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2.天台宗大義

[日期:2011-0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暢懷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天台宗大義

  天台宗依山為名,隋朝時,智顗大師居浙江省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宗,亦名法華宗,由於此宗以《法華經》為正依經典。

  高祖龍樹大士,生於印度,古稱南天竺,是婆羅門種,天資聰穎,至弱冠時,已盡通達天文、地理、及諸道術。大士出家九旬便讀通三藏,於是周遊各國,摧伏內外道諸大論師,著作等身,稱為千部論師。

  二祖北齊慧文禪師,曾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又讀《中論》觀四諦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而立一心三觀之法門。

  三祖湖南衡陽南嶽慧思大師,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二十歲時參拜慧文禪師,面受觀心要旨,經三七日,遂動八觸(即動、癢、輕、重、冷、煖、澀、滑等八種感觸),又悟「法華三昧」,自始之後,未聞經義,無不通達。

  四祖天台智者大師,「智者」之稱,乃隋煬 帝之所敕封。大師十八歲時,投法緒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二歲親近慧思大師,思師一見,便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日至矣。」由此 可知,乃具有非凡之因。一日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之「諸佛同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之句,寂然入定,見共思師,靈 山聽法,思師讚說︰「非汝不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亦不能窮汝辯,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此宗教觀,大意有五。

  一、三諦圓融。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 假、即中。即空,是真諦理,泯一切法;即假,是俗諦理,立一切法;即中,是中諦理,統一切法。諸法本空,眾生迷之,執以為實,妄生知見,由此空觀蕩之,諦 了真空之理,故名空諦。又以諸法雖空,皆不可得,由此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假諦。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由此中觀觀之,則 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故名中觀,此乃次第三觀。又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 此乃通相三觀。又於一念心中,三觀具足,圓融互具,融通無礙,此乃一心三觀。

  二、百界千如。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 假、即中、非真非俗、非一非異,皆是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諸法有十如是。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謂十法界者:一地獄界、二餓鬼界、三畜生界、四修羅界、五人生界、六天堂界、七聲聞界、八緣覺界、九菩薩界、十佛陀界。於十法 界中,一一界中,又具十界,十界互具,乃成百界。又此百界,一一界中,具十如是,百界互具,乃成千如。

  三、一念三千。於前百法界中,各具有三種 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此三種世間,又各具千如是,如是相乘,乃成三千世間,又謂之三千諸法,為一切法之總稱。此三千諸法,具足在一念 心,本為法性所具,其體融妙,名為理具三千。此法性本具之三千諸法,遇緣現起,諸相宛然,名為事造三千,此事與理,圓融相即,非一非二,妙不可思議。

  四、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是觀吾人現 前一念心,具足三千諸法。二真正發菩提心。未證悟之前,易起懈怠心,是以發心,上求下化。三善巧安心。善巧方便,安住於法性中。四破情執。即依一心三觀, 而破三惑情執,融照中道,使空假一致。五知得失。未悟入無生前,須檢討其得失。六調適道品。於三十七道品,調停適當。七對治助開。修觀無法開發圓理,必須 藉助六度事行。八知位次。如不知位次,易患未得謂得。九能安忍。入五品位時,順逆要容忍。十離法愛。如執十信相似位,或獲六根互用,若過愛執,即屬頂墮。

  五、六即佛。一理即佛。是指一切眾生,悉 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性雖具,因缺乏解行,故無法證得。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之道,通達解了,一切皆可成 佛。三觀行即佛。不唯解知名字,更進而依教修行,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四相似即佛。得六根清淨位,斷見思與塵沙,並降伏無明惑,眼能徹見三千世界諸 境,耳能徹聞三千世界音聲,雖未證實,即相似於真證,此十信位也。五分證即佛。觀慧培增,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從初住至等覺,分破四十一品無明,分見 佛性。六究竟即佛。斷第四十二品,發究竟圓滿之覺智,智斷二德圓滿,無惑可斷,無理可證,即圓滿究竟極果之妙覺位。

  「即」是指不二之義,而在修證上有「六」。如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屬堅執於理,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則易生增上慢。若祇知「六」而不悉「即」,則易生自卑感,故特立六即以顯凡聖之始終,而理體之初後,不二為旨趣也。

【書籍目錄】
第1頁:導言 第2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1.佛教是否迷信
第3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2.宗教徒有三分呆 第4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3.從信解行證修學佛法
第5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4.甚麼是四大皆空 第6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5.略解六根清淨
第7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6.漫談忍辱道 第8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7.拜佛的真義
第9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8.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第10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9.為初機學佛者進言
第11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1.佛教的人生觀 第12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2.福慧與人生
第13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3.福慧與善惡 第14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4.煩惱與痛苦
第15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5.談苦與空 第16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6.人間之樂不宜求
第17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7.世出世間法 第18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8.宇宙萬有從何而來
第19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1.護生的真義 第20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2.戒殺與放生
第21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3.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第22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4.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第23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5.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第24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6.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第25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7.受菩薩戒之功德 第26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1.佛教的命運和前途
第27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2.佛教何以式微 第28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3.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益害
第29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4.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第30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5.對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第31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6.觀感四則 第32頁:卷伍、僧伽談 -- 1.僧伽趕經懺對佛教之影響
第33頁:卷伍、僧伽談 -- 2.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第34頁:卷伍、僧伽談 -- 3.僧伽是否消極者
第35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1.釋迦牟尼佛與浴佛節 第36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2.觀世音菩薩成道
第37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3.藥師佛與眾生 第38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4.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第39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5.盂蘭盆節的由來 第40頁:卷柒、人物誌 -- 1.覺光會長德高望重
第41頁:卷柒、人物誌 -- 2.追悼倓虛長老 第42頁:卷柒、人物誌 -- 3.記道源長老蒞港弘法功勳
第43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1.八宗緣起 第44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2.天台宗大義
第45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3.華嚴宗大義 第46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4.禪宗大義
第47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5.淨土宗大義 第48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6.三論宗大義
第49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7.唯識宗大義 第50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8.密宗大義
第51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9.律宗大義 第52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法師歷年活動年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呱呱 发表于 2014-3-23 21:02:29
請問我想要引用《學佛文集》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做學術研究,請問這本書的出版年跟出版社、出版的縣市是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