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裏禪外悟人生 李叔同

禪裏禪外悟人生 李叔同

常隨佛學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李叔同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范,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雲: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餘,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飲酒戒緣起雲: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雲: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雲: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複為浣衣曬幹。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複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雲:只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雲: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湣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雲: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歎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雲: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於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雲: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後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餘所希願者耳!

  1、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為幼年學僧所做的講演。

  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那雜事》:即“有部”,系由上座部分化而出的佛教部派之一,以《發智論》、《俱舍論》為經典教義,根據“法一切有”、“時一切有”而得出“說一切有”的主張。

  3、《五分律》全名為《彌沙塞五分律》,印度上座部彌沙塞部之戒律,共分五部分,內容包括二百五十一條比丘戒,三百七十條比丘尼戒。

  4、《十誦律》論述“一切有部”根本戒律的佛教著作,其內容將戒律分為“十誦”,所以得名。後秦鳩摩羅什等譯。

  5、《四分律》: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戒律,其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包括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從身、口、意三方面,對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做了嚴格而詳盡的規定井對違章者制定了各種懲罰方式。後秦佛陀那舍與竺佛念共同將其譯成漢語。傳入中國後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的基本典籍。弘一大師於一九二四年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一:懷李叔同先生 第2頁:序言二:弘一大師書畫金石音樂展弁言
第3頁:序言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第4頁:序言四:弘一法師之出家
第5頁:佛法大意 第6頁:佛法十疑略釋
第7頁:佛法宗派大概 第8頁:佛法學習初步
第9頁: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第10頁:常隨佛學
第11頁:切莫误解佛教 第12頁:受十善戒法
第13頁:受八關齋戒法 第14頁:授三皈依大意
第15頁: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第16頁:改習慣
第17頁:改過實驗談 第18頁:問答十章
第19頁:盜戒釋相概略問答 第20頁: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第21頁:敬三寶 第22頁:初發心者在家律要
第23頁:佛說無常經敘 第24頁: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
第25頁:南閩十年之夢影 第26頁: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第27頁:征辨學律義八則 第28頁:律學要略
第29頁: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第30頁: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第31頁:淨宗問辨 第32頁:淨土法門大意
第33頁: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第34頁:勸人聽鍾念佛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