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 周兵、李歡

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 周兵、李歡

千年菩提路--中國佛教2000年

[日期:2011-03-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周兵、李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千年菩提路--中國佛教2000年

  佛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白馬寺的由來是怎樣的?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譯堂又是哪兒?

  公元前 6世紀,在今天尼泊爾南部,有一個迦毗羅衛國,生活著一群古印度釋迦族人,這個國家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有著成為偉大君主的極高天賦,但他在目睹了人類的生老病死後,舍棄了財富與權力,出家修行,尋找生命如何能擺脫痛苦的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天淩晨,他降伏了所有的煩惱魔障,大徹大悟。這位太子,因此被尊稱為“佛陀”,一位徹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覺悟者。後來,人們把他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就在這位“釋迦族的聖人”開始傳播他的覺悟之道時,地球上的人類文明正處於一個光輝的“軸心時代”。在佛陀出世的前後數百年間,世上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啟迪人類思想的智者聖人。在希臘半島,先後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而在東方的中國,也先後出現了像老子、孔子、孟子這些偉大的聖人智者,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體系,儒家文化、黃老思想,在經曆春秋戰國時代之後成為中國文化的靈魂。

  古代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便是“世界的中心”,他們會接受這個來自印度的聖人之教嗎?他們從何時開始接觸這位覺悟者的思想?在兩千多年的曆史裏,這個來自印度的信仰,與中國的儒家文化、老莊思想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進行著怎樣的碰撞和融合,才使今天的中國佛寺林立、僧尼雲集,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種佛教傳承的國家。

  佛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佛教信徒大多相信一位漢代皇帝“感夢求法”的故事。

  公元64年,中國曆史上稱為漢代,這時候的皇帝叫劉莊,史稱漢明帝。這一年春天的一個夜晚,劉莊睡覺時,恍惚之間夢見一個高大的金人飄然而至,見他並不說話,只是在殿庭裏飛繞著。第二天劉莊想請大臣們解夢。結果,有位大臣說:西方世界有位大神,名叫佛陀,形象與陛下夢中所見到的高大金人一模一樣。這位大臣繪聲繪色的講述,說動了漢明帝的內心。劉莊隨後派出使臣,向西行進,踏上了去往印度尋找佛陀的道路,史稱“永平求法”。

  一場開始改變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曆史的文明對話,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三年後,公元67年的冬天,12月30日,西行求法的使者回到洛陽。他們不僅帶回了佛陀的畫像和佛陀講法的經典,隨同到來的還有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這次看似偶然的交往,使中原大地從此有了佛教的沙門,從此有了第一座寺院、第一部佛經,就像一粒種子播撒在中國的土地上。

  公元68年的一天清晨,洛陽城的西雍門外,大興土木。印度來的兩位高僧得到了皇帝極高的禮遇,中國皇帝想為他們修建一個專門生活修行的地方。從此,在洛河之濱,誕生了中原大地上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相傳,陪同漢使歸來的還有一匹白馬。這匹白馬,曆經萬裏征途,佛教的經典最早由它馱到了中原大地,擔當了中印文化交流的使命。從此,在中國的佛教徒心中,白馬成了佛法的象征。

  以後的歲月中,攝摩騰和竺法蘭,靜靜地住在白馬寺裏翻譯佛經。遺憾的是,他們所譯的佛經,只有《四十二章經》流傳了下來。

  其實,據學者們研究,佛法傳入中國的時間,肯定要早於公元67年,至少在公元65年,漢代的楚王劉英在今天的中國徐州,已經有了信仰佛教的行為。

  而在公元前119年,印度的佛教,便沿著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絲綢之路進入了今天中國的新疆地區。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年,漢哀帝元壽元年,有位大月氏國的使臣伊存,作為使者來到長安,給中國的學者口授佛經,這是當前學術界經常說起的“伊存授經說”,而大月氏國就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帶。

  經過學者們的考證,從南亞大陸的印度開始,佛教傳入中國大致分成四條主要線路:

  其中一條從古印度西北部,進入現在的阿富汗地區,穿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的新疆,再傳入中原;

  還有一條海上的傳播道路,是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的南海,到達中國的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漢傳佛教主要是從這兩條沙漠間的道路及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還有一條從北印度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到達青藏高原;藏傳佛教主要是從這條山路傳入中國;

  第四條,上座部從印度,經現在的緬甸、泰國,傳入中國雲南的傣族地區。

  這些線路的延伸和傳遞發生在不同的年代,途經不同的氣候和環境,面w對著不同民族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流派。

  公元220年到265年,中國曆史進入了三國紛亂的時代,曹魏、東吳和蜀漢各統治一地。曹魏甘露五年,也就是公元260年,在洛陽,一場特殊的宗教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時刻:一位叫朱士行的人,登上戒壇。這一刻,“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儒家倫理,正發生著變化。在這裏,誕生了中國漢地第一個正式受比丘戒的出家人。

  受戒後,朱士行決定從雍州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經》的梵文原本,成為中國曆史上記錄的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他在於闐,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抄到了該經的梵本,派人送回洛陽。自己則在八十歲時在於闐圓寂。

  而在藏傳佛教裏,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成後,也迎來了第一批僧人。當時赤松德贊大力推行佛教,來自印度的高僧寂護,擔任親教師剃度七位貴族出家為僧,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代藏族僧人,史稱“七覺士”。桑耶寺就此成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佛教寺院。

  上座部佛教現在流行於雲南傣族地區。這裏的地方志說,公元7世紀初從緬甸傳入了上座部佛教,最早的僧人常在各地遊化,只到雨季才在一地安居。現在景洪縣曼廳寨附近,有一座寺廟的遺址,相傳這就是雲南西雙版納最古老的佛寺--瓦巴姐寺,意為“森林裏的佛寺”,建於公元615年。

  是什么力量,能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接受和信仰這位釋迦族聖人的教導,甚至不惜性命,要去遙遠的印度大陸取經求法?

  兩千多年前,黃帝、老子、孔子思想在古代中國的中原地區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在青藏高原和其他區域的人們,還信奉著非常原始的宗教。帝國的貴族們,最初把遠道而來的佛陀,看成是黃帝、老子的同道;這位西天的佛,甚至還能“恍惚變化、分身散體”。當時剛剛進入漢地的佛教,被一些人誤認為是一種新的、帶有異國情調和神奇力量的“道術”,猶如道家所講的吐納、導引。

  公元179年,來自西域大月氏國的支讖,翻譯了《道行般若經》,不經意間奠定了以後中國佛教的思想基礎。

  佛經的翻譯,在當時采用了大量的道家術語。不過,想要在士大夫中間弘揚佛法,和尚們首先需要學會用老莊、周易的語言,用中國化的語言去比附、解釋佛經與佛法,這在曆史上被稱為“格義”。

  道安最早建議把出家人的“姓”統一為“釋”,意思是釋迦牟尼的傳人,他諄諄教導自己的弟子們,要放棄“格義”這種方法,回歸真正的佛教本源。道安生於北方的儒學世家,當時的北方戰火頻仍,他帶著自己的眾多弟子,一路顛簸南下。感慨萬千,說出了一句至今還在影響中國佛教界的名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公元379年,北方的苻秦軍隊攻陷了襄陽,年過花甲的老和尚,被“禮請”到長安,組織翻譯佛典。怎樣才能譯出佛法的真義,又能讓中國人理解與欣賞呢?這是道安長久縈繞不去的困惑。他在長安,期待著能與遠方的一位高僧會面。

  這位高僧就是鳩摩羅什,公元343年,他出生在今天的新疆庫車地區。父親是來自印度的佛教徒,母親則是龜茲的公主。他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成為西域大乘佛教的領袖。公元401年底,曆經多次戰爭與磨難的鳩摩羅什終於被迎請到了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只可惜,道安在十多年前就已作古,鳩摩羅什稱贊道安為“東方聖人”,兩位相慕已久的高僧,遺憾未及謀面。

  鳩摩羅什在長安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譯場--草堂寺,當時稱為長安大寺,公元5世紀初,這裏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中心。他在這裏譯經、講法,終其一生,翻譯了一大批傳誦千年的佛經。他譯的《維摩經》、《金剛經》、《法華經》,文字優美生動,影響深遠。

  據說他在圓寂之前發誓言道:“如果我的譯文沒有錯誤,當我火化時,舌不焦爛。”後來果然應驗,如今他的舍利塔依然存留於終南山下的草堂寺內。

  中國的譯經事業,經曆了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東漢到西晉)的草創階段,公元4世紀到公元7世紀(東晉到隋末)的“舊譯”時期,出現了像鳩摩羅什這樣卓越的翻譯家;公元7世紀後,進入玄奘開創的“新譯”時代。

  公元7世紀,當年輕的玄奘發現中國的漢譯佛經並不能解答他的全部疑問時,於是便踏上了一條九死一生的道路,去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以求融會貫通。西行求法十七年後,他的足跡遍及了西域、印度大小數十個王國。

  公元645年,已名震印度的玄奘,攜帶大批佛經返回長安。這一天,寬闊的朱雀大街如同節日般熱鬧,歸來的玄奘備受唐太宗的禮遇。公元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從天竺帶回來的經像。

  唐朝政府給玄奘組織了陣容強大的譯經班子,他白天主持翻譯,晚上就來講解當天新譯的經典。他長期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一生共譯經論七十五部,總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在玄奘圓寂後,唐高宗失聲痛哭:朕失國寶。出殯那天,趕來為玄奘送行的人數達到一百多萬。

  公元7世紀中葉,松贊幹布派吞米桑布劄等人去印度、西域求學,吞米桑布劄回到西藏後,創制了藏文,他成為了藏傳佛教曆史上的第一個譯經師。

  而在西藏曆史上,第一座譯經院產生於赤松德贊時期。“七覺士”之一的貝若雜那就是當時最著名的翻譯家,赤松德贊曾將自己的發髻鋪到地上對大譯師貝若雜那致以崇高的敬意。之後西藏曆史上不斷出現許多偉大的翻譯者,噶瓦拜則、仁青桑波、羅登西繞。公元13、14世紀,藏譯的典籍論釋被編纂成《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現在通稱為藏文《大藏經》。

  相對而言,在雲南的上座部佛教的佛經翻譯出現的時間較晚。直到公元13世紀,雲南傣族地區才出現蘭那泰文譯注的巴利佛典。稍後隨著傣文的問世,雲南開始有了寫或印在貝葉上的傣文佛經。

  宗教的傳播與文明的對話,總是始於經典的翻譯和整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中華民族的智者們,用不同的文字,以驚人的毅力,把佛經譯為漢文、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或以傣文轉寫,為後人留下了傳承千秋的中華文化遺產。

  公元6、7世紀,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時代開始了。這是佛教的黃金時代,漢傳佛教開始立宗成派,和中國文化進行著深度融合,也在改變著中國文化藝術的面貌。

  天台宗是中國漢傳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因為創始人智顗長期居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這位大師被尊稱為“東土釋迦”,相傳,他七歲時就能背誦《法華經》“普門品”。他以畢生的精力,使佛法中國化,主張“教觀總持,解行並進,止觀雙修”。他的這部煌煌巨制,二十卷《摩訶止觀》,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位於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在智顗圓寂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98年落成,成為天台宗最重要的祖庭。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至今猶盛。

  三論宗的宗師是鳩摩羅什,三論宗以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為主要研修經典。這個宗派的集大成者是隋代高僧吉藏,俗姓安,是西域安息國人的後裔。現在位於南京的棲霞寺,是該宗的祖庭。

  而在西藏曆史上,第一座譯經院產生於赤松德贊時期。“七覺士”之一的貝若雜那就是當時最著名的翻譯家,赤松德贊曾將自己的發髻鋪到地上對大譯師貝若雜那致以崇高的敬意。之後西藏曆史上不斷出現許多偉大的翻譯者,噶瓦拜則、仁青桑波、羅登西繞。公元13、14世紀,藏譯的典籍論釋被編纂成《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現在通稱為藏文《大藏經》。

  相對而言,在雲南的上座部佛教的佛經翻譯出現的時間較晚。直到公元13世紀,雲南傣族地區才出現蘭那泰文譯注的巴利佛典。稍後隨著傣文的問世,雲南開始有了寫或印在貝葉上的傣文佛經。

  宗教的傳播與文明的對話,總是始於經典的翻譯和整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中華民族的智者們,用不同的文字,以驚人的毅力,把佛經譯為漢文、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或以傣文轉寫,為後人留下了傳承千秋的中華文化遺產。

  公元6、7世紀,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時代開始了。這是佛教的黃金時代,漢傳佛教開始立宗成派,和中國文化進行著深度融合,也在改變著中國文化藝術的面貌。

  天台宗是中國漢傳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因為創始人智顗長期居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這位大師被尊稱為“東土釋迦”,相傳,他七歲時就能背誦《法華經》“普門品”。他以畢生的精力,使佛法中國化,主張“教觀總持,解行並進,止觀雙修”。他的這部煌煌巨制,二十卷《摩訶止觀》,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位於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在智顗圓寂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98年落成,成為天台宗最重要的祖庭。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至今猶盛。

  三論宗的宗師是鳩摩羅什,三論宗以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為主要研修經典。這個宗派的集大成者是隋代高僧吉藏,俗姓安,是西域安息國人的後裔。現在位於南京的棲霞寺,是該宗的祖庭。

  華嚴宗實際的創始人是法藏,公元643年出生於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

  唯識宗,主要發揮“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思想。這個宗派,在祖師玄奘之後並沒有太久的傳承,但是,該宗的經典,卻是曆代高僧大德必修的科目。

  釋迦牟尼佛圓寂前,教導弟子們要“以戒為師”。唐代的道宣律師,創立了律宗,代表的是“佛行”,著重研習、傳持戒律。唐代的鑒真和尚,把律宗傳入日本,現在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到了近代,弘一法師李叔同修持律宗,最為著名。

  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已是現在所有漢傳佛教徒十分熟悉的方法。這個宗派以《阿彌陀經》為根本,認為只要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有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最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公元4世紀的廬山慧遠被認為是這個宗派的初祖;幾百年以後,“念佛”就已風靡中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寫了一首詩說: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宋代以後,稱名念佛,更是廣為流傳。到了近代,印光法師修持淨土宗,最受世人推崇。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裏,禪宗無疑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中國特色的一個。

  這個宗派,淡化佛經之於解脫的意義,既反對枯燥的誦經,也反對盲目的坐禪,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場革命。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說,大梵天王在靈鷲山,請佛說法,並把一朵金色的婆羅花獻給佛。佛陀答應了請求,高升法座,手裏持著婆羅花卻一言不發。在座的弟子都茫然不解,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祖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說的“拈花微笑”的故事,所以中國的禪宗世系把摩訶迦葉列為“禪宗西天初祖”。

  相傳,禪宗的心法,是由西天的菩提達摩,渡過印度洋和南海,帶到了中國。這位“東土禪宗初祖”,在中國的傳教並不順利,他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面壁枯坐了九年。禪宗的大放異彩,一直要到六祖慧能,一位傳說中目不識丁的廣東人。

  幼年的慧能,貧窮孤苦,靠賣柴為生。一天,慧能背著剛砍下的柴禾到集市上賣。當他路過縣城裏的金台寺時,被裏面的誦經聲吸引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聽到這句《金剛經》的經文,慧能的心中,突然產生了一種特別的領悟。

  經過了一段充滿傳奇的經曆,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了他。慧能的後半生,大多住在曹溪寶林寺,就是現在的南華寺。直到今天,他的肉身,還被供奉在這裏。他的法語,後經搜集整理,輯為《壇經》,成為禪宗最重要的經典。

  禪宗的流行,促成了獨具特色的“叢林清規”。公元8世紀,“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依據印度戒律的精神,大膽改革,農、禪結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形成了一套適合中國農業社會的寺院管理體制。

  隋唐形成的漢傳佛教八個宗派,後來也被概括為“禪、教、律、淨、密”。天台、三論、華嚴、唯識四個宗派,統稱為“教”,也就是“佛語”。明代高僧雲棲祩弘,要把“禪、淨、教、戒”融為一體,他的思想,奠定了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的總體格局。

  公元8世紀上半葉,唐玄宗開元年間,三位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人稱“開元三大士”,相繼來到長安,翻譯與傳播印度密教的根本經典,創立了漢地自成一體的密宗,被稱為“唐密”。然而此派不久便在唐武宗滅佛後影響漸弱。

  舉世矚目的法門寺地宮,就是按照唐密儀軌布置的壇場,即“曼荼羅”,供奉著佛指舍利。穿越千年的時空,今天看去,依舊能感受到唐密當年的興盛。

  在所有宗派裏,密宗有些與眾不同。其他的宗派被稱為“顯宗”,而這個宗派是師徒密傳,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該宗派在唐代由空海和尚傳入日本,成為“東密”或“真言宗”,至今法脈綿延。西安的大興善寺、青龍寺是“唐密”的重要傳承之地。

  公元7世紀後半葉,印度大乘佛教結合印度教的修行,發展出一種以即身成佛為目的的印度密宗。漢地的“唐密”,雖然在曆史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印度佛教密宗傳到藏地以後,很快就引起了藏民們的崇信,形成至今還很興盛的“藏密”。

  公元8世紀後,隨著蓮花生大師到西藏弘法,密宗在西藏得到了流傳。

  蓮花生大師,藏族人尊稱其為“咕嚕仁波切”,意思是尊貴的上師。蓮花生大師出生在印度西方的鄔丈那國。有一天有位大臣看到湖中長出了很多蓮花,蓮花上還有一個奇特殊勝的孩子,就告訴了國王。國王一見這孩子就很喜歡,收為太子。因其生於蓮花,所以取名“蓮花生”。

  公元755年,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贊,為了在西藏弘揚佛法,派專使去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蓮花生在雅魯藏布江邊與赤松德贊會面。傳說,蓮花生大師作禮時,竟然手中噴出火焰,眾人見了立刻向蓮花生大師行了五體投地的大禮。蓮花生大師以其高超的神通攝服藏人,並且建立佛教寺廟,傳授佛法,使佛教在西藏生根發芽。就這樣,蓮花生大師成為“藏密”的創始人,被藏族人稱為“第二佛陀”。

  與漢傳佛教一樣,藏傳佛教也有不同的四大宗派,蓮花生大師所傳的教法,後來被稱為“寧瑪派”,意思是“古老”。該派與西藏傳統的苯教有所融合。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扶持該派的發展,在青海、四川和雲南一帶影響很大。直到今天,每年的藏曆五月初十,寧瑪派的祖庭桑耶寺的喇嘛們會跳起蓮花生大師及八大化身的金剛舞。

  公元1073年,一位叫貢卻傑布的出家僧人,來到後藏薩迦地區傳教,建造了薩迦寺,創立了薩迦派。在大昭寺內供奉著薩迦派的祖師們,人稱“薩迦五祖”。最右面的祖師,就是八思巴。他繼薩迦班智達之後,被元朝皇帝忽必烈封為國師,負責全國佛教事務和整個西藏地區,結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混亂局面,從此西藏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噶舉派是公元11世紀中葉由瑪爾巴所創立,噶舉是傳承佛語的意思。該派特別重視師徒之間的口耳傳授,是藏傳佛教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教派。第一個轉世活佛稱為噶瑪巴,意為“行佛行事業者”。明代永樂皇帝賜封其為“大寶法王”,延續至今。噶舉派在藏傳佛教各宗派裏支系最多,今天擁有數量眾多的寺院,遍布整個藏族地區。

  公元14世紀70年代,一位年輕人走在去往西藏的道路上,他就是格魯派的創始者宗喀巴大師。宗喀巴,1357年生於青海湟中縣,八歲出家,十七歲進入西藏求法。經過艱苦的修行和學習,他通達顯密各宗的教義。他面對當時藏傳佛教派別眾多、混亂和戒律松懈的局面,整理出一套“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嚴格要求僧人遵守戒律,深入研習,聞思修證,倡導一條循序漸進的覺悟之路。他綜合各宗教義後撰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經典。

  公元1642年,格魯派在蒙古貴族和皇太極的扶持下取得了西藏地區的統治地位,由此成為在藏地信徒最多、勢力最大的宗派。宗喀巴圓寂後,傳承他事業的,是他的兩個門徒。一位名叫根敦珠巴,身後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相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另一位叫克珠傑,後來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相傳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公元1653年,五世達賴遠赴北京,朝見順治皇帝,受冊封為“達賴喇嘛”,從而確立了他在藏傳佛教的領袖地位。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3年,中央政府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達賴、班禪的轉世,從此由中央政府正式冊封,沿襲至今。

  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撰寫了《喇嘛說》,明確規定了活佛轉世靈童,須經金瓶掣簽方可認定。乾隆皇帝批准特制了兩個金瓶,一個送往西藏,供於大昭寺,用以掣定達賴喇嘛和班禪大師等藏地大活佛;另一個在北京,供在雍和宮,用以掣定蒙古、青海及甘肅等地的大活佛。

  宗喀巴圓寂的日子,現在成了藏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稱為“燃燈節”。每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的晚上,人們都會將點燃的酥油燈放在窗台上,以紀念宗喀巴大師。

  今天,藏傳佛教不僅在藏族、蒙古族和漢族中間流行,在滿族、土家族、裕固族、納西族、錫伯族、達爾斡族等也有流傳。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7世紀初傳入中國的雲南地區,到12世紀以後,逐漸興盛。因其從南方的佛教傳播路線傳入中國,所以又稱南傳佛教。

  公元1569年,緬甸的公主嫁到雲南,她的陪嫁包括緬甸的巴利三藏與各種佛像。在這以後,景洪、德宏等地建造了一批帶有明顯緬甸風格的佛寺,雲南的上座部佛教也進入了鼎盛時期。現在雲南省,除了傣族,還有德昂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等多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就這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不僅自己深受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在改變著中國文化的格局和藝術創造。

  宋明理學、道教全真派的出現,都是主動吸收佛教教義、方法,甚至寺院制度,特別是禪宗心法的結果。中國的儒學、道教,從此有了全新的發展。而到明清時期,儒釋道的三教合流,成了全社會的主流思想。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相互融合,還為這片山川大地上留下了美麗的痕跡,創造了許多嶄新的藝術形式。

  位於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是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完整的石窟;

  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以氣勢雄偉而著稱;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以“秀骨清像”見長,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敦煌的莫高窟,則是一座由建築、壁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規模之大,舉世無雙。敦煌學已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已有百年曆史。

  “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句民間的俗語,形象地反映了佛教與百姓生活的密切關系。從明代開始,民間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的說法。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的東北,那裏有像蓮花一樣盛開的五座山峰,傳說就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五頂山。在全盛時期,這裏的寺廟多達三百餘座。這裏融合著漢、藏、滿、蒙等各個民族不同流派的佛教信仰,至今仍然留存著唐代木構建築大佛光寺。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島的東側,是大悲大慈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這位拿著淨瓶柳枝、一身白衣的美麗菩薩,普度眾生,最受信眾的膜拜。隨時隨處,凡遇危難,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位慈悲的菩薩就會隨機化現前去解救。這裏今天已然成為中國乃至日、韓、東南亞等國信徒共同的朝聖之地。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境內,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傳說普賢菩薩乘坐六牙白象隨緣應化、普度眾生,哪裏的眾生需要他,哪裏就有他的身影。峨眉山最早是中國道士們的修行場所,山上的中峰寺由道觀改成佛寺,正是道教和佛教相互融合的曆史見證。

  九華山,在安徽省境內,鄰近著名的黃山。這裏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緣起於這位新羅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的這句誓言,現在成了佛教舍己救人的宣言。

  “四大名山”,還有曆史上其他的名山大寺,一起支撐著中國人的佛教信仰。既有曆史上供奉佛指舍利的陝西法門寺、供奉佛牙舍利的北京靈光寺、無錫靈山等著名寺刹,還有大小昭寺、拉卜楞寺等著名的藏傳佛寺,以及香港地區的大嶼山、台灣地區的法鼓山、中台禪寺、慈濟靜思堂和佛光山等重要的現代佛教僧團。

  這條千年菩提路,已使佛教完全融入了中國社會。各種民俗、節慶、俗語方言,都已滲透了佛教的影響。

  不僅如此,中國的詩歌、書法、繪畫,乃至音樂和茶道,都有一種來自佛教的空靈氣韻,禪趣盎然。

  今天的中國,廣袤的名山大川及都市鄉村上遍布著大大小小一萬多座寺院,二十多萬的僧尼,以及多得難以統計的在家信徒。佛教,已是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印文化深度交流的曆史結果,也是世界文明對話的成功典范。

  中國佛教,曆史上傳到了日本、韓國、越南,成為這些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在世界文明史上,這些國家同屬於儒家文化圈,而佛教推動了這個文化圈的形成。中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三大語系的佛教在中國,和諧共處,穿越傳統與現代的阻隔,曆經兩千多年,傳承著智慧與慈悲,一起弘揚著一個共同的理念“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少林寺 第4頁:千年菩提路--中國佛教2000年
第5頁:白馬寺 第6頁:玄奘
第7頁:布達拉宮 第8頁:雍和宮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