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胡衛紅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胡衛紅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上篇 聽大師說儒

  南懷瑾大師說:“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曆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南懷瑾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學而第一》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審察自己三件事:替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老師教給我的學問有沒有真正實踐?”

  子夏說:“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這種人哪怕沒有讀過書,我也要說他有學問。”

  大師釋疑

  曾子:魯國人,名參,孔子的弟子。

  傳不習乎:南大師認為,傳即“師傳”,習即“實踐”,整句話的意思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子夏:衛國人,姓卜,名商,孔子的弟子。

  賢賢易色:有些腐儒的解釋是“為了學習賢人,不惜拋棄女色”。南大師認為這與孔子“食色性也”的觀點不合,應該解釋為“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

  學儒一得:做人的五大要領

  有的人畢業於名牌大學,不一定有學問;有的人從未進過學校的門,不一定沒有學問。這並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說光讀書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做人的經驗、辦事的技巧不是課本上能夠學到的。只會讀書,僅獲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學問,而不讀書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留心學習,也能學到人生需要的 70%左右的學問。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讀書不多的農民,原因即在於此。

  尤其是做人的學問,對許多只會讀書的人來說非常欠缺。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主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關注不夠,即使畢業於名牌大學,將來走上社會,仍然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因為知識技能僅僅是應用工具,做人的學問卻能告訴人們如何合理運用這些工具。好比一輛車,盡管它很豪華,很漂亮,如果駕駛技術不好,不懂交通規則,難免不出車禍。那還不如騎一輛破自行車穩當呢!所以說,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學問。

  如何做人呢?歸納曾子和子夏的意見,包括五個方面: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勇於實踐。

  敬重賢人有什么好處呢?能夠體現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賢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賢人,至少能證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壞,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春秋時,魏文侯乘車從賢士段幹木居住的巷子前經過時,站起來,雙手扶著車前的橫木行禮。隨從奇怪地問:“您無緣無故行什么禮?”

  魏文侯說:“我是在向段幹木致敬啊?我聽說,段幹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交換他的操守,他也絕不會同意,我又怎敢對他傲慢無禮呢?段幹木在德行上顯赫,我只是在地位上顯赫;段幹木在道義上富有,我只是在物質上富有啊!”

  隨從挺納悶,你的態度再恭敬,人家也看不見啊!魏文侯說:“他看不見沒關系,我卻不能不表達我的心意。”

  魏文侯還經常贈送禮物給段幹木。但段幹木不肯接受,他也不勉強,以示對段幹木人格的尊重。魏國人聽說魏文侯禮遇段幹木,都十分高興,還寫詩頌揚這件事。

  後來,秦王想出兵攻打魏國,司馬唐勸諫道:“段幹木是有名的賢人,而魏文侯禮敬他,天下沒有人不知道。我們攻打魏國,會遭到唾罵啊!”秦王就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這就是尊重賢人的好處。你的行為不但讓人欣賞,也能自然而然地讓他人將你歸入賢人之列。

  孝敬父母有什么好處呢?父母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不孝敬父母,豈不是忘恩負義嗎?一上忘恩負義的人,怎么能得到他人信任和幫助呢?而且,父母血脈連,是最關心自己、疼愛自己的人,也值得自己全心關愛啊!

  很多人開始忙於事業,忽略了父母親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傷心痛悔,不是太遲了嗎?

  孔子曾遇到一個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時遍覽群書,周遊天下,回來後,雙親已經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對孔子說:樹欲盡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他還說:走了就不再來的,是年齡;失去了不能再見的,是雙親啊!孔子當即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足以作為教訓!”於是,弟子回去奉養父母的有十三人。

  如何孝敬父母呢?子路的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鑒,他認為,孝敬應該及時,不要等候將來。他說:背著重東西走遠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選地方;家裏貧窮、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選待遇。從前,我侍奉父親時,自己吃粗糧野菜,卻替父母到百裏以外的地方背米。雙親去世後,我到楚國去做官,跟隨我的車子有一百輛,積累的糧食有上萬鍾,軟褥子迭起來坐,飯菜擺滿了桌子。這時候,我希望再回到那種吃粗糧野菜、為雙親背米的日子,己經不可能了。用繩索串起的幹魚,能保存多長時間不被蟲蛀?雙親的壽命,就像陽光透過門縫,轉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繼續生長,霜露卻不給予機會;兒子想要侍奉父母,雙親的壽命卻不能等待。所以說:家裏貧窮,父母又年老了,做兒子的不管待遇多少也該外出工作啊!

  忠於職守有什么好處呢?在絕大多數領導者眼裏,一點忠誠勝過更多智慧。一位大師說:“假如把智慧和勤奮看作金子那樣珍貴,那么,比金子還珍貴的就是忠誠。”

  在職場中,老板用人不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為核心的又是忠誠度。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往往是領導者夢寐以求的得力幹將。那些忠誠的人,即使做事能力有限,仍能得到領導的重視,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些朝秦暮楚的人,那些只考慮個人得失不管公司利益的人,即使他才能出眾,也不可能被領導器重。

  但是,忠誠絕不等於“愚忠”。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對忠誠的理解是盡職盡責,該自己說的話說了,老板不聽從;該做的事做了,老板不認同,那是老板的責任,跟自己沒有關系。

  曾子曾經居住在鄪國,跟鄪君的關系很好,經常提合理化建議。但鄪君貪圖享樂,不肯聽從。有一年,魯國將要攻打鄪城,曾子就向鄪君辭行說:“我要暫時離開,等敵人走了再回來;請幫忙照看一下我的房子,不要讓豬狗進去。”

  鄪君不高興地說:“我一向善待先生,沒有人不知道。現在魯國人要來攻打我,您卻要離開我,我為什么還要幫您照看房子?”

  過不久,魯國人攻占了鄪城,並公布鄪君十條罪狀,其中九條是曾子平日跟他爭論過的。鄪君意識到,責任確實在自己,曾子對自己已經仁至義盡,不能怪他。所以,魯國軍隊撤走後,鄪君修好曾子的房子,親自去迎接他的到來。

  這就是曾子對於“忠”字的理解,他雖然強調“事君能致其身”,卻不願意讓自己的性命糟蹋在老板的愚蠢手裏。後來以儒學為綱的封建王朝,要求臣子絕對服從、絕對效命,顯然是篡改了孔門絕學。我們現代提倡忠誠,只要做到曾子這樣就可以了,不必“愚忠”。

  誠信待人有什么好處呢?顏回曾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孔子的回答是:謙恭、尊重、忠誠、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謙恭就能免於受眾人所忌;尊重別人就會受到別人愛戴;待人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堅守信用別人就會依賴你。有人愛戴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安身立命呢?

  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誠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連腳都站不住,哪還談得上發展呢?這個問題後面還要詳談,暫且略過。

  勇於實踐有什么好處呢?做學問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讓那么多知識、經驗占用自己的大腦內存,也不是為了好玩,更不是為了向知識貧乏者炫耀自己多么有才華。歸根結底,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不能用學問創造價值,跟沒有學問也差不多,又何必費神去做學問呢?

  古時候有個叫王壽的人,愛書成癖,他住的地方到處堆滿了書。盡管窮困潦倒,他還是每日讀書不輟。有一年,王壽的母親去世了,他要到東周奔喪。他隨身帶了五本書,走累了坐在路邊休息時,他就拿出一本書來讀。

  這時,有個叫徐馮的隱士從此路過,王壽就像他討教學問。

  徐馮說:“無用!”

  王壽不知是什么意思,就虛心求教。

  徐馮笑笑說:“人都是要做事情的,對吧?做事的方法,要依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而有所不同,所以聰明人做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書呢,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思考而產生。既然如此,你為什么不去做事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卻要背著這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如夢方醒,再三拜謝徐馮,當場燒了所帶的書,輕身去了東周。

  任何學問都是有欠缺的,都會過時,只能在實踐中完善它,改進它,離開了實踐,任何學問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只會得到“書呆子”評價;以之示人,還會謬種流傳,成為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說,勇於實踐,對於人生成長,到關重要。

【書籍目錄】
第1頁:目  錄 第2頁:前  言
第3頁: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第4頁:先成人,後成事
第5頁:人要有所敬畏 第6頁: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第7頁:學問修養一用就靈 第8頁:最怕不是良駒,何愁沒有伯樂
第9頁:耐心經營你的人際關系 第10頁:交到真心朋友是一種福分
第11頁:跟有本事沒脾氣的人交朋友 第12頁: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第13頁:助善莫助惡 第14頁:空思不如多學
第15頁:不要被學問捆住手腳 第16頁: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第17頁:多看多聽少開口 第18頁:不要盲從“群眾心理”
第19頁:能赦小過是高人 第20頁:塞住耳朵聽讒言
第21頁:是誇是毀,心裏有底 第22頁:事無大小,全力以赴
第23頁:做一個行動家 第24頁:先拿出業績,再計較待遇
第25頁: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第26頁:從大路上求富貴
第27頁:沉湎過去,不如追求未來 第28頁: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第29頁:第五種人格 第30頁:做人要空闊,做事要實在
第31頁:以出世態度做人,以入世態度做事 第32頁:學會“招兵”的本領
第33頁:在平凡中變為超人 第34頁:小聰明不如大智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