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佛的般若智慧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密;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這也等於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經典回放

  錄自《金剛經》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譯文】那時須菩提問佛陀:“世尊啊!應該如何給這部經文命名?我們又該如何奉持它呢?”佛陀告訴須菩提說:“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密’,你們就按這個名字奉持它好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須菩提啊,我說‘般若波羅密’,就不是‘般若波羅密’,因此命名‘般若波羅密’。”

  大師釋疑

  奉持:“奉”即恭敬接受,“持”即虔心修習。

  金剛:即鑽石,喻無堅不摧,能破一切邪法而建一切正法。

  般若:有智慧之意,南大師說:“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

  波羅密:通常作“波羅密多”,梵文音譯,意為“到彼岸”。

  學佛一得:內修智慧,外修儀表

  “般若”二字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所以譯經人都是直譯,不敢翻譯。因為一翻譯的話肯定是錯的。但是人家看了莫名其妙,怎么辦呢,只好勉強解釋一番。就像老子拿“道”沒有辦法一樣,只好“強為之名”。如果勉強給“般若”安個名字的話,就是“智慧”二字,但它肯定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智慧,而是合乎道的智慧,或者說佛智。

  據南懷瑾大師說,般若智慧共有五種:

  第一是實相般若。

  南大師說:“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范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范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以此觀之,“實相般若”跟老子《道德經》所講的“大道”,或者跟西方哲學家所講的“自然規律”、“客觀規律”等概念是相同的,或者近似。那么所謂“佛法無邊”就相當於西方的“規律無所不在”。不知為什么,現代人不太容易接受“佛法無邊”而能夠接受“規律無所不在”,好像前者是迷信而後者是科學。這是一種心障。實際上,佛學對規律的探索遠遠走在西方的前面。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咱們中國不如西方發達呢?咱們中國發不發達跟佛學本來就沒有多大關系。除了唐朝前、中期之外,中國人就沒太把佛學當回事。尤其是現在,懂佛學的人已經很少了,以至於日本人說正宗的佛學在日本。中國台灣人不敢跟日本人較量佛學功力,卻敢瞧不起大陸人的佛學修養。這並不是人家有錢發飆,咱們大陸人確實沒辦法跟人家比佛學文化。

  第二是境界般若。

  “境界”也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詞語。如果要勉強解釋的話,大概是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認識的深度與處理的水准。通常來講,你的認識到了這個水准,你才能做出這個水准。

  有一個故事:一位修士每天東奔西走,給戰爭孤兒們募捐。有一天,修士來到一家飯店,請幾個在這裏打牌的人捐款。其中一人輸了錢,情緒很激動,把修士罵了一頓,還將一口濃痰吐在他臉上。

  修士取出手帕,平靜地擦去臉上的濃痰,微笑著說:“屬於我的那一份,我已經得到了。先生,我的孤兒們能從您這兒得到什么呢?”

  那人羞得無地自容,他低著頭,將身上的錢全都掏出來,默默地放在修士手上。

  境界不同的人遇到修士相同的事情,反應會大不一樣。有的人會掉頭就走,有的人捏緊拳頭想打架,有的人氣得破口大罵,有的人一本正經地講道理,有人的打電話找警察……每一種處理方式,都跟各自的境界是一致的,也跟各人對這件事的認識是一致的。

  這位修士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我們當然不知道,不過可以猜測一下。他也許想:這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發怒,他只是受到某些事的刺激,想發怒而已。我正好在他想發怒的時候來麻煩他,那么我的遭遇是我命中應受的。就像來到極地必然受凍、走到雨中必然淋雨一樣,沒有什么好抱怨的。

  當然,這只是猜測而已,也許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境界低者無法理解境界高者的思想,因為他從來沒有到過這么高的地方。境界高者倒是有可能理解境界低者的思想,因為他是從低處走上去的,對過去的思想軌跡也許還有印象。

  我們不得不承認,境界極高者,確實能夠“瘁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比我們更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一切事情。

  第三是文字般若。

  文字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何運用文字,更是一種智慧。文字般若高的人寫的文章讓人百讀不厭,說的話能像撥動琴弦一樣撥動人的心弦。文字般若極高的人,具有極強的概括能力,比如毛澤東說:“槍杆子裏面出政權。”一句話就把武裝的重要性說絕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句話就把身體的重要性說絕了。真有點“一句頂一萬句”的味道。這就是文字般若。

  佛經具有極高的文字般若,它的文體跟其他任何文體都不一樣,它音韻、節奏既優美,又莊重,且恬靜,可讀可唱,極為獨特。很多人迷上佛學,就是迷上了它的文字般若。

  第四,方便般若。

  南大師說:“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以此觀之,“方便”二字,大意是辦法、手段。“方便般若”就是辦法好,手段高。佛家“方便般若”足以把《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類的兵書都裝進去,還綽綽有餘。試想,無論你用什么兵法,攻城略地,都有一定限度,到了一定地步,就不行了。無論是元太祖還是愷撒大帝,都是如此。佛學不依賴物質條件,不斷攻克別人的心靈,至今已成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肯定是有一些辦法的。而且佛家采用的任何辦法都以一個“善”字為宗旨,不用歪點子、壞主意,不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否則就不叫“般若”。平時人們不擇手段,是因為智慧不足,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只好不惜“自傷經脈”,運用“魔功”。但佛家的智慧已經夠用,不需要損人害己。

  第五,眷屬般若。

  南懷瑾大師說:“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以此觀之,“眷屬般若”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親和力”、“魅力”、“影響力”。佛家是“內外雙修”,既注重儀表,又注重行為,也注重心態,修到一定程度時,既莊重,又和藹,讓人一見就覺得可親可敬。相處久了,更是崇拜得不得了。因為佛家的“眷屬般若”不是表演,下了台就換成另一幅模樣。他們始終如一,第一眼看見是這樣,每天盯著他還是這樣,讓人不佩服都不行。

  所以,學佛即使別的都沒有學到手,只要學到“眷屬般若”,就能讓你一生受益無窮,競選總統別人肯定優先給你投票,與人相處肯定“粉絲”成群。即使跑到野人國去,也會大受歡迎。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