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癸二、化處非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下面第二段「化處非實」,是指佛說法教化眾生的地點,也是假的。前面「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是說明常能用金剛般若照見一切法是離一切相,令心無分別,能通達如來說法是無所說,這就是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就叫做奉持。

通常我們觀察「三千大千世界」的時候,會認為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看大地實在就是土嘛,土很微細的、很微細的,科學又說出很多的名字。「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那麼所有的微塵多不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太多了。「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若在佛的大智慧來看,那個微塵就是沒有微塵,是名微塵。

大地,實在來說,是眾生業力所變現的。有人曾問我:「世界是怎麼開始的?如果承認世界是上帝造的,就是從上帝那裡開始的;佛教不承認上帝,那這世界怎麼開始的呢?」我說:「就從自心的虛妄分別開始的!」心這樣分別,就造成種子,以後發生的事,就從種子生現行,就是這樣來的。

譬如說靜坐時,這一支香坐得不好,不是散亂就是昏沈;然後有支香坐得不錯,心裡明靜而住,或者是修般若的無相觀很相應;再下一支香,又不行了,心裡還是妄想、昏沈。這樣子,前一支香坐得很好,是白坐了嗎?沒有!因為前一支香明靜的力量,在心裡熏習了多少力量;雖然下支香很散亂,沒有關係;等到又有一支香坐的很好,就是前面那個力量重現出來,又加強了多少,就是這樣展轉地,漸漸地增多。

再譬如打禪七時,能夠第四天有一支香坐的不錯,第五天就有兩支香坐的不錯;第六天、第七天可能更多,也可能減少。這樣,有時候低、有時候高,有時候少、有時候多,逐漸逐漸地,終究有一天,所有的香都能坐的很好。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逐漸地熏習,才能成就。所以這樣說,阿賴耶識是很重要了!熏習的成績在阿賴耶識保存著,再有一次熏習得很好,就增加了原來的力量,假設原來熏習的力量有十度,第二次再熏習就變成十五度,這樣逐漸逐漸地增加,最後就成功了。所以禪定從哪裡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說貪煩惱從什麼地方來?也是這樣子。頭一次的貪心,熏成了種子;有因緣又起貪心、有因緣又起貪心,不斷地這樣熏習,貪心的力量就大起來了。發脾氣也一樣,憤怒一次,就在阿賴耶識熏習成力量,再憤怒,力量就加強一點、再憤怒力量又加強了。有人瞋心大;有人瞋心不是很大;也有人貪心很大,瞋心不大;有的瞋心很大,貪心不大;有的人貪心大,瞋心也大,智慧很小;有的人貪心大,瞋心大,智慧也很大;完全不一樣的,怎麼回事呢?都是由自己不斷熏習來的,因為熏習的不同,所表現的相貌就不一樣!

若前生是色界天的人,死了以後,又回到欲界,雖然不是佛教徒、也沒有去修行,但沒有男女欲的問題,煩惱也是輕微的,為什麼呢?就是前生剩餘的禪定力量帶到今生來。他若是遇見修學禪定的因緣,因為有剩餘的力量,他繼續用功,容易有成就。若前生是從欲界天來到人間,欲心就特別重;若從三惡道來,貪、瞋都很厲害的。

所以,為什麼有人也不見得信佛,但就好像有修行似的?其實他並沒有修行,而是與前生有關係;也就是熏習來的,都是從心的活動所創造的。心識的活動是長遠以來熏習,是自己創造的;所居住的世界也是內心創造的,地獄那些苦惱的境界,從哪裡來的?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就從自己的業力變現、從心開始的!天堂的境界、人間的世界也是從心開始的!都是因緣有、自性空。

所以「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的本質沒有真實性,是畢竟空,只是假名為微塵而已。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前面是依微塵說,現在是統合起來成為一個世界而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眾因緣和合而有,從業力變現出來的世界,本身實在是空無所有、沒有自性,有這麼一個現象,就假名為世界。

這樣說,學習般若波羅蜜、修行的時候,看見外邊種種的境界,也要觀察都是畢竟空寂、假名安立、沒有真實性!

癸三、化主無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是第三段「化主無相」:所說的法是離名言相,說法者就是佛,佛才能宣說這樣的佛法,而佛也是不可得的。

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可以以三十二相來見佛嗎?可以說有三十二相就是佛嗎?

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修六波羅蜜,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莊嚴,所以三十二相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就是畢竟空,畢竟空中三十二相不可得,但是三十二相還是宛然而有。

觀佛是這樣,觀察自己也是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裡,人不可得,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能常這樣觀,與空相應的時候,就是「般若」;但不見得是金剛般若,因為若是懈怠就退了,又觀不上來;若是精進就會好一點,等得聖道以後,不轉,就可以名之為「金剛般若」,但還不圓滿,不能說波羅蜜;到佛的境界才能稱之為「波羅蜜」。

這裡說化法離言、化處非實、化主無相三段,也就是告訴我們應如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

戊二、舉內施格量 己一、捨恆沙身命 庚一、正明格 辛一、正明捨恆沙身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前邊兩大段,第一段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第二段以恆河沙的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這二種都屬於財布施,就是屬於外布施。現在再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身命布施屬於內布施。以七寶外財布施和身命布施對比,以七寶外財布施雖也不容易,身命布施是更不容易,但是還不如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身命只是一世,布施就沒有了,死了以後,第二生又有身命,又能布施,這樣子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這當然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不但要相信佛法,還要有多少修行的人才能辦到。世間人為國家犧牲,也算是身命布施。現在是說佛教徒,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辛二、正格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若有人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只是最少的四句偈,能自己修學,而又能為他人宣說,所得到的福德甚多!甚多!就是超過身命布施的功德。

這是讚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殊勝。為什麼學習般若經功德這麼大呢?這底下解釋。

庚二、領解勸行 辛一、領解述成 壬一、領解 癸一、自領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領解這一科,分四段,第一段是須菩提自己領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這時候,須菩提聽聞這部經,深刻地明白它的道理。義就是趣,趣就是義;指能夠深刻地明白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或者說,義是義,趣是趣。譬如:前面的文第一段「般若體門」的道理說到無我義,為什麼說無我義呢?它的目的義趣是:開示行者這樣修行的。第二段「信受門」說無我義,是證信:證明無我義可信。這樣子,趣就不同了。這一段和下一段說的道理,表面上是一樣,義趣不同。所以,義、趣可以當同一個意思講,也可以分開說。

我們對於《金剛經》,或者《大品般若經》、《法華經》,表面上的義比較容易明白,若說到趣,就不是容易的了。其實那幾個字誰都認識,那幾句話誰也可以講;但是前一段文和這一段文對比,裡邊的差別,就不容易明白。

「涕淚悲泣」:須菩提心裡很悲痛,流淚了。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感覺這樣甚深的佛法,很難得聽到,無始劫來流轉生死受很多的苦,就是因為沒聽過這樣的佛法,所以悲泣了。悲,同時也應該有歡喜,以前沒有聽聞,現在聽聞了,生大歡喜,所以應該是悲喜交集。

「而白佛言」:這以下是須菩提尊者自己的領解。「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先讚歎佛,佛是很少有的!無量劫才有一位佛出現世間,所以稱佛為希有世尊!佛為我們說金剛般若的無相法門,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我從聽佛說《阿含經》以來,由無常為門,通達無我義,悟入諸法畢竟空涅槃寂滅的道理,證得阿羅漢的慧眼,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是無常的。「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來沒聽佛說過這部經,這一回佛為我們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很希有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