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如何正確地對治憤怒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艾茲拉.貝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正確地對治憤怒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看不到自己經由憤怒而流失了能量,看不到自己如何窄化了人生,如何因執意往某個方向發展而令痛苦永遠存在。我們只知道依循二選一的方式來對治憤怒。如果某些信念告訴我們憤怒是不好的,我們就會壓抑住自己的感覺。即使知道壓抑不利於身體或情緒的健康,我們仍然會掩蓋住自己的憤怒。在修練時我們也會繼續這么做,許多長期靜坐的人往往為了符合某種理想的形象而壓抑了自己的憤怒。但不論我們用的是靜坐、食物或電視來作為逃避的管道,我們還是無法以下覺察的方式解脫憤怒。它會繼續烙印在我們身上,造成潰爛和未治愈的痛苦。它也許會以疾病、憂鬱症、被動的攻擊性或是爆發出來的盛怒來呈現自己。

  第二種比較常見的對治憤怒的方式,就是將它表達出來。向內的表達方式可能是沉思或掙紮;向外的表達方式則是譴責他人。重點在於,我們的表達永遠都暗示著把自己的反應當真了。我們一心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即使那只是個想法罷了。不管我們是壓抑或表達出憤怒,這兩種情況都無法讓我們厘清它或體驗到它。即使在表達憤怒的那一刻,我們也很少能感受到那股能量。我們多半會迷失於念頭及責難之中,而無法真的體驗憤怒。其實憤怒的作用似乎就是要讓我們躲開眼前正在發生的事,然而我們到底在躲些什么?我們很可能想躲開更痛苦的情緒,譬如受創或悲傷。我們也可能不想面對憤怒底端的恐懼。經驗憤怒永遠比經驗受創、悲傷或恐懼來得容易,難怪我們會浪費那么多時間耽溺於憤怒中。但即使憤怒讓我們感覺生猛有力或正義凜然,我們仍然是在關閉心門,將人生排除於外。

  然而我們到底該如何對治憤怒?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憤怒產生時便是我們修持的機會。憤怒就像是一個征兆,它提醒我們必須將注意力轉向內在。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看到自己以何種方式做繭自縛,並因此而滋生出更大的憤怒。它像是一個提示,要我們檢視自己以何種方式期盼著人生能符合我們的需求和願望。要想厘清這些心像,我們必須向內觀看而不帶有任何譴責或自圓其說,我們必須以近乎無情的毅力來做到這一點。

  “不表達負面的情緒”是特別用來轉化憤怒的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時常引起學生的困惑和排拒。它看起來很像是另一種道德指令,或是另一種被我們視為不妥的壓抑感覺的方式,然而我們必須理解的是,不表達負面情緒跟壓抑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當我們在壓抑時,我們是不感覺的,即使以肢體行為或語言來表達憤怒的情緒時,我們也很少能體驗到那份感覺。只有當我們練習不表達憤怒時,才真的能體證到它。“體證”指的就是去感覺和厘清情緒上的反應。

  不表達憤怒也意味著不在世上造成傷害,這是修行生活最基本的主張。即使表達憤怒並不會帶來傷害——譬如捶打枕頭——不過那仍然是在逃避真實的經驗。

  為了親身體證,我們必須放棄歸咎和自圓其說,因為它們會阻止我們去感覺憤怒底端的痛苦。此時標明念頭就派得上用場了。這是一項需要毅力才能達到的修持功夫,但即使是怒火中燒,我們也還是能進行這項修持。標明念頭的例子如下:“念頭認為他很不體貼”、“念頭認為沒有人可以忍受這種事”、“念頭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念頭認為這是不對的”。除非我們能以這種方式來標明念頭,並進而打破對念頭的強烈執著,否則很難清明地轉化憤怒。

  不表達情緒的第二種利益是,我們將學會直接而“安靜”地與當下的情緒共處。然而這並不意味含糊地想一想就算了,譬如:“我正在和憤怒連結”或“我正在感覺憤怒”這兩句話中的“憤怒”只不過是兩個字的組合罷了,但那份感覺卻是絕不含糊的。當我們問自己:“這到底是什么?”時,這個問題的答案既不是分析,也不是理論或憶想,而是肉體上真實出現的覺受。這股情緒可以被一層一層地感覺到。緊縮感?位置在哪裏?那是什么樣的感覺?灼熱感?脈搏跳動?壓力感?我們的覺知就是如此這般地來回掃瞄著,並吸取越來越多的信息,直到感官能充分運作為止。透過這份覺知我們會經驗到一個更大的內在空間,我們就在這個空間裏去體受那股情緒。

  以下是轉化憤怒的要素:首先我們要覺察到它,並且把它視為我們修行的機會。接著我們要制止心中的對策——那些自我壓抑、自圓其說以及歸咎的心念活動。第三步就是要清楚地看到我們的信念,並加以標明。第四步則是要直接在身上體證到憤怒的能量。如果我們能讓自己體證到憤怒,它就可能達到巔峰,並因而得到轉化;如此我們就從錯把這股情緒當成是“我”的制約中解脫了。然後我們才可能觸及到更深層的創傷感、悲哀和恐懼——每個階段都要如此親身體證。願意和情緒共處會讓我們不再認同它。我們將看到真實的自己比這個小小的“我”要寬廣得多。

  我們必須認清其實我們很愛自己的憤怒,即使它會帶來不幸。憤怒之中時常夾雜著一股權力欲,它往往能帶給我們一種自我確定感。這個所謂的自我就是如此這般在維持著自我中心的夢想。

  轉化憤怒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它時常會從某種錯綜複雜的情況裏突然爆發出來。在那種情況之下,我們很難留意到自己的情緒。或許最好的對策便是看著自己如何經驗我們習以為常的憤怒反應。也許我們已經受夠了這份老舊的痛苦而懂得三緘其口,不再制造進一步的傷害。或許這就是修行上的一大進步。

  我們必須了解感覺憤怒並不是什么壞事;憤怒只是我們的一種制約反應罷了,而且往往在事與願違時才會產生。如果在憤怒之上又添加了自我批判和自我敵視——這兩者都是根植於我們對自己或對人生所設定的理想——事情就會變得更糟。反之,如果我們能以慈愛的方式——不批判——來進行修持,也許就能釋放沉痼的習性和自我重要感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介紹
第3頁:作品相關 第4頁:目  錄
第5頁:導  言 第6頁:譯者序:依法不依人
第7頁:推薦序:真正的領悟 第8頁:如履薄冰
第9頁:兩種人生的基本功課 第10頁:“速簡、廉價與失控”
第11頁:學會客觀地觀察自己 第12頁:瑞士乳酪
第13頁:標明念頭 第14頁:體證身體的實況
第15頁:體證和目睹 第16頁:三加三默觀練習
第17頁:遠離妄想 第18頁:安於當下
第19頁:第八十四個煩惱 第20頁:如實面對人生
第21頁:這是什么? 第22頁:靜坐的三個面向
第23頁:安住在身體中 第24頁:標明念頭和體證
第25頁:我們要怎么辦? 第26頁:替代式的人生
第27頁:認清虛擬的替代式人生 第28頁:與情緒共處
第29頁:轉化憤怒 第30頁:如何正確地對治憤怒
第31頁:重塑情緒經驗三部曲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