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大徹大悟的人,看一切眾生一體平等,誠誠懇懇、自自然然尊重每一個人。佛在此作了一個比方,譬如眼睛看見前面的東西,不管美醜淨穢均一一映入眼簾,任何事物均可看見,光體本身普照一切,無選擇,無愛憎,悟道之人視眾生均與佛同等,無二無別。

  經典回放

  錄自《圓覺經》

  【原文】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譯文】善男子啊!由於大徹大悟的緣故,菩薩不會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縛,也不去求解脫的方法;不討厭生死,也不貪愛涅槃;不敬重學佛持戒的人,也不厭憎毀佛禁法的人;不器重久習佛法的人,也不輕視初學者。

  大師釋疑

  覺成就:南大師認為,是大徹大悟的意思。

  法縛:被法所束縛。“法”是指世法和出世法。

  法脫:解脫的方法。“脫”即解脫。

  涅槃:南大師認為,是指悟道成佛的境界。

  學佛一得:花開花落任自然

  人們習慣於根據自己的喜惡評價人和事,有的人好,有的人壞,有的人招人喜歡,有的人真討厭;有的事好,有的事壞;有的事讓人開心,有的事讓人難過。到了菩薩境界的人,看世界、看世人、看世事,都沒有偏見,一切都如風過水流、花開花落,自然而然。具體而言,有以下四種心態:

  一是“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法”有方法、規律的意思,按佛家的說法,包括世法和出世法。“世法”是凡世總結出來的規律或所采用的方法。“出世法”是指佛法。兩者可能有共通之處,但有時又截然相反。比如,“世法”提倡持之以恒,佛法提倡“勇猛精進”,兩者都差不多。“世法”曾經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佛法卻認為 “眾生平等”,兩者的說法又不一樣。

  有菩薩境界的人,無論對世法還是出世法,都不認為一定是對的或錯,既不會固執地堅持某種法,也不會刻意拋棄某種法。如果固執地堅持,就會為法所束縛;如果執意要拋棄,同樣會為法所困。打個比方,中國古代講仁義道德,講忠孝節義,講三綱五常,講來講去,講得人人變態,這就是為法所縛。現代人刻意拋棄過去的老古董,什么都不講,結果價值觀發生了紊亂,社會道德水准嚴重滑坡,這就是為法所困。

  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為法所縛、為法所困,那么就會努力尋求解脫而求得自由。問題在於人們成了法的奴隸而不自知,蒙昧無知地生活。

  比賽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從沒走出過大漠,據說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會回到出發的地方。所以比塞爾不願去做這種無益的嘗試。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雇請一個比塞爾人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么。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面。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第11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這些比塞爾人無疑經過了多次嘗試,最後總結出“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會回到出發的地方”這一規律。他們為法所縛,是因為欠缺常識。其實我們不必嘲笑比塞爾人無知,我們知道北鬥星及其他很多知識,但仍然差得太遠,在很多方面都欠缺常識。那么我們也可能正在為法所縛而自己一無所知。打個比方,有人認為“好人無好報”而不敢做好人。這也許只是根據某些特殊事例得出的結論,那么好人究竟有沒有好報呢?在什么情況下有好報而什么情況下無好報呢?可能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根本不清楚,這跟比塞爾人不知道北鬥星有何差別?

  二是“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何謂涅槃?南大師說:“涅槃很難解釋,有翻譯成寂滅,不很恰當,有翻譯為圓寂,也不很適宜。佛在‘涅槃經’說是:‘常、樂、我、淨。’這還是一面,再加上‘清淨圓明’,這便是涅槃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境界。”由於是一種境界,一種自我心靈體驗,就很難解釋究竟是什么東西。前面提到,大清名臣曾國藩老年時說自己已活到 “可生可死”,大概正是所謂“不厭生死”的境界。曾國藩是因為功成名就,人生價值已經充分實現,才達到這種境界。接下來的平凡日子,多幾天還不至於不習慣,少幾天也不至於有遺憾。但他“不愛生死”,卻愛“涅槃”,心裏有所執念,還沒修到菩薩的高度。

  莊子卻從另外的角度來探討生死的問題。他打了一個比方說:以前鄭國有一位美女,被國君選為妃子。美女聽說要離開家鄉去王宮,心裏很痛苦,很害怕,不知王宮裏面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進了國都,當了妃子後,她的日子過得十分舒暢,想起當初的擔心害怕,實在沒有道理。最後莊子說: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害怕死亡,萬一死後,比現在更舒暢,那么,現在的害怕不是多餘嗎?

  莊子的比喻很有趣,但不一定能讓每個人信服。怕死或不怕死,都是一種自我感受,不見得聽了一番道理,就從膽小鬼變成勇士。

  三是“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南懷瑾大師說:“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敬持戒,憎毀禁’,每人都拿一把尺去衡量別人,都拿道德標准去要求別人,從來不反省自己,從不要求自己,是不是怎樣?然後,聽到某人學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壞人、魔鬼、不屑與之為伍。這些都不是學佛者所持的態度,真正的學佛是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做人本來就應該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應該幫助他,這才是慈悲的精神。”

  其實不僅學佛的人有門戶之見,各行各業都有。用自己的道德准則衡量別人的現象更是普遍——我覺得這樣對,我覺得那樣好;我覺得應該這樣,我覺得應該那樣,總之“我”字當頭。學佛就是要學掉這個“我”字,承認世界上有跟自己不一樣人,承認每個人有跟自己不一樣的想法。

  據說,在羅閱祗城有一個婆羅門,他常聽說舍衛國的人孝養父母、信仰佛法,心中十分向往,想去舍衛國觀光並學修佛法。

  他來到舍衛國,看見農夫父子二人在田中耕地、播種。忽然,一條毒蛇爬到那兒子跟前,將他咬死。那父親不但不管兒子,仍然接著幹活,連頭也沒抬。

  這個婆羅門大為驚奇,便上前問他原因。農夫說:“人的生老病死及世間萬物的成好壞失,都是自然規律,憂愁啼哭有什么用呢?如果傷心得飯也不吃水也不喝,不是跟死人一樣嗎?你要進城,路過我家時,請替我捎個話:兒子已死,不必准備兩人的飯菜了。”

  這個婆羅門心裏暗想:“這個人真沒有人情味啊!”

  他進入舍衛城,來到農夫的家,見到他的妻子,便說:“你兒子已經死了,他的父親讓我捎話說,准備一個人的飯就行了。”

  他以為那婦人會號啕大哭,誰知他卻說:“人生如住店,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我兒子也一樣啊!”

  這個婆羅門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國家,他心裏暗道:我聽說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慈愛、如何孝順,才想來這兒學佛修道,沒想到,如今碰上這種沒有人情味的人。這種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去請教偉大的佛陀。佛陀已明白他的來意,故意問他為什么憂愁。

  他說:“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憂愁。”

  佛陀又問:“遇上何事不合你的想法呢?”

  他如實向佛稟告了他路上所見之事。

  佛陀說道:“善男子,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們知道人生無常,傷心悲哀無濟於事,故能正視世間及人生的自然規律,也就無有憂愁!塵世之人不明白生死無常的道理,互相貪著愛戀,等到突發事件一來,就懊惱、痛苦得難以自制。”

  佛陀又說:“世間俗人長時間被貪、瞋、癡三種煩惱侵擾,不能自拔。如果能明白無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滅、道的道理,那么自然煩惱盡除,都能成就佛道啊!”

  這個婆羅門恍然大悟!於是他決定皈依佛法,精修出世法。

  在這個故事中,農夫夫婦的兒子死了,他們卻表現得平靜如水,毫無悲哀,這種反常的舉動確實讓人想不通。即使經佛解說,仍然難以想通。其實,我們用不著把所有的問題都想通,也不可能辦到。既然如此,就用不著多想。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人和事,用不著按自己標准批評或肯定,只需知道,世界上有這樣的人,有這樣的想法,僅此而已!

  三是“不重久習,不輕初學”。這個道理很好理解,有的人一輩子從事某項工作,技藝平庸無奇;有的人學習三年兩載,即成高手。按資曆論人,當然沒有道理。即使你是這一行的高手,也沒有必要輕視新手,因為他目前達到的水准,不過是跟你過去某個時候的水准一樣而已,輕視他不等於輕視自己嗎?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