就不會有冷戰,就不會吵架、打架,或者分手。如果夫妻之間看不到對方的變化,也不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變化,最終當然會導致分手。我們忘記了自己每天都在變化,所以我們需要每天溝通,把對方從沉睡中喚醒,讓他知道:“我已經不是昨天你心中的我了。”

  婚外情

  遺憾的是,我們都未曾這么做過。我們慢慢相互疏遠,雖然兩人之間仍有需要,但是卻不能分享了。如果你和一個人結了婚,又和別的人保持性關系,你的夫妻關系就出了問題,因為幫你疏導身心痛苦、保持身心健康的應該是你的丈夫或者妻子。夫妻之間要相互滿足性欲和情感上的需要。在婚外情中,你要冒懷孕的風險,要為另一個可能出生的小生命負責。如果你和一個人有婚外情,思想會變得混亂,你會感覺恐懼、害怕、內疚,還可能生下孽子。

  如果你不能合法地和一個人在一起,你就得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你會變得神經過敏,兩人約會時你還不敢用真名在飯店登記,或者只能躲在車上、暗處幽會。這種情況讓你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常常會處於焦躁不安中。而且一旦就有了這種行為,你往往會越陷越深,和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時感覺不舒服,滿腦子都是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也會不斷琢磨是不是你家人發現了自己的不軌行為,所以和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時,會感到內疚羞愧,這也會使你采用更“精明”的手段,撒更多的謊。婚外情最終會導致家庭破裂,而一切真相,你家人可能並不完全知情,但你內心深處卻明白你做了些什么。

  有些社會,不忠不會引起什么心理壓力。但有些地方,這種壓力是很大的。但追根究底,外界壓力並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保守貞操,守衛自己的防線,否則你會因撒了那么大的謊而無地自容,悔恨一生。如果你背叛了丈夫或妻子,就會強迫偽裝自己,從而也無法從丈夫或妻子那裏得到正面的力量。雖然他(她)並不知道你的婚外戀,但是你和他(她)之間卻產生了隔閡,最後釀成家庭悲劇。

  即使不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婚外情,婚姻雙方中如果有一方在外面和別人保持性關系,也必然會導致夫妻分手,因為這個人根本不配擁有原來的這份婚姻。這種懲罰不是來自上帝或者佛,也不來自社會群體,它來自於這個人本身,來自於這個人自己的內心。一個人有了婚外情是很羞愧的事,一開始可能他還沒有這種感覺,也意識不到這點。慢慢地,他的內心會提醒他,讓他覺醒,讓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認知。如果因為婚外情而家庭破裂,不是家人離開了你,而是你離開了家。

  和一個背棄承諾的人生活

  讓我們假設你的生活伴侶背棄了婚姻的承諾對你不忠,你該怎么應對呢?不忠的行為其實並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是這種不忠會變成一種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我認為原諒一個人很簡單,但是這個被原諒的人可能會繼續錯下去,直到有一天所有人都無法再原諒他。決定原諒還是不原諒的不是這個人的丈夫或者妻子,而是他們自己,他們會整天受不忠行為的困擾,讓自己變得醜陋,並離開丈夫或妻子。如果我們不斷地重複做一件事,這種行為就會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或特定動作,很難改掉,使我們無法和伴侶在一個軌道上運行了。

  那么是不是就該分手呢?要一個人改變習慣是很難的。雖然你努力想原諒他(她),但是他(她)卻可能再犯錯誤,最後兩人必然分道揚鑣。不忠的行為只是結果,其原因卻可能還不清楚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找出原因並加以修正,這種事情就會反複出現。有一天你會對自己說:“噢,五年啦,我受夠了!”你開始自己的生活,但是在以後的許多年你都弄不明白他(她)為什么會做出那些事情。不過,說到底,他(她)做什么,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都會從各自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不管我們多么努力,下多大功夫,都不行。

  艾滋病和性

  如果你和性生活不負責的人有關系,或者你本身就是個喜歡濫交的人,你就面臨很大的被感染危險。艾滋病是種傳染病,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怎么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身體營養不均衡,可能營養不良,也可能生理阻塞。我們吃太多的垃圾食品、油炸食品、冷凍食品,造成我們的免疫系統很弱。我們的內心也缺少愛的滋潤,所以就錯誤地覺得需要很多的性來刺激我們。所以有些人濫向人示愛,對待性行為沒有嚴肅的態度,濫交,最終感染上艾滋病毒。這些人身體不健康,心理不健全,造成他們在死亡線上掙紮。

  我們曾經提到,原生家庭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幸福有很大的影響。有些人還沒成熟,卻已有了孩子,他們只能一邊自己做孩子一邊做父母。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做稱職的家長。如果離婚,家庭的負擔就會落在一個人肩上。在單親家庭,孩子往往被忽視,很容易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出問題。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對性有特別強烈的需求,對法律保護之外的性有很大的欲望,從而染上病,或沉淪或變得暴力,直至走向死亡。這是個怪圈。不要因為你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自認為是成年人了,不要認為你這時已可以結婚養育下一代了。培養下一代需要智慧,不要因為不成熟的性關系而生出了下一代,這樣我們是在毀壞這個世界,對人類造成傷害。

【書籍目錄】
第1頁:《接觸》 內容提要 第2頁:《接觸》 目  錄
第3頁:《接觸》 引  言 第4頁:《接觸》 原生家庭
第5頁:《接觸》 朋  友 第6頁:《接觸》 工作關系
第7頁:《接觸》 愛一個人 第8頁:《接觸》 和陌生人一起生活
第9頁:《接觸》 物質世界 第10頁:《接觸》 食品還是毒藥
第11頁:《接觸》 活生生的世界 第12頁:《接觸》 精神境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