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心對話:向活佛學放心 嘎瑪仁波切

與心對話:向活佛學放心 嘎瑪仁波切

精神扶貧

[日期:2011-03-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嘎瑪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精神扶貧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舍得,最多的應該是文化布施、知識布施。

  有一個領導,每次見面都會問我來北京幹什么。有一次我跟他講:“領導,我扶貧來了!”他說:“只聽說過發達地區的人到你們貧窮山溝裏面去扶貧,沒有聽說過山溝裏的人到發達的京城來扶貧的。”我說:“領導你搞錯了,都市發達地區有很多人的心靈是貧窮的,他的知識充足、物質充足、社交充實,但是他精神是貧窮的,所以需要我們給他們做‘精神扶貧’,所以我來做 ‘精神扶貧’。”

  一般人認為,擁有物質後人才活得快樂。而有信仰的人則認為,先要有精神層面的豐富,人才能快樂。這時,我們先不談誰對誰錯,從中可以知道物質和精神這兩種財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我們佛教裏叫“資糧”,也就是人活著時需要的糧食。佛陀最早就說,有兩種糧食可以讓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叫福德資糧,一個叫智慧資糧。福德一般是指什么呢?人的長壽、人的健康。然後才是人的名利,就是我們習慣叫的福祿壽,這兩者加起來就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資糧,是指一個人靈魂上不會經常自私地執著於他自己;經常能夠放空自己,達到無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裏叫智慧。智慧如何產生呢?智慧是需要去從聽、想、行中產生出來,我們叫聞思修。

  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人活在世界上的兩個真正依靠,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兩者缺一不可。

  舍得就應該在這兩個層面上進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們能夠舍,得到的更多。我們做老師的教學生,舍一點自己的時間,就能夠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知識傳播出去;我們布施的時間雖然很短,對別人產生的效果卻很大。用這種傳播方法,一個老師帶十個二十個學生,這二十個學生將來又能帶一百個學生。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有善的念頭,不去斤斤計較,願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布施出去,這些思想漸漸就會傳播得很廣。

  到現在為止,佛陀的教育維持了兩千多年。剛開始是佛陀一個人發展,如果佛陀不花幾十年的時間來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當時舍不得自己的王位,舍不得自己的軍隊,舍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權,而不去苦行六年,那么佛教就不可能作為一個偉大宗教延續這么久。佛陀就是舍得的典型。

  我們經常說,“舍得”小小的種子,很快就會得到回報。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願意舍出愛心與慈悲心。在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從偉大的無我境界中發出去的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勞,他傳教的四十餘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傳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為此付出了很多。並不只是佛陀這一個老師,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的。一個老師實際上一生也很短暫,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去經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當醫生了,他們在方方面面又給社會帶來了很多貢獻,所以在這種舍中,他們得到的是無止境的快樂。

  生活中也是一樣的。農民舍得春天時間,舍得他可以吃的糧食,把種子種到地裏,然後再舍幾個月的時間翻土地、澆水撒肥料,秋天就會有收獲。也就是說,他布施了春天的時間,就會得到秋天的收獲。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我們對事業的投入上,也都是這樣。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報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沒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沒有多少。所以,舍不得種子想等到果實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么都不願意付出,光等著天上有珠寶掉下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目錄 第4頁:前言
第5頁:因果無處不在 第6頁:成功最妙的途徑
第7頁:理應頓悟,事須漸修 第8頁:無法選擇的命
第9頁:可以改變的運 第10頁:被佛像“收藏”
第11頁:放下欲望,解脫自己 第12頁:最好的安心劑
第13頁:讓過去隨風而去 第14頁:人生真正的快樂源
第15頁:美語一句三冬暖 第16頁:精神扶貧
第17頁:欲成就者小貪 第18頁:從心開始成功
第19頁:惜福是防止貪念的良藥 第20頁:掌控情緒法
第21頁:就在一呼一吸間 第22頁:預防在先
第23頁:金錢不是孝順的全部 第24頁:孝就是互相感恩
第25頁:執著於充滿希望的生 第26頁:恐懼一定會來的死
第27頁:從容地為死亡做准備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