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之七

南泉山普願禪師(748-834)鄭州新鄭 (今之河南鄭縣)王氏人,生於唐玄宗天寶七年。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十歲,跪請於父母,乞出家獲允。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苦節篤勵,胼胝皸 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代宗大曆十二年三十歲(777),詣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戒,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之學。後遊講肆,上楞伽山頂,入華嚴海 會,抉擇《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觀之關鑰;領玄機於疏論之外。後扣大寂之門,頓忘筌蹄。

德 宗貞元十一年(795)拄錫池陽南泉山煙谷,刊木以構禪宇,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文宗太和初年(827)受請下山,學徒湊集,言滿諸方。太和八年 (834)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來去也。」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

這 是普願禪師的略傳。十歲出家作沙彌,三十歲才受具足戒,其中間的二十年只是行苦行嗎?受戒之後學戒,學《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又學三 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楞伽經》中有唯識義,《華嚴經》、《清涼疏鈔》亦兼以唯識義釋之。「領玄機於疏論之外」,謂其不滯於名言,而能 深悟離名言的第一義諦。此句的讚歎雖妙,然而未言及從那一位大德學習,略嫌不足!

後又到名稱普聞的馬祖道一(大寂禪師)處參學,「頓忘筌蹄」仍然是離名言之義。從三十歲開始參訪,學習經教十餘年,貞元十一年入池陽南泉山(今安徽貴池縣)居阿蘭若三十年,息諸緣務,專心禪觀,極為殊勝!

太和初年,才開始為人說禪,其時這位禪師已是八十歲的老翁了。至太和八年謝世,中間只有八年弘揚禪法。這位禪師修禪之前有十八年的義學基礎,然後轉入禪的自證,此即與「不學而禪」不可同日而語也!

茲錄其法語三則如下:

一、在山下作務,僧問:「南泉路向甚麼處去?」師拈起鐮子曰:「我這茆鐮子三十錢買得!」曰:「不問茆鐮子,南泉路向甚麼處去?」師曰:「我使得正快!」

二、「師歸丈室,將何指南?」師曰:「昨夜三更失卻牛,天明起來失卻火。」

三、僧辭曰:「學人到諸方,有人問:『和尚近日作麼生?』未審如何祇對?」師曰:「但向他道:近日解相撲!」曰:「作麼生?」師曰:「一拍雙泯!」

第一則:此僧問路的本意,應是去南泉山親近普願禪師,學習云何證悟第一義諦法門(即是四聖諦中的道諦--涅槃路),但不知去南泉山的路在何處,所以請問向甚麼處去。

今 普願禪師直接按其本意而教授曰:學習中觀無相般若,是為趣證勝義之路也。「茆」即是草,「鐮」為斬草之刀,「子」是口頭語;鐮能割草,譬喻無相中觀,如法 修之,可以斷惑證真。「三十錢買得」謂學習中觀非難事也。禪師的回答,雖然是直接痛快,但是那位法師沒有聽懂,反而認為禪師誤會了他的問意,所以加以簡別 說:「不問茆鐮子,南泉路向甚麼處去?」禪師不變原意說:我學習無相中觀已三十多年了,覺得很好用!

第 二則:「丈室」,是寺內領導人住處名稱。在此室中住,即表示此人是一寺的住持,故云歸丈室。既任住持,有責任領導大眾修學聖道,然而諸方施設法門,各有不 同,不知仁者以何為禪的宗要教導大眾共同修學,故云「將何指南?」普願禪師回答:一、觀心了不可得;二、能觀之智亦不可得,皆是性空寂滅相也。如是,以無 相中觀為指南。

「牛」譬喻心,牛是喜歡犯人苗稼的,吾人的心牛,常是放逸於五欲中。今習禪之 人,以無相的中觀,覓心了不可得,無住為住,住於畢竟空寂舍,無有所緣境可以放逸。所以《遺教經》說:「汝等當好制心。」不但是白日,夜間亦如是觀心,故 云「昨夜三更失卻牛」。這位禪師同於天台智者大師,選心為所緣境,也可能他讀過《摩訶止觀》。

「火」 譬喻中觀之智,心為所觀,智為能觀。觀心性空、寂滅、無相,復觀能觀之智火,亦如所觀之心,寂滅無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 羅蜜。」《三十唯識頌》:「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上述三文,皆是一 義,是名「天明起來失卻火」。

第三則:「解相撲」,即以無相智撲滅內心於境有得的執著。「一拍雙泯」,即是能所皆寂滅,契入無分別、無戲論的第一義諦。

這位禪師的禪修隨順聖教、以聖教為依止,不是輕忽聖教,愚而好自用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一 第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二
第3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三 第4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四
第5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五 第6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六
第7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七 第8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八
第9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九 第10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
第1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一 第1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二
第13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一 第14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二
第15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三 第16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四
第17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五 第18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六
第19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七 第20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第21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九 第22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結
第23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一 第24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二
第25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三 第26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四
第27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五 第28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六
第29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一 第30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二
第31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第32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四
第33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第34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一
第35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二 第36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三
第37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四 第38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五
第39頁:六、學佛的目標何在 第40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一
第41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二 第42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第43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二 第44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第45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四 第46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五
第47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六 第48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第49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八 第50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