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五、四念住-問答二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問:如果緣非有情的不淨觀,要怎麼運作?

答:在《大毘 婆沙論》說到一件事,在人間的轉輪聖王,他是大福德、是不得了的人,百由旬內的境界,他就像看手掌那麼樣清楚。若更高一層地說: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他 觀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一般。這個眼根的力量,能有那麼大!我們就是眼睛特別好的人,不要說一百由旬,就是一百里內的境界,你能像觀掌紋 那麼清楚嗎?

但是,從極微的角度來看,狗和轉輪聖王的身體的地水火風,是平等的。若是修不淨觀,也可從這裡觀察——都是不淨。當然,我們初開始修不淨,在不淨上修不淨比較容易,不感覺到不淨而修不淨,似乎是有點困難。

總相來說:世間上有漏法都是不淨業所成,都是貪瞋癡造的業,若加上多少同情心,就是所謂善業,其實也還是貪瞋癡。所以,業不淨就是因不淨;因不淨,果也不淨。這是一個理由。

第 二個理由:我們從報紙上看,世間上的事情——「這塊土地是我的!」他說:「不是你的!是我的!」因此而有煩惱,這也就是不淨。所以,世界上山河大地都是不 淨;能令人起染污心,也是不淨。譬如說觀察不淨物的地水火風的極微,我們認為那個極微沒什麼不淨,在極微上看是一樣的;但還是可以觀察是不淨。

平 常人主要是觀身不淨,觀身不淨破除愛煩惱。若是那些大福德的大人物——就是世界上的這些英雄好漢,應該觀山河大地都是不淨,能使令他的野心輕一點!生出慈 悲心、心量大一點,容許別人有自由,而這樣苦惱的事情就會少一點。野心大的人:「我有自由,可以!你們都不許有自由!」那麼就多諸苦惱,這就是不淨。在智 者大師說的《釋禪波羅蜜》上,有一個大不淨觀可以參考。

問:於課誦的時候,以觀察身體動作的方式放鬆身 心,內心明靜,雖有念頭浮動,但影響不大,順勢以一異的思辨方式,簡略、快速地推求身不可得,於是心念集中,身體負擔轉輕,身體彷彿變成第三者,此種狀態 反而比靜坐時好。靜坐時,初開始情況良好,進而沈沒、昏沈,到快放腿時就醒了。這樣的現象已有一段時期了,恐形成習慣,應如何改善?

答:我們用功修行隨時會有問題,那就要解決,不能放著不管;有了煩惱,也是一樣,要從心裡面解決才可以。

「初開始情況良好,進而沈沒、惛沈」這件事,可能有兩個情況:第一、靜坐時,只修奢摩他,沒有修毘缽舍那。第二、就是修毘缽舍那時,惛沈來了。這位同學沒說是什麼時候?雖然都有可能,情形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

如果是集中精神修毘缽舍那,惛沈可能性不多;若修奢摩他的時間多,明靜的境界沈沒,心就比較可能惛沈。想改變這情形,就是要加強毘缽舍那的力量,去除惛沈;這是一種。

又,我們的身體不是鋼鐵,功能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它就疲勞、就是要惛沈,這樣的惛沈是正常的。除非長時期地靜坐,止和觀的功夫進一大步了,惛沈就輕微、散亂也少,很快地就能警覺。

又, 若夜間睡覺正常,而靜坐還是惛沈,那就是另外有原因,應該注意,要對治的。假設因奢摩他修的時間多,不合適而惛沈,那就修毘缽舍那對治。當然,各人的身體 不一樣,若小小的惛沈一分鐘、三分鐘,我認為不要緊,醒了更精神,修奢摩他也好、修毘缽舍那也好,這不應該算是過失。若是惛沈的時間很久,或者都打呼了, 是不對的。另外,吃東西也有關係,有的食品會令人惛沈、睡覺;比方失眠了,醫生開一味藥能令你睡覺,就是那藥能有這個作用。有時候也沒有特別的原因,但心 就不平靜,與吃的東西也有關,嚴重的話,要看醫生的。

「這現象已經維持一段時期了,恐怕變成習慣,應如何改善?」就是要酌量情形。因為你不是住茅蓬,是在大眾裡住;有時大眾在一起做功課、有時是單獨在寮房裡靜坐,這情形有點不同。自己不妨時時都攝心不亂,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訓練自己,也是不錯的。

你 在課誦時,心還有觀身不可得這樣的力量,可見是有點功夫,有的人因為課誦時有很多的聲音,就不能攝心,但是你能;心念集中,心的力量也就是大。「心念集 中,身體負擔較輕,身體彷彿變成第三者」,從這句話看,你的心力,超過一般人,若用這樣的心力,修毘缽舍那,我認為惛沈會少。

問:前述狀況是否方法使用不正確所產生的?是否適宜繼續使用?

答:不是說方法正確就不會惛沈,我們這個身體是「有限公司」,負荷到一個程度,它就是要疲勞的。

「是否適宜繼續使用」,奢摩他和毘缽舍那要調動地修。若惛沈了,自己不知道,那沒辦法調,但有時自己知道,你把精神振作一下,就能夠去惛沈。惛沈有輕、重,有知道、不知道,各式各樣的情形;不知道的惛沈就是重了一點。

其 實,惛沈若是重的話,自己不知道,也沒有糾察打香板,當然那你就只好在那兒休息了;但是自己可以預先調一下!佛在世時,修行人在禪堂裡、或單獨用功時,在 頭上放一個「禪鎮」,一打瞌睡,掉下來,就醒覺了。從這件事的安排可以知道,佛在世的時候,修行人也有這種情形——惛沈來的時候,自己不知道!

問:若靜坐容易惛沈,是否可改為立或禮佛,在禮佛時繼續修止觀?

答:我的心情是:靜坐的時候如果惛沈重,可以起來,到禪堂外邊跑一跑,再回去靜坐。當然別人會說「沒有規矩!」但我認為這是合法的,不能說沒規矩;這樣子把惛沈破除,坐在那裡繼續修止觀,不是很好嘛!

我想和訓導主任商量一下,如果大家同意,沒辦法破除惛沈的人,可以站起來禮佛,但不要妨礙別人;或者特別安排一個禮佛的區。這件事大家可以再討論。

問: 想接續前面的問題,關於觀察一和異的方法,怎麼去推求我不可得?就比方說推求「身體在那裡」?先假設「頭是身體」,頭如果是身體,它就應該有一個身體的樣 子;推求到最後,發覺每一部分,都不叫身體,那就沒有「身體」這個名,只有身體存在的狀態。再觀察,身體的存在,實際上是四大,而四大會散壞,也是不真實 的。像這樣的觀察方式,不知道對不對?

答:對的。

問:這樣推求我不可得,以「一和異」的方式,還可以再深入?

答:《中觀論.觀法品》:「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用這樣的一、異去推求,觀察我不可得,進一步地觀察身體是因緣有,因緣有就是自相空,身體的相也不可得了。就是我不可得、五蘊身也不可得。

觀察的時間不要多,就安住在「不可得」這裡不動;假設容易惛沈,你安住的時間不要多,還要再觀察。假設你用〈觀法品〉的方法也可以;用《中觀論》前面「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的方法也可以。

問:請示心不障人之法?

答:心不障人之法--給別人方便,不障礙別人。別人讀經我不障礙、別人靜坐我不障礙、別人禮佛我不障礙;不因為我的行動妨礙別人用功,時時地注意這件事。

假設別人用功時,我不給他方便,偏是打擾他,這是不對的。有人用功應該讚歎隨喜,我們若障礙人,會有罪過的。有罪過的結果是自己用功修行的時候,就出現一些障礙!自己被障礙的時候,會想:「你怎麼可以障礙我!」其實,從因果上來思惟,是因為你先障礙別人。

另外,我們學習了佛法,知道什麼是善、惡,黑、白,我們應該讚歎白法、清淨、功德的事情,訶斥罪過的事情。人家有功德的時候我們障礙,不是顛倒了嗎?從這一方面想,就不會障礙任何人。

若平常和人有小小的隔礙、有結,自己要反省「我有結是不對的,我要恭敬這個人,我不能不高興這個人。」要自動地消滅心的結。不要和誰不高興,結就繼續擴大,不應該這樣!若是想要有進步,就從自己的煩惱上,開始對治!

我想各位都是知識份子,這樣的人出家,和沒有知識的人不同;就是會有高尚的思想、願望:「我想成為聖人!」「我想做大法師、弘揚佛法!」說我和誰不對,而這心情在這裡繼續地恨、繼續地障礙,他若是用功的時候,我障礙他。做大法師弘揚佛法是這樣的嗎?應該這樣嗎?不應該!

自己應該主動取消心裡的結,取消的方法多得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方法也可以;對佛法有信心,相信善惡因果,這也可取消過失。

我對任何人都恭敬,不輕視任何人!我若是對不住別人,得趕快認錯道歉,然後注意:再不要對不住別人;別人對不住我,我原諒、不計較。我們讀《金剛經》也好、修四念住也好,就是要去掉自己的污點;像洗澡似的,把污垢都洗掉。說「我辦不到」,辦不到也要辦到!

其實,在內心裡面有問題,是過失的開始,還是很輕微的,要清除它;不清除而放縱它,護法善神、佛菩薩都會知道,而且,在內心裡面的事情,原來只是小小的,若擴大它,常常地放縱,愈來愈厲害,就容易有罪過——人家在拜佛,你妨礙;人家在靜坐,你偏要打擾!

我們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認為是聽佛在說法。用這樣的心情讀、用在自己的身口意上,不對的地方,就用這個方法來對治,這樣才能有進步。

「請 示心不障人之法」,《金剛經》就是不障人之法、修四念住就是不障人之法;在《瑜伽師地論》裡面,也說得非常微細,內心有什麼什麼樣的過失,怎麼調、怎麼對 治。學習這些方法,不是給人家講的,自己要用啊!所以,處處的佛法都是不障人之法!成就而不障礙別人的功德,讚歎而不毀謗人家的功德。說:「那是假的,他 那功德是假的!」就算是假的,你認為是真的,久了它就是真的。

問:記得院長在禪四十九曾說過,常常靜坐的人,心多少有一點力量,如果他內心發起一種不歡喜的情緒,會影響到周遭,如果這個人的定功強的話,那影響力就更大。不知道那位同學講的「心不障人之法」,可不可以指這個?

答: 假設自己放縱自己的煩惱,障礙別人。若那個人沒有修行,自己也有因果關係;若那個人靜坐功夫好,因為你的障礙,他心裡憤怒,對你也是不利;他心裡一動,你 身體健康就要受影響!所以不要障礙別人。就算那個人沒有修行,他用功時,你也應該保護而不障礙。如果你還障礙,護法善神都不高興;護法善神不高興,對你也 不利。所以,從各方面思惟「心不障人之法」,可以解除自己內心的種種嫉妒、障礙,使令貪瞋癡的煩惱不動。

嫉妒的心情,我看人人都有,輕重的不同,自己要反省、要清淨自己、不要放縱自己,慢慢的心裡的煩惱才能逐漸地減少,心逐漸地光明,才能成為一個有修行、有道德的人。

問:當我們在為眾生發出迴向跟祝福的時候,身心會變得很寧靜。這樣會讓我聯想到佛、菩薩他們對於眾生的那種慈悲心。有人說,普賢十大願的普皆迴向,是在培養心量的,但好像對修定也有幫助,對周遭的氣氛也會有改善,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

答:是的。為善最樂!你心裡面沒有惡而有善;有善修學戒定慧,就能相順,有惡就有障礙。表面上,惡心的作用是障礙別人;長遠看,實在是障礙自己!別人受到的傷害是小小的,自己受到的傷害是最多的。從多方面的觀察、思惟,內心有障礙是不對的,所以要解除!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念住品.一
第3頁:二、念住品.二 第4頁:二、念住品.三
第5頁:二、念住品.四 第6頁:二、念住品.五
第7頁:二、念住品.六 第8頁:二、念住品.七
第9頁:二、念住品-問答一 第10頁:二、念住品-問答二
第11頁:三、骨鎖觀.一 第12頁:三、骨鎖觀.二
第13頁:三、骨鎖觀-問答 第14頁:四、不淨所緣.一
第15頁:四、不淨所緣.二 第16頁:四、不淨所緣.三
第17頁:四、不淨所緣.四 第18頁:四、不淨所緣.五
第19頁:四、不淨所緣-問答 第20頁:五、四念住.一
第21頁:五、四念住.二 第22頁:五、四念住.三
第23頁:五、四念住.四 第24頁:五、四念住.五
第25頁:五、四念住.六 第26頁:五、四念住.七
第27頁:五、四念住.八 第28頁:五、四念住.九
第29頁:五、四念住-問答一 第30頁:五、四念住-問答二
第31頁:六、結語 第32頁:六、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