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堅持做好人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能活一天,便多助人一天,人家記得你的好處,這已經是一種莫大的榮譽和幸事了。

  一位老人拉著很沉的手推車上坡,如果有年輕人從後面推一把,那么老人便會感到輕松多了。

  小孩的玩具壞了,大人看見後,如果幫他修理好了,那么小孩便又快樂起來。

  母親生病了,如果她的子女能夠帶她去看醫生,打針吃藥,問寒問暖,那么這位母親的病便好得快了。

  陌生人迷路了,向路邊的行人問路,如果行人為他指路,那么這個陌生人就能夠到達目的地,並放下沉重的行囊了。

  恩澤不在大小,只要可以救人一時之急就夠了。因一只手、一句話、一個餅,處於困難中的人就會覺得,生活一下子變得輕松的多,心窩窩裏便會感到溫暖。

  從小,大人們教育我們要互相幫助。今日你助人,明日人助你。人在社會上生活,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那時候,若是能得到他人的幫助,你就可以更好地挺過難關。所以,互助,自古以來都是人類的必需的美德。

  人生在這個社會上,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全都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中。一個人,是群體中的一員,不可能離開群體獨自生存。個人與群體,群體與個人,是相互依存的。群體是個人的生活的導師與保障,個人是群體構成要素與動力。為了群體就是為了自己,為害群體也是為害了自己。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是唇齒相依,唇全而齒暖,唇亡而齒寒。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努力工作,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完善。而一個進步且日趨完善的社會,又能為一個人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促使其進步。相反,社會上有一個人墮落,這個社會也會隨著有一分墮落。而社會的墮落嚴重一分,也會使個人多一分墮落的理由。因此,個人的行為,隨時影響著社會。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隨時改變著單個的人。

  因為人與人是互相關聯的,所以人與人便應該互相幫助。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個人的享受,而是要謀求個人的健全,繼而謀求社會全體的幸福。假若社會健全了,個人的幸福便也就包含在其中。互相幫助,能為別人增添一分幸福,便也是為自己也為社會增添了一分幸福。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喝著同樣的流水,互相幫助便是我們的本分。

  大禹治水,是大禹有著普利天下的慈悲。然而這慈悲,同時也是為了大禹自己。假使大禹整日留在家中,飽食終日,到水患來時,他和家人不是也只能葬身魚腹嗎?而損人利己之人,看似為自己謀福利,不也是像飲下毒藥來止渴一樣愚蠢嗎?待一時暢快之後,終有一天將會走向自我毀滅。所以,我們要懷有一顆互助的良心,朝謀求社會的大福利中求取個人的幸福,這樣的幸福,才是問心無愧、可以長久的幸福。可以說,沒有好人的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這樣的一個社會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也就是失去了人與人之間“善” 的溝通。

  一名消防人員在酒吧坦率向朋友這么感歎自己的命運:“有一天,我幫一戶人家滅火,救了屋裏兩條狗,你以為有誰記得這件事?還有一次,我跟同事為了搶救一座老教堂,吸進大量濃煙,事後也沒人提過這回事。我還冒著生命危險沖進一棟失火住宅,救出兩個小孩,誰又記得這檔事?當然沒半個人。可是,有一回別人看到我對著市長他家那只亂叫個不停的狗兒又罵又踢,就……”

  這故事的寓意是:善行常被遺忘,惡行總被記得。雖然這樣,但人們不能停止行善,因為,“遺忘”和“記住”只是受到了人們的情緒影響,根本不代表“行善”就是不重要的,或者,行善之人就總是要被遺忘的,況且,“行善”的關鍵之處就在於,不渴求你所救助的人記住你。

  一個年輕人出差到了外地,先是到達了一個偏僻的小鎮,然後又坐車要到一個村子裏去。去往山村的路極為難走,汽車顛簸著緩慢前行,沒多久年輕人就開始暈車了,當地的副鎮長說路還遠著呢。後來遇到一條湍急的河,司機減速並異常小心地駕駛,年輕人說這樣的水很危險啊,車上的當地人就說雨季一到水就把橋都淹了,比這更危險。

  在村裏時,一群好奇的孩子圍了上來,年輕人把換下的空膠卷盒給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顯得格外高興,而其他的孩子則羨慕地看著這個有盒子的孩子,年輕人於是又拆了一個膠卷盒給另一個孩子,然後打開自己的包找出兩支筆,也給了小孩。看著這群農村孩子那么興奮,年輕人就說回去後會給他們寄書,並拿出自己的本子記下了地址,聽孩子說,他們學校什么書也沒有,只有校長那裏有一本字典。

  離開這個村子後,年輕人又去了其他地方,回到北京也一直在忙工作,幾乎把陝西那個偏遠山村裏的孩子忘了。一天,她在自己的本子上看到了地址和人名,才突然想起來答應過孩子要給他們寄書,但年輕人又有一些猶豫:孩子們可能早就忘了吧?能寄到他們手裏嗎?很可能書會在路上丟了,或是被其他人拿走。不過,年輕人還是跟自己的同事說了這件事,叫大家帶一些舊書來,同事們都很熱情,從家裏拿來幾十本各種各樣的兒童書,年輕人就把書全寄走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幾乎都忘了寄書的事,卻受到了一封來自山村的信,信是孩子們寫來的,信上說非常感謝好心的姐姐,全村的孩子等這些書已經等了兩個多月,他們幾乎天天都到鎮上的郵局去看書有沒有到,大人笑話他們,說城裏的姐姐只是說說罷了,但孩子們不信,他們說姐姐都記下了他們的地址,怎么會只是說說的呢?發大水的時候橋被淹了,但孩子們還是瞞著自己的父母往鎮上跑,終於等到了年輕人寄去的書,這可把他們高興壞了,孩子用化肥袋子把書包了好幾層,一路從鎮上跑回了村子,整個村子的孩子都聚到了一起,學校的老師說要成立一個圖書角,大家要把手洗幹淨才能看書,他們都沒看過這么好看的書,把故事全背下來了,還說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看到這裏,年輕人的眼睛濕潤了,城裏的孩子很難想象那些孩子的艱辛。

  後來,這個年輕人又給孩子寄過一些文具和書,秋天她就收到了從那個山村寄來的包裹,包裹了裏裝的是孩子們,還有全村人給她和她的同事特意留的大棗——最好的大棗,年輕人和自己的同事都覺得,他們一輩子都沒有吃過這么甜的大棗。

  這時,這個年輕人才知道,從頭至尾堅持做一個好人是多么的重要,她很慶幸自己沒有違背諾言,但同時,她也很慚愧,因為關於要不要寄書,她曾經猶豫過,還好,她最終還是寄了書,否則,那裏的孩子該有多傷心?如果她真的失信了,那么,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彌補由於她的失信而對孩子們所造成的傷害。

  僅僅有做好人的想法,並不等於你已經成為了一個好人,如果你由於一時猶豫而後退了,那你不僅沒有成為好人,甚至連最初的好想法也變得沒有意義了。

  做好事不僅能助人參透智慧,佛教認為人的命運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在一些因果緣起的作用下,人們的命運很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而做好事其實是在積極地改變事物的因果。

【書籍目錄】
第1頁:源自內心的新氣象 第2頁:快樂和不快樂
第3頁:身心一體 第4頁:不和憤怒兜圈子
第5頁:修行花園裏的好園丁 第6頁:反躬自省靜人心
第7頁:寧靜的內心 第8頁:心靈的秘密
第9頁:減少痛苦 第10頁:照鏡子法
第11頁:傾聽他人 第12頁:把憤怒當作一個孩子
第13頁:痛苦源自內心 第14頁:修養離不了善意的監督
第15頁:我們的錯誤 第16頁:謙虛和包容
第17頁:嚴格自律使人重獲新生 第18頁:古法的深意
第19頁:把心放回心窩裏 第20頁:心靜好磨刀
第21頁:一顆感激之心 第22頁:惜福
第23頁:守財讓我們變得疲憊 第24頁:苦非苦
第25頁:尊重他人 第26頁:持有不動心
第27頁:身處逆境須用開拓法 第28頁:淡然面對世間悲苦
第29頁:醒悟 第30頁:你在想什么呢
第31頁:提醒自己勇猛精進 第32頁:心殘所以事殘
第33頁:對待痛苦的態度 第34頁:愁苦源於心
第35頁:疼痛的自省 第36頁: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第37頁:照管內心的油燈 第38頁:遲來的慚愧
第39頁:結束自己對自己的束縛 第40頁:虛名阻礙了我們
第41頁:內外兼顧的修養 第42頁:認知自己的不完滿
第43頁:每一條生命都很可貴 第44頁:堅持做好人
第45頁:心中的大世界 第46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第47頁:溫暖的愛 第48頁:悲憫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第49頁: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50頁:德高望自重
第51頁:取法天地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5 9:08:01
感謝,心情得到平靜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4 22:00:09
好喜歡喔!如果有書更好
第 2 楼
懺悔弟子 发表于 2013-6-18 0:30:24
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分享這麼棒的生活佛法書籍!! 弟子願信受奉行!!
第 1 楼
幸福 发表于 2013-4-26 20:54:11
歡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