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卷伍、僧伽談 -- 3.僧伽是否消極者

[日期:2011-0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暢懷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僧伽是否消極者

  常聽人說︰「佛教人士不論講經說法,或與人交談時,不是談空,就是講苦,實在令我不願意聽!這樣令世人走向悲觀與消極之途,那對世事人心又有何裨益?」未曾研究過佛教理論的人,有此種誤解與責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事實上,佛教既不消極,又無悲觀,我佛尚無樂觀,何來悲觀?世間一切事,無 不相對。我佛無有樂觀與悲觀者,可舉一例為證︰佛成道後,度人無量,六師外道,深為纉嫉,於是教其女徒,以草作腹,日漸令大,後以木盂繫腹,狀如臨產,眾 人皆見,問其何故,報言︰「我往日時與沙門瞿曇往來,故有此孕。」外道聽後佯作大怒,於是攜徒帶女,一併前來佛之講堂。爾時,佛與大眾正在說法,外道對佛 高聲唱言︰「沙門瞿曇,愛我此女,犯於淫欲,故令有娠。」但佛坐於法座,依然巍巍不動,若無其事,決不悲觀。由於作賊心虛,此女精神緊張,布置尚欠細密, 忽然木盂落地,在會大眾,見是偽作,無不嘩然大笑。這時大眾異口同聲,讚佛偈言︰「佛身光耀等金山,清淨殊特無倫匹,亦如妙高功德滿,故我稽首佛山王。」 大眾雖然如是讚佛,佛也不感覺歡樂,因佛陀已經得到大解脫,將諸苦樂境界,早已置身事外,何來悲觀與樂觀呢?

  佛經有說︰「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修道之人心不貪嗜,常以禪悅法喜為食, 出世間食有五種︰一、念食。修聖道之人,常保持正念,心正生樂。二、法喜食。受樂佛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三、禪悅食。因得定力,資長慧命,道品圓明, 心常喜樂。四、願食。不捨梵行,長養善根,隨願所成,願滿心樂。五、解脫食。離諸業縛,於法自在,故生快樂。

  表面上看,佛教徒似無快樂可言,因為他們主張清心寡欲,寧靜澹泊,也正因為 世人見到佛教人士不求名,不謀利,將得與失,置諸度外,便以為他們是悲觀。可知孔子曾讚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如此情景,在一般人看來,顏回必定是悲觀的,誰知他的精神上有無比的歡樂,由上種種證明,佛教徒並不悲觀。如果說佛教消極,地藏菩薩便不會說︰「眾生度 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實在講,不論那個宗教,或那個團體,甚至某個人,假使他單有消極一面,而沒有積極的另一面,這個人,或這個團體,決 定沒有辦法生存下去。

  舉例有人,在郊外見到一座堂皇的廟宇,非常莊嚴,環境清淨,景色幽美,在此 隱居的出家僧侶,時或讀經,時或打坐。所謂︰「無喜亦無憂,隨緣度春秋。」這種清閒自在的生活,令他們生起無比的興趣與羨慕。其後果獲兩周假期,遂到某佛 堂寄居。初住的前兩天還算開心,至第三日便覺有些沈悶,未住將一星期,終於耐不住,定要束裝回家。人問何故,他答︰「我在家經常看電視,聽音樂,有時與 朋友談天說地,生活已成慣例,誰料到此,有眼如不見,有耳卻不聞,面對空山,一片寧靜,如此情景,深感寂寞得可怕。」可見清靜的生活,並非易度。

  出家人久居郊野,為甚麼不覺得煩悶?因為他們另有積極的一面。一般人在這個 環境之下,不知找些甚麼工作,終日無所事事,但有些佛教徒卻忙得沒有剃髮與剪指甲時間。他們晚上十時養息,中夜醒時仍要起身用功,困時再睡,凌晨四時起床 早課,早粥之後或拜佛,或誦經,或念佛,或參禪,總之,目標在於了生脫死,跳出三界,必須勇猛精進,因而終日沒有空餘時間。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生度此身。」由於精神有所寄託,所以雖居深山數十年,亦不覺寂寞。山居的佛教徒,尚且不能說他們是消極;那些住在市區,忙於興辦教育、文化、醫院、安 老院、慈幼院,講經說法,度人行十善,以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的人,能說他們是消極嗎?

  雖然有少數人,應酬超度佛事,也因佛教徒需求,想藉誦經功德,使親人眷屬, 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更有非佛教徒,由於住宅災禍迭次發生,或鬼怪作祟。如某年政府運輸署,以及跑馬場鬧鬼,亦時有恭請高僧前往誦經,為其解怨釋結,縱未 能盡化戾氣為祥和,當念經後,也可令其有所安慰,由此看來,縱然是應酬僧,對世人也有莫大裨益。

  世俗人絕大多數要男婚女嫁,生兒育女,迫不得已而去披星戴月,謀求生計,如不積極,衣食住行便成問題。但對於吃齋念佛,打坐參禪,了生脫死,那就不感興趣了,偶有空暇,也要以看電影與打麻雀為消遣。總之,他們的積極是在物質方面,而在修心養性方面,肯定是消極的。

  出家人既不要男婚女嫁,當然就不會生兒育女,全無家庭累贅,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又云︰「見到山門就是家。」食住不成問題,衣以百衲,行以步替,衣食住行,均已解決,試問還要為誰人忙碌?為誰人憂愁?因此不必積極的去追求物質,始被誤解為消極。

  出家人,要出三界家,要了脫生死,行起來實在不易,由於我人從無始來,七情 六欲,習染已深,並非一朝一夕可斷,雖難斷也要斷,誠如一人與萬人敵。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講了生死,談何容易,道心稍有不堅,即墮入五欲坑。 出家人除嚴守小乘戒二百五十條,大乘戒十重四十八輕外,還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如果不積極地去受持,則了生脫死與你無分。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非將相所能為。」即此義也。

  世人往往喜說出家人有毛病,事實上,僧侶仍是博地凡夫,正在學習聖賢的行 徑,能學多少就算多少,等於小兒才學行路,站起腳來,一定會東倒西歪,誰敢保證他們不出毛病,假使真的學到無毛病時,那就成了聖人。六祖慧能大師云︰「若 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意思是說,見到他人之過,即是自己之非,若要作個真正有學養之人,應當時常檢討自己才是。

  出家人也分兩部分,一部分人住在深山古廟,埋頭苦修,或打坐參禪,或誦經念 佛,如此不能說他們是消極避世。比如一些讀書人,首先要培育和充實自己的學問,將來一旦學成之後,始能為社會服務。出家人也是如此,住在深山苦修,一旦有 所成就時,就要下山弘法利生。舉例就有,香港的聖一法師,妙蓮法師,台灣有印順法師,聖嚴法師,早年在深山閉關苦修多年,現今已經下山深入社會,講經說 法,正在實踐「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的菩薩事業。

  另有一部分出家人精通佛法,不住深山苦修,發願先度化眾生。佛經有說︰「自 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薩發心。」因此創辦教育,興建醫院,發揚文化,建安老院,演講佛法,度人持五戒,修十善,淨化社會,移風易俗,提倡人間淨土,終日忙 的不可開交。如洗塵法師創辦了多間佛教學校,妙法寺舉辦了將近二十年的八關齋戒及短期出家,這都是洗塵法師之力,因為妙法寺就是他老人家一手創建的,你們 見到妙法寺這樣宏大,就會想象到洗塵法師的氣魄如何偉大了,可惜法師已經辛苦得累倒了,若不然,洗塵法師在這十年中,能為佛教創造更多事業,香港佛教的發 展當不僅此而已,可能遠超現在的興盛。

  要弘揚佛法真是匹夫有責,從洗塵法師的成功,我可確信,祇要有大願力,有大行力,有大才智,一定可以把香港佛教振興起來,三寶弟子,能不發願,能不發奮,努力求上進嗎?

【書籍目錄】
第1頁:導言 第2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1.佛教是否迷信
第3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2.宗教徒有三分呆 第4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3.從信解行證修學佛法
第5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4.甚麼是四大皆空 第6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5.略解六根清淨
第7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6.漫談忍辱道 第8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7.拜佛的真義
第9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8.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第10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9.為初機學佛者進言
第11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1.佛教的人生觀 第12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2.福慧與人生
第13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3.福慧與善惡 第14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4.煩惱與痛苦
第15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5.談苦與空 第16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6.人間之樂不宜求
第17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7.世出世間法 第18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8.宇宙萬有從何而來
第19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1.護生的真義 第20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2.戒殺與放生
第21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3.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第22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4.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第23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5.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第24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6.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第25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7.受菩薩戒之功德 第26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1.佛教的命運和前途
第27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2.佛教何以式微 第28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3.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益害
第29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4.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第30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5.對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第31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6.觀感四則 第32頁:卷伍、僧伽談 -- 1.僧伽趕經懺對佛教之影響
第33頁:卷伍、僧伽談 -- 2.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第34頁:卷伍、僧伽談 -- 3.僧伽是否消極者
第35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1.釋迦牟尼佛與浴佛節 第36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2.觀世音菩薩成道
第37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3.藥師佛與眾生 第38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4.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第39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5.盂蘭盆節的由來 第40頁:卷柒、人物誌 -- 1.覺光會長德高望重
第41頁:卷柒、人物誌 -- 2.追悼倓虛長老 第42頁:卷柒、人物誌 -- 3.記道源長老蒞港弘法功勳
第43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1.八宗緣起 第44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2.天台宗大義
第45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3.華嚴宗大義 第46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4.禪宗大義
第47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5.淨土宗大義 第48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6.三論宗大義
第49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7.唯識宗大義 第50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8.密宗大義
第51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9.律宗大義 第52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法師歷年活動年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呱呱 发表于 2014-3-23 21:02:29
請問我想要引用《學佛文集》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做學術研究,請問這本書的出版年跟出版社、出版的縣市是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