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這確是一個“大題”,但我卻只能“小做”。佛教對宋代理學有很大的影響,這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公認的事實,現在沒有哪一個哲學史家會再否認了。但一般人注意到的差不多全是思想方面的影響。馮芝生(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下冊第十二章(頁800~)裏討論韓愈和李翱的思想,結論說:

  由上所言,則宋明道學之基礎及輪廓在唐代已由韓愈李翱確定矣;而李之所貢獻尤較韓為大,其學說所受佛學之影響尤為顯然。

  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第三編上頁1也說:

  宋之大儒,多與禪門往還,其討論性命之說,故宜有相契發者;唯於人事倫理,所持各異耳。

  都說的是宋代理學在思想方面受了佛學的影響。蔣維喬、楊大膺《中國哲學史綱要》卷下頁4說:

  自來學者都說宋明理學和佛學的深切關系在乎根本思想,我們則認為只在乎方法。由方法的相同,所以外表上彼此有些類似;其實兩家的思想雖有一二相通的地方,而根本上,一是世間法,二是出世間法,實在是水火不相容的。

  我不明白,他所謂“方法”究竟是指的什么。此外中外學者討論佛教和理學的關系的還非常多,幾乎都是從大處著眼,研究兩家思想方面的關系。我在這裏不能一一列舉了。

  在這篇小文裏,我不能,而且也不敢,討論思想方面的大問題。我只想指出一件過去似乎還沒有人注意到過的小事情,讓大家注意。中國理學家除了討論哲學問題以外,多半還都用一番實踐的工夫,克治私欲就是這實踐的工夫之一。清尹銘綬《學規舉隅》卷上入德之方在叫做“克治”的一段裏引朱子的話說:

  朱子曰:前輩有欲澄治思慮者,於坐處置兩器。每起一善念,則投白豆一粒於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黑豆一粒於器中。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隨不複有黑豆,最後則雖白豆亦無之矣。然此只是個死法,若更加以讀書窮理底工夫,則去那般不正當底思慮,何難之有?

  我不知道這方法究竟有多少人實行,只記得在別的書裏也看到過實行這方法的理學家,可見實行這方法的人不在少數。我們初看這方法,恐怕沒有人會想到這不是“國貨”,我最初也以為,只有中國,而且只有中國的理學家,才能發明這一個滑稽而笨拙的“死法”。但我後來竟然在中譯《大藏經》裏找到它的來源。《賢愚經》卷第十三,(六七)優波毱提品第六十講到一個故事,說阿難的弟子耶貰,奉持佛法。他聽說某一個居士生了一個孩子,於是他就去向居士索要,“欲使為道”。居士不肯。後來他又生了一個孩子,仍然不肯讓他當和尚。

  此耶貰是阿羅漢,三明具足,能知人根。觀此二兒,與道無緣,亦自息意,不殷勤求。時彼居士複更生男,顏貌端妙,形相殊特。時耶貰複往從索。其父報曰:“兒今猶小,未能奉事,又複家貧,無以餉送。且欲停之,須大當與。”年漸長大,才器益盛。父付財物,居肆販賣。時耶貰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波毱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甚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無黑石,純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4,442b)

  這個“系念”的方法,同宋代理學家所用的那個方法,除了黑白豆子和黑白石子一點區別外,完全一樣。倘若宋代理學家根本沒同佛經接觸過的話,我們或者還能說,這是偶合;但事實上他們卻同佛經的關系非常深切,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是有意的假借。這個貌似地道中國貨的方法原來也是跟佛教從印度傳過來的。從這個小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宋代理學不但在大的思想方面受了佛教的影響,連許多人們平常不注意的末節也居然受到佛教的影響了。

  1948年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第3頁: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4頁: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第5頁:佛教的起源 第6頁:論釋迦牟尼
第7頁:釋迦牟尼的家族 第8頁: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第9頁:釋迦牟尼的生平 第10頁:原始佛教的教義
第11頁: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第12頁: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13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14頁:提婆達多問題
第15頁:問題的提出 第16頁: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第17頁:論述中的矛盾 第18頁: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19頁:浮屠與佛 第20頁:再談“浮屠”與“佛”
第21頁:“佛”字對音的來源 第22頁:從“浮屠”與“佛”的關系
第23頁: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第24頁: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第25頁:結語 第26頁: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27頁: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28頁: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29頁: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第30頁:關於玄奘
第31頁:玄奘的家世 第32頁: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准備階段
第33頁:西行求法的動機 第34頁:在印度的活動
第35頁:回國後的情況 第36頁: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37頁: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38頁: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39頁: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40頁: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第41頁:佛典中的“黑”與“白” 第42頁:《列子》與佛典
第43頁:佛教的倒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h556438250會員 发表于 2011-5-30 12:39:24
哪位大德谈谈他对这篇文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