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 星雲法師

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 星雲法師

第一部份 - 讀書有方

[日期:2011-03-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星雲大師:

宋太宗曾經說:“對讀書,我只感到有好處和樂趣,不覺得有什麼辛苦。”讀新書如晤良友,讀舊書如遇故人。書實在是人不可缺少的伴侶。

崇年先生: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誰送我一本書,誰就是我的朋友。他對書看得多重!英國作家斯邁爾斯也說過:“一本好書常可視作生命的最佳歸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華盡在其中,對大多數學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書即為金玉良言與思想光華之總成,令人感銘於心,愛不忍釋,成為我們相隨之伴侶與慰藉。”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沒有不愛書、不讀書的讀書是中國文人一個優良的情結。

星雲大師:

古人讀書,很有講究。讀經典的時候,要求高聲朗讀,讀得字字響亮。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得其義也。”朱熹還提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崇年先生:

清代左宗棠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也提到了這“三到”:“讀書要眼到,一筆一畫莫看錯;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過……溫書要多遍數想解,讀生書要細心聽釋。”他還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

“讀書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辨明句讀,不記清首尾,是目不到也。”

“喉、舌、唇、牙、齒五音並不清晰伶俐,蒙籠含糊,聽不明白,或多幾字,或少幾字,只圖混過,是口不到也。”

“經傳精義奧旨,初學者固不能通。至於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自然漸有所悟。一時思索不得,即請先生解說,一時尚未融釋,即將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复推尋,務期了然於心,了然於口,始可放手。總要將此心運在字裡行間,時復思澤,乃為心到。”

星雲大師:

每次看到這段家書,我都倍感親切,因為我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弟子的。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者,其心實在是不分軒輊。我給弟子上課,不奢望大家都聰明得一講解就了然於心,但卻很在意弟子聞法的態度,最起碼要能做到目到、口到、心到。

崇年先生:

讀書的口到與心到,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心到了,口到了,眼必然到了,“三到”是融為一體的。因此,要想把書真正讀好,讀到爛熟於心,達到應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

星雲大師:

讀書貴在有恆,不必貪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崇年先生:

讀書之法,初貴於博,繼貴於精,最貴於悟。這個“悟”字很重要。 《西遊記》裡唐僧三個弟子的名字悟空、悟能、悟淨,都突出“悟”。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體會,康熙帝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係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至於詩文則在所後,及至十七八,更篤於學,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誦讀,日暮理事稍暇,复講論琢磨,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朕少年好學如此。更耽好筆墨,有翰林沈荃,素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張、林二內侍,俱及見。明時善於書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書法,有異於​​尋常人者以此。”

星雲大師:

讀書要珍惜時間,懂得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讀書,不要讓光陰白白溜走。我常常自豪地告訴別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鋪,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和膝蓋是我的書桌,一支筆是我所有的動力。”

崇年先生:

讀書既要博覽,也要精選。讀什麼書呢?我認為要“讀傳統、讀'三名'、讀時尚、讀急需”。傳統,經學如《大學》,史學如《史記》,子部如《老子》,集部如《楚辭》;“三名”即名人,如李白;名著,如《李白集》;名篇,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尚,如保健類的書;急需,根據自己的急切需要選擇。

星雲大師:

有的人很會讀書,並深得其樂;有的人對讀書則味如嚼蠟,不知其味。我認為,讀書要以融通為主,以方法、技巧為輔;讀書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

崇年先生:

我概括了讀書的“八之訣”:博學之,精約之,時習之,審問之,考辨之,思悟之,發明之,篤行之。

星雲大師:

你概括得很好,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就進入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崇年先生:

讀書的經驗應是:貴多更貴精,由博而致約;貴精更貴悟,由約而通達。把書讀通了不容易。

星雲大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書境界。

崇年先生:

我認為讀書有三種境界:

一是“消閒”,這是最低的層次。人太忙,怎麼辦?要消閒,諸如對飲當歌,或串門閒聊,或居家獨處,翻開書本求教。不管什麼書,只要能讀下去,凝滯的時光,如同澗底的暗流,漸次打發過去……

二是“求知”。抱著這種念頭去讀書似有功利目的在。人要生活、立身、升遷,並求得在社會上立足,必持一技之長,此技或從社會得來,或從書本中得來,而從書本中得來,便是“求知”。其實,“求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自我完善,二是啟迪別人。世上只有自己明白的事,才能清楚地告知別人,這種人追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不足。

三是“無欲”。就是無欲無為的讀書。清代思想家戴震認為:“凡事皆有欲,無欲則無為也。”讀書只有除卻功利之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將讀書當“敲門磚”者,永遠跨不進神聖的讀書殿堂。

【書籍目錄】
第1頁:序 - 作者介紹 第2頁:序 - 目 錄
第3頁:序 - 緣起 第4頁:第一部份 - 苦旅
第5頁:第一部份 - 說史 第6頁:第一部份 - 事理
第7頁:第一部份 - 放下 第8頁:第一部份 - 悟道
第9頁:第一部份 - 藝文 第10頁:第一部份 - 藝術人生
第11頁:第一部份 - 讀書 第12頁:第一部份 - 讀書有方
第13頁:第一部份 - 身心 第14頁:第一部份 - 和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