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玄奘在佛教哲學方面,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有宗的傳統,他比較忠實地把這一派學說介紹到中國來,形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法相宗。不過,玄奘畢生所致力的是翻譯工作,自己寫的著作不多,法相宗理論的奠基人應該說是他的弟子窺基。

  關於法相宗的哲學,可參閱任繼愈的《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和呂澂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這裏不詳細論述。

  我在這裏只想談一個問題,這就是,玄奘在佛教一個關鍵性、也是他畢生關心的問題上,理論和實踐的矛盾。

  法相宗,同中外唯心主義哲學一樣,雖然立論決不是根據客觀實際,本來是可以胡說一通的,卻偏要搞成一個看起來深不可測五花八門的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就是八識,世間一切都是“識”所變現出來的,因此被稱做唯識宗。前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容易理解的。第八識叫阿賴耶識,是總管一切的,而第七識末那識則是聯系第八識與前六識的。最關鍵的是第八識。前六識只起了別、認識的作用。第七識起聯系的作用。有了第八識,其他七個識才能起作用。此外法相宗還幻想出一個精神性的單子——種子,認為它是構成世界的原因。一切種子有染、淨的分別,前者叫有漏種子,後者叫無漏種子。這些種子當然不能離開識,也就是說離不開人的主觀精神,既然第八識是人的主觀精神(心)的關鍵,種子藏住的地方就是第八識。世界是在種子生生滅滅中進行著的,種子又是經常處在染汙的情況下。有漏種子是使人類陷於苦難的根本原因,只有斷盡有漏種子,人類才能跳出輪回。在這裏法相宗又提出了三性、三無性的學說。其中圓成實性或真如佛性是萬法(一切事物)的實體。這個實體對於世界不具有加工、改造、推動的作用,它是不造作、不生滅、永世常存的。它是絕對清淨、不雜有染汙的精神實體。如果想舍染歸淨,就必須割斷阿賴耶識和眾生活動的內在聯系。阿賴耶識中包括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不斷經過善行的熏習,有漏可以轉為無漏。根據法相宗的理論,只有佛才能斷盡有漏種子;但是有漏種子斷盡才能成佛。這個雞與蛋的關系,使法相宗陷入窘境,無法擺脫見於任繼愈文。。

  總之,不管怎么樣,在法相宗看來,成佛是異常艱巨的,如果說不是不可能的話。這是他們的理論。

  但是在實踐上,好像又不是這么一回事,成佛不但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今生即可成佛。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正月有幾個州的刺史請玄奘授菩薩戒,玄奘答應了。後來他們返任後各舍淨財共修書遣使參見法師,信中有幾句話說:“始知如來之性,即是世間,涅槃之際,不殊生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 50,260c。這可能是玄奘因材施教,故意對居士弟子這樣說的。但證之玄奘臨終時的情況,好像他自己也這樣相信。這樣就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我覺得,中國古代許多佛教大師都似乎有這樣的矛盾。講佛理的時候,頭緒紛繁,越講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奧得很,實則破綻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虛,強詞奪理。但在實踐方面,則又是另外一套。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可能是由於對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鑽牛角,將會把他們嚇退,不如說得簡單明了,只需喊上幾聲“阿彌陀佛”,布施一些什么東西,就扯給他一張天國入門券,西天有份。這樣對吸收信徒,增添利養,大有好處。我看玄奘也沒能逃出這個窠臼。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第3頁: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4頁: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第5頁:佛教的起源 第6頁:論釋迦牟尼
第7頁:釋迦牟尼的家族 第8頁: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第9頁:釋迦牟尼的生平 第10頁:原始佛教的教義
第11頁: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第12頁: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13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14頁:提婆達多問題
第15頁:問題的提出 第16頁: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第17頁:論述中的矛盾 第18頁: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19頁:浮屠與佛 第20頁:再談“浮屠”與“佛”
第21頁:“佛”字對音的來源 第22頁:從“浮屠”與“佛”的關系
第23頁: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第24頁: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第25頁:結語 第26頁: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27頁: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28頁: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29頁: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第30頁:關於玄奘
第31頁:玄奘的家世 第32頁: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准備階段
第33頁:西行求法的動機 第34頁:在印度的活動
第35頁:回國後的情況 第36頁: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37頁: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38頁: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39頁: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40頁: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第41頁:佛典中的“黑”與“白” 第42頁:《列子》與佛典
第43頁:佛教的倒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h556438250會員 发表于 2011-5-30 12:39:24
哪位大德谈谈他对这篇文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