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功成而不居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作應當作的事。作過了,如雁過長空,風來竹面,不著絲毫痕跡,不有纖芥在胸中。所謂“行不言之教”,是說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作,或作而後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

  經典回放

  選自《道德經》

  【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導別人,萬物興起時,不勉強阻止,也不強占天下創造的成果。有所倡導時,不依恃自己的才能,事業成功了,也不把功勞攬在自己的身上。正因為他不居功,他的功勞才不可磨滅。

  大師釋疑

  無為:不勉強去做,即順其自然。

  不言之教:即用行為進行引導。

  作焉:興起,萌生。

  為而不恃:即加以引導而不依賴自己的才能。

  學道一得:最好不等於一百分

  本節選錄的老子這段文字,每句話都含意豐富,合起來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這是老子推崇的聖人境界。從古到今都沒有人完全達到過這些境界,但某些人在某個方面確實做得很好。我們不妨逐句來進行論述。

  何謂“處無為之事”?也就是不勉強去做什么,有一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按規律辦事”。但只是有一點像而已!它的主要意思是不按自己的主觀意願辦事。如果把老子的另一句話聯系起來,意思就比較明朗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就是說,要順從民意。老百姓想過怎樣的生活,就讓他們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加入自己的主觀傾向。這有點接近古羅馬時期雅典的民主制度,當時雅典無論決定什么提案或審判犯人,都由一個501人組成的法官團投票決定,按票數多的辦。這種泛民主制度存在比較大的缺陷,不過給後世西方的民主制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老子並沒有提出“處無為之事”的具體方法。春秋時尹文的話,頗有點“無為”法的味道。當時,齊宣王問尹文:“作為一個領袖人物,要遵循什么法則呢?”

  尹文回答說:“領袖人物要遵循的法則是:政令簡明不逞能,寬和大度能容人。上面的事情少,下面就易於執行;上面的法令簡明,下面就易於遵行。這樣,部下就不會因為觸犯一些多餘的政策、條令而受到懲罰。大道能容萬物,大德能容眾人,聖人政令簡明,天下卻治理得很好。《尚書》說:‘寬容即是聖明。’詩人說:‘周王有寬和的度量,所以國運能延綿久遠。’”

  這算不算順從民意呢?算不算順其自然呢?

  何謂“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以身為表率,引導天下為善,而不是用各種法令、條例強迫百姓服從自己的意願。

  何謂“萬物作焉而不辭”?也就是事物興起時,不勉強去阻止。一般來說,既得利益者都喜歡穩定,害怕變動。一旦社會上某個新生事物萌芽,就如同大敵,想方設法去阻止,直到完全沒有能力阻止,才予以承認。到了這時,新生事物實際上已經變成舊事物了。從曆史來看,中國的統治集團就像一群健牛,拉著曆史列車。不過他們不是在前面使勁,而是向後面拉,直到拉得筋疲力盡,列車才開始快速向前推進。如果這輛列車完全不動了,他們也會向前推一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統治階層是延滯曆史前進的最大阻力。老子提出“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許是針對這一弊端而發。

  何謂“生而不有”?也就是不強行占有天下創造的成果。統治階級為了自身享樂的需要,就要用各種手段強占天下創造的成果,至於占有比例,曆朝曆代又有所不同。中國曆史就是一個個盛與衰的怪圈組成的,其根源就在統治階級的強行占有:社會越繁榮,統治階級的腐敗與浪費越劇烈,民間也奢侈之風,當社會的創造能力難滿足消費能力時,國家就由盛而衰。新一代領導人往往比較廉潔,從勤儉開始創業,國家又由衰而盛。如此循環不已。誰能打破怪圈?老子寄希望於“行不言之教”的聖人。

  何謂“為而不恃”?聖人並不是一個旁觀者,老百姓也有愚蠢的一面,不一定能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這時候,就需要聖人用智慧進行引導。不過,僅僅是引導民意和根據民意制訂政策而已,聖人不會為了證明自己的治國才能而勉強推行什么或反對什么。

  但聖人並非雪藏自己的智慧而不用,只是不用私智而用公智而已。一方面,廣泛傾聽大家的意見,一方面,利用大家公認的制度進行管理。他獎賞誰,不是因為喜歡他;他懲罰誰,不是因為討厭他;他推行什么,不是因為自己愛好,而是符合公眾的利益;他反對什么,不是因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而是不符合公眾的利益。春秋賢士師曠的話,或許可以為老子的“為而不恃”作一個注解:

  有一次,晉平公問師曠:“做好一個領袖人物,有規律可循嗎?”

  師曠回答說:“做好一個領袖人物的規律是:悠閑恬淡不逞能。最重要的是仁愛,最緊要的是用人。要廣開言路,疏通溝通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不被流行風氣困擾,不受身邊之人蒙蔽。要保持清醒頭腦,從現存事物中看到它的未來趨勢;要保持獨立人格,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和獨到見解。要實事求是地考評部下的業績,以公平的獎罰來統禦部下。這都是一個領袖人物應該做好的事。”

  何謂“功成而弗居”?也就是不把功勞歸於自己。因為聖人“無為”,讓老百姓自自然然地生活,好像沒有功勞一樣。正因為他不居功,他的功勞才不可磨滅。

  漢朝的“文景之治”是曆史上少有的聖明時代,漢文帝、漢景帝並沒有在國家制度建設方面沒有多少建樹,好像沒有功勞一樣,但他們的功勞確實不可磨滅。不過他們也有不足的地方:沒有根據民情變化適時調整政策。老子的宗旨是“無為而無不為”,只要不逞能就行了,該做的事還是要做。

  在曆史上,將老子的“無為”法做得最好的應該是漢高祖劉邦。當然,所謂最好,並非100分,而是60分或70分,這已經足夠讓他排名第一了。劉邦無論打天下的謀略是靠大家出主意,他只是用勇氣和仁義來引導大家向一個共同目標努力而已。劉邦治天下的政策是靠大家來制訂,他只是用自己的勤儉來引導大家的勤儉而已。而他訂下的政策卻深合民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事業成功後,他不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而是歸於下屬。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這當然是劉邦的謙遜,如果他沒有過人的品德和智慧,三傑既不會為他所用,他也不會用啊!試想,遇到任何一個問題,向他出主意的人必然很多,有的說東,有的道西,在眾議紛紛中,劉邦為什么能正好選中那條正確意見呢?這難道是運氣嗎?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意見,有沒有傾聽的耐心,首先就是個問題,偶爾有所選擇,可能選中的恰好是最錯的那條。由此可以說明,劉邦具有過人的洞察力,這是他事業成功的主要原因。

  後世的人譏議他無智無能,全靠他人幫襯,恰恰說明他“無為”的功夫做得好,達到了“功成而不居”的境界。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