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己二、引多生證相續忍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段是「相續忍」,像這樣的極苦忍也並不是就這一生一世,而是過去有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那麼長久的時間,學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忍一切不能忍的事,所以他的無上菩提心一直地不退轉,能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戊三、明對治 己一、對治流轉生死苦忍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由前面這一段文,舉釋迦佛引自己過去這一段經歷,就可以知道: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學習般若波羅蜜,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佛告訴須菩提:菩薩應該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一切法相,不與萬法為伴侶,覓心了不可得,這樣發心修行,才能遠離一切苦惱。

這以下分三段說明三種苦惱。第一、流轉生死的苦惱。第二、眾生相違的苦惱:菩薩和眾生打交道,眾生不一定聽你的話,有時會衝擊你,使令你苦惱。第三、乏受用苦惱:發菩提心的人為布施一切眾生,而生活的衣食住所需不足,這也是苦惱。這下邊就是對治這三種苦惱。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看見眾生受苦惱,佛法是真實的苦海舟航、長夜明燈,而不忍得佛法要滅亡,所以發無上菩提心,弘揚佛法,廣度苦惱眾生。但只是發慈悲心還不行,還要離一切相--有般若無我相、無法相的智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意思是說:若不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流轉生死的苦,你受不了!受不了就退失菩提心,不能弘揚佛法、廣度眾生。若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般若的智慧,在生死裡流轉,苦而不苦,生死苦在心裡等於零了,苦即非苦,這樣子就把生死苦對治了;除滅生死苦,在生死裡度化眾生就不疲厭。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前面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我空,這底下「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法空,教我們不要染著色聲香味觸法這種虛妄不實的境界,而生染污心,要觀察它是空無所有。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住就是染著,不染著一切色相而生清淨心。清淨心是什麼呢?就是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這通於根本無分別智和有分別的後得智。也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也不住於眼耳鼻舌身意生心,就是不住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一切法都不染著,觀這一切法都是寂滅相。

「應生無所住心」:心若取相,受不了生死苦,菩提心就不能存在。所以應該努力地聞思修,發起無住無著、不受一切法、無所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無相的智慧,建立這樣的清淨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如果染著,就不能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努力聞思修,放不下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安住在諸法寂滅相,也就是不能學習佛的智慧,那生死苦就一直地要受下去。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佛說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要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在修行六波羅蜜時心無所住,用這樣的方法來鍛練成就般若的清淨心。鍛練這句話也有意思!刀鈍了時,在磨石上磨一磨,就利了。有人叫你「掃一掃院子!」你掃的時候,用般若觀察,這一觀察,就使令般若智慧利了一點,就像鈍刀在磨石上磨一樣,這就是鍛練。若人來罵你一句,你向道上會,觀察罵不可得、聽罵者也不可得;有人讚歎你,亦復如是;這樣常常如理作意的觀察,就能使令無所得智慧進步多少。給你境界磨一磨,使令無所得智慧增長,這叫做成就無所得智慧的方便。如果不向道上會,「喔!我是來修行的,怎麼能做苦工!」那就失掉修學止觀的機會了!

我們看《禪師語錄》上,學禪者到善知識那兒參學時,問他佛法,他說那句話就是要考驗一下,看來者開悟沒開悟。若不向道上會,那就是把黃金變成糞土了。所以,若心有所染著,那就不是在無住的境界上,就錯會了消息,這是不對的。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要用無住無著的智慧修六波羅蜜,使令智慧時時能得增長。若用取著心布施,那智慧就沒有增長的因緣了。

己二、對治眾生相違苦忍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前文是對治流轉生死苦的因緣,這底下說對治眾生相違苦惱的因緣。

佛在世的時候,有婆羅門來,以五百句話罵佛,見佛不動,生歡喜心,又五百句讚歎佛,佛也不動。佛是無上菩提遍正覺者,度化眾生尚且有這種事情,何況我們呢!所以哪能完全都是如意的呀!那麼,若有眾生會苦惱、毀辱你,你要有般若波羅蜜來對治。

怎麼對治法呢?發菩提心的菩薩弘揚佛法,若遇眾生苦惱、毀辱時,菩薩怎麼才能容忍呢?「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佛招呼須菩提說,菩薩最初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修六波羅蜜,既然如此,怎麼可以因為眾生苦惱故,就瞋恨了呢!最初有利益愛護眾生的心,視一切眾生為父母兄弟姐妹而去利益他們,所以他苦惱你時,要作親厚想:「呀!這是父親教訓我」、「母親教訓我」,要憶念以前的本願,不要憤怒;應該要不住相修行布施,眾生衝突你時,你不要取相。怎麼樣不取法呢?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前句是法空觀,後句是我空觀。眾生恭敬供養你也好、毀辱你也好,佛說一切諸相就是無相,要觀察都是空無所有;而一切眾生,也是無我相的;這樣觀察,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來對治眾生相違苦,這樣就能無障礙行菩薩道。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勸我們「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都是真實不虛妄!這一共有五句,證明佛語是可信的。

第一、「真語」: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依第一義諦為眾生說法,是真實不虛的。第二、「實語」:依世俗諦為眾生說法,也是真實不虛。第三、「如語者」:釋迦牟尼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十方三世諸佛也是一樣,都是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第四、「不誑語者」: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諸佛為眾生說法,都是利益眾生,不欺誑眾生。第五、「不異語者」:十方三世一切佛為眾生說法,始終都是這樣子,不會忽然間又改變了。

所以佛說的法是可信的,若能觀一切法空、我空,增長般若波羅蜜,就不會受生死流轉苦,也不會受到眾生相違的苦,而能無障礙的行菩薩道了。

下午六點半,我們在這裡集會,大家談談修止觀的經過,然後禪七就結束了。

我的心情是願意把《金剛經》講完。我們是三年為一屆,今年第一年,今天十二月一號,這一年眼看過去了,《瑜伽師地論》還沒有講完;所以我想《金剛經》先停下來,集中時間精神學習《瑜伽師地論》,希望在二年內畢業,儘早學習《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以《金剛經》願意講下去,也要停下來。

(以下略)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