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孫:您說得特別對,被借與求人,對雙方都是一個考驗。以前這件事多簡單啊,你借錢給了人,人家就感恩戴德記你一輩子。現在則會出現我的朋友借錢給人那種情況,被借的一方反而覺得你是在施舍。仔細想,這個社會的仇富心態已經慢慢累積起來了。這個心態怎么化開?

  林:在禪,生命問題的解決,一定要回歸個案。當我們以統計學上的種種來作為自己生命觀、社會觀的基准時,最容易迷失自己。

  尤其在社會如此變動的現在,大家更容易心外求法,拿一些外在的標准放在自己頭上,實際上大可不必。仇富是個社會現象,它的解決,一樣得回歸個人問題的解決。這是我們在台灣走過很多變動之後所常感慨的。以前總說“經濟發展好了就好了”,“制度完善了就好了”,後來發覺人心還是滿重要的。

  孫:人心?

  林:人心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曉得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現在和富人一起,也沒有覺得有什么失衡,因為什么,就知道那些錢和我無關嘛。吃飯,一胃之納;睡覺,一臥之榻。家裏多擺幾張床、頓頓都要滿漢全席,這對一個人都是假相。誇富而已。

  金錢不是不必須,但一定要明白你得到它是為達成什么目標。

  孫:不仇富,起碼要有感恩之心。媒體最近也在討論感恩這件事。先是一群受企業資助的學生,並沒有向企業寫什么感謝信、學習彙報之類,企業就表示,資助這件事要停止。媒體站出來討論,有的說你幫助窮學生時,不應該想到回報,感恩這件事不能勉強別人做。有的則說,如果沒有感恩,這個社會的慈善就是冷冰冰的。類似的例子還包括一些慷慨解囊、扶危救困的明星,反過來又成為被討要的對象,如果不給,還會遭到當事人的謾罵。對於這類現象,您怎樣看?

  林:我先從企業與明星這方講起。佛法在談布施時,有所謂“三輪體空”之說。三輪指的是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空就是看這些東西都要有一些空性基礎不能執著。你做這件事是應緣而為,本來就不應該放在心上,否則就不只變成生命負擔,而且淺化了因緣的道理。如果一想到你是施者,受施予別人,就要別人感恩圖報,如此的因緣就成了單向因緣。但要知道任何事即使是從現實來講,也都有它的蝴蝶效應,都是由不可思議的複雜因緣構成的。佛家講三世因緣還更複雜,更長遠一些,一個施予的行為本身就不能這樣簡單來看,現在看來你是施者,焉知從長遠因緣來看,你只是在回報他前世給你的恩。

  但這樣說也並不意味著,你就隨意布施。在這裏面同樣要有智慧的觀照。什么人最需要布施?哪個地方跟你因緣最深,還是有你的智慧判斷在裏面。

  再從受者來講,你也不能把自己的處境都歸到別人或社會身上,也就是不能只看到緣而不看到因。縱然你可能地處邊陲,一出生命運對你就有不公,但當你把一切都推給社會時,談向上、超越就不可能。在受者,一定要有改變命運的努力,而有人把好的緣份交到你的手,你當然也要有面對甚深不可思議因緣的謙卑。由此而生感激之心。要有惜福心理,即使你得到的未必比別人多,但對照過去的困頓,以及比你還不如的人,你就要對這改變心存感恩。

  從因緣角度觀照,作為企業,即使沒有得到回報,也不會是一腔憤懣,或許只是遺憾:這樣的緣份何以不能成為繼續擴充下去的善緣;而從受者角度,佛家談惜緣,對一般緣分都得如此了,何況來自一個看來不相關人的因緣呢?不能認為別人只是行有餘力,理該如此。施、受之間能如此體會因緣,善緣就會愈來愈深。

  孫:我現在覺得可能有一種表達方式的誤解。具體到企業那件事,它可能太看重短暫而具體的響應了,像寫個感謝信、彙報信啦,送個錦旗什么的,而受資助的學生覺得:我努力學習,將來報效國家,不可以嗎?或著說,我有感恩之心,但我不希望就這么直白表達。於是在對方看來,就是冷漠了。

  林:佛家談三世因果,無盡緣起,有異熟果的說法。異熟,是在異時異地乃至下一生才成熟的果,的確,這個善緣種下,哪天收成不知。以人的有限智慧,還常常是到最後才發覺種種都起自當年的那個因。更何況禪宗談因緣,同一件事沒有哪種對應是任何人做都叫對的。舉例來講,誠實是美德不,但你遇到一個得了絕症同時又患憂鬱症的,你能不說謊嗎?你真把實情告訴他,沒准第二天就崩潰自殺了。所以有些學生認為自己不需要或不適合那種實時性的表達,也不算錯。但這樣想時,還是要看,有沒有給自己留了可乘之機?

  孫:為什么這樣說呢?

  林:很多事情如果不直心而為的表達,善念可能就飄掉了,除非你有特別堅定的意志:我發誓,將來一定要回報。

  想想小時候,我們的志向有多大,但長大後呢?大部分人還不是意志消退,並沒有努力去達成那個目標?

  孫:我覺得還是要時機相應。我其實也不喜歡一個人幫了你就要求你馬上做出回報。人有時著急回報,是帶著兩不相欠的心理做的,反而不能把這種關系加深與拉長。

  林:那當然。社會壓力下要求一定要怎樣怎樣的制式做法,往往會有副作用。我們更要看的應該是,這樣一個緣份有沒有繼續發酵的可能。與其看這些人現在對企業有沒有回報,不如隔幾年我們看看這些受幫助的孩子,生命觀有沒有因此改變?是更懂得回饋別人了呢?還是覺得自己的一切得到都理所當然。

  孫:受施與感恩要建立良性關系,最怕的還是一廂情願。現在經常流行角色互換。讓城裏孩子與鄉下孩子交換體驗生活,但後來也漸漸發現,窮孩子特別容易心理失衡,甚至可說是心理受挫。

  林:這當然有可能。生命情境的轉換,連同生理心理的調和與超越,原本就需要智慧。以為體驗就可以決定一切,這種想法未免簡單。比如面對困難這一件事,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就是超越的動力,而有些人則會產生“天何負於我”的悲怨。生命的複雜與不同就在這裏。

  如何讓彼此觀照到生命的豐富性,才是最重要。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窮家小孩子有他生命體驗深刻的地方,富家小孩也有屬於他自己的困境。我們旁人也許覺得他那么優裕了怎么還會有困擾,其實對當事人來說,只要是生命所不及之處,就是大困難。

  有了生命的豐富觀照,才有加深理解並成為朋友的可能。也就更可能看到:世家有世家的好,寒微有寒微的好。一個人兩邊都看到,心態就能更徹底平和。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