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之一

靜坐修止觀

從 《阿含經》看出來,佛在世時的比丘,平時除了托缽乞食,或是聽佛說法以外,一日之中就是宴坐、經行,修習止觀,內心恆時如理作意、願求聖道。常常靜坐修止 觀,能改善自己的思想、調伏內心的煩惱,使令自己的貪心、忿怒、愚癡逐漸消滅。如果不靜坐修止觀,縱使出家一千年,貪瞋癡不變動,還是老樣子,就失去出家 的意義了。所以,我對於中國古德安排上早晚課的這種規定,不完全同意,我主張多靜坐!

靜坐,不 只是修奢摩他的止,還要修毗缽舍那的觀!久遠以來強大的散亂煩惱習氣,我們初學者奢摩他沒有力量,花了很多力氣還是不能調伏;結果因為不能調伏而放棄,坐 在那裡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乃至不願意靜坐了,這是不對的!如果修止不相應,可以用以下方法對治:第一、念大悲咒三遍乃至二十一遍,或者把《金剛經》 在心中默念一遍,然後再修止。第二、一開始盤腿坐,可以先修幾分鐘的止,時間不要長,然後就修毗缽舍那觀。

一、無常觀:思惟自己的生命體分兩部份,一是生理,一是心理,從這兩部份修無常觀。

二、無我觀:當然先要學習無我觀的內容;《瑜伽師地論》中,關於修無我觀的資料非常豐富,你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修習。

三、 不淨觀:無常觀和無我觀,是直截悟入第一義諦的方法!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的貪欲習氣很重,未成聖道之前誰也不必恥笑誰,都還是有問題的,這就要修不淨觀來對 治。我們在《瑜伽師地論》中學過不淨觀,把那一段文背下來,靜坐時,先修三分鐘的奢摩他,然後就背不淨觀的文。反覆多背幾遍,然後思惟不淨觀文中的義。思 惟幾遍都可以,然後再修奢摩他;這樣奢摩他可能會好一點,妄想會減少一點。

四、苦觀:除了無常 觀、無我觀、不淨觀,也可以修苦觀。這等於訶斥自己的習氣!自己的習氣為佛陀的正法(四念住)所訶斥後,力量稍微被折伏了多少。在一坐之中,若能修三分 鐘,或者頂多五分鐘的觀,它就有多少力量;之後再修奢摩他時,就能安住一段時間,或者五分鐘,或者能安住一刻鐘。之後把修觀的文重覆背誦思惟、思惟背誦, 然後再修奢摩他。這樣,妄想就被折伏了,就容易寂靜住。妄想折伏而能寂靜住,奢摩他就容易有進步。

常 常修不淨觀、苦觀、無常觀、無我觀,你的智慧會增長。怎麼知道呢?就在日常生活中看出。不管遇見什麼事、什麼人,在什麼情形下,說了什麼樣的話,你的毗缽 舍那觀(正念)能現前。我們的貪瞋癡就是因為久遠以來熟了,遇見什麼境界自然地就這樣活動;而正念不容易現前,就是因為不熟。但你現在能常常修觀,早晨到 大殿靜坐修毗缽舍那觀,中午也修,晚間繼續修。久而久之純熟了,不靜坐時它也容易現前。若有人來讚歎:「你這個人有道心很用功修行!」立刻你的無常觀、無 我觀現前,能以如理作意觀察,不會生歡喜心。這樣的反應,就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如果人家毀辱、輕視:「你修行是裝模作樣,那裡有道心呢?」你還是用四 念住來對治,有正憶念、有清淨心現前,瞋心就不動。種種的毀辱、讚歎,反倒是修四念住的增上緣,這樣不是很好嗎?

如 果你不修(或不常修)四念住的毗缽舍那,而奢摩他也沒修好,別人讚歎你、毀辱你,還是原來的老習氣在作用著,隨時歡喜、隨時忿怒,甚至過了好一段時間還念 念不忘。那麼雖然出了家,在佛學院住多少年了,完全沒有改變自己的思想。失掉了正念,隨著別人的舌頭轉,別人教你哭你就哭,教你笑你就笑。你能知道這是錯 誤的嗎?能有慚愧心嗎?若是時時修止觀,奢摩他、毗缽舍那有進步了,偶然失掉正念,很快會知道不對,發慚愧心:「我怎麼可以隨著他人的舌頭轉呢?」輕視 我,我不介意;讚歎我,我心亦不動。那麼,這就是有一點進步了。

我們出家人要有理智!出家是個 理智的行動,不是感情上的行為。你離開了父母、兄弟姊妹等親愛的人,是違反世間情感的事。但是為什麼要離開?因為要求聖道!這就是理智壓倒了感情的行動。 可是出了家以後,不加強理智、不加強般若智慧,一點也不能進步,這不是太不合道理了嗎?那又何必出家呢?所以,自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貪欲心很強?或是常 常發脾氣,有一點事就忿怒?有缺點時,一定用智慧來消除。

這是關於靜坐的事。

求生彌陀淨土

我 們上晚殿主要是念佛(念阿彌陀佛)。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念《阿彌陀經》時要誠懇,出聲誦念比不出聲好,因為心比較容易專注。不 論是誦經或是持咒,往往熟了就不攝心,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有什麼用呢?所以要自己作意攝心,念誦之時,也把心安住於此。佛學院的同學都是讀書人,《阿彌 陀經》的文不難懂。一邊念一邊隨義觀想,思惟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的殊勝,阿彌陀佛國是一片和平的氣象,不似這個世界的動亂,生歡喜心、求生淨土。然後念 「一心歸命」(慈雲淨土文)、「三歸依」。

這雖是短短的儀軌,但卻是一個完整的淨土法門。念 《阿彌陀經》時,等於已經到阿彌陀佛國走了一遍。而遶佛時的持念彌陀名號,即是練習一心不亂。念「一心歸命」文時,就是迴向願生阿彌陀佛國。然後「三歸 依」,歸依三寶。天天這樣栽培一點淨土資糧,時間久了,積少成多就有力量。若有一天離開佛學院了,自己仍可以繼續學習淨土法門,繼續地栽培信願行,加上靜 坐修止觀的力量,臨命終時,決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無有疑問!

往生阿彌陀佛國太好了!阿彌陀 佛、觀世音菩薩做你的老師,為你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算不能立刻得無生法忍,但也接近了!因為你在娑 婆世界時也是學習《金剛經》,常常隨順修我空觀、法空觀。曾經熏習栽培過,所以到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為你說《金剛般若》,很容易得無生法 忍。如果你現在不願意參加晚課、念《阿彌陀經》,沒有熏習,求生淨土的力量微弱,將來能否往生就不一定了。

所 以,要學習佛法、多靜坐修學止觀,但也念《阿彌陀經》、持阿彌陀佛名號,不斷地慢慢栽培。今生就算止觀修行未能到達善根成熟的程度,但還有一個最後的淨土 法門,保證我們到阿彌陀佛國去,這樣不是很好嗎?若非如此,將來你到那裡去?再來此世界嗎?如果止觀修得好,再來也還可以;如果止觀沒修好,再來這個世界 時是什麼樣子?我看多數是苦惱境界!如何得知?「大眾僧的事我若比別人多做,就吃虧了!」有這樣的想法,不願意為大眾僧服務,你的福報不會很大。就算前生 有福報,這也是無常法,逐漸的享受就減少了!若有這樣的心理,就看出來教義的學習有限,智慧栽培得不夠。福報既不多,智慧也不高,再來這個世間,就注定你 是個苦惱人。

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和藏文佛教不同!藏文佛教還願意再來這個世界。若是前 生有幾十年的用功,第二生再來時,有福報也有智慧,能繼續學習佛法、栽培善根,的確也是不錯。但是,求生阿彌陀佛國更殊勝!生在依正莊嚴的彼土,諸上善人 聚會一處,沒有種種障道因緣,一定是精進不放逸的修學聖道。成就無生法忍後再來這個世界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那是完全不同境界!所以我認為,提倡這個法門 是非常有意義的。

拜大悲懺

我們每星期安 排一次大悲懺共修。為什麼要拜大悲懺?如果目的是為攝化在家信徒,我也隨喜。但是我們這裡拜大悲懺,是為自己拜的!我感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業障很重的,常 常要看醫生,而且有時會有嚴重的病。為什麼會這樣?說是早晨衣服穿少了而著涼咳嗽,這還屬平常;若是生大病,則可能是自己過去生造的罪業,現在以冷熱等為 增上緣而引發出來了。這時候想靜坐不可能,既不能學習教義、也不能念佛,只有告假出去看醫生,能不能治好也不一定。就算沒那麼嚴重,但心不安故,一樣會影 響到靜坐及教義的學習。這個業障一定要靠懺悔來破除!

若說:「我現在沒有病,靜坐、念佛、上課 都沒有問題。我沒什麼業障!」這話就說錯了!一切法是「無常」的,今天雖然很好,但終究有一天可能會倒楣的。怎麼辦呢?要至誠懇切地拜大悲懺!若不這樣的 用功,就沒有辦法消除過去的業障。而念大悲咒能破除業障令人開智慧,對於學習教義修學止觀有幫助,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若說:「等我有病了才去拜懺!」病 一旦來了還能拜懺嗎?頭疼、腰疼、腿疼,磕個頭都有困難!所以,應該在身體健康、沒有病痛的時候用功,此時拜佛能專心,維那師父一唱「一切恭敬!」你一心 地觀想,功德才能成就。

無形中消除了罪業,靜坐修止、修觀也減少了障礙。這是一個很強大、很微妙的增上緣,所以要拜大悲懺。這樣,你在我們這個小小的佛學院,將能很順利的畢業。有些人才華很高,但是業障一來,非得告假離開,不能繼續在這裡學習了!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我 們佛學院安排靜坐、念佛的課程,也安排拜大悲懺,希望各位同學儘可能參加。如果說不出來什麼理由,就是不高興去,你要用智慧來化解,思惟它的功德,慢慢地 就會發歡喜心。不是別人強迫你去做這些事!自己思想上的障礙,應該由自己想辦法慢慢化解,問題當可解決。如果不想化解,一直放縱自己種種沒有智慧的想法, 很難有進步。將來終究有一天後悔了,就來不及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一 第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二
第3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三 第4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四
第5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五 第6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六
第7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七 第8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八
第9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九 第10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
第1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一 第1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二
第13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一 第14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二
第15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三 第16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四
第17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五 第18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六
第19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七 第20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第21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九 第22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結
第23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一 第24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二
第25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三 第26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四
第27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五 第28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六
第29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一 第30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二
第31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第32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四
第33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第34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一
第35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二 第36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三
第37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四 第38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五
第39頁:六、學佛的目標何在 第40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一
第41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二 第42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第43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二 第44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第45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四 第46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五
第47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六 第48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第49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八 第50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