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己二、辨於經名 庚一、須菩提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前文有兩番讚歎學習金剛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第一番是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讀誦此經四句偈的功德殊勝;第二番是恆河沙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學習般若經無相法門的功德殊勝。由於這兩番的讚歎學習般若經的殊勝,法會大眾願意發心學習此經,所以有這一段問答。

庚二、佛答 辛一、答經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這是簡略的回答,這部經的名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在釋經題時,我們也曾經解釋過。「金剛般若」:金剛是不退轉的意思,成就了這樣的般若智慧以後,永久不會再失掉的;「波羅蜜」:表示這樣的智慧繼續地增長,達到極圓滿的程度,就是佛的無上菩提了;這就是般若波羅蜜。

前面有兩個問:一個是問名,一個是問奉持。問名回答了,下面回答奉持。

辛二、答奉持 壬一、略答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想按照此經的道理修行,應該從這名字上思惟它的義,就這樣修行!這意思就是若能學習全部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知道此經的精要之義,然後也就會明白這部經的題目──金剛般若波羅蜜──它能融攝整部《金剛經》的要義。依此要義,運用在身口意的活動上與金剛般若的道理相契合,這叫做奉持;就是這樣子學習!

這樣學習,當然應該有定的基礎,在修定之前還要持戒,因為學戒能遠離很多的煩惱,修定容易成就;成就了奢摩他的止,在定心中學習般若的道理也容易成就。所以是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

如果不學習般若波羅蜜,只學習內心寂靜住──對於世間上雜亂的境界,心裡都無分別;不分別當然也是清淨,但沒有般若的力量,還是不能夠得解脫。因為外道不相信佛法,也能成就四禪八定;雖然得了高深的禪定,對世間的欲也能棄捨,但終究有一天,四禪八定無常、失掉了,又回到欲界來,還會引起種種的煩惱、罪業;仍然在流轉生死,不能得解脫。

佛法重視智慧,但必須要有戒、定的幫助,智慧才能發生作用,所以,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大乘佛法的般若是包含了小乘佛法的般若──我空智慧在內的,也就是包含小乘佛法的戒定慧,而又能超越它,就是有更殊勝的戒定慧。這是大乘佛法不同於小乘的地方。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通達了整部經的要義以後,就會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就包含了全部《金剛經》的要義,也就知道怎麼樣受持這一部經。

壬二、詳答 癸一、化法離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前面是簡略的回答,下面詳細的說。共分為三段,我感覺印順老法師分科分得好!這一段是「化法離言」:就是我們用語言文字去了達覺悟什麼是般若波羅蜜,但是真實證悟的般若波羅蜜,是離名言相,不是名言所能表達的。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般若波羅蜜,離開名言的時候,般若波羅蜜就沒有了;而佛成就無上菩提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是離一切生滅相的。我們用語言文字思惟這個道理,是有生滅相,思惟時,就出現一個相似的境界,不思惟就什麼都沒有了;譬如說心裡有煩惱時,思惟般若波羅蜜義,煩惱就調伏了,雖然不是佛所證悟的,但是它有令內心清淨的作用。當然若達到佛的境界,那是更高深的境界。

這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明白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名字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第一個解釋,「佛說般若波羅蜜」:佛以大慈悲心,用語言文字為我們開示般若法門,表達佛的大智慧境界。而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不是佛無分別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般若波羅蜜,和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還有一大段距離。佛是依據他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為了遷就我們所能理解的程度,才安立種種名字來表達所證悟的境界;我們這樣學習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佛所證悟的。

怎麼知道呢?我們現在的程度是按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文句學習,去思惟文句所表達的意義;如依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些文句去思惟裡面的道理;我們若離開這些文句還能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嗎?完全不知道了!所以,這不是佛所證悟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因此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和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一致的;但是若不斷地這樣學習,慢慢、慢慢地就能進步到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

譬如標月指:用手指著說:「那不是天邊月嗎!」手指不是月亮,但是我們順手指的方向,就能看到月亮。語言文字的佛法,不是佛所證悟的境界,但是若離開佛所說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辦法學習、證悟聖人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了。也就是前面「如筏喻者,法尚應捨」的意思,想到彼岸,要坐船才能到彼岸,但是彼岸不是船。前面說:佛利用我們所理解的語言文字說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這表示什麼呢?我們要學習語言文字的佛法,但不可以停留在這裡,還要繼續的由戒增上定、定增上慧,而慧有聞慧、思慧、修慧,由修慧達到聖人的境界,通達諸法實相了,這時候就真實是看見月亮了!

「是名般若波羅蜜」:佛為我們宣說的般若波羅蜜,這是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要知道這回事情!這樣的解釋,我感覺對今天的佛教徒合適,今天的佛教徒多數就是語言文字上學一學,就算畢業了,「修」這件事就不管了。現在佛說那不是真實的般若波羅蜜,只是假名字叫做般若波羅蜜。

第二個解釋,「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和前面「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相合。佛說的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這般若波羅蜜都是緣起的;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了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緣起的,所以也就是自性空,自性空中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是名般若波羅蜜」: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假名字的般若波羅蜜。這二種解釋都很好。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我八九年到天台山,在流通處請了一本《濟公傳》來讀,上面還有印光老法師的序,序上說:這一本是真實的《濟公傳》。那意思是可能還有一本是假的。濟公臨壽終時,說出幾句很有意思的話:「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傳上說:濟公是天台山五百羅漢之一,來到人間也就是遊戲神通的境界。在《濟公傳》上看,他的文學是很好的!這幾句話,就是阿羅漢的文章了。

「六十年來狼籍」:他從生到壽命終了,共活了六十歲。他在家時是個讀書人,出家以後,逐漸地逐漸地在佛教裡面不守規矩,就是常常的飲酒、有些不威儀,很多雜亂的境界。狼籍就是雜亂,譬如一堆草本來很整齊,若狼在那裡臥,就把草弄得很亂。他自己說我這六十年在佛法裡不威儀,有很多雜亂的事情。

「東壁打倒西壁」:東牆把西牆打倒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不威儀、違犯戒律的事,都是無分別的境界;所以你們不要誤會。我們凡夫是因為貪心、瞋心,或者愚癡心的原因犯戒,都是有分別而做種種錯誤的事情。但是,濟公做這些事情,心是無分別的,因為阿羅漢沒有三毒煩惱了,是不執著的清淨心做這種事情;所以,不能夠以凡夫的境界來看的。

「於今收拾歸去」:我從聖人的世界來到凡夫世界,現在要回到聖人世界了。「依然水連天碧」:現在要走了,再看一看,我的心也依然還是清淨的;我原來心裡是清淨的,現在依然清淨,並沒受到世間上這些有為境界的污染。這就是他心裡面有金剛般若,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心都是清淨的;在清淨的境界是清淨,在雜染的境界還是清淨,他心裡清淨的境界,不受世間有為有漏境界的影響。

從這件事看:聖人也會表現出雜染的行為,我們看上去不清淨,但是聖人的心裡還是清淨的,他是用清淨心做的,所以沒有過失;若是凡夫因為心裡不清淨,做這件事就有罪了;這就是有點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前面是說,在佛說的無量無邊的佛法中,單指佛所證悟的金剛般若是離名言相。這下面,包括無量無邊的佛法,只要用語言文字所宣說的,都是離名言相。

「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佛為我們說法,在佛的心裡認為有法可以為我們宣說嗎?本經後面還有一段文也是說這個意思。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如來無所說」:佛沒有所說;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這句話的確是不容易解釋,佛是說了,怎麼能說沒有說呢?但是對於想要用功修行的佛教徒來說,這句話很重要!

在《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都有:「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現在只解釋「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

「名事互為客」:名是事的客,事是主,名是客;事是名的客,名是主,事是客。譬如發生一件事,記者就寫了一篇文字表達這事;當我們在報紙上看見時,就是憑藉記者的這一段文思惟那件事。記者是因為那件事而寫出這篇文,我們是因為這篇文而思惟那件事,如果沒有這篇文,我們心裡沒有這件事。這裡就有互相為客的意思。客是什麼呢?是假的、是虛妄的,本身是空無所有的意思。

譬如我說:「這個屋子裡有一條龍!」你因為我這句話,而思惟這屋子有條龍;而那條龍是因為這句話才想出來,所以那條龍本身是空無所有的。因為有一條龍,然後就說出「這個屋子裡有一條龍」的這句話,那麼若沒有那條龍,這句話是沒有的,所以這句話本身也是假的、也是空的。那件事本來沒有,因為心裡想才有;所謂有只是心裡想而已,事情本身是沒有的。我心想:這裡有條龍。而實在沒有龍。所以在兩方面來說,名也是假的、空的,事也是空的。

現在佛為我們說出一切法種種的道理,有能詮的名言,有所詮的義理,名言、義理也是互為客。佛因為那個道理安立種種的名言來表達,我們憑藉佛說的話去思惟那件事和道理;也是一樣,不思惟的時候,它就沒有了,所以那件事本身是空無所有的。如果本身是真實有的,思惟也好,不思惟也好,它本身就是有的。要因思惟而有,那個有就是假的、就是空的。因為那件事而假立名字,若沒有那件事,這名字本身是沒有的。

佛說的法是這樣,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事情也都是這樣子;名字是假的,所表達的義也是假的,假也就是空。靜坐的時候,加以思惟,就知道它是互為客,是空、是虛假的。若可以應用到一切事情上,心裡就能不動,不會再引起種種的煩惱了。

而這件事可以分兩方面說:一、別人對你說:「某某說你的壞話,怎麼怎麼樣來破壞你的名譽。」你聽了這句話,就想「名事互為客」,是假的、是空的!二、如果某甲是你的好朋友,不是說謊話,他說:「某乙在破壞你,說你壞話。」我們平常認為這應該不是破壞了,不是說離間語,而是真實說你壞話。但是從這道理來說:就是那人真實說了壞話,經過某甲傳給你,還是可以想「名事互為客」。是凡用語言文字所表達的,都是假的,因為還要憑藉語言文字的思惟,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不然的話,你心裡沒有這件事;所以那件事在你心裡來說,是空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因語言文字而引起煩惱是很多很多的,若是能夠這樣觀察,能使令心裡清淨,能斷除一切煩惱。

「如來無所說」:佛用種種的語言表達佛法種種的道理,都是方便安立的,沒有那回事。但是,方便安立也有作用,若能這樣學習,慢慢就能斷煩惱、見真理,能轉凡成聖,所以佛這麼說。我們若是用這道理觀察,的確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要執著那句話是真實的,要悟入都是虛妄的──佛以語言文字表達一切法,有能表達、所表達,都是空無所有的。這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道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裡,語言文字是不可得的,所以也是無所說。這樣子,也一樣能夠息滅我們的虛妄分別、斷除一切煩惱,使令心裡平安,無分別,達到聖人的境界。

我們若沒有學習佛法,心就是這樣子──隨著人家怎麼說,心就動了,或者生歡喜心、或者生憤怒。若在佛法上說:生憤怒是瞋煩惱,生歡喜心是貪煩惱;總而言之,不能遠離煩惱。若是作如是觀──「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深入的思惟觀察那個境界,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假的、虛妄的,是畢竟空!當然加上奢摩他的力量思惟,這樣思惟就是智慧了,就會發生作用,面對境界時心就不動──別人怎麼樣破壞,心裡沒有事情,怎麼樣讚歎,心裡也沒有事。

前面說金剛般若,觀一切法空,這是一個法門。「如來無所說」,能詮所詮都是客,都是空無所有的,這又是一個法門。這兩個法門都表示真理是離名言相的。「化法離言」,佛用離言的法門來開示我們,若這樣深入的思惟觀察,就從佛法中得大利益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