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學道的二種障礙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我恭勸大家,學佛修道要“嚴於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中國人講道德,結果,往往都以道德標准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人,別人有錯要包容,盡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

  經典回放

  錄自《圓覺經》

  【原文】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譯文】什么是二種障礙?第一種是理障,妨礙良知和正見;第二種是事障,使人陷入生死循環中……善男子啊!假如從現在以至末世的一切眾生,想暢遊在佛法的大圓覺海洋中,先要發願勤修,斷除二種障礙。只要降伏這二種障礙,就能悟入菩薩境界。

  大師釋疑

  理障:道理障礙。知道某個道理,就不能接受不同道理。

  事障:又叫煩惱障。南大師說,“有事就有煩惱,心中煩惱多、貪欲多”,“它是一股力量牽引著你,讓你在生死中輪轉不已”。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悟有情”。據南大師解釋,是自己覺悟了,又利益眾生。

  學佛一得:給真知留出一點心靈空間

  無論修道學法,還是謀事創業,都會遇到理障和事障的困擾。它們就像兩座大山攔路的大山一樣,即使好不容易翻過去,前面又會出現兩座同樣的大山。直到破除了理障和事障,前路才會平坦。

  所謂“理障”,就是深信某個道理時,就拒絕接受其他的道理。但世上的任何道理,都只是片面的道理,只能讓人看清事物的某個方面。如果拒絕其他道理,等於拒絕對該事物進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那么就會讓自己留在愚癡中而難有進益。

  有一位教授到南隱禪師處問禪,從哲學、科學的角度提出自己對禪見解。南隱一直默默地聽著。最後教授向南隱請教禪的真義。南隱沒有說話,端起茶壺給教授上茶。眼看茶杯已滿了,南隱還在向杯中倒水。教授說:“老禪師,茶已溢出來了。”

  南隱說:“是啊,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頭腦中裝滿了那么多哲學、科學,哪裏還能裝進別的東西呢?”

  這位教授就是遇到了“理障”,他在對禪的真義沒有了解之前,就用科學和哲學進行解釋,是因為他相信科學和哲學是真理,一切學問都會包含在這兩種學問之中。那么他怎么能接受不同於科學和哲學的禪呢?

  在生活中,人們都重視自己的專業,也就是重視自己所學到的理論,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也習慣於限定在專業框架之內。甚至於找工作,也傾向於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這都是“理障”。因為有了理障,路就會越走越難,越走越窄。

  當然,所謂“理”,不僅包括世所公認的一切理論、法律制度以及各種規則等,還包括自己形成的某個想法。不管是否有理論或事實依據,只要形成了某個想法,自己就會覺得肯定是對的,很難聽進不同的意見。這種“理障”,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最容易遇到的。

  有時候,“理障”甚至還會進一步升級,不再需要“理”,只剩下“障”,也就是說,認為“我總是對的”,不管我贊成什么或否定什么,不管我堅持什么或反對什么,都是對的。這種現象在功成名就的人士身上最容易出現。

  有一天,畫家列賓和他的朋友在雪後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見路邊有一片汙漬,顯然是狗留下來的尿跡,就順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蓋了。沒想到,列賓卻非常生氣地說:“幾天來我總是到這裏來欣賞這一片美麗的琥珀色,你卻把它破壞了。”

  那片狗尿究竟是“汙漬”,還是“一片美麗的琥珀色”,都取決於各自的心態。但在列賓心目中,“我”認為是“一片美麗的琥珀色”,那它就是“一片美麗的琥珀色”,與之不同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一旦有了“理障”,不僅會變得頑固守舊,缺乏創新能力,還可能把歪理當真理,把邪說當正說,這無疑會對做學問、幹事業以及發展人際關系都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如何克服“理障”呢,也許應該像孔子所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說,不要固執己見,也不要頑固地突顯自我,以開放心態對待一切意見,一切道理,一切事物,一切人。

  有人曾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跟誰學的呢?

  子貢回答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聖人之道並沒有墜落在地上,而在人們的掌握之中。賢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賢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沒有什么地方沒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什么地方不可以學習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呢?”

  按孔子的學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初、高中,從沒進過大學的門。但他卻是當時學問最高的人之一,其原因在於他成功破除了“理障”,能夠向一切人學習一切有價值的學問。

  韓愈平生最崇拜孔子,並以儒學道統的傳人自命。他在《師說》一文中說:“生乎是前,其聞道也因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平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如果能夠拋棄年齡、學曆、職業、地位等方面的偏見,達到“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境界,“理障”就能破除了,智慧也會綿綿而生。

  所謂“事障”,就是被某件事所羈絆,難以擺脫,思維也自然而然地受到這件事所控制,並由這件事帶來越來越多的事,想法也越來越多,越多越混亂,從而失去對正道的認識能力。

  臨濟宗第十二代祖師大慧宗杲(公元1089—1163年),是宋代著名的愛國高僧,因支持嶽飛抗金,得罪了奸相秦檜,被流放嶺南。

  有一位將軍,厭惡了沙場的血腥廝殺,也許是懼怕了死亡,找到大慧宗杲禪師,要求剃度出家。宗杲禪師說:“現在國難當頭,正需要你們這些忠義之士抗敵救國,你怎么能臨陣脫逃呢?”

  將軍說:“我並非貪生怕死,而是真正看破了紅塵。請大師慈悲,收留我作弟子吧!”

  宗杲禪師打量了他一會兒,淡淡地說:“你業習太深,恐怕還不能真正放下。”

  “我什么都能放下!家庭,名譽,地位,權力,我都厭惡了,請您即刻為我落發吧。”

  大慧宗杲禪師笑而不答,起身離去了。將軍只好無可奈何離開。但他並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又來到寺院,恭恭敬敬地站在方丈門外等候。宗杲禪師打開房門,看見將軍,已知其來意,卻佯裝不知,問他這么早來幹什么?將軍口占一偈:“為除心頭火,清早禮師尊。”

  大慧宗杲禪師也說出一偈:“淩晨離夢鄉,不怕妻偷人?”

  將軍頓時惱羞成怒,罵道:“你個老禿驢,說話太傷人!”

  宗杲禪師哈哈一笑說:“你既要出家,何怕妻偷人?輕輕一撩撥,怒火又燃燒。施主現在還不宜出家,以後再說吧!”

  將軍紅著臉離開了,以後再也沒提出家的事。

  這位將軍厭倦了沙場征戰,也許真的想放下,但不是什么事都能放下。他既怕“妻偷人”,就得盡丈夫的義務,供給她吃,供給她喝。那么就得去工作。等到生下一堆小孩子,光是工作還不行,要拼命工作多賺錢。他別的工作不擅長,還是得去打仗。一打起仗來,更是不由自主,事情更多。

  所以,只要有一件事放不下,就會帶來一大堆事,不管自己願不願意,甚至不管是否正確,都得硬著頭皮去做,心裏卻有苦難言。這時候,聽到局外人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就會老大不樂意,回上一句:站著說話不嫌腰疼。對於遇到“事障”人來說,並非不知道這樣做不好,只是像被繩子拴住的老牛一樣,不往前走不行。

  如何破除事障呢?按佛祖教導的方法,要“永舍貪欲”,但這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未免有點不現實。大致上,有兩個變通的方法,值得一試:

  一是減輕貪欲。看見別人升官、發財、出名,自己也要升官、發財、出名,甚至要求比別人更成功,貪欲就太重了;看見鄰居、親戚吃好、玩好、住好,自己也要吃好、玩好、住好,甚至要求比別人享受更多,貪欲就太重了。盡自己的能力,順其自然地生活,心靈會更快樂。

  二是不要把問題看得太嚴重。發生任何事情,其實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比方說“妻偷人”這件事,它的嚴重性完全在於人們對它的評估,而不在它本身。如果認為它嚴重,可以嚴重得要命。比如封建時代,規定“殺奸夫淫婦無罪”,這不是嚴重得要命嗎?也不見得只有丈夫一方有“要命”的權力,秦律規定,“夫為寄豭,殺之無罪”(《史記·秦始皇本紀》)。豭是公豬,到處“播種”,以此比喻男人偷情。妻子只要證實老公有公豬一樣的行為,可以直接要他的小命,還不用承擔法律責任。

  如果認為這件事不嚴重,一點事都沒有。比如原始社會,女人連固定老公都沒有,喜歡誰就是誰,有什么關系?而且,各國的法律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同一國家,社會風氣不同,同樣是“妻偷人”這件事,嚴重程度也大不一樣。那么這件到底嚴不嚴重呢?到底有多嚴重呢?其實都不一定。

  無論任何事,只要自己不把它看得太嚴重,心裏的壓力和痛苦就會大大減輕,“事障”也就比較容易逾越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