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二、普門品講記.六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己二、解三毒 庚一、標釋解毒 辛一、離欲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前文說觀世音菩薩能救護眾生七種災難,所以名為觀世音菩薩。這一段文是說,觀世音菩薩能解除眾生內心裡的三毒——貪、瞋、癡。

方才說,我們造了很多的罪,當然就要因罪而受果報。而無始劫來,我們造的罪是很多的,所以,只是念觀世音菩薩解除罪報,這還不是一個根本的辦法。

怎 麼樣才能根本地解除罪報呢?就是要解除內心的煩惱。我們內心的煩惱,是造罪的根本原因,把這個原因解除了,就不再造罪了,問題也就解決了。如果我們不解除 內心的煩惱,罪是沒有完的;雖然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解除了災難,但是我們還是要造罪的。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可以解決困難;而當我們要造罪時,觀 世音菩薩也會來告訴你:「不要造罪!」但是,你不一定會聽的!觀世音菩薩告訴你不要造罪的時候你不聽,等到承受罪業的果報時,你又求觀世音菩薩,我們眾生 就是這樣子。雖然如此,觀世音菩薩還是慈悲地救護我們。

淫欲、瞋恚、愚癡,在佛法中稱為「三 毒」。毒,能傷害我們的生命。現在,佛法中稱淫欲、瞋恚、愚癡為毒,是因為它們能傷害我們的善法,使令我們種種的功德都不能成就。例如:我們想修行,但是 欲心重,修行就會受到破壞。為了讓眾生解除造罪的根本,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這一段:若有眾生多於淫欲、若多瞋恚、若多愚癡,要解除三毒,念觀世音菩薩也會 有效應的。這段文是這樣的意思。

前面講的一角仙人的故事,因為他沒有斷除欲心,所以女人能破壞 他的修行。但是說女人破壞他,這句話說的不太對。實際上應該說是自己的煩惱破壞了自己的功德,不是女人破壞他,女人只是一個助緣而已,應該這麼說比較公 平。因此,說淫欲心是毒的原因即在於此。瞋心、愚癡心也都一樣,能破壞自己的功德——已經有了的功德能被破壞,想要做的功德煩惱也能破壞它,所以名之為 「毒」。

不知道要修行斷煩惱的人,在此就不說了。已經信佛的人,不論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法師也好,只要常讀佛教的書,或是聽法師講經,就會知道罪業是由內心的三毒所引發的,應該要斷掉它、消滅它。但是,想要消滅它,談何容易!

本 來在佛法裡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應該要修不淨觀,就能把淫欲心破除去;「若多瞋恚」呢?修慈悲觀能破除;「若多愚癡」,修因緣觀也能破除。但是,不 能不承認現在是末法時代,不容易學習、修行這樣的法門;修不淨觀不容易,修慈悲觀、修因緣觀也都很難。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知道末法時代佛教徒的困難 ——業障深重,不能修行,所以就說出一個比較容易的辦法,就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離欲、離瞋、離癡。這個方法的確是容易得多,我們容易辦得到; 但容易辦到我們還不辦,那就太辜負了佛菩薩的慈悲了啊!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假設有人的淫欲心特別重。「欲」是通說,色、聲、香、味、觸,這是五欲,而淫欲是五欲的一種。也可以說,淫欲是在色聲香味觸中,屬於觸的欲,或者是一般說的色欲。

眾 生的貪欲心很多很多,有各式各樣的欲。有的人歡喜名、有的人歡喜利、有的人歡喜權、也有人歡喜音樂……,歡喜的事情很多很多,那都叫做欲。這裡特別說到淫 欲,就是眾生的淫欲比其他的欲來得重一點、過失多一點。經論上說「敗正毀德,莫不由之」,多於淫欲,就會造出很多的罪過。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剛才說過,有的人明知道是不對,但是作不得主,陷溺不能自拔,這是很苦惱的事情。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要能夠長時期在心裡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而且還要恭敬、尊重觀世音菩薩。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念」,當然是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但是也包括常憶念觀世音菩薩的道德、慈悲及種種的神通在內。你能夠念觀世音菩薩的道德、念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光明,還能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沒有淫欲,你就會自在得多了。

佛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教的信徒,名叫因儒童。他有很多財富,結婚當天,請了很多很多的婆羅門來祝賀他的婚禮。

這 天早晨,太陽將出未出之際,結婚典禮還沒有正式舉行,很多的婆羅門已經來到他家裡了。就在這時候,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觀察因儒童是可以 教化得度的,於是帶著阿難尊者來到他家。將到門口時,眾婆羅門看見了,便說:「今天是因儒童舉行結婚典禮的日子,這是特別吉祥的事,瞿曇來作什麼?」

此時佛陀天耳遙聞他們說的話,就告訴阿難尊者:「你到婆羅門大眾裡說:『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一切眾生的大慈悲父,他是一切吉祥事中最吉祥的!你們若不歡喜看見這樣吉祥的人,怎麼能夠成就吉祥的事呢?』」

佛接著又說:「然後你再加上一句話:『瞿曇今天一定能度因儒童出家做比丘的!』」阿難尊者奉佛之命,就在大眾中如是如是地宣佈了。

宣佈之後,婆羅門中有人大笑,說:

「今天是因儒童結婚大喜的日子,怎麼可能出家做比丘呢?這真是個笑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其中有另一位婆羅門說:

「不一定!我和瞿曇接觸過,他的預言一定靈驗,從來不說謊!」

「他的預言會靈驗?好!今天我們有這麼多的婆羅門,我們把因儒童的家圍起來,看他怎麼把因儒童帶出去?怎麼出家?」他們就這樣做了。這時候,佛帶領著阿難尊者離開了。

當 太陽將出之際,因儒童起身到高樓上向太陽磕頭。拜了一拜又一拜,繼續地拜,太陽也繼續不斷地上昇。昇高後,因儒童看見有一個人,從太陽那邊遠遠地飛了過 來。臨近時,就看見一位服裝、相貌都特別莊重、高貴的大人。此時,這些婆羅門說話了:「因儒童的福德真是太大了!感動了大梵天王來為他主持婚禮!」

話剛說完,飛來的大人就降落在高樓上,和因儒童見面了。於是因儒童就預備一個座位,請他就座。這人坐下來,便對因儒童說:「今天,你家裡面有很多客人,很熱鬧!是要辦什麼事情啊?」

這時候,因儒童臉紅了,他說:「我們是凡人,今天要舉行結婚典禮。」

這位來人--我們姑且說他是梵天王吧!梵天王說:「你準備了多少錢來舉行結婚典禮?用多少錢做這件事呢?」

「我用了三十千金。」因儒童說。以中國話說,十千是一萬,所以三十千金就是三萬兩金。

「這三萬兩金,你怎麼用法呢?」

「給我的未婚妻十千金,供養婆羅門十千金,另外十千金就是預備為今天請來的客人設宴席用的。」

大梵天王說:「你預備這麼多的錢來設宴席,又供養婆羅門這麼多黃金,這件事做得很好!你會有功德的。但是,你給你的未婚妻十千金,是不是就用這麼多黃金來買你的未婚妻呢?就像人在店鋪裡買東西,有歡喜的,我就拿錢買了它,它就是屬於我所有的了。你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呢?」

因儒童想了想,說:「也可以這麼說吧!」

大梵天王說:「你用這麼多錢來買未婚妻,你的未婚妻值這麼多錢嗎?你的未婚妻如果流眼淚,淚水值多少錢呢?若是天氣太熱,她流出的汗水能值多少錢?若是生病咳嗽,口中吐出的痰能值多少錢呢?你的未婚妻到衛生間去排泄,那排洩物值多少錢呢?」

大 梵天王這麼一樣一樣地問,因儒童的內心隨順著這麼想、想、想……。於是他的思想改變了!他聽了這些話之後,內心離欲了!沒有欲,在佛法裡面說,就是得到三 果阿那含的境界。這時候,他忽然看見眼前的人不是大梵天王,而是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境界。於是,釋迦牟尼佛拉住因儒童的手,從天空 中飛走了。

這個故事出自於《大毗婆沙論》。論中解釋,迦葉佛時代,人壽兩萬歲。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出家,經十千歲(即一萬歲)修四念處、不淨觀的法門。他以前栽培過的善根,現在經由釋迦牟尼佛觀身不淨的問答而被引發出來,即證得三果。然後,他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做比丘了。

剛 才說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觀察因儒童是能得度的,就是因為他在迦葉佛時代,曾經栽培過這樣的善根,所以能夠離欲。而〈普門品〉的經文說:「若有眾生多於淫 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現在末法時代,修四念處的人恐怕不多,但是多念觀世音菩薩也能有同樣的作用,這的確是應該努力的地方。

《大智度論》有一個關於修不淨觀的偈頌:「是身為穢藪,不淨物腐積,是實為行廁,何足以樂意。」

「是身為穢藪」,我們這個身體是穢藪。「藪」,就是放垃圾的地方。很多廢棄物堆積的處所,叫「穢藪」。

「不淨物腐積」,這個穢藪有很多不清淨、很多腐爛的東西堆積在那裡。

「是實為行廁」,「行廁」,就是會走路的廁所。我們的身體會走路,但就是一個活動廁所。

「何 足以樂意」,仔細地觀察我們的身體,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頭部的髑髏骨,有幾個窟窿;還有脊骨、脅骨、骻骨、腿骨、膝骨,乃至足趾骨。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 連接起來,用筋纏一纏,再加上一層皮包裹起來,然後穿上衣服,會走路、會罵人,這就叫做「人」,只是這樣而已!但我們若不這樣觀察,總感覺到這個身體很可 愛,於是「愚惑為所欺」,我們這個糊塗人就被這骨頭人、這個行廁所欺誑了。

佛教徒若是相信了佛 法而不能出家修行,做在家居士也要能夠遵守五戒,應該節制自己的欲心。如何節制呢?就是要多讀經論,或者多思惟觀察不淨的偈頌,常常地念誦,久之,欲心自 然會漸漸地輕微、減少,持戒也容易清淨,不會犯戒。如果你不常這樣思惟觀想,總是感覺很美、很可愛,那麼欲心就會強起來。所以,佛菩薩演說這一切的佛法, 都是在開導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們自己若能努力,就可以成就!

有的在家居士想要出家修行,但是感 覺到自己有欲心,出家恐怕不能持戒清淨,所以不敢出家。這個想法不能說不對,但是,多少是輕視了出家這回事。因為,佛法是有作用的。你若能努力的學習、努 力的修行、能改造自己,使令自己的功德逐漸地增長,過失逐漸地減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那麼你就會有成就的。如果是有所顧慮,而不肯出家;或者想出家, 又認為不能出家,那真是太可惜了!反之,如果認為「我的欲心很輕微,我能放得下,我可以出家!」可是,出家以後又不修不淨觀,不用佛法來熏習自己,那也還 是不行的。所以,不論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好,或能按照經論上所說的法門修行也好,總是要努力地改造自己才可以,否則是很難進步的。

中國的聖人說:「食色性也」。「性」字怎麼解釋?就是不可以改變的,名之為「性」。這樣講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了。佛法的道理說,一切的事情都是沒有決定性、都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向壞處改變,也可以向好處改變,都是無常的,沒有決定的事情。

辛二、離瞋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多數人不只欲心重,瞋心也是很重的。「恚」,指憤怒在內心裡面生起;「瞋」,就是憤怒表現在外,怒目而視。其實都是憤怒,但在內心上說叫「恚」,表現於外就叫做「瞋」。

也 有人知道自己常容易發脾氣,小小事不應該發脾氣,但就是要發脾氣。原因就是久遠以來常常地發脾氣,使令內心瞋恨的種子太有力量了。淫欲也是一樣,常常的有 這種心、有這種事,那就在你心裡面熏習了這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很有力量。就像有的人喜歡吃辣椒,今天也吃、明天也吃,慢慢地習慣了,就是要吃,吃飯的時候 沒有辣椒就不舒服。這就是因為常常吃,在心裡面熏習了那個種子。如果你控制住決定不吃,久了也就可以不吃。淫欲、瞋恚亦復如是,你常常能夠控制自己,它也 會改變的,不是決定的。

自己常常地憤怒,照理說,應該是能覺悟瞋恚對於自己的傷害是很嚴重的。你常常的瞋恚,也很難有朋友;如果沒有朋友,做事情能做得好嗎?若在公司裡面做老闆,常常發脾氣,你的下屬可能要辭職;而你若只是個職員,脾氣太大,老闆也要撤你的職了。所以,脾氣大對自己是不利的!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你若能常常地憶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瞋心就會逐漸地減少,就不瞋了。

經論上說到,譬如我們人有頭疼的病、有肚子疼的病,或者心臟等各式各樣的病,去看醫生,醫生為我們治病,可能治好,也可能治不好。而淫欲、瞋恚、愚癡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是內心的病,世間上沒有人能治這種病。誰能治這種病呢?就是佛法!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法能治療這種煩惱病。

剛才說過,要治瞋恚病,就是要發慈悲心、修慈悲觀,這樣就能破除瞋恚心、破除憤怒。如何修慈悲觀?就是修行人先把心靜下來修奢摩他,靜一刻鐘,或者半小時、一個鐘頭,然後在心裡面修慈悲觀。怎麼修法呢?

心裡這樣觀想:我的父親、母親,我的兄弟姐妹,或者我的兒女都來了,我用種種如意的事情贈送給他們。

然後再觀想:不是我父親、也不是我母親,和我沒什麼感情,也沒有什麼仇恨的這些人也都來了,我也送他們好的物品、禮品,使令他們生活快樂、身體健康。

然後再想:和我有輕微不對勁的人也都來了,我也送給他們好禮品、好東西,使令他們身體健康、心情快樂。

然後,你再想和我有嚴重怨仇的人也都來了,我也送給他們禮品,使令他們心情快樂、身體健康。只是心裡這樣想,今天也這樣想,明天也這樣想,時時地這樣想,瞋恨心就沒有了。

這 種修行方法,不是在發脾氣的時候修。因為,當你在發脾氣的時候,叫你不發脾氣,是辦不到的。所以,在心平氣和,沒有欲心、也沒有瞋心,心裡面很平靜的時 候,先修奢摩他把心定下來,然後再這樣修慈悲觀。修慈悲觀的時候,你先觀一會兒,就不要再觀,接著再修奢摩他,使令心靜下來,寂然不動。經過一刻鐘,或是 半小時、一個鐘頭,然後再修慈悲觀。你一天修它多少次,長時期這樣修習,瞋恨心就沒有了。修慈悲觀是有這個作用的。

其 次,或者按《金剛經》說的道理修觀。《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例如作夢的時候,有人打我、罵我,出現很多苦惱 的事情;但是夢醒了,根本沒有這回事。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夢是如此,我們夢醒所見的一切,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要常這麼想。

也 像前面說的,你心裡面先靜下來,寂然、明靜不動。心不動一段時間(修止),然後再觀察一切法如夢,不是真實的。你想:「現在有一個人在罵我、打我,毀辱 我……。」但是,睜開眼看,沒有這麼回事。然後閉上眼睛,心靜下來,再觀察:「這個人毀辱我、那個人讚歎我……。」但是,睜開眼睛一看,沒這回事。這樣反 覆地觀察,久了就會有力量。有什麼力量呢?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加諸於你時,你的心不動,你能觀想:「這是假的、這是夢,不是真的。」瞋恨心就能不動了。

所以佛法能調整、能對治煩惱,使令內心的煩惱不動;乃至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就能斷一切煩惱。這不但是使令它不動,甚至能根本地消滅煩惱的種子,那就成為聖人了。所以,佛法的確有真實作用,能令人轉凡成聖的。

我 們心裡面有瞋恨、會憤怒,但不會時時地憤怒,也有不憤怒的時候。當你心裡不憤怒的時候,不妨看看別人——與你有親厚關係的人,或沒有親厚關係的人憤怒發脾 氣了,你注意那位發脾氣者表現出來的相貌,會感覺到:發脾氣的人,他本身非常的苦惱。他雖然在瞋惱別人,但他本身被瞋心傷害得非常嚴重,是很苦的啊!這樣 一來,你就會生厭離心,就會感覺到發脾氣不好。

當一個人既不發脾氣,又沒有淫欲心,也沒有其他 煩惱的時候,非常地和平,很自在、很清淨,看上去令人心裡歡喜;若是憤怒起來,就不是可愛的事情了。於是你會產生一種想法:「沒有煩惱是最好的,有煩惱是 苦!」你會生起改造自己的意願。如果你不這樣注意觀察,就不會知道發脾氣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別人發脾氣時,你注意一下,對你也有好處。

現在講一個故事,我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這是發生在江西臨江地方,時間應該是在元朝與明朝之間。

有一位姓高名蕃的讀書人,非常聰明,十四歲就中了秀才。後來,他與同學樊江城結婚。書上描寫樊江城的相貌非常美,她的美似乎超過一般人。

初結婚時,大家相安無事,過了一個時期就不得了!樊江城的性格非常惡劣,虐待自己的丈夫,簡直不把丈夫當人看待。樊江城的父母管不了她,高蕃的父母也不能管她。而高蕃受妻子的氣,折磨得日漸消瘦,身體衰弱了下來,雙方的父母都很心疼。怎麼辦呢?

有 一天,高蕃的母親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說:「樊江城前生是寺院中被人放生的老鼠,而高蕃前生是個讀書人,他到廟上去耍弄這隻老鼠,把老鼠弄死了。這老鼠臨 死時心裡怨恨,發誓要報仇!牠今生變成人,是要來報仇的,一定要折磨高蕃,這是沒有辦法的。只有念觀世音菩薩,並持誦觀音咒,或念〈普門品〉,這樣求觀世 音菩薩了!」

高母醒來,知道這是個夢。心想: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總是好嘛!於是,雙方父母就為高蕃念觀世音菩薩,也念〈普門品〉、念觀音咒,久久沒有什麼消息,又勸高蕃自己也念。

不久,這地方來了一個老和尚,會算命,於是很多人都請他算命。也有人通知樊江城說:「來了一位老和尚會算命,算得很好,妳也來算算!」樊江城就來了。

這時候,這位老和尚對求算命的人說:「給我預備一杯水!」水預備好了。算著算著,忽然間,老和尚對樊江城說:「莫要瞋!莫要瞋!前世亦非假,今世亦非真。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

「莫 要瞋」,意思是:妳不要虐待自己的丈夫。「前世亦非假,今世亦非真」:前一世他害了妳的命,是有這麼一回事,他是對不住你;但是今生也不是真實的,妳不要 那麼執著。「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妳這隻老鼠啊,這樣地虐待自己的丈夫是不對的,應該要退縮回去,溫和一點。老鼠總是怕貓的呀!如果你繼續虐待你的 丈夫,會有貓來找你麻煩的。

說完,含了一口水,噴到樊江城的臉上。當時一起算命的人,無論是 男、是女,大家都知道樊江城的厲害,心想:「這老和尚怎麼敢觸犯她呢?」可是樊江城沒什麼表示就回家去了。回家後,性格改變了,把她丈夫招呼過來說:「我 感覺我們以前不對勁兒,我們是夫妻嘛,應該是恩愛的。而父母對我們是有恩德的,我們應該孝順父母才對,怎麼大家都過著這種苦惱的生活呢?」從此以後,她變 成賢妻良母了。

所以說「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這在我們凡夫而言,也是非常需要的。我們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觀世音菩薩加被,改變我們的性格,使令我們的性格溫和,朋友就會多一點。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釋經題 第2頁:一、本經大意
第3頁:一、本品大意 第4頁:一、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頁:一、流通因緣 第6頁:一、譯者簡介
第7頁:二、普門品講記.一 第8頁:二、普門品講記.二
第9頁:二、普門品講記.三 第10頁:二、普門品講記.四
第11頁:二、普門品講記.五 第12頁:二、普門品講記.六
第13頁:二、普門品講記.七 第14頁:二、普門品講記.八
第15頁:二、普門品講記.九 第16頁:二、普門品講記.十
第17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一 第18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二
第19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三 第20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四
第21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第22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第23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七 第24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八
第25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九 第26頁: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第27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一 第28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二
第29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三 第30頁:五、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第31頁:五、出版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