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五、前輯.問答.二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問:又永嘉禪師的「惺惺寂寂」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何關係?

答:永嘉禪師是對於《維摩詰所說經》很有心得,也學過天台教,而有著作。

「惺惺寂寂」、「寂而常照」這幾句話,都只是屬於止的境界,止裡面有明、有靜;明就是照,靜就是寂。當然,只要是依據經論修止觀,就是如來禪的意思。但是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可能他偏於弘揚止,或偏於弘揚觀,或者都不偏;也許他開示止觀時,他為你講是偏於止,為另一個人講就偏於觀了。隨時會有些不同,這並不表示他的思想,就限於這樣。應該是這樣說。

問:書讀的少,問題又太多,若善知識解惑,勝讀十年書!

答:當然,讀書少也是有問題。善知識的確是有幫助,但是若惡知識冒充善知識也是有問題的。所以自己要多努力,靠別人,有的時候可以靠,有時候也靠不住的。要自己多努力!

問:男人和女人各是什麼因緣來的?為什麼會互相吸引?

答:我們欲界的人都是因為有欲而來的,不管男人女人都是有欲。即使是到地獄去的人,他也是有欲。我把這也解釋解釋,經上說出個道理:誰歡喜到地獄去呢?沒有人歡喜去,但事情就是這樣子︱︱譬如說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冷得厲害,就歡喜火,「哎呀!有火,我到火那裡就快樂!」於是火的境界現前,他去了,去了就是地獄。這也是他想去的嘛。

所以,人間的人也是欲,就是你歡喜那樣子,那個境界出現了,就投胎了。為什麼會互相吸引呢?本來有欲心,就會吸引。但若結為夫妻,要有另外的因緣,因為以前結過夫妻的緣,今生見到面心裡就歡喜,所以成為夫妻;這是指真實夫妻關係。如果是「臨時的夫妻」,不算在內的。所以,為什麼會互相吸引?一個就是有欲,所以會吸引;一個是前生有過栽培的因緣,會互相吸引。但是,有欲就是苦,並不真實是快樂的。

問:為什麼不結婚比較好呢?

答:第一、因為所有由結婚而引起的煩惱都沒有了。第二、不結婚,心有餘暇可以學習佛法、靜坐;若一結婚,就沒有時間。

有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問他:「為什麼不那麼精進呢?」他說:「我學習佛法是有歡喜心,但繼續地學習、靜坐。結果,和家人漸漸地疏遠了,就出現問題,所以只好折衷一下,減少一點學習佛法的時間,和家人維持正常的狀態。」像這樣子,在佛法裡的功課要減少了。如果不結婚就沒有這件事,在佛法裡的成就,會逐漸逐漸地進步,有可能得聖道的。

當然,在家居士是一回事;佛法說:「眾生是為恩愛所欺」,本來認為恩愛是好,結果是為恩愛所欺誑,把寶貴的生命時間都浪費了,而不能栽培聖道。有人說:「我年紀大了再去學習佛法、再出家修行。」年紀大,生理的機能衰了,還能學習佛法呀?只有在少年、壯年的時候,才能有作用;所以若想出家,要提早一點,不要到老的時候才出家。

問:如何才能往生到彌勒淨土?

答:要持戒清淨,還要靜坐有點成就,然後念彌勒菩薩名號,發願求生彌勒內院,就能往生。

問:西方淨土與彌勒淨土,有什麼差別?

答:在《十六觀經》上提到:這個人造很多罪,破戒得很嚴重;臨命終時,若遇見善知識開示他念阿彌陀佛,他若能念,還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是要往生彌勒淨土,這樣恐怕不容易往生。這就是差別。

又,阿彌陀佛國沒有女人,沒有欲的這件事;但在彌勒淨土的兜率內院還有女人、男人。又,到阿彌陀佛國,雖然還沒能得聖道,但是決定不轉,因為在那世界,所有情況都是幫助修學聖道,沒有轉的因緣;這和彌勒淨土也不同。

我們從《高僧傳》上看,有些高僧是到彌勒菩薩那去的,智者大師、章安尊者等很多天台宗的古德到彌勒菩薩那裡。若是一般修行不夠的人,還是求生阿彌陀佛國比較穩當一點。想到彌勒菩薩那裡去,雖然不決定,但如果三皈五戒十善,能受持得很清淨,又能夠念彌勒三經:《彌勒大乘成佛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能多做功德,念彌勒菩薩名號,迴向願生彌勒內院,還是可以往生的。

問:西方淨土和東方淨土的差別?

答:讀一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和大本的《無量壽經》,就知道不同的地方。若願意到東方藥師佛淨土、十方淨土都能往生,但都是要以戒定慧為因緣;如果犯戒就有困難。唯有阿彌陀佛國,開緣開得廣,把條件降到最低的程度,但是臨命終的時候,要有正念、心不顛倒、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其它的佛世界,不見得是這麼寬。

問:何謂禪病?為什麼會得禪病?

答:若坐禪的方法不對,因此而有病,那就叫做禪病。如果方法沒有錯誤,但身體有病,那是四大另外有問題,不是禪病。譬如說不修奢摩他,只是修毘缽舍那,因為一直地思惟觀察,造成了頭痛,這就是禪病!

說「我不歡喜修毘缽舍那,我就歡喜修奢摩他。」這樣,表示你不高興般若波羅蜜,那麼修奢摩他久了,會有邪知邪見,那也是禪病。所以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

問:何謂枯禪?入定時,五根的感受是否都停下來?與枯禪有何不同?

答:怎麼知道得定、沒得定呢?我們學習《俱舍論》、《瑜伽師地論》會知道:前五識還動,就是沒得定;前五識不動了,譬如打雷也聽不見,是耳識不活動,但第六識還是活動,這才是定。初禪就是這種境界:第六識還動,而前五識不動了。若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前五識還動,雖然心裡寂靜住,還能聽得見聲音,雖然聽得見,心也還寂靜住,這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若聖人的滅盡定、外道的無想定,第六識也不活動了。所以定與定還有深淺不同。

這與枯禪有何不同?枯禪就是只有奢摩他,而沒有毘缽舍那,沒有智慧的光明,叫做枯禪。不過這不是經教上的話。

問:經行時,如果有人在拜佛,可以從他前面走過嗎?

答:從他前面走過是不合適的。但因為現在是禪七當中,功課表有規定拜佛的時間。在不拜佛的時候也拜佛,雖然也是好,不能說不對;可是別人經行是合乎功課表,非時拜佛是不符合功課表的。這樣子說呢,你從他前面經過,過失不大。但是盡量地同他有點距離,不要距離太近;如果他在前面拜佛,就從他後面過。所以大家在一起用功修行,就是要互相體諒。

我現在說一句話:打禪七是怎麼回事?初發心的修行、還沒有成就,就是這樣子。如果已得到未到地定、初禪的人,是不會來參加禪七的,因為他一坐八個鐘頭、十個鐘頭;而禪七當中一會兒就開靜,怎麼可以呢?所以,現在我們都是初發心,在這裡用功修行,要互相遷就一點。你在那兒拜佛,別人從那裡走過,若打擾了,請你原諒一點。只好這樣子!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