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全然接受:18個放下憂慮的禪修練習 塔拉•布萊克

全然接受:18個放下憂慮的禪修練習 塔拉•布萊克

停止逃脫,活在當下

[日期:2011-04-0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塔拉•布萊克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即將成佛的喬達摩•悉達多本是太子,他富裕的父王統治著喜馬拉雅山下的一個美麗國度。太子誕生的時候,國王的參師就預言說,這個孩子未來要不就看破紅塵,成為聖人,要不就成為一個偉大的國王與統治者。悉達多的父親決意要太子繼承王位,他知道太子若看到世間苦難,就會轉而追求心靈修持,於是,國王盡其所能地安排太子只見到美麗的可人兒,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日夜笙歌不斷,而且只有和善美麗的人才有資格去服侍太子。

  當然,國王意圖保護太子免於見到生命之苦的計劃失敗了。根據史書描述,悉達多太子29歲時,有好幾次堅持要和馬夫到皇宮外遊玩。

  國王知道太子的意圖之後,便下令臣民為太子的出遊大肆准備,不但清洗、美化街道,還蓄意隱藏貧窮和病苦的景象。不過天神知道這是讓悉達多覺醒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們化身為病患、老人和屍體,出現在太子面前。

  悉達多目睹此景,明白了苦痛是生命必經之事,原先以為生命都是美好圓滿的觀點就此瓦解。他決心要找到解決之道,使人們在面對苦痛時,都能尋獲真正的喜樂與自在解脫,於是在漆黑的夜裏啟程,毅然離開了豪華的皇宮、父母、妻兒,踏上了真理追尋之旅,以尋求心靈解脫之道。

  大部分人苦苦追尋快樂和安全感,還期待能得到永遠的快樂。然而,無論我們曾經有多么快樂,生命中免不了會遭遇痛苦——離婚、摯愛的人死去、重病等等。由於企圖逃避這些痛苦,企圖操控自己的生命,我們便與自身強烈的感受脫節,因而往往忽視或否認了真正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由於悉達多曾長久沉醉歡愉中,因此一開始他以為克己的苦行就是通往解脫之道。他隨同一群苦行僧開始修持嚴苛的苦行,控制飲食和睡眠,遵循刻苦的瑜伽戒訓。數年後,悉達多發現自己形容枯槁,卻一點也沒有接近所憧憬的心靈解脫,於是,他離開了那群苦行僧,徑直走向附近的一條河流。奄奄一息的悉達多虛弱地躺在岸邊,不禁呐喊:“一定還有其他覺悟之道!”他閉上雙眼,記憶如夢般湧上心頭。

  那是他小時候參加的一個春耕的年度慶典,他的仆婦把他留在田埂邊的一棵蒲桃樹下歇息。這孩子坐在涼爽的樹蔭下,望著人們辛勤地工作,汗珠從他們的臉龐上滑落,牛只正在奮力犁田,新割的青草和剛翻過的土壤中,昆蟲正在垂死掙紮,蟲卵散落了一地。看著萬物生靈所經曆的痛苦,悉達多心中的哀憐之情油然而生,在這慈悲的溫柔之中,悉達多覺得心胸全然開闊,他仰望天空,為天空的湛藍美妙所震撼——鳥兒自在優雅地俯沖、昂揚遨翔,空氣中彌漫著蘋果花甜美的香氣。在這流動的、生命的神聖與神秘之中,有著能夠容納無盡喜悅與憂傷的空間,繼而,他感受到全然的寂靜祥和。

  憶起這段經曆,悉達多對解脫之道有了完全不同的深刻領悟。假使一個未受過訓練的年幼孩子,都能用這種毫不費力且自然的方式嘗到解脫自在的滋味,那么,這樣的狀態一定是人類天生會經曆的一部分;也許,停止一切努力,像小時候一樣,以一種仁慈開放的態度來面對生命的一切,就能自此覺醒。

  什么樣的條件才能讓兒時全然活在當下的經曆再次呈現?假使我們仔細看看自己的生活,就可以知道,這類活在當下的時刻往往都發生在我們靜坐或獨處的時候;我們將跳脫平時庸庸碌碌的生活,進入“超越時光”的開闊與清明之中。倘若那時悉達多身邊圍繞著喋喋不休的仆婦,或者在跟其他孩子玩耍,他也不可能如此專注開放地體會這種深刻的經曆。在停歇的時刻,這個蒲桃樹下安歇的時刻,他既沒有追逐歡樂,也沒有抗拒世間的苦痛,而是放松地進入了自然覺醒的內在解脫。

  受到兒時記憶啟發的悉達多,進入了追尋恒常解脫的最後一個階段。在河中沐浴之後,他接受了一位村姑供養的乳粥,接著睡了一個好覺,夢境奇妙極了。醒來後神清氣爽,活力十足,於是他又到畢缽羅樹——也就是現今眾所周知的菩提樹下靜坐,決定若未體悟到圓滿解脫,絕不起身。

  佛陀靜坐菩提樹下的景象,是最為偉大神秘的象征之一,體現了停歇的威力。悉達多不再執著於欲樂,也不再逃避自身經曆的任何一部分,而是讓自己全然地活在千變萬化的生命之流中。這種既不執取,也不排拒任何經曆的態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中道”,也就是從停歇中覺醒、專一活在當下的特性。在停歇的時刻,我們也可以像悉達多太子一樣,直面生命帶來的一切,包括以往我們心靈未予面對、未予感受的部分。

  即將成佛的悉達多決心在菩提樹下停歇安住之後,終於跟人性的黑暗面所化現的魔王波旬(Mara,亦作“魔羅”)短兵相接。梵文Mara,意指“疑迷”,也就是讓我們糾纏在貪欲和恐懼之中,蒙蔽我們覺悟本性的無明。傳統故事說到,魔王波旬化現成種種不同的形象出現在佛陀眼前——暴風雨、誘人的美女、暴怒的惡魔、大軍等。當誘惑者現身時,悉達多心中當然清楚察覺那誘惑的巨大魔力,然而,他巋然不動,既不攀執追逐,也不排拒身心生起的渴望。當魔王變成巨爪撩牙的惡魔,從空中向他飛撲而來,企圖攻擊他時,悉達多勇敢地保持著正念,敞開接納自己的恐懼,既不逃避,也不企圖反擊。通過如此觀照,他超越了認為有獨立存在之自我的認知誤區(就是這樣的認知誤區將我們禁錮在苦痛中)。

  悉達多徹夜遭到魔羅大軍的襲擊,貪與嗔的利箭如豪雨般直撲而來,當他以開放、柔和的心迎接每枝箭時,箭就化成一朵花,輕輕飄落足下。隨著時間的流逝,成堆芳香的花瓣愈來愈多,悉達多也愈來愈寧靜清明。

  黎明將近,魔王向悉達多提出最大的挑戰,他質問悉達多,憑什么坐在解脫的寶座上。即將成佛的悉達多以手觸地回應道,這是因為他修持慈悲的緣故,大地可為明證。是時,大地為之震動明證其心,空中日月無光、雷電交加;魔王驚恐萬分,落荒而逃,而悉達多最後一絲疑迷也隨之消失了。就這樣,地平線上生起了一顆如鑽石般璀璨閃耀的晨星,悉達多終於獲得解脫自在,他了悟了自己的清淨本性——燦爛閃耀、充滿愛的覺性,成為“佛陀”,即“覺者”。

  徹底接納的練習,就從停歇時刻開始。如同佛陀欣然敞開自己,直面魔王,我們同樣也能利用停歇時刻,接受生命中每一個當下的境遇。越南的一行禪師①(Thich Nhat Hanh)也告訴我們:“遵守自己與生命的約定。”

  ————————

  ①  一行禪師,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16歲在歸原寺當見習僧,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啟發了越南的年輕僧眾,戰爭結束後代表越南參加巴黎和談。

【書籍目錄】
第1頁:《全然接受》內容簡介 第2頁:《全然接受》作者簡介
第3頁:《全然接受》目 錄 第4頁:《全然接受》序
第5頁:《全然接受》前言 第6頁: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
第7頁:心靈修持也難避免“我執” 第8頁:助長疏離感與羞愧感的文化
第9頁:缺乏自我價值的成長曆程 第10頁:我們處理缺陷感的對策
第11頁:視他人為假想敵 第12頁:迷惘的根源——視自己為分離的個體
第13頁:對不完美無需憂慮 第14頁:因缺乏自我價值而迷惘
第15頁:從迷惘中覺醒 第16頁:展開接納的雙翼
第17頁:勇於面對迷惘的痛苦 第18頁:苦難使我們敞開心胸徹底接納
第19頁:對徹底接納的普遍性誤解 第20頁:發現徹底接納後的自在解脫
第21頁:修持正念 第22頁:適時歇息片刻
第23頁:逃避只會加深迷惘 第24頁:停止逃脫,活在當下
第25頁:在魔王面前暫停 第26頁:神聖的停歇時刻
第27頁:解脫自在的珍貴時光 第28頁:神聖的停歇時刻
第29頁:無條件的友善之情 第30頁:魔王,我看見你了
第31頁:請魔王喝喝茶:練習說“來吧” 第32頁:對我們的生命說“來吧”
第33頁:學會說“來吧” 第34頁:直面困境的真相
第35頁:微笑地擁抱生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应梦禅寺會員 发表于 2013-1-30 19:37:04
后六章呢???
怎么好多都是半截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