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修身養性 心悟人生真諦 諸葛文

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修身養性 心悟人生真諦 諸葛文

第一課 心與性: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日期:2011-03-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諸葛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課 心與性: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佛家講求修心修性,只有當心中空明澄淨,性裏淡然平靜,方能看透這大千紅塵,落得自在逍遙身。而世人所追求的仙骨佛心究竟是什么,本章也會為世人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而世人又應當如何看待自我,如何面對人生路上的重重磨難,以至於如何對待俗世之中的紛紛擾擾,也都會在本章中一一做出注腳,給世人展示仙骨與佛心的本相。

  禪之至境,乃是破“我”

  佛家講求的“破執”,要先從破“我”開始

  在佛家看來,過於執著是心靈世界的一種愚昧。過於執著會遮蔽一個人的心眼,過於執著也會迷惑一個人的心智。因此,修心向佛之人,必須先做到心靈世界的空明寧靜,只有心靈世界處於這樣的狀態,才可窺得佛理禪機。

  而“破執”最關鍵的,就是對“我執”的破除,“我執”就是執我為是,以我為重,以我見、我聞、我思、我知為中心,不知有人、有理、有大眾。這種執著是對心靈的囚困,人行於世也就無法做到瀟灑超脫。

  母親有一位做絲綢貿易的兒子,兒子經常會去佛陀出生的聖地去做生意。母親心地善良,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母親常想,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一定會有佛陀的加持物,希望兒子能夠給她帶回來一件讓她供奉著,以表自己的虔誠之意,兒子答應了。

  由於兒子的生意太忙,以至於忘記了這件事。第二次母親又叮囑兒子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囑托,但兒子還是忘記了。第三次的時候,母親再次嚴厲地囑咐道:“再不拿回佛陀的加持物你就是一個大不孝的子孫!”見母親如此般氣憤,兒子只好繼續答應著。但不幸的是,由於生意過於繁忙,兒子又忘記了母親的囑托。在臨進家門的時候,兒子突然想起了母親的忠告,很是著急地在門前走來走去,突然眼睛一亮,在門前他發現了一塊很漂亮的石頭,於是兒子把石頭撿起來推開了房門。兒子很虔誠地把石頭交給了母親並告知她這是“釋迦摩尼的舍利子,擁有它就好像佛陀在我們身邊一樣。”母親信以為真,整天都對石頭頂禮膜拜,而且她也找到了長久以來的安寧與恬靜,每天都是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

  故事中的母親對佛陀的加持物一直都抱有一份執著心,因而三番四次地抱怨兒子,甚至以不孝之名來訓斥兒子。而最終兒子用一塊假的佛陀加持物了卻了母親的一樁夙願,化解了母親內心的執著,而母親也因此感覺每一天都很開心很快樂,這就告訴我們執著是堤,快樂是水,只有掘開心中之堤,快樂之水才會奔湧而出。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越來越變得自私自利,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在他們眼裏看來也不過是草芥螻蟻。很多人對金錢越來越懷有一種過度的執著,拼命地追求財富,甚至一些原本應該是積德行善的行業也一樣利欲熏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社會大環境都處於一種激烈變革之中外,還有就是人心對金錢的貪戀執迷,認為金錢就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佛家認為,“我”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虛幻,人的肉身與大千世界裏的一花一草,一禽一獸其實也都沒有什么大的差別,都只是一副皮囊而已。唯一不同的,是人心與獸心之別。是以,這身皮囊不是真正的你,這身皮囊暫時享受到的“五感之福”,也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的夢境。因此何必在內心對這副皮囊有如此多的執著,只有放下這份執著,才能放下對紅塵榮華的癡迷,才能修心修德,達到人生至境。

  :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一切隨緣方可超脫世外。

  自助者得天眷顧

  自助之人是人生的覺悟之人,智者求己,愚者求人

  古語有雲:“自助者天助之。”而在佛家的眼裏,聰明之人一切求己,而愚昧之人一切求人。求己之人,心胸之中自是無畏無懼,大千萬象的更迭交替只是朝花夕拾的感悟,紅塵俗世的生死榮辱也只是談笑風生的釋然。而求人之人,心胸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危難之際可得天之助,得人之力,視自己如蜉蝣,視萬物為大樹,認為自救自度,都是蜉蝣撼樹的可笑之舉。

  佛家講眾生平等,並不是在單單講生存平等、人格平等,也是在講精神平等。所謂精神平等,就是在講人格之獨立,性格之堅強,在面對險境困難的時候,仍是將希望寄托在自己而非他人身上。這種平等才是佛家所講的平等之至境。

  一個年輕人總抱怨沒有人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於是他把自己的苦悶告訴了一位禪師,並且覺得世人之心已經越來越不善良了。

  禪師聽完他的抱怨,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一個農夫趕著一輛滿載幹草的馬車行駛在回家的路上,誰知半路上車子陷入了泥坑,車子無法再往前挪動一步。而此時天色已晚,路上沒什么行人,農夫心知在此時此刻很難出現一個幫助自己的人,於是他心灰意冷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這種心灰意冷就變成了惱火憤怒,他開始咒罵泥坑、馬車甚至是自己,最後罵累了,只得向大力神求救。

  農夫懇求說道:“大力神啊,天都能被你扛起,就請你幫我把車子推出來吧。”農夫的話音剛落,大力神的聲音就從雲端傳來: “神要世人必須先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然後才會給予幫助。所以你應該先看看馬車陷在泥坑裏的原因是什么。你應該拿起鋤頭將車輪周圍的泥漿鏟去,把礙事的石子都砸碎,把車轍填平,只有在你完成這些之後我才會幫助你。”

  農夫按照大力神所說的做完了一切,然後對大力神說:“我已經幹完了,你現在可以幫助我了吧。”

  大力神說:“那好,我現在就來幫助你,現在聽我的號令,拿起你的鞭子,然後甩下去。”

  農夫照做了,然後驚叫道:“這是怎么回事,我的車子能動了,大力神,你真行。”

  這時大力神說:“你瞧,現在你的馬車不是順利地脫離了泥坑嗎?所以遇到困難,要先自己開動腦筋,只要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禪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微笑著看著那個苦惱的年輕人。年輕人的臉上此時已經露出了笑容,他向禪師深鞠一躬後就離去了。自此之後,這個年輕人雖然遇到過不少的坎坷,但他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將坎坷化為了坦途。

  故事中那個沮喪失落的年輕人經過禪師的點化,終於將自己的心靈世界修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就是自助自救,自強不息。自強者人自敬之,自弱者人自恥之,難道你就願意做一個被人經常恥笑的人嗎?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自立自強的人。特別有一些貧困大學生,他們雖然物質上比一般人還不如,但是精神上卻是令人敬佩的。這些大學生依靠自己的雙手與智慧,為自己的青春譜寫了一首自強不息的壯志之曲,甚至有一個大學生,可以將自己殘疾的父親接到學校附近,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打工掙學費,而且還要保證學業不被荒廢,這是常人所難做到的。而且對常人來說,在面對如此的艱難時,首先閃現在腦海裏的就是如何尋求他人的幫助,可這個學生卻從未向任何人主動尋求幫助,而是用自己年輕的臂膀扛起生活的磨難,這怎能不讓世人為之動容。

  成功源於努力與機遇,其實這努力,就是自助;而這機遇,就是因為這份努力得來的天助。

  :彼岸之花只為那些親自執槳揚帆之人所摘。

  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在佛家的眼裏,大千世界不過是鏡花水月,芸芸眾生也不過是烏有皮囊。由此看來有便是無,存在即為虛幻。因而如果是用以心修之、以體行之、以目辨之的方法來參禪悟道的話,那么最終也只不過是略窺禪宗的門徑,略懂佛法的毛皮而已。

  正如懶融禪師的偈語:“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以心修之,而心終有所惑;以體行之,而體終有所怠;以目辨之,而目終有所不辨。是以,以五官六感得來的佛理禪機,終不過是小乘之修。若欲明悉佛法之精髓,洞察禪理之奧妙,就非去心、去體、去目,以無心可修、無體可行、無目可辨之態修禪悟道不可。只有如此,大乘至境之門才會為你打開,才可修行到最高的境界。

  道光禪師有一次向大珠慧海禪師問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慧海回答:“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又問:“既然如此,為什么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慧海再答:“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哪有地方可以聚眾?”

  道光追問道:“事實上您每天都在聚眾論道,難道這不是說法度眾?”

  慧海搖頭說道:“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你怎么說我度眾呢?”

  道光皺眉道:“禪師,您這是誑語了。”

  慧海笑道:“老僧連舌頭都沒有,如何誑語?”

  道光不解道:“難道塵世間,情世間,您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慧海回答:“都是真的!”

  道光又問:“既是真的,您為什么還要否定呢?”

  慧海說道:“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因此大徹大悟。

  《般若心經》中有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很顯然,慧海禪師比道光禪師更有佛家的慧根,更知曉佛經的奧義。是以慧海禪師之為,皆為不為,已“不為”來修“為”,這便是大徹大悟的法門。

  那怎樣才能做到無心可用,無道可修呢?

  首先,心靈世界需要處於一種寧和之境。不急不躁,不驕不奢,不生強求之心,不生萎靡之意,只有如此,心靈才會以最自然的狀態來接近佛法禪理。

  再而,心靈世界需要有淡泊之境。視大千如虛,以萬象為幻,得亦可,不得亦可;舍亦可,不舍亦可。離紅塵之紛擾,斷俗世之繁雜,融身於草木之間,寄情於鳥獸之樂,只有如斯,心靈世界才會以最誠摯的狀態來參悟佛理。

  最後,心靈世界需要有無我之境。要知此時之我,而非本我,只是世間的一副臭皮囊而已,區區皮囊,又何須貪戀?既然只是一副皮囊而已,那么俗世之榮辱,人生之成敗,也只不過是刹那芳華的虛無,朝花夕拾的空幻,又何必在意呢?只有達到無我之境,心靈世界才會是最真實的,佛法的本相才會顯現在你面前。

  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都一心想要有所作為,不想讓自己的一生過於平淡。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命裏終無卻強求的話,人生便很容易陷入痛苦之中。就以現在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來說,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都蜂擁到一線的大城市之中,希望為自己的青春找尋一份精彩,一份光芒。這原本是一個人上進的表現,但我們要知道,一線城市的城市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因此不會成為每一個人的舞台。大學生需要將目光放到二三線城市之中,去為那裏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到二三線城市並非會像很多大學生想的那樣難施拳腳,無所作為,事實上一個城市的發展是絕對離不開人才的。當你真正在二三線城市紮根的時候,也許你會發現當初的“無為之選”卻是今天的大有作為。

  心中無我,則佛心有你;不修道,則道自生。

  :“無”與“舍”才是“有”與“得”的最高境界。

  求人不如求己,勝我必先知我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釋迦牟尼在涅槃前曾曰道:“以自己為島嶼、為舟航、為明燈。”簡單的一句佛偈,揭示了“自皈依”與自我拯救的重要性。

  佛陀住世之時,曾有言曰:“不度無緣之人,不轉眾生定業。”因此,在佛陀的祖國遭到鄰國琉璃王的滅族屠殺時,佛陀並未用神通救助。這並非違背了佛家普度眾生的旨願,而是要這些人自度自救,自己來修繕、積福、消災、免難。

  不勝自我,存念求人,這樣的人終其一生不過是繭中蠶蛹,難以化蝶,一生也只不過是仰他人之鼻息,望他人之項背。這樣的人在世人眼中,只不過是高樹下之蓬草,鴻鵠後之燕雀,因而內心不會生出最真摯的尊重。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他人發自內心的最起碼的尊重,那么這個人就會如同朽木碎瓦,再難煥發人生的光彩。

  從前有一個生了重病的人,病了很多年一直沒有痊愈。某次,他聽人說有一個神奇的水池,健康的人喝了那裏的水,可以延年益壽,而生病的人喝了那裏的水,則會很快就被神奇地治愈。於是他決定去尋找那個神奇的水池,經過許多天的長途跋涉,那個可以治病救人的水池終於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但是經過多天的長途跋涉,加上原本就身有重病,於是在距離水池不到半裏的路上他就再也走不動了,於是他幹脆就地躺下,看著水池卻不往前邁一步。

  一天佛祖經由此地,看到了這個躺在路邊的人便問道:“你需要被醫治嗎?”“當然!可是現在人心險惡,他們只忙於顧自己,而不會幫助我的。”佛祖聽後繼續問道:“你要不要被醫治?”“要,可是當我爬過去的時候,河水可能早已幹涸了。”佛祖聽後告訴他:“那么好吧,你現在就站起來走到水池邊去,不要總是找一些不存在的借口來為自己辯解。只要你邁出一步,就會治愈身體。”

  那個病人聽後慚愧難當,於是起身向河邊走去,喝了幾口水池裏的水,刹那間,纏繞在身上多年的疾病馬上就痊愈了

  故事中的這個重病之人,其實最嚴重的病不在身上,而是在心裏。只會怨天尤人,只會怪世道不公上天不平,這又怎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做命運的主人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許多自立自強,勇於挑戰困難戰勝自我的人。而對這些生活中的強者,我們總會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與掌聲,這些強者在自助的同時無疑也會得到他人心甘情願的幫助。

  比如說“暴走媽媽”陳玉榮,因為自己的兒子患有先天性肝髒功能不全的疾病,決定“割肝救子”。但是經過檢查,陳玉榮因患有重度脂肪肝而不能將自己的肝髒移植給兒子。這時候陳媽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找回自己健康的肝髒。她用了7個月的時間疾步行走鍛煉,最終使自己的肝髒回到了健康的狀態,她也終於可以解除兒子的痛苦了。“暴走媽媽”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最應該依靠的,還是自己。

  人生在世,只有自立自強才會煥發出生命最強烈的光芒,彈奏出生命最動聽的交響。世人參禪悟佛,意在使自己的心靈世界強大起來,最終可以自度自救。而那些不參禪不學佛的人,也應明白“求助於人非常道,自立自強是正途”的道理。

  其實靠自己,也就是在尊重自己。

  :知己、信己、勝己、度己。

  有緣推不掉,無緣爭不來

  命裏有無,皆要看緣,緣來分到,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達摩祖師有雲:“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達摩祖師的偈語,向我們揭示了人生苦樂之緣由。樂因隨緣,苦因強求。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句話道破了人生的本質,告誡世人應持一顆平常之心面對生活中的得失成敗。大千萬象都是處於一種因果循環之中,芸芸眾生之間也都因為冥冥之中的因緣而互相聯系在一起。要知道世間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因由常動則結果難靜,是以怎能妄求結果?人之努力,不過是在求心境的坦然,至於結果,那就要看種種因緣是否會化為最後的善緣了。

  在遙遠而又古老的西域有一個小國。那裏的王後喜歡午睡,而且每次午睡的時候都要有兩名宮女在前後為其扇扇。

  一天,由於天氣悶熱,王後難以入睡,就在床榻上閉目養神,兩名宮女以為王後睡著了便聊起天來。宮女甲問宮女乙:“我問你,你是靠什么活著的?”宮女乙說: “我現在的一切都是王後恩賜的,所以我是依靠王後活著的。”王後聽她提到自己,於是就仔細地聽了起來。宮女甲說道:“我什么也不靠,只是憑借自己的命運。命中注定有的,就會有,命中注定沒有的,就算強求也是不行的。”聽了宮女甲的回答,王後有些不高興了,心想:你不但沒有感恩於我,還只想著靠運氣過活,我倒要看看你的運氣如何!於是王後翻個身起來,叫她們下去。

  隨即,王後叫一位侍衛進來,讓他傳話到國舅那裏,說是按照王後的意思一會兒賞賜那個為她傳物品的宮女。侍衛下去後,王後把宮女乙叫道跟前,讓她去國舅那裏替她送一些東西。宮女乙出去後,王後就想,看宮女甲會不會眼紅宮女乙的賞賜。正當宮女乙在想為什么讓自己去送東西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撞到了柱子上,把頭給撞破了。正在這時,宮女甲路經此地,宮女乙趕緊招呼她替自己去完成這項任務,她要趕緊去處理一下自己的傷口。宮女甲接過東西就出宮了。

  國舅正在家裏等候送東西之人,見到宮女甲來了就笑著說:“你來得正好,王後讓我賞賜給你的東西,我已經准備好了。拿著賞賜去王後那裏謝恩吧。”宮女甲並不知道王後為何賞賜於自己,但轉念一想,這也許是命中注定的賞賜吧,於是謝過國舅就回宮了。王後見到受賞賜的是甲而不是乙,大為吃驚,於是就招來乙問個明白。聽了上面的經曆後,王後不得不歎息著說道:“佛語裏講的真是有道理呀,命運是無法被改變的。”

  故事中的兩個宮女對人生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通俗一點地講,就是一個靠人,一個倚天。而故事的結局不也告訴我們,順其自然就是佛法禪理嗎?

  但縱觀今日,多少人貪戀著榮華富貴,一心求索著金錢美色。就以重慶市原公安局副局長文強來講,能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警察做到今天之成就,已經是上天給予的恩賜了。本應順應天命,行伸張正義、懲治邪惡之事。但他卻偏偏對金錢美色貪戀之極,迷失在這些命中不該有的財富與美女的面前,最後落得個殞身休命遺臭萬年的下場,真所謂是“強求命中無,反誤卿卿命”。

  紅塵俗世之中確實充斥著許許多多的誘惑,而人心本身也無時無刻不在受到貪嗔癡的困擾。是以,人們總會對還未得到的東西生出強烈的欲念,而這欲念會讓人越來越無法自持,嚴重者還會誤入人生的歧途。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世間的禍福本就是相輔相依,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以一切看開,一切看淡,人生才會領悟到更高的禪境。

  :緣分不到,強求無功;緣分到至,不求亦有果。

  俗世要看開,但不要看透

  萬物之相,不可言明;千人之態,稍知即可。

  在佛家看來,俗世中的芸芸眾生皆是愚者,皆是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是以心有混沌,也就自然無法將世人世事看個通通透透。但紅塵本是虛幻,又何必非要將其看透?世人之心,但求將過往看清,將俗世看淡,心靈世界自然就會達到一種境界,看破看透反而會讓人生失去諸多趣味。

  正所謂難得糊塗,糊塗之人方可將萬事看開,內心不為繁瑣之事所擾;亦將萬事在心中留有餘地,保持一份神秘的趣味。這樣的人生才不會失去豐富與趣味,才是快樂的人生。

  一位遊客在寺院遊玩,無意間發現一間禪房的門大敞大開著,而且外面也沒有僧人把守。由於好奇心的驅使,這名遊客走進了禪房。只見這間禪房面積不是很大,但在這極小面積的房間裏,布滿了書架與貨架,而且上面寫滿了各種各樣的真相。遊客感到很好奇,這時,一位僧人過來接待他,並告知這是一間存儲各種真相的禪房。

  遊客很好奇地問:“真的有真相可以知道嗎?”“是的,施主,我們這裏有部分真相,完全真相,相對真相,您想知道哪一種真相呢?”遊客沒有想過會在寺院裏出現揭秘真相的機會,他覺得生活中太多的真相需要知曉了。於是他想選擇完全真相。這時僧人對他說,知道完全真相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了知曉事情的真相,他不懼付出再大的代價。僧人問道:“您知道將要付出什么嗎?”“我不知道。”僧人告訴他,如果想知道完全真相就需要自己永生不得安寧。遊客聽到後大吃一驚,他沒有想過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於是就奪門而出了。

  這個禪理故事告訴世人,想知道的越多同時付出的也就會越多。這付出的會是寧靜平和,會是開心快樂。而滿足的只是一種窺得他人隱私的邪欲。

  俗世中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能有一個不為外人打擾的世界。而在這個空間和世界裏,每一個人都在尋求著內心的寧靜與安詳。這是作為人,最正常不過的心理訴求。而那些為了滿足自己的窺私欲,一定要將所謂的真相挖出來的人,其行其德都是為人不齒的。而他們的心靈世界,也必然時時刻刻處於躁動之中,心靈的安寧與平靜,因其窺私的欲火而被焚盡。

  俗語有雲:“打破沙鍋問到底。”可是問到底了,可是沙鍋卻也破了。想要知道真相,就要付出代價。而那些真相的身上,真的沒有欺騙與謊言的影子嗎?

  修佛悟禪,為的就是守住心中那一方寧靜。紅塵俗世幾多紛擾,若是處處都要弄個明明白白,事事都要探個清清楚楚,最終困住的,還是自己的心靈世界。

  看開並不等同於看透,看開是一份淡然與灑脫,看透則是佛家所講的妄執,看透了,人生也就失去了回旋的餘地。

  正所謂“難得糊塗”,糊塗了,就可以忘卻榮辱;糊塗了,就可以放下得失。糊塗了,入眼盡是繁華盛景;糊塗了,到哪都是人間仙境。

  :當糊塗時盡糊塗,萬象皆明亦非真。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提要 第2頁:目錄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一課 心與性: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5頁:第二課 淨與靜:無欲則剛,淡泊明志心自遠 第6頁:第三課 因與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第7頁:第四課 慈與悲:世有平等,然後有真慈悲 第8頁:第五課 空與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第9頁:第六課 福與禍:福禍總相依,切勿悲與喜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