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孫:探討了圍城外的事情,我們再談談圍城內的事。九十年代龍應台來大陸時,曾經和一些朋友聊天,說到夫妻最好的方式是住對門。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其實我知道她說的是夫妻之間要有空間。但是怎樣的空間才是合理的,分寸還挺難拿捏的。我有時看著一對夫妻溺在一塊,就覺得挺累的。

  林:有些人怕婚姻,就是怕栓一起。也有人比喻夫妻是刺蝟,近了會紮著自己,遠了就不能相互取暖。圍城嘛,進來的人想出去,外面的想進來,錢鍾書的比喻是最貼切的,婚姻就是這碼子事。

  要想有個合理空間,有兩個基點必須存在:首先,婚姻,還是兩個獨立個體的事。誰也不是另一個人的附庸,不管他多愛你。再有:不僅是獨立個體,而且是不斷變動的獨立個體。這樣你就不會對另一半有恒久性、不變的要求。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比較能隨時調整。

  孫:有自己的空間是不是意味著夫妻間有隱私權存在呢?

  林:那當然。不僅夫妻、父子,人和人之間都要有。我不是說過嗎?我和周老師結婚二十多年,這中間我連她一封明信片都沒看過。夫妻就是這樣,你給他空間,他也就給你空間。我們一般人,太想要對方變成自己,恨不得將對方全部掌控,事情就麻煩了。

  孫:這個空間包不包括所謂情感的小秘密?有的時候我們看影視劇,一方有了暫時的出軌行為,瞞著對方還好,一表白實情,家庭就萬劫不複。

  林:空間指的是物質空間、行為空間,還包含心理空間。物質空間最容易,財務彼此都有一定的自主權就可以了。行為空間不只在分房睡,還得超越自己的生活習慣,許多夫妻離婚都是從牙膏要從哪裏擠起這點小事開始的。最難的是心理空間,這不只指隱私權的存在,還得體會人都有幽暗的一角,只要不過份,只要能返觀就可,如果事情非要攤到陽光下才行,反而就禮教吃人。可惜的是,這點,多數人總容不下一粒砂子,待人嚴、對己寬。

  孫:理論上是這樣。落實到生活中就挺難。我們夫妻倆其實給對方留的空間很大,但是有一段時間我看到別的夫妻如膠似漆,還覺得很委屈。埋怨他不像別的丈夫那樣呵護倍至,他說了一句:我要是時時給你打電話你受得了嗎?他一說我就明白了,我也不是天天願意早請示晚彙報的人。

  林:男女之事有一點很關鍵:真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它是生命中最實然的事,又牽涉到生命最深的無明,所以經驗要靠時間的積累,一寸一寸的,不定哪天就豁然開朗。所以我為什么說我和周老師的婚姻是越來越好,好得不得了,因為時間處久了,越來越了解,也就越來越默契。不只在大事,更在小事,比如我在大陸旅行,打電話給她,說哪天回去。她說她有事,你也不會擔心沒人接機,因為她會安排得妥妥貼貼的。要以前,我總得問個明明白白。

  孫:還真是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當代人的婚姻模式各個不同。現在還出現“周末夫妻”。就是兩個人達成契約,平常各忙各的,周末才在一起,理由也講了一大堆。

  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西方,很多人提出所謂“開放的婚姻”這個概念。開放針對的是閉鎖,閉鎖的婚姻中兩個生命攪在一塊,就有很多摩擦出來。提出開放婚姻,積極的意義是想要遵重每個人的特質,再加上某些客觀環境,比如工作職場分居兩地,也會出現這種周末夫妻現象。

  現象本身無所謂對錯,假如我們將人的行為當成一個光譜來看的話,從最極端到最中間,你會發現有的夫妻是一周見一次,有的是一周見兩次,還有些人是朝夕相處的。哪種叫適合哪種叫不適合,關鍵是看二人的融納度。比如現在孩子出國留學,夫妻一方要出去陪讀的,一出可能就是一兩年見不上,但要彼此處理得好,照樣恩恩愛愛。可是得一些基礎的條件存在。婚姻在傳統的人類學看來,一定要帶有彼此的忠誠度,而且要關聯到下一代的出生與教育。現在有了丁克家族,後者可能不成其問題了,但忠誠度這個前提還是有的。

  如果不講這個,其實也就不需要婚姻。就像同居沒有忠誠度的話,那就只能叫一夜情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