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子三、重釋無相所以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為什麼一定是無我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因為佛的大智慧觀一切法是無相──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以無我相是真理,執著有我是錯誤的。執著有我,容易生驕慢心,生驕慢心就會有更多問題,所以不應該執著有我。

這裡有一個問題:得阿羅漢的人,也成就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心裡也離一切相的,但不名為佛;釋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才能名為佛。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對無相的道理,究竟圓滿的通達了,不是阿羅漢,是佛的境界。所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也有這樣的意味。

我再講一個故事。有個仙人住在山裡,他讀書的時候,有隻狐狸就在旁邊聽;這狐狸還是有點智慧的,牠聽仙人讀了一遍又一遍,等這一部書讀完的時候,這隻狐狸就有所覺悟,心想:「我可以做獸中之王了!」牠怎麼做獸中之王呢?

牠各處走,遇見了一隻又瘦又軟弱的狐狸,牠對這狐狸說:「我要殺你!」瘦弱的狐狸說:「為什麼要殺我呢?」說:「我是獸中之王,你不聽我話,我就殺你!」說:「我聽你話嘛!」「好!那我就不殺你。」那麼就跟隨牠了。

這時候,一共是兩隻狐狸了,後來再遇見一隻狐狸,牠也是說:「我要殺你!」「為什麼要殺我?」「你若聽我話,我就不殺你。」「好!我聽你的。」就成了三隻狐狸。就這樣子,有很多的狐狸跟隨著這個王。

後來遇見一隻大象,狐狸多了,大象也是怕:「好!好!好!我稱你為王,我隨著你。」所以又降伏了一隻大象,接著又降伏了很多的象;仗著象的力量,又降伏了獅子、老虎;很多很多的獸,都尊這隻狐狸為王。牠真是做王了!

做了王以後,牠騎在大象的身上,帶著很多的獸,下命令把這個國家的首都圍繞起來。國王很快知道這件事,就派使者去問:「你們來這裡幹什麼呀?為什麼要圍住我們?」說是:「我是獸中之王,你們的國王是人中之王,我們要做親戚。我是獸中之王,不能以獸為妻,把國王的女兒給我做妻,我們就沒有事;如果不這樣子,我就滅你們的國家。」使臣把這話報告王,王心慌了,召集文武百官開緊急會議。

會議的時候,很多大臣說:「這麼多的獸,也是很難辦的呀,王何必愛惜一個女兒呢?就送給牠嘛,我們和平解決,不要戰爭。」只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說:「自古以來,沒聽說王女給一個狐狸做妻。沒有這種事情!」「我們不給牠可以嗎?」「可以!有辦法可以殺牠。」「有什麼辦法呢?」

如此如此就可以了!這大臣說:「我們派一個使臣同牠談,約定時間,就開戰;並對牠說:『我們的王女不能給你做妻子。你們要同我們打,我們要求先戰,然後獅子再吼。』而我們所有的人先準備棉花,把耳朵都塞起來!狐狸王一定會認為我們怕獅子吼,所以會先讓獅子吼;一吼,我們就戰勝了!」

這一天,把軍隊準備好了,要同牠們做戰。狐狸果然是中計了,牠想:「人必是怕獅子吼,所以要求先戰後吼。現在我們先吼後戰!」於是乎牠下令獅子先吼。獅子一吼,這狐狸的心臟破為七分,就從大象身上掉下來,死了。這些獸看王死了,就做鳥獸散,都跑了。

這個故事是佛說的。佛說:這狐狸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他用欺詐的手段,暫時做了獸中之王;驕慢心一起來,一定要娶人王的女兒,所以牠失敗了。

我看《史記》上,韓信受胯下之辱;初開始他能忍受羞辱,慢慢就步步高昇,做楚王、做淮陰侯、做齊王。後來有人密告說:「韓信要造反。」漢高祖有點怕韓信的,這時候,一聽說他要造反,心裡也是驚哪!也召開了軍事會議,「怎麼辦呢?」有將軍說:「我們打他。」

這時候,陳平說:「誰敢率兵去打他?沒有一個將軍能打贏的。」說:「那怎麼辦呢?」「就說皇帝有事情到雲夢這地方來(雲夢,靠近韓信統治的地方),看他來不來?如果來了,預備幾個力士,一伸手就能把他抓住了,不需要將軍領兵作戰!」

我看這段文,感覺書生比拿刀的將軍厲害,不可以輕視的。果然這件事成功了,逮捕韓信以後,就把他所有的權力通通都撤銷,軟禁在長安。這時候韓信沒有力量了,但是他不能忍受這個境界,還要造反,因此就失敗了。韓信是有智慧的人,結果做出無智慧的事情。怎麼回事情呢?他想造反,而訓練他家裡的三百個工人打仗;有一次,有個人犯了規矩,韓信就打他,而這個人跑出來告密,說他要造反。這回沒有冤枉他了。

這時候,漢高祖不在,呂后聽說韓信要造反的事實,怎麼辦呢?大家出主意:請他來,就說:「皇上在外邊平反成功,大家慶賀,也請他來參加。」派人去請,韓信說:「我有病,不來。」後來派宰相蕭何去請,說:「皇上在外面戰勝了,大家慶賀,請你來參加。」「我精神不好,不要去。」「你到一下,就回來嘛。」他相信蕭何的話,就來了;一到,就被抓住殺死了,還把他全家都殺掉。

韓信初開始能忍受羞辱,而步步高昇;沒有權力的時候,反而想要造反,就失敗了。蓮池大師批評這件事:一是他智慧不夠,二是他殺人太多,應該被人殺,所以失敗了。

我是小孩子出家,沒有受現代教育,但是我學習佛法,還歡喜讀中國歷史。我感覺:出家是對了!學習佛法是對了!可以解脫世間上的苦惱。世間上,沒有一件事能令人真實安樂自在。說「我歡喜發財!」真是發財了,你心不安:老是打這個主意,打那個主意的。說「我想得到權力,要做什麼什麼高官!」做了大官,而很多的問題也隨著來了;都只是在最高的權力者一念之間:可以升,就可以降!靠不住,隨時會變的,你心不安的。不如放下世間的事情,出家修行──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安樂自在,與世無爭,什麼事情沒有,心情快樂。

壬二、佛述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前四段都是領解,這一段文是佛述成,須菩提尊者領解了以後,現在佛認可他的說明。而這裡只是認可須菩提尊者領解的第四段,他人通達般若經義不容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你說的對!是這樣的意思。「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你是阿羅漢,聽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夠信受、受持、通達,這是沒有疑問的。若另外有一個不是阿羅漢的人,聽聞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能不驚、不怖、不畏,這還不容易。

驚怖畏這三字,驚也就是怖,怖也就是畏;但是也可以解釋成不同的含義。怎麼叫做「驚」呢?就是這個人聽聞了《般若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心裡深深的不高興,那就叫做驚。我們只是從字面上學習《金剛般若經》,可能不感覺什麼,但是你若修止觀的時候,感覺就不同了。我們的習慣上:我有一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體,我能看見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一切的事情。忽然間聽說一切都是空無所有的,連我都沒有了,你心裡感覺怎麼樣?若作如是觀的時候,你心裡感覺怎麼樣?這裡說不信《般若經》的人,就是不相信這件事。《大智度論》說:佛滅後五百年,有的佛教徒聽聞了畢竟空,如刀傷心──像用刀刺在心裡那樣的痛;很深刻的不高興這件事,認為一切法都空了,不能成立因果,這件事很危險,所以叫做驚。「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恐怖心相續下去,不能除滅。「畏」,指這個恐怖,決定是這樣,不能改變了。

現在這裡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沒有驚怖畏;他通達一切法畢竟空,而一切法還是宛然而有。一切法如幻有不妨礙是畢竟空,畢竟空也不妨礙如幻有;這樣子因果還是能安立,但是還是不妨礙畢竟空;世俗諦和第一義諦是不相妨礙的,所以心裡沒有驚怖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讚歎這個人是太難得了,他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經》,學習得很完善而沒有過失,這種人很少。

「何以故」:這底下解釋這個原因。為什麼學習般若波羅蜜而能沒有驚怖畏,這個人希有呢?「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佛讚歎般若法門在佛所說的一切法門裡,是最殊勝、最高深的,所以不容易生起信心。「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其餘的法門不是第一波羅蜜,不是最殊勝的,在一切法門中,唯有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是最第一;所以對般若法門能夠相信無疑,而信受修學,這個人非常的希有!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