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二、普門品講記.十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二、普門示現深義四 丁一、無盡意問三 戊一、問身業現相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普門品〉一共是兩大段。前面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緣由,這一大段講完了。以下是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如何教化眾生?這是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教化眾生的意義,也正是〈普門品〉這個「普門」的意思。

無盡意菩薩又對佛說:「經由佛陀的開示,我們已經明白觀世音菩薩得此名稱的原因了,也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國的大菩薩。而觀世音菩薩,他怎麼會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呢?」

「娑 婆」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堪忍,就是能夠忍受。這可以從幾方面說。第一是約菩薩:大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弘揚佛法、度化眾生時,很多不相信佛法的眾生,對於 菩薩這種慈悲的、道德的行為反感,有很多不合作的事情,常常地觸惱、傷害菩薩,而菩薩能加以忍受,所以叫做「娑婆世界」。

第二約眾生: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有很多很多的苦惱,而眾生能夠忍受。有很多的苦惱,應該想辦法解除它,不要只是忍受。然而,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記憶力不太好,受了很多的苦惱,過去就算了,就這樣忍受了,不想辦法解除,所以叫做堪忍。

第 三約大梵天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主人--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做忍。因為梵天王前一生在人間的時候,有忍的功德。忍什麼呢?當別人有光榮、有如意事情的 時候,他能夠容忍;換句話說,就是不嫉妒。嫉妒,是不耐他榮的意思。當他人有光榮時,心裡不舒服、不高興;不能忍耐別人有光榮的事情,這就是嫉妒。但是, 這一位梵天王在人間的時候,他不嫉妒,能歡喜容受別人的如意,所以叫做忍。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做為這個世界的名稱。

「觀 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若依凡夫的境界,我們想到什麼地方,或者要徒步走,或者是坐車、坐船、坐飛機,身體才能到那個地方去了;而這個身體若不動, 就到不了那個地方。那麼,觀世音菩薩是怎麼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的呢?凡夫和聖人的來來去去是不一樣的。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國,他的身體並沒有到娑婆世界 來,但是,娑婆世界有可度化的眾生的時候,就看見觀世音菩薩來了。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來的,做完度化的事之後,也就不見了。經論上說「不來而來」,就是這 個意思。


戊二、問口業說法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觀 世音菩薩怎麼樣為眾生說法呢?我們若仔細地思惟,會知道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娑婆世界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大,有很多類的眾生。以地球來看,即使只論中 國人,就有各式各樣的語言;還有其他的種族,語言也是很多很多。而觀世音菩薩能通達無量眾生的語言,能用無量無邊的語言為一切眾生說法,這真是不容易!

「云 何而為眾生說法」,約佛法的真理說,法是不可說的,因為法沒有名字、沒有形相,怎麼能說呢?必須要有名字,我們才可以言說。譬如這是桌子、這是電燈、這是 電話......,有了名字然後可以說話。如果沒有名字,說什麼?怎麼說?就沒有辦法說了。那麼,觀世音菩薩云何而為眾生說法?在沒有名字之中,觀世音菩 薩會用眾生個別的語言,立出種種名字,來宣揚佛法的真理。這件事很不簡單!

若從《華嚴經‧十地品》上看,要到九地菩薩才能圓滿四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義、法、樂說三無礙辯都不是容易成就的,現在說的是辭無礙辯,這是位次特別高的大菩薩,九地菩薩才能成就。

戊三、問意業鑑機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這句話是總說。來到娑婆世界、為一切眾生說法,這二者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方便之力,他是用這樣的方便來教化眾生的。所以,前面的兩句話合為這一句:觀世音菩薩的善巧方便及大智慧境界,究竟是怎麼情形呢?

前 文中「云何遊此娑婆世界」,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以種種身形來到娑婆世界──或者現出佛身,或現菩薩、阿羅漢、辟支佛身,或者是梵王身,乃至於現種種身;這是 身業。為眾生說種種法,是觀世音菩薩的口業。這身業與口業的行動,是由觀世音菩薩的意業推動出來的;而意業發出來身體的行動或口業說法,是觀世音菩薩意業 的智慧。所以,「方便之力」實在就是智慧的力量。以這個智慧觀察眾生應該現這樣的身、應該演說這樣的佛法,就為眾生現這樣的身、說這樣的法,那叫做方便之 力。現在,無盡意菩薩就是請問觀世音菩薩這個方便之力的內容。

丁二、佛答三 戊一、別答鑑機化身法施五 己一、應三聖三 庚一、現佛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以 下是佛回答無盡意菩薩的問題,先別答,後總答。別答中分十九段。「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一大段文,是觀世音菩薩的法布施,用法開導眾生, 使令他們增長智慧,不再顛倒迷惑。並且,這是觀世音菩薩親自現種種身去度化眾生,不是叫別人現身去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可以化現無數身形,但在這裡只約略地 標顯三十三種應化身。首先說到菩薩能現佛的身形、現辟支佛身、現聲聞身,這三種是觀世音菩薩示現聖人的身份去度眾生。

「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怎麼來到娑婆世界的?佛告訴無盡意菩薩:假設某個世界有眾生應該看見佛身,才能夠得度--修學聖道、得涅槃。那麼,「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位眾生就看見觀世音菩薩現佛身為他說法了。

前面救七難是指臨時有災難,求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來幫助你,但那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裡說「應以佛身得度」,這個「度」字的含義可不同了!譬如過河,從此岸到彼岸去,這叫做度。依佛法說,得涅槃、究竟解脫了生死的苦難,是名為度。所以,這個字的含義是很深的。

〈普門品〉是《法華經》中的流通分,就是流通《法華經》的。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就是為一切眾生說《法華經》的妙法了。

「國土」,我們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國土。在佛法來說,如果凡夫居住的地方也有聖人同住,那就是凡聖同居土。例如,佛在世的時候,有佛、有阿羅漢,還有菩薩,凡夫和聖人共同地在這裡住,這就是凡聖同居土。佛入涅槃、阿羅漢也不在了,那就只有凡夫在這裡住了。

另外有一種世界,沒有凡夫,只有阿羅漢以上的聖人--阿羅漢、辟支佛、大菩薩、佛居住。再進一步,沒有阿羅漢,只有大菩薩和佛才能在那個世界住。再進一步,只有佛才能住在那裡,連菩薩都不及格了。國土有這麼多的差別。

依凡夫的肉眼看這個世界,就是有高山、大海、平地,也有樹、房屋、花等等事物。但是,從《高僧傳》上看,我們這個世界也不可思議!

《高僧傳》上記載:南北朝北齊時代,有一位圓通法師。北齊的首都是相州,在河北彰德府附近,也叫做臨漳縣。在這裡有一座國王造的大廟,叫莊嚴寺,這位圓通法師就住在這裡。

圓通法師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他歡喜《大般涅槃經》,因此常常地學習。《大般涅槃經》是北魏時,由曇無讖三藏翻譯過來的。

這 一年的四月十五之前,來了一位法師,看上去智慧的境界很高,而且他的威儀、談吐,在出家人來說都是很難得的。但是,他有病,身體發出很臭的氣味。他想要在 這座廟上養病,可是大家都不歡迎他。只有圓通法師,感覺這位法師雖然有病,但不是平常人,應該幫他這個忙。於是,就把這位法師領到他的房間裡同住,給他看 醫生、買藥、煎藥,照顧這位法師。彼此相處久了,談話中知道這位法師也是歡喜學習《涅槃經》。圓通法師雖然很歡喜《涅槃經》,可是經裡面有些地方古德沒有 解釋,他還不懂,因此提出很深的問題來請問這位有病的客僧。這個出家人不得了!他能夠有條有理地解釋,使令圓通法師非常地歡喜。於是,更盡心地照顧他。

有一天夜間,圓通法師從外面回來,拿了一瓶酒,對這位客僧說:「你這個病,若吃酒會容易好!」客僧就皺著眉頭把酒飲下去了。

逐漸地,客僧的病好了。到了七月十五,他就向圓通法師告假,他說:「我要走了。在這裡打擾您很久,賴您的慈悲照顧,我的病好了,非常感謝!」

圓通法師說:「您再住幾天,結夏安居三個月後,有結緣的衣服。您留在這裡等一等,到時候也可以領一份!」他不太願意,卻也勉強地住下來。過了幾天,果然國王有結緣的衣服,他也分得一份,然後就向圓通法師告假。臨走的時候說:

「您有一天夜間給我吃酒,您的好意,我很感謝!但是,這件事是不對的呀!從此以後不可以再做這種事情。其次,鼓山有個石窟寺,我就住在石窟寺北邊的竹林寺,如果有機會,希望您能來看我。」圓通法師也非常感謝他,於是就這樣離別了。

等到第二年的四月半以前,圓通法師想去看這位客僧,就先到鼓山石窟寺掛單。這個鼓山在河北,不是福州那個鼓山。石窟寺也有很多出家人,圓通法師到那裡以後,就問:

「是不是在石窟寺北邊有個竹林寺?」

廟裡的法師說:「那是個傳說,事實上沒有這座廟。」

「不!不是的!去年夏天有一位法師同我見面,他說他在竹林寺住,他不可能說謊的嘛!」

石窟寺的出家人也就半信半疑地說:「好吧!」

於 是預備了一些香花,許多人就一同出發到竹林寺去。向北走了五里路,然後向東轉,到了一座小丘陵上,看見一個年紀很大的老翁,正拿著鋤頭在種田。老翁看見很 多出家人,拿著鋤頭就迎了過來,很不歡迎地要打這些出家人,說:「不許你們過來!」但是,他就不驅逐圓通法師,而把其他出家人攆走了。

老翁向圓通法師說:「你膽子很大,你不跑。好!我放你到山裡餵老虎!」

圓通法師就繼續向北走,再向東轉。走了幾里路,進入一個山谷,路很難走,草也長得很深。他心裡就疑惑:「沒有路走,怎麼能有廟呢?」正在這個時候,南邊的山上有念經的聲音,他看看,也不見有廟:「那裡有廟呢?」

對方就有人招呼:「您從什麼地方來?您是圓通法師嗎?」圓通法師走過去,正好就是以前那位客比丘。

大家見了面,非常歡喜!說了一些問候的話,繼續地向前走。走不遠,看見有座廟,不像人間的廟,那山門特別高大,很不同!又看見裡面是「修竹干雲,青松蔽日」,院落一重一重的。

這 時候,客比丘說:「您在這門口等一等,我到裡邊向大和尚報告報告。」那位客比丘到裡邊去,過一會兒出來了,就領著圓通法師進去。走著走著,走進一個院落, 有座講堂。講堂裡面有一位大比丘,眉毛很長,看上去像是梵僧,不像是漢人,真是道貌岸然!雖然看起來年紀很大,但是非常地精神!周圍有六七十位年輕比丘圍 繞著。他對圓通法師說:「你是來探望這位法師的,就叫他安排你好了。」

客比丘就帶著圓通法師到各處參觀,先看法師住的各個寮房,這些法師都坐在那裡,而房子裡面都有光明,那個境界和我們人間的廟不一樣。見面的時候,那些法師說:「你是什麼人?怎麼可以隨便到這兒來?去,去,去!」就驅逐他。

客比丘面有慚色,就對圓通法師說:「彼此間的思想不同,這真是令人失望的事情。」於是不再參觀寮房,就到各地走一走,然後帶圓通法師到他自己的寮房住下來,並為他預備午飯。所吃的飯就和在大莊嚴寺的差不多。

吃 完飯,又領他參觀花園、水池、樓閣......,欣賞不完。這時候,圓通法師說:「這裡不像人間的境界,我希望能在這裡住,向各位大德學習,我可以發心, 掃掃院子都好。」那位比丘說:「我也希望能這樣,但這件事必須向大和尚申請,經過他的同意才可以。你先在這裏休息一夜,明天早晨我帶你去申請。」

到 了第二天,比丘帶著圓通法師到大和尚那裡,說明了心意。大和尚說:「我們這裡的房間很多,不會捨不得一個房間給你住。但是,我們出家人的戒律,是不能夠兩 處有名義的。這裡給你一個位子,在國王的廟上還有你的名字,這是不合法的呀!你先回去,把那邊的名字取消了以後再回來,我會收留你的。」

這 就是拒絕他的意思了,那位比丘只好領著圓通法師告辭了。兩人走出山門,說了幾句話就分手了。此時,圓通法師流淚了,因為心裡很願意在這裡住,結果這裡面的 人都不歡迎他。他往前走,一面走還回頭看看;走了一百多步,又再回頭看看;繼續走約兩里路的時候,回頭再看,沒有山門、也沒有廟,就是幾個大石頭在那裡。

圓通法師又回到大莊嚴寺,向其他的出家人報告這件事,其他的出家人說:「那大和尚豈不是賓頭盧尊者嗎?」

這樣的事情,在《高僧傳》上還不止於此,據說在終南山也有類似的情形。這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也有一些不是肉眼所能見的世界,那就是聖人的世界,而不是凡夫的世界。

因此,「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還沒成佛,功德就沒有圓滿,你就需要繼續努力地修行;要修行,就需要佛菩薩來教導。所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釋經題 第2頁:一、本經大意
第3頁:一、本品大意 第4頁:一、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頁:一、流通因緣 第6頁:一、譯者簡介
第7頁:二、普門品講記.一 第8頁:二、普門品講記.二
第9頁:二、普門品講記.三 第10頁:二、普門品講記.四
第11頁:二、普門品講記.五 第12頁:二、普門品講記.六
第13頁:二、普門品講記.七 第14頁:二、普門品講記.八
第15頁:二、普門品講記.九 第16頁:二、普門品講記.十
第17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一 第18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二
第19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三 第20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四
第21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第22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第23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七 第24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八
第25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九 第26頁: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第27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一 第28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二
第29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三 第30頁:五、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第31頁:五、出版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